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50 Issue (2): 12-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2.002
0

引用本文  

齐卫平, 柳建辉, 刘靖北, 王跃, 纪亚光, 顾红亮, 王子蕲. 新时代与中共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笔谈)[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2): 12-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2.002.
QI Wei-ping, LIU Jian-hui, LIU Jing-bei, WANG Yue, JI Ya-guang, GU Hong-liang, WANG Zi-qi. The New Era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PC in the New Era(Symposium)[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 50(2): 12-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2.002.

编者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里提出的“四个伟大”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说明,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思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所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牵头的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批准号:16ZZD036)项目组与本刊编辑部等联合发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伟大’理论研讨会”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个伟大”的内涵、时代背景、逻辑关系、重点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现将部分专家会议交流的内容以笔谈或专文方式呈现,以促进对十九大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新时代与中共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笔谈)
齐卫平, 柳建辉, 刘靖北, 王跃, 纪亚光, 顾红亮, 王子蕲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一个重大政治判断,有其深刻思想底蕴;作为历史叙事,可以从大、中、小三个层面的历史观加以理解。基于"新时代"进而提出"四个伟大",不仅深化了对党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也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因而是十九大报告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四个伟大"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概括,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的总要求。全面准确理解"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既要注意厘清党的总的历史使命与不同历史阶段的使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也要充分注意从时代的新特点来认识"伟大斗争"之策略、"伟大工程"之根基以及理论自信之确立等具体现实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    历史使命    “四个伟大”    
The New Era and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CPC in the New Era(Symposium)
QI Wei-ping, LIU Jian-hui, LIU Jing-bei, WANG Yue, JI Ya-guang, GU Hong-liang, WANG Zi-qi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judgment, the statement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has profound philosophical implications, while as a historical narrative, it can be comprehended from three historic perspectives respectively at grand, middle and basic levels. As one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of the 19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e "four greats" based on the "new era" not only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CPC(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but also provides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summary of CPC's historic mission in the new era, the "four greats" embodie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 of seeking happiness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s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four greats" in a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manner, we should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historic mission and concrete missions at different historic sta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s great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historic mission of the proletariat, and other key theoretical issues.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special practical issue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oretical confidence and understanding the strategy of the "great struggle" and the foundation of the "great project" based 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ra.
Key words: new era    historic mission    "four greats"    
三个层次历史观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思想底蕴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形成的一个重大概念,构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一个新认知。党的十九大形成的一系列思想理论创新,都基于这个重要的概念,如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提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结论、阐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形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等等。党中央用“新时代”来揭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方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思想涵义十分深刻。

提出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十九大报告的第一部分,体现了自2012年以来五年里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以及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的叙述逻辑。由此而言,党的十八大是揭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帷幕的标志。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阐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判断,须注重以下几个角度的理解。

其一,从我国发展历史方位把握“新时代”概念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里,将“新时代”概念与历史方位紧密联系,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的内涵,即: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程已处在一个不同以往历史发展阶段的新位置。

其二,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和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意味着”的论述,演绎了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中国故事,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遭受重创背景下生机活力焕发的中国实践,突出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选择的中国贡献。这“三个意味着”,从中国和世界、历史和现实、思想和实践的多个维度上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

其三,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使命担当和职责履践,把握“新时代”具有什么样的历史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段用五个“是什么”的句式表述,可以理解为“新时代”概念的外延,每一个句式蕴含着党中央的一项使命担当,代表着一种履职指向,它们集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时代新特征。

一段段前承后继的发展阶段连贯起人类历史循序渐进的篇章,人们总是在不断的自我超越中迈出前进的步伐。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尝试性探索始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的抉择揭开了实践新篇章。40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砥砺奋进创造的辉煌业绩受到了世界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因此而成为一个鲜亮的名词引起了普遍关注。一路走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不是轻松取得成功的,问题和困难层出不穷于每一个发展的阶段,挑战和风险始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程。审视走过的路、回顾经历的事、反省觉悟的理,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用成效显著的事实,为党和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夯实了基础。从这层意思上说,党中央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是一种历史叙事,体现了厚重的历史观。这样的历史观可以时间为视阈,分为大历史观、中历史观、小历史观三个层次。

