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新时代国家安全治理战略:体系、理念与路径
    蒋华福, 刘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6): 105-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6.012
    摘要1480)   HTML30)    PDF (543KB)(641)   

    国家安全治理,事关党的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新时代国家安全治理的战略体系是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一套体系化的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具体运用。新时代国家安全治理的战略理念是集中反映在以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基础上的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国家利益至上为准则的三位一体。从践行路径来看,就是要坚持安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动态平衡;坚持总体战,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相协调。准确把握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战略理念,遵循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的战略路径,全面推进国家安全治理工作,对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写在《经济漩涡: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出版之前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1): 53-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5
    摘要1244)   HTML253)    PDF (653KB)(1094)   

    冷战的起源和发生,特别是苏联在其中的作用,这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经济这个新视角,特别是苏联的经济观念、经济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逻辑链条,产生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对战后美苏关系变化、冷战格局形成和展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说明冷战研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美苏双方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结果。事实上,通往冷战的每一步都有回转的机会和可能,但美苏走到最后一步还是掉入了冷战的深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医生眼中的异域新药:“中国根”
    高晞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1): 22-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2
    摘要849)   HTML24)    PDF (923KB)(231)   

    “中国根”即为中药“土茯苓”(俗名冷饭团),16世纪由葡萄牙商人带入欧洲,被欧洲医生奉为“神木”。《中国根书简》作者为何会选择“中国根”阐述他划时代的颠覆性科学思想,以此分析16世纪以来中医西传对文艺复兴的科学思维转变的影响;从知识权力和学术权威的角度,探讨在欧洲医学从古典向近代过渡、科学初兴时期,医学观念和方法论的变革如何受到隐藏着的政治力量,如帝王意志、学术权威的影响,重点考察此时进入欧洲的“中国根”所担当的角色与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和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历程
    陈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6): 17-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6.003
    摘要717)   HTML33)    PDF (686KB)(4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重要内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这是以中国近代以来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历史积淀的。中国近代对此进行探索的历史逻辑是:从洋务运动经过维新派,再到革命派,表现了探寻现代化道路和文明新形态的起步与转折,即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及其文明的同时,把目光开始转向社会主义,试图以此使得中国后来居上;五四运动以后,从陈独秀、李大钊到毛泽东,都指出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建构文明新形态必在社会主义的实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中,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已经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历史使命、以社会主义为前途、坚定的人民立场紧密地、实质性地联系在一起;新中国诞生后,在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中,探索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文明新形态经过曲折而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它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联成一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帝内经》的两部早期英文译本
    杨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1): 46-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4
    摘要602)   HTML31)    PDF (684KB)(441)   

    《黄帝内经》是中国的医学经典,亦是西方学界了解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它成为西方汉学家翻译中国医学知识的首选之作,20世纪之前已有拉丁文、法文、德文等译介。我们以两篇未被学界重视或发现的早期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梳理两部译文的翻译简史,通过对底本、术语和译文错误的比较研究,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和对中医认知的切入点,以期探讨中医知识西传中所存在的特殊面相。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1992)
    詹欣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3): 41-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3.005
    摘要589)   HTML19)    PDF (666KB)(186)   

    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一直具有强烈的反霸权色彩。中国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反对美苏两个核大国进行核垄断,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持抵制、批评的态度;冷战结束后,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裁军与军控已成为中国与其他大国互动的重要平台。中国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裁军与军控进程,高度重视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以及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最终加入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夫妻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差异分析
    卿石松, 姜雨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3): 140-1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3.014
    摘要484)   HTML31)    PDF (829KB)(302)   

    生育行为由夫妻共同决定。由于婚姻双方在生育行为中承担不同角色,面临不同的成本和效用,夫妻之间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系统差异。不同于女性个体视角的研究,使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似不相关(SUR)回归分析方法,同时考察妻子和丈夫的生育意愿,并比较夫妻生育意愿是否以及为何存在差异。结果发现:丈夫相比妻子具有更高的生育意愿,而影响夫妻生育意愿的因素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家庭收入、现有子女数和传宗接代观念同时影响夫妻双方的生育意愿,而一些因素(如年龄、个人收入)仅对夫妻一方的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另外一些因素则对夫妻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夫妻之间的生育意愿存在相互影响。这揭示了从个体视角拓展到夫妻视角研究生育意愿的必要性,由此期望推动夫妻层面的生育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重构及其现代意义
    洪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2): 50-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2.004
    摘要475)   HTML5563)    PDF (787KB)(171)   

