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世纪晚期的勃艮第与法国民族国家建构
    朱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5): 35-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5.005
    摘要90)   HTML5)    PDF (786KB)(432)   

    传统观点认为,中世纪晚期的英法百年战争强化了西欧国家的民族意识,促成了英、法两个民族国家的形成。但是,勃艮第国家的建构却表明这时期同质性的法兰西民族国家远未形成,瓦卢瓦王朝国家也并没有完成国家建构。位于法国东部的勃艮第公国通过联姻、扩张,不仅从法兰西王国独立出来,还通过制度建设和首都营建加强地域性的国家建构,几乎成为一个包括法国北部、东部,以及比利时等区域的独立王国。勃艮第公爵努力拓展和整合其封建领地,为国家建构奠定了基础,也留下长时段的影响。在中世纪晚期,从封建领地衍生出来的领地国家促成了城市和区域空间的变革,体现出西方从封建时代向近代转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武装冲突中的国际人道法与国际人权法关系辨析
    罗国强, 徐金兰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5): 65-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5.008
    摘要112)   HTML4)    PDF (854KB)(290)   

    普芬道夫的自然法理论体系认为国际法是一套对他人的绝对自然义务,且国家关系建立在自由行使自然权利和遵守道德义务的平衡之上。武装冲突中的冲突方和战斗人员对军事必要和人道考虑的权衡正是其表现形式。他们不仅受到国际人道法约束,也需要自然法为其提供行动指导。而国际人权法是否适用于武装冲突以及如何与国际人道法进行互动也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武装冲突的不同局势下,通过综合考量各种事实要素,对敌对行为范式或执法范式进行优先适用,是运用“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辨析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关系的关键。在大多情况下,国际人道法和国际人权法之间不存在真正的规范冲突,两者可以并行不悖地得以适用。何者能够成为特别法而优先适用,则需要具体分析。另外,“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原则也可以为实践中需要进行价值权衡和政策选择的军事指挥者提供一个具有操作性和客观性的分析框架。中国可以根据以上理论从法律遵守、责任追究和规范完善三个方面提出合理主张,以回应武装冲突所带来的人道危机和人道后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论我国轻罪案件出罪机制的逻辑与路径
    杜文俊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5): 81-9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5.009
    摘要159)   HTML9)    PDF (784KB)(277)   

    轻罪化立法从根本上推动了我国刑事犯罪结构的重大变化,结合轻罪特殊属性展开出罪机制建构是适应犯罪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以应然价值为导向寻求轻罪出罪的立法建构固然重要,但尊重现实从既有规范制度展开探索则更为关键。因此,必须正视当前轻罪化立法格局已然形成,司法重刑主义倾向并未得到有效转变的轻罪刑事治理客观现实,理性认识到推进轻罪出罪机制建构的政策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内在理论逻辑。基于此,在轻罪治理理念上需以消极主义司法消解积极主义立法的客观隐患,实现以出罪思维优位于入罪思维的现实转变;在实体规范上应激活既有规范出罪功能,以罪量要素的目的性解释为关键,强化“但书”及免予刑事处罚等规则在轻罪治理中出罪出刑作用的发挥;在程序规范上,应以既有制度改革为契机,深度挖掘酌定不起诉等制度内在独立的出罪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思想-世界到照片-虚构——弗朗索瓦·拉吕埃尔摄影理论研究
    聂世昌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4): 86-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4.008
    摘要113)   HTML10)    PDF (782KB)(257)   

    在用大量的论著完成了自己“非-哲学”体系的建构后,法国哲学家弗朗索瓦·拉吕埃尔将其对哲学的批判延伸至摄影理论领域,并试图通过“非-摄影” 理论撤销哲学思想对摄影的主导权。为此,拉吕埃尔不仅质疑了大多数摄影理论所依赖的世界的概念,而且还诉诸所谓的“内在的摄影实践”以消除哲学对摄影产生的消极影响。此外,为了增强“非-摄影”理论的严格性,拉吕埃尔沿用了其在《同一性理论》中创造的“广义的分形理论”模型。即便如此,“非-摄影”理论仍然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并非非-摄影理论所独有。在对自己早期的思维模式深入反思后,拉吕埃尔用“广义的量子理论”取代了“广义的分形理论”。前者对“悖论逻辑”的容许,为拉吕埃尔的理论实践开辟出了广阔的“虚构空间”。“照片-虚构”便是其利用“广义的量子力学”模型对早期“非-摄影”修正与扩展的实验性成果。由是观之,拉吕埃尔的摄影理论不仅开辟了一条新的用于思考摄影的方法路径,而且也为深入理解拉吕埃尔哲学思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索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香烟与都市女性:徘徊于风险与时尚之间的生活政治——以上海的访谈和观察为例
    张敦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3): 85-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3.009
    摘要114)   HTML26)    PDF (1071KB)(251)   