大历史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二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在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迎来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赋予当代中国进行的伟大事业以深厚历史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对中国有意义,而且还具有世界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以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前提,也要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人类社会和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认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在治国理政上解决的许多问题具有普遍性,是各国发展遇到的共同问题,这样的探索实践和成功经验无疑对全球治理具有重要价值。因此,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构成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判断的大历史观。

中历史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二是中国共产党97年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探索的历史。从时间范围看,中历史观体现的就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场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关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深深根植于中国的沃土,而这块沃土曾经是破碎散乱的,曾经是凋零苍凉的。中国人民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逐渐走到看清方向、明确道路、坚定自信的今天。从这样的角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政治判断的中历史观,表现在很多的方面。如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他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接续奋斗,就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三个意味着”中第一个就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光明前景这样的历史视角。中历史观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来之不易。

小历史观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的历史,二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从时间范围看,小历史观体现的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现实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改革开放的40年伟大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了铺垫,党的十八大后的5年以全面深化改革和组合性重大创新举措,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翘首昂扬地迈进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重大转变,完成了国家和社会发展样态的亮丽转身。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全面深化改革,在砥砺奋进的五年极不平凡发展进程中,留下了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足迹。小历史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勇于担当、敢于改革、善于创新的结果。

人民创造历史,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证明,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我国发展进入新历史方位的主体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建立在全体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基础上。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必须树立历史眼光,把历史和现实贯通起来,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续写新篇章,再造新辉煌。

“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由来与时代内涵

柳建辉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教授)

党的十九大从现实、历史与未来相结合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并分析了“四个伟大”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科学揭示了“四个伟大”历史使命的内在逻辑与相互关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四个伟大”是中国共产党97年来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过程中逐步提出并形成起来的,是改革开放40年伟大实践中对于党的工作任务和发展战略的高度凝炼,是将党对于自身初心和使命的科学认识及为实现初心使命而必须坚持的规律性认识的总体概括。作为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关键要领和重要抓手,有一个前后相继、不断丰富、完善明确的过程。

从文本的意义上说,“伟大工程”、“伟大斗争”是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提出来的。毛泽东曾在1939年10月4日把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和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而称作“伟大的工程”。他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任务及党的状况,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要素”合一的建党目标,并将建筑学上的“工程”一词引入党的建设,把它比作一项“伟大的工程”。他指出:“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迫切地需要建设这样一个党,建设这样一个党的主客观条件也已经大体具备,这件伟大的工程也正在进行之中。”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通称“七千人大会”)上曾把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其中的发展规律称作“伟大的斗争”,认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来,自从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以来,我们党的许多重要文献就逐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称作“伟大事业”而连起来用。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建设称为“新的伟大工程”,此后“伟大事业”就逐步同“伟大工程”联系起来讲,强调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伟大斗争”首次出现在新时期党的代表大会文献中是在2012年11月的十八大上,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是习近平在主持起草十八大报告时加上的一句话,使毛泽东同志当年提的“伟大的斗争”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将中华民族多年的复兴梦想提炼上升为“中国梦”并加以阐释。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并提,突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支撑。

2017年7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把上述“四个伟大”连起来用,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这样,到党的十九大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在报告中首次从新时代履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明确把“四个伟大”作为一个统一整体提出来,强调“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这就使“四个伟大”统一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人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问题,不仅对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方针、引领全局的总蓝图、谋划工作的总坐标,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路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来方向的高度统一,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人民的前途命运的高度统一,使中国共产党对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四个伟大”阐述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任务与战略举措,需要在实践中科学认识其中的现实指向和时代要求,不断统筹推进。其中,伟大梦想是目标指引,使命聚焦,提纲挈领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奔向未来的前进方向,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破浪前行领航导向。而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实现这个伟大梦想的坚强领导力量,党的一切工作、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都是围绕着这个宏伟的目标指向而制定实施的。

伟大斗争是前进动力,基本途径,展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精神,为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破解难题,扫除障碍,提供牵引,使三者顺利进行。习近平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我们清醒认识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复杂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里的“伟大斗争”,在对象、形式、手段、内涵上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变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必须坚决进行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这个伟大斗争体现在党领导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的各个领域,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意识形态、党的建设、祖国统一、军事斗争乃至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只能通过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发扬斗争精神,强化斗争意识,把握斗争规律,提高斗争本领,讲究斗争艺术,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才能坚决彻底地进行下去,开辟通向伟大梦想的前行之路。它要求全党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更加自觉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困难与挑战。