    通过在思想史和政治哲学视域内对孔子“有教无类”思想进行重构,可以论证“有教无类”并不会因为过于理想化而缺乏对现代多元社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教无类”不是关于受教者的事实判断,而是关于施教者的价值判断,要求施教者平等对待具有不同个体背景的受教者。“有教无类”既不属于精英教育,也不能被解释为平民教育,而更接近一种公民道德教育,其目标不是站在统治者维度的“化民成俗”,而是培养“君子”。将“君子”和“君子之德”借以解释为“良好公民”和“公民道德”,在思想史和政治哲学视域内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合理性也揭示了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公民道德教育层面对于现代社会可能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逻辑、方向与路径
    姚毓春, 李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3): 161-1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3.016
    摘要440)   HTML24)    PDF (742KB)(145)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本质在于经济增长动力机制的变革,即生产方式变革。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处于引领地位的生产方式各不相同,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动能转换的特征。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方向:创新驱动模式更多依靠自主创新;资源要素投入更注重人才、知识和数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注重同扩大内需战略有机结合;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有机结合更为需要和迫切。为保证动能转换顺利进行,在实践方面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注重创新人才的培育和利用、区域和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以及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共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梅兵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6): 1-2.  
    摘要434)   HTML382)    PDF (372KB)(14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儒家伦理中的脆弱性问题——以孔子答宰我问“三年之丧”为例
    吴先伍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3): 10-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3.002
    摘要431)   HTML183)    PDF (738KB)(134)   

    西方伦理强调道德之人的强大,否定其脆弱性,而儒家伦理则高度重视伦理之人的脆弱性,这在孔子答宰我问“三年之丧”中得到了生动体现。人不仅小时候高度脆弱,在出生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而且这种脆弱性与人相伴一生,因为人始终会受到老病死等问题的纠缠。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脆弱性,所以,人们能够对他人的脆弱性产生共通感,愿意为他者承担道德责任,愿意帮助他者。人们在为他者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又将自己作为一个坚强的道德主体建立起来。不过,这种坚强并没有消除脆弱性,而是在深刻体会自身脆弱性的基础上,对他人的脆弱性感同身受,从而使自己的仁心善性不断被激发出来,使自己在道德之路上坚持不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朝向共同体的后人类快乐伦理——布拉伊多蒂后人类伦理研究
    周伟薇, 王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3): 31-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3.004
    摘要417)   HTML26)    PDF (700KB)(197)   

    后人类快乐伦理关乎人类共同体,但又远远超过人类这一物种,趋向更为广大的生命共同体。布拉伊多蒂以新斯宾诺莎主义活力物质一元论为哲学基础,以普遍生命力的整体性为基本原则,提出一个由人类和非人类、生态基础和技术中介的共同物质构成生命共同体的大胆理论架设。在一个充满了负面恐慌情绪的时代,她以行动主义的姿态,提出超乎人类单纯物种、趋向生命统一体的后人类快乐伦理。这一伦理观念倡导平等、积极、喜悦、肯定、和平和可续性,探求集体主体的快乐本质,以及各主体间强化合作、增强潜能的实现路径,倡导将负面影响进行积极转化以创造未来,彰显了后人类伦理的肯定、创造、联合与转化的特性,并导向新的生命共同体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
    徐世腾, 金翎, 蔡铃钰, 仇春涓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6): 166-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6.018
    摘要416)   HTML32)    PDF (749KB)(250)   

    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将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其中的作用机制如何,现有文献尚未给出系统性结论。基于上游数字服务中间投入和下游制造业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构建国家—制造业行业层面的数字服务贸易限制性指数,进而对上述问题开展实证分析,其结果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增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设施与连接、支付体系等领域限制性措施增加的负面效应尤为显著。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影响具有国家和行业异质性,即主要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以及资本、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存在抑制效应。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削弱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负面冲击;而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的质量越高,数字服务贸易壁垒的抑制作用也越强。可见,我国应致力于削减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壁垒,加大制造业数字技术研发投入,完善数字产业相关外商直接投资准入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让“我”回归:从学术视角看陈寅恪的“独立精神”
    罗志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6): 57-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6.008
    摘要413)   HTML45)    PDF (789KB)(213)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陈寅恪的名言。过去这一言说常被误解,需要多从学术视角去认识。它不是陈寅恪一人所见,而是当年相当一些人的共同取向,牵涉到时人关于学术与“我”之关联的认知,以及近代从历史研究中“人”的隐去到学术表述中“我”的消失这一发展进程。陈寅恪对学生再三强调“读书一定要独立”,强调“我”的主体性,意味着主观和客观可以是互补的,不必以客观取代主观,在当时的学术环境中有其特殊意义。至少在学术表述层面,我们需要让“我”回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桃源流出的江湖——苏诗的“江湖”书写
    朱刚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4): 115-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4.012
    摘要394)   HTML27)    PDF (1026KB)(156)   

    对“江湖”的书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通常情况下,它是失意之人被放逐的场所,但苏轼、苏辙的诗歌则有意识地把“江湖”建构为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景观的诗意空间,在宋代作家中颇具代表性。一方面,他们把“江湖”描写为鱼鸟适性之处,有山水风光、历史遗迹、亲朋友谊,有高人隐士、民情风俗、人文传承,充满诗意;另一方面,仕宦生涯也让他们认识到,“江湖”往往被朝廷用来放逐罪人,而且其间已经遍布着从京城延伸出来的权力脉络,并非安全的避世之处。这种矛盾的认识与宋代政治环境以及交通、通讯、商品经济等领域的发展状况相应。值得注意的是苏轼把“江湖”跟“桃源”相联结的诗意构思,强调“江湖”之水是从“桃源”流出。由“桃源”而“江湖”,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延伸,正好与权力延伸的方向相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死亡”·“空洞”·“迷宫”·“外界”——从雷蒙·鲁塞尔看德勒兹对福柯的接受和创化
    吴娱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1): 103-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0
    摘要391)   HTML19)    PDF (842KB)(125)   