    以生活政治视角分析剖析都市女性吸烟的议题,能够从具体的消费文化语境中反思女性吸烟者的形象建构,探究女性吸烟消费认同的实质。尽管大众传媒试图把都市女性吸烟建构为“时尚”或“性感”,上海访谈和观察的经验材料却表明,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女性吸烟多为休闲和消遣、排解工作焦虑或生活压力的手段;都市女性吸烟者不得不在个人嗜好与法律政策环境、公众期待和周遭污名化氛围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心思缜密、谨小慎微地做消费者公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安居与乐业: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吴开泽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4): 162-17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4.014
    摘要176)   HTML14)    PDF (981KB)(240)   

    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相关调查数据,研究职业类型、住房类型以及居住成本对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体制内单位就业、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更强;拥有产权类住房、租住公租房的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更强,居住在单位宿舍对定居意愿的影响显著为负;城市相对住房价格对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的影响呈先升后降的“倒U形”趋势;不同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的定居意愿具有明显差异,职业地位、住房类型对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的影响具有稳定性,相对房价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市差异。可见,“乐业”和“安居”是影响大城市外来青年人才定居意愿的关键因素,城市政府要把保障青年的稳定居住权作为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既要让外来青年人才“有房住”,又要让他们“住得起”,也要让他们“住得稳定”,还要让他们“住得安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翻译中翻译:清末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中的译者关系研究
    段怀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3): 48-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3.006
    摘要94)   HTML15)    PDF (782KB)(230)   

    作为“西学东渐”和晚清翻译史上最为重要的翻译方式之一,口译—笔述式翻译模式,最初主要以外来口译者与本土笔述者之间的双边协作方式展开。这种方式,一方面历史地反映出这一翻译模式在晚清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作形态,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此间中西跨语际、跨文化交流的日常展开方式。而这种翻译模式或翻译实践方式中的外来口译者与本土笔述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亦形成了一种“在翻译中翻译”的翻译形式,其中口译者的“意译”或“口译”,都需要笔述者的“意会”与“言传”来得以转换落实。而无论是“意会”还是“言传”,又都关涉着或者受制于笔述者与口译者之间的关系。而对于这种关系的考察,亦就是对晚清翻译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翻译方式的考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社会建设中的老年友好语言服务研究
    沈骑, 顾钧仪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4): 54-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4.005
    摘要122)   HTML16)    PDF (843KB)(229)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双重时代背景下,保障老年群体共享数字生活是秉承积极老龄观、彰显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文章基于数字社会转型期中四类主要的老年语言问题,构建数字社会建设中老年友好语言服务的内容框架,并从“实现资源整合”“坚持服务导向”“以信息为支撑”三个层面提出实现路径,以期为实现老年群体弥合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生活提供现实参考与学术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创业型领导、挑战性压力与员工创新行为——团队认同的调节作用
    易凌峰, 李腾, 林芹, 宋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3): 143-15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3.014
    摘要273)   HTML18)    PDF (721KB)(220)   

    基于工作要求—资源(JDR)理论模型,对长三角高科技新创企业员工开展问卷调查与分析,以解决在工作压力情境下创业型领导能否有效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及其相关问题。由此展开的研究结果表明:(1)创业型领导正向影响企业员工创新行为;(2)创业型领导正向影响企业员工挑战性压力,挑战性压力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挑战性压力在创业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的关系中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3)团队认同正向调节创业型领导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上述结论丰富了中国情境下创业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同时,对挑战性压力中介效应、团队认同调节效应的揭示也为企业压力管理实践提供了实践启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死生之间:灾害与仪礼——以5·12汶川大地震灾后为例
    张曦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4): 111-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4.010
    摘要100)   HTML9)    PDF (821KB)(215)   