伟大工程是强基固本的根本,是决定性力量,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这个伟大工程就是我们党正在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未来,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这就要通过伟大的自我革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要充分发挥伟大工程的引领作用,建设世界上最大的最有现代治理能力的政党,理直气壮地将党的领导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各种风险考验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伟大事业是举旗定向,是必由之路,宣示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梦想提供前进的广阔舞台和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强大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总之,在思想上和实践中要把“四个伟大”贯通起来理解、结合起来把握、协同起来推进,才能以党的坚强领导、过硬本领和顽强奋斗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需要厘清的若干关系

刘靖北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院务委员、科研部主任、教授)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分别提出来的。把这“四个伟大”联结起来、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理论概括,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大贡献,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四个伟大”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干什么和怎样干的问题,集中揭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的政治理想和政治目标。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需要厘清“四个伟大”涉及的若干关系。

第一,“四个伟大”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不变的历史使命。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党都有着不同时期的阶段性任务、目标和纲领,因而对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有着不同的要求,党的历史使命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使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的提法,首先意味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总任务、总目标、总使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部分中,用三个自然段概述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在这些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把民族伟大复兴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要求结合起来,把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结合起来,提出每个阶段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引领和团结全国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胜利完成了各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明确回答: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是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刻总结党9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深刻分析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自己在新时代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和责任担当,对于引领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用一个部分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意图所在。

第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关系。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必须溯根追源,搞清楚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不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从无产阶级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所具有的阶级特质分析中找到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力量——无产阶级,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完整学说。这个学说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摆脱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使社会永远从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中解放出来,就不能获得自身的彻底解放。二是无产阶级只有在先进政党的领导下,才能由“自在阶级”成为“自为阶级”,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进行自觉的斗争。无产阶级先进政党即共产党,它始终以无产阶级历史使命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三是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实现共产主义为己任的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历史使命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正如列宁指出的:“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毫无疑问,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从列宁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取得胜利开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是在民族国家范畴内进行的,因此无产阶级政党首先要为本阶级的利益、本民族的利益而斗争。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只是马克思所指明的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在中国这个特定国家、特定历史阶段的使命,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全部。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就把我们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有机统一起来,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同时,始终代表“运动的未来”,始终在为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不懈奋斗。我们党在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历史使命的同时,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这就把实现中华民族利益的历史使命与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统一起来,表明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同时,始终代表不分民族的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人类发展与进步而奋斗。这充分说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完全相统一的。

第三,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阐述“四个伟大”的前后顺序不是随意排列的,而是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蕴含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的思考。

伟大斗争是前提,为其他“三个伟大”扫清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是从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开始的。如果不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就不可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仍然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从而为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开辟道路。

伟大工程是关键,是其他“三个伟大”的保障。要进行伟大斗争,就必须要有伟大的政党,就必须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伟大工程”放在第二位,并且强调“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取得卓著成效。这是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伟大事业是主题,决定其他“三个伟大”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都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展开,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保证党永不变质、江山永不变色。

伟大梦想是目标,为其他“三个伟大”的牵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

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认识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王跃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发出的政治动员令和集结号,充分显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党对实现伟大梦想的坚定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之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尽管在斗争过程中历经艰辛,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从未放弃,不断与各个时期面对的主要矛盾、困难和挑战作斗争,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斗争精神。基于此,早在1962年,毛泽东在深入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和问题时,就曾提出要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他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依据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状况,也先后提出要与“两个凡是”作斗争、进行反腐败斗争、加强作风建设、对错误思潮斗争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形势,结合历史、国际经验,不断推进我国的反腐败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对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固化等问题的斗争、与“三股势力”的斗争以及与国际保护主义的斗争等新时代的斗争实践,总结和积累了一系列斗争经验与规律。在此过程中,习近平多次强调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句话首先写进了党的十八大报告。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奋斗目标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不会那样平坦,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6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等问题,他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思考,习近平在2017年“7·26讲话”中首次提出“四个伟大”新概括,并把“伟大斗争”列为“四个伟大”之首。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正式将“四个伟大”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来,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上对“为什么要进行伟大斗争”问题做出了简要回答:“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从一般意义上说,我们之所以要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由于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建设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各种矛盾、困难、挑战、风险和阻力,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就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来看,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必然要求。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今天,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要实现的伟大梦想,不仅仅是要实现生产力更加发达、国家更加富强目标,更是要实现一场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这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艰苦奋斗的历史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斗争,而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进行的一系列伟大创新创造活动,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进行的突破遏制、解决困难、回应挑战的斗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斗争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与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作斗争,主要是指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曾说: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因此,今天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对一切否定党的领导、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改革开放的言行,对一切歪曲、丑化、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基本制度的言行,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斗争。