    20世纪60年代,福柯对文学葆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对鲁塞尔。他认为鲁塞尔通过制造读音相似、意义不同的句子展开情节,他离间了词与物的对应关系,让文字丧失表意的功能,成为一场自由嬉戏的游戏。语言不再是表象世界的工具,而成为它自己,那么文学也不再叙述故事、表象事物,而是进入一个词语不断增殖的迷宫。德勒兹延续着福柯未完成的道路继续生发、不断改写,造就了新的隐喻:“作者之死”变为“欲望机器”,词语“空洞”化作“差异重复”,“迷宫”思想成就“褶子”诗学,“外界”空间转为曲线“逃逸”。德勒兹受福柯的影响,认为鲁塞尔是伟大的重复者,最大程度地将差异纳入其中,以此延展出他的差异思想,构建一种全新的迷宫诗学。于是,文学以背离自身的方式从话语的裂缝中绽出,承担了反抗主体、解构理性的重任,显现出无限的革命性和先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两种文学原道观:朱熹与刘勰比较论——“文以载道”再评价之五
    刘锋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3): 70-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3.008
    摘要358)   HTML30)    PDF (814KB)(286)   

    朱熹的“文从道中流出”与刘勰的“原道”观,都强调道是文的源头,这是本体论的文学观。但二者之间却存在根本区别,刘勰从自己的原道观出发,得出重文的看法;朱熹从自己的原道观出发,得出轻文甚至是驱文的看法。刘勰的道论中内含着形象的丰富性,启发他重文;朱熹的道论中内含着抽象的单一性,促使他轻文。文学的道本体论只有与文学的自体论相结合,才会真正地重视文学的审美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城市社区高龄独居老年人生命健康质量及分类保障研究
    王建云, 钟仁耀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4): 164-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4.017
    摘要350)   HTML38)    PDF (839KB)(275)   

    随着家庭结构变化和独生子女父母老化,人口迁移频率和空间距离增加,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独居老年人群体日趋庞大且日益复杂,其内部异质性凸显。使用“中国大城市城区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状况和需求调查”数据研究城市社区高龄独居老年人的生命健康质量发现:不同家庭类型独居老年人的躯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生命健康质量存在显著差异,有子女有配偶独居老年人身体健康质量最差;有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精神健康质量最差;无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社会适应质量最差。有鉴于此,建议建立健全社区独居老年人信息库,分类提供社区精准关爱服务和分类保障;为有子女有配偶独居老年人提供家庭支持计划、邻里探视和紧急救助以保障其躯体健康;为有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结对子”关怀和心理辅导以保障其精神健康;为无子女无配偶独居老年人构建和谐邻里、鼓励他们社会参与及提高生活满意度以提高其社会适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醉狂到醉卧——中国酒精神的演变脉络
    贡华南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4): 11-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4.002
    摘要345)   HTML209)    PDF (1092KB)(553)   

    醉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种文明中,并为不同文明所理解、规定与塑造。在中国,悠久的文明史赋予了醉以多样的精神内涵。随着时代思潮不断演进,醉的观念在断续中隐然成型:商周至汉,醉狂是常态,酒醉从神圣性剥落为单纯的欲望嗜好;汉以后,醉卧成主流。随着味觉思想在中国思想中确立,饮酒成为饮者的思想方法,“醉卧”成为酒民们自觉向内的精神探索活动,其神圣性得以一定程度的复归。醉狂向外攻击,与世界对立;醉卧不干物,内外和顺。醉卧者拒绝在世俗社会中确立自身,向安静恬淡醉乡的自觉趋近显示其超越尘想追求。在这个过程中,身体被规训,软弱无力,以至于不再站立与施为;心无思虑,却陶然、秩然而不死寂。向醉卧的演进彰显出中国人内敛、内转的文化心理,抑制住酒的冲击力却也使醉者血性难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王逸《楚辞章句》与东汉安帝朝政坛
    周兴陆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 (4): 106-1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2.04.011
    摘要342)   HTML25)    PDF (923KB)(945)   

    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是《楚辞》学奠基之作,也是汉代文学批评史的重要著作。在汉安帝朝约20年里,不论前期太后临朝,还是后期安帝亲政,政治闇乱,佞幸当道。但政坛多骨鲠之士,兴起了苦口诤谏,甚至直言讥刺的峻烈士风。朝廷重视广开言路,鼓励直言极谏。王逸在这样的时代氛围里,身为校书郎,在校定典籍中发明思想。同样是依经论骚,他迥然不同于此前扬雄和班固的明哲保身,而对屈原的讽谏精神给予高度的推崇。任东观著作郎、校书郎的南阳刘氏宗室在编撰汉家礼仪时发挥《春秋繁露》“公子无去国之义”的思想,强调刘氏宗族护卫大汉江山社稷的责任,这影响了王逸首次阐发屈原“同姓无去国之义”的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