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Vol. 50 Issue (6): 1-1  DOI:
0

引用本文  

学脉·传承·创新——“对话大师”专题絮语[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6): 1-1.
学脉·传承·创新——“对话大师”专题絮语

20世纪30年代,梅贻琦先生就任清华大学校长时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提出“品性的陶熔、智慧的创获、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的大学理想。言语虽短,字字珠玑。巍巍学府受益于大师泰斗的辛勤耕耘,承本开新,薪火相传。新的时代,不仅期待新的大师,而且需要对前辈大师们的原创命题作出新的再反思、再评价、再创作,这不仅是延续学术传统之所需,也是一所大学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血脉之所系。

2017年10月,上海市社联公布了首批68位“社科大师”名单,华东师范大学有24位先生入列。他们的学术人生与学术创获,是丽娃河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与学术遗产。为更好地传承弘扬大师们的学术成就,探讨中国学术话语建构与研究新范式,本刊特别推出系列专题栏目——“对话大师”,撷取大师们提出的原创性思想命题、关键概念,以“问题研究”为中心,搭建“接着讲”的学术对话平台。

“对话大师”专题旨在聚焦“学脉、传承、创新”。其一,通过学术史的重新梳理,为解读当代中国学术史提供典型个案或样本。其二,从当下的诠释境遇出发,重访大师当年的问题域,在与大师的平等对话中形成新的问题意识,重在阐发中国价值、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其三,坚守学术的原创性、开放性,倡导学术批评与反批评,拓展中国特色学术话语建构新空间;从比较式研究走向合作式对话,推动国际学术前沿论争新格局的形成。

2016年第3期,本刊曾以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为契机,推出了主题为“世界性百家争鸣与中国哲学自信”的研究专卷,获得了广泛赞誉。2019年,本刊将围绕五四运动百年反思, 以“后五四的发起人”王元化先生提出的“有学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术”命题为中心,讨论后五四时代的中国社会与人文学术变迁。而人口地理学泰斗胡焕庸先生的开创性贡献,以及李克强总理关于“‘胡焕庸线’如何破?”的追问, 则需要通过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跨学科协同研究来共同推进与回应。

2018年适逢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百年诞辰,也是他逝世三十周年。为更好地梳理传统、致敬前贤,2018年9月7日,本刊编辑部组织召开了“新陈代谢:陈旭麓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传统”学术研讨会,邀请老中青三代学者深入研讨陈旭麓先生的学术成就与深远影响。与会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前后贯穿八十年,既讲述历史过程、历史转折,也透过历史的表象揭示历史脉络、历史意义,是“史”“思”结合的典范。“新陈代谢”这一理论范式,超越了文化保守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之争,为我们重新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期特发“笔谈”一组和“专论”两篇,希望引起学界进一步的讨论,也寄托我们绵长的敬意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