与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作斗争,主要指反腐败斗争。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防止和反对脱离群众、损害和侵占群众利益的行为,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与一切改革创新的顽瘴痼疾作斗争,主要指为解决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固化、补齐短板等问题而进行的斗争。今天,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面对这一挑战,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勇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与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作斗争,主要指反分裂斗争和与破坏法治行为作斗争。一方面,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反分裂斗争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坚决打击“三股势力”,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另一方面,我们要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要坚决斗争。

与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作斗争,主要指发挥斗争精神,防范各种风险,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和国家各方面发展将面临更多更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环境、新挑战,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既敢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能有畏惧困难和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鼓足勇气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作斗争。

此外,还要关注国际范围内的阶级斗争,主要指与威胁、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言行作斗争以及同保护主义的斗争。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很突出。我们要积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坚决与各种威胁、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言行作斗争,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为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

“四个伟大”体现为人民谋幸福的总要求

纪亚光

(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贯穿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顺利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历史任务,中华民族进入到为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奋斗的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更加凸显。这既是贯穿于“四个伟大”之中的红线,将其联结为内在统一的整体,也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的动力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矢志不渝地领导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经过28年的民主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历史任务;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经过40年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经过长期努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华民族强起来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根本历史任务。从人民幸福的根本目标出发,党的十九大准确判断新时代我国社会的深刻律动,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面向未来,党的十九大着眼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进一步细化“两个一百年”宏伟蓝图:一是从现在到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二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而且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三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显然,为人民谋幸福贯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全过程,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发生历史性变革,迎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是时代赋予的根本历史任务,贯穿于“四个伟大”之中,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紧密联结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与每一个炎黄子孙福祉的和谐共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0多年来,伟大梦想一直与人民幸福相互携行,共同开创民富国强的美好未来。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挚情怀,使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交融在一起,必能有力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不断创造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伟大梦想的实现,是通过伟大事业干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形成与发展,贯穿着为人民谋幸福、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主线。我们党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创立,永远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从未改变。改革开放之初,着眼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制定了“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人民温饱问题”、“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家发展“三步走”战略,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篇章。经过40年的伟大实践,探索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发展逻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往美好梦想的彼岸,往往面临艰难险阻、充满严峻挑战。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破除各种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障碍,才能迎来实现伟大梦想的光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他要求全党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正是从为人民谋幸福的根本目标出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效,赢得了党心民心,稳固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显然,为了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我们党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供了坚不可摧的根本保障,在新时代必然能够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实现伟大梦想,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出发,坚信人民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执政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紧围绕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一方面,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也是人民利益和幸福所在。另一方面,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紧密联系群众、为人民谋幸福也是党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给新时代理论自信提出新要求

顾红亮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党的十九大主题之一。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身发展的历史,都期盼美好的前途。中华民族的特殊性不仅表现在拥有延绵不绝的悠久历史,而且还经历了由盛而衰、弱而求强的历史遭遇。特殊的历史命运使中国人民谋求民族复兴成为深藏心中的夙愿。

对中国人民来说,“民族复兴”不是一个新词。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个概念被赋予新的定义:不仅把民族复兴看作一般的梦想,而且看作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一起,并列组成“四个伟大”。

怎么理解“伟大梦想”一词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伟大梦想的崇高性和神圣性来理解。更重要的是,还必须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伟大梦想”的含义,也就是说,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需要经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深刻认识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践意义,需要把握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国际背景,进而为理论自信提供实践的依据。

首先,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有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历经坎坷,使命艰巨。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迎来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新曙光。从诞生之日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成为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党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的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上是一致的。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活力。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新时代的主要任务也发生了变化,在接下来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基本方略,有了战略安排,给理论自信提出新的要求,即理论创新的自信。理论创新的自信指的是要自信党的理论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创新的自信,跟实践创新结合在一起。理论自信不是停留在口头上和字面上,而是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确信理论能够发挥巨大的力量。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发展历程体现了理论创新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改革开放40年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思想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新要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保证作用。

其次,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有一个“强起来”的新历史阶段的背景。一方面,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是未来战略目标。虽然前景光辉灿烂,“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民族复兴毕竟还没有实现,是中国人民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奋斗目标。另一方面,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现在,中华民族已经进入“强起来”的阶段,成功跨过了“站起来”、“富起来”的阶段。

“强起来”的历史阶段呈现民族复兴的阶段性特征。“强起来”不仅仅体现在我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第二位,不仅仅体现在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而且体现在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了更高的期盼。这些都给理论自信提出新的要求,即理论武装的自信。“强起来”的中华民族需要党的理论的指导和武装。“强起来”有一个过程,会面临许多新的更强的挑战,接受新的更强的考验,没有自觉地用党的理论来武装自己,没有能力用党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实践,新的挑战和考验将无法应对,民族复兴的梦想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论武装的自信主要体现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民族的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两次使用理论武装概念:“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这两处用法都体现出“强起来”背景下理论武装的自信。

第三,民族复兴伟大梦想有一个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构成中国自身的内部运动,又实现于全球化的外部氛围。封闭搞不成社会主义,也实现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整个世界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世界格局呈现出开放、合作、共赢的特征。中华民族的复兴已经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因为,这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之中的民族复兴,这是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民族复兴。

繁荣的复兴事业把中华民族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央,这给理论自信提出新的要求,即理论引领的自信。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讲理论自信,是要讲国际传播的理论自信。怎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引人入胜的传播形式,为国际社会所理解,所接受?我们不仅要对国内的听众讲理论自信,而且要对国际的听众讲理论自信。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还要讲好中国理论,不仅要讲好,而且要引领好。党的十九大报告讲到我们要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里包含着如下意思:在国际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发挥理论引领的作用。

总之,认识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审视它在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国际背景下的动态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强起来”的新历史阶段的背景、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在这三个背景下,推进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践,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增强理论创新的自信、理论武装的自信和理论引领的自信。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紧紧结合在一起。梦想和理论相结合,梦想因理论而有厚重感,理论因梦想而有感染力,这样,理论和梦想既抓得住青年,又抓得住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理论自信,理论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支撑。

以“三个结合”夯实伟大工程建设的根基

王子蕲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四个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具有保障性、基础性的地位。1939年毛泽东就以系统构造的工程指称党的建设,深刻揭示出它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成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发展的经典思想。党的十九大以创新的思想和战略部署谋划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为在新的征程上深化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党建工作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党组织建设乏力,建设伟大工程就无从谈起。近百年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实践已经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但在每个历史阶段也都会出现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形成了深化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指向,其中,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思想,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不断推进的经验提升,更是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战略谋划。

第一,必须坚持“软与硬”相结合。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加强思想建党的同时强调制度治党,以教育的软约束,加上管理与监督的硬约束,共同发力承担起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管理职责。对比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基层党组织承载的“教育管理党员”的基本职责,十九大报告明确加上了“监督党员”。这反映出“全面从严治党”不仅以实际推进的显著成效迎接了十九大的胜利召开,而且将是接下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延续篇章。

从思想上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的传统经验,而且符合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科学化要求。毛泽东曾指出:“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当组织所倡导的意见、价值为组织内成员所认可,成员就会对组织产生积极的情绪,组织就能展示对成员具有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瞄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目标,科学、清晰而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次重申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了新时代党政军等层面的发展原则和突出问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党员的思想认识,能够使党员更清晰地把握所处的历史方位及时代问题,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组织实践的道路,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确保组织方向、提升组织凝聚力的“软”的一面。

相对于思想建党,管理、监督党员是“硬”的一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启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阶段。从“以治标达成治本”的高压行动反腐,到百余部制度法规的更新发布,“治党”在制度化道路上大步向前推进。基层党组织处于党组织系统的神经末梢,具有非常明确的监督职能,即以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权利不受侵犯;了解党员、群众对党的工作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意见向上级党组织反映并提出建议;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目前,虽然基层党内政治生活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纪要求下日趋规范化,但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仍存在着不严肃的情况。以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党的组织生活为例,仍存在着有以活动代替效果、以做过代替做好、以和稀泥代替和谐等诸多问题。根据组织学理论,成员间意见沟通快,信息交流频繁,互相了解深刻,才会有好的组织气氛。因此,扎实推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过好党的组织生活,畅通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让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组织之间能够充分表达意见,是增强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的重要方面。

第二,必须坚持“点与面”相结合。按照建设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总体要求,基层党组织有着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的建设内容。党的建设各项任务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主次有分,才能突出重点,确保方向不错位。十九大报告强调了要“突出政治建设,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这是聚焦当下历史方位,应对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的提纲挈领之举。十八大以来,党在理论创新、实践探索和制度完善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并非没有问题,部分基层党组织存在的弱化、虚化、边缘化现象仍然严重。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会直接造成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下降,政治功能下降,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下降,而且会直接造成党的形象受损,党的执政资源流失。始终将基层政治建设、组织力建设作为重点来抓,依靠基层党组织传递党的政策、宣传解释党的主张,动员组织社会群众的效果,是真正实现从上至下一盘棋,全部有生力量紧密团结、凝神聚力实现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关键。

“点”与“面”的另一个体现是统筹领导干部和一般党员的关系。在全面从严治党中,“全面”的内涵之一就是要管住“全体党员”。但在这个“面”的基础上,又要有“点”,抓住“关键少数”。即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既对广大党员提出普遍性要求,又对“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更严的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党的领导干部要发挥“头雁效应”,要“一层做给一层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人是社群动物,有相互模仿、学习的本性。领导处于一级组织的权威地位,是组织内其他人员的学习、模仿对象。因此,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做得好,不仅可以带领着基层组织各项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而且能够产生示范效应,在整个基层党组织内形成争先创优的氛围。对于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队伍建设,同样不仅是来自于组织内资源的助力,包括带头人自身不懈的学习和自律,同级组织和成员的监督,也来自于上级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考核、属地群众给予的建议评价和监督。

第三,必须坚持“内与外”相结合。组织发展都处于特定的系统之中,任何组织的建设不能仅着眼于组织自身内部系统运行,而且必须将之放在整个外部系统中加以循环发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同样如此。作为党的组织系统的神经末梢,基层党组织处于整个党组织系统内部;作为与政府、社会、民众等相对的序列,党是国家各系统要素的组成部分。基层党组织的发展既不能离开内部的组织设置形式、组织文化、组织成员的建设,同样也离不开与组织外资源的良性循环。

在党的建设历史实践中,从著名的“三湾改编”开始,组织设置形式一直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等发生了深刻变革,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应当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按照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有利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的原则,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积极探索以单位、区域设置为主的多种务实有效的模式和做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的基层组织格局,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战斗力。而除组织设置外,上文所及的基层党组织的“软”、“硬”建设都是内部建设的重要内容。

“领导基层治理”是基层党组织五大基本职能之一,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组织、能力等引领,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是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回应人民诉求、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且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外部途径。基层党组织以发现基层治理问题、寻求解决办法为聚焦点,发现人民群众对党组织所寄予的期望,从而激发组织自豪感与组织成员的使命感,达到强化党员意识的目的;同时,寻找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过程,也是党员、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动员与推动改革发展的过程。

总之,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密切支脉,根植于社会之中,带领着人民群众同步脉动于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之上。基有所固,成其高远。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做好“软与硬”、“点与面”及“内与外”的三个相结合,才能在建设伟大工程中使我们党永绽勃勃生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共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十九大报告第二部分在阐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这里提出的“四个伟大”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说明,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思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所取得的重要思想成果,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最近,由华东师范大学齐卫平教授牵头的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批准号:16ZZD036)项目组与本刊编辑部等联合发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伟大’理论研讨会”成功举办。与会专家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四个伟大”的内涵、时代背景、逻辑关系、重点任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现将部分专家会议交流的内容以笔谈或专文方式呈现,以促进对十九大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