    在灾后重建非常成功的“汶川经验”背后,灾害导致的巨大数量人员的遇难给灾区共同体社会所带来的精神性、心理性创伤仍需要时间来加以抚平,诸多仪式依旧维系着生者与死者的原有的社会性关系。在实际经验中,因遇难者遗体的集中埋葬、遇难地就地封存,使得原有的可以借助墓地、墓碑完成的生者与死者的对话关系无法成立,因此地域共同体社会中遇难者的非宗教性的悼念、追思等仪式得以强化。在此背景下,对遇难者的种种纪念仪式的再探讨也就变得十分重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机制与价值双重维度:人口空间均衡研究进展与展望
    程晨, 丁金宏, 顾高翔, 田阳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6): 93-10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6.009
    摘要49)   HTML4)    PDF (832KB)(200)   

    聚焦人口空间均衡,是根据现阶段中国人口均衡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针对性地对人口均衡问题的复杂性作出有重点的简化。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的市场要素引申的人口空间均衡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均衡、自然地理空间规定性影响下的人口及其他要素的空间均衡,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点体系的人口空间均衡等方面探讨机制维度的人口空间均衡;从价值维度探讨中国语境下的人口空间均衡;从全国及各地人口空间均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分析及界定与测量方法等方面探讨人口空间均衡在中国的实践探索。未来的人口空间均衡研究,应回归均衡本质,从微观个体迁移行为出发,将这一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概念进行学科化、学术化探索;应引入新的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建构人口空间均衡的科学评价标准;应在价值与机制两种话语体系的人口空间均衡中搭建沟通的桥梁,建立一种能够将两种维度关联的、综合的人口空间均衡概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维度与模型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
    程贵孙, 张忠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3): 155-1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3.015
    摘要260)   HTML24)    PDF (1147KB)(191)   

    我国互联网平台企业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缺失和治理问题成为社会焦点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从根本上厘清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维度和边界。为此,基于阿里巴巴、滴滴出行、美团等12家本土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采用Nvivo 12.0软件对原始资料进行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以归纳提取出我国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其结果表明,我国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包含9个结构维度,即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员工责任、用户责任、伙伴责任、慈善公益责任、行业生态责任;基于上述维度,可从对利益相关方负责任的角度构建出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并将其分为三大层次:底线型社会责任、保障型社会责任和期望型社会责任。上述结果对进一步研究和界定互联网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构维度和体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也为互联网平台企业践行和完善其社会责任体系提供了理论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再探李约瑟之谜:科学发生还需什么前提
    朱晓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4): 37-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4.004
    摘要163)   HTML10)    PDF (986KB)(188)   

    2015年笔者曾撰文探讨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未产生科学,结论是缺乏一个必要前提——逻辑,而缺乏主谓结构的逻辑跟汉语不以主谓句式为主相关。本文给出科学成立的三项必要前提:齐一性、逻辑、实证观,随之探讨两个问题:1.科学发生除了逻辑是否还有其他未满足的必要条件?答案是还需要齐一性和实证观。齐一性的产生与语言中的主语必要性高度相关。在中国历史上实证在实践方面存在,但在认识论上很缺乏。2.为什么其他文化如印度、阿拉伯或印第安文化也没发展出科学?答案是在那些文化中三项前提都至少缺少一项。李约瑟之谜是一个针对特殊现象使用否定句来提的问题:“为什么在某地不产生某物?”这样提问容易得出特设性答案;应该用肯定句来问一个一般性问题:“某物产生的一般条件是什么?”这样提问才能引向科学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代人如何彼此同情?——以休谟与卢梭的同情观为焦点
    贾沛韬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3): 38-4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3.005
    摘要162)   HTML18)    PDF (812KB)(185)   

    在关于自我与他人如何合群共存的探讨中,休谟和卢梭提供了两种内在一致且可协同生效的同情方案。作为典型的现代理论家,他们对同情的关注和这种关注对道德情感的共同倚重体现了现代伦理生活对人性与道德的内向探索和对日常生活的肯定。从这些共同的问题意识出发,两种世俗化且平等化的同情观着意强调了现代人能够基于自然的心灵内在构造而发挥道德情感的力量,葆有同情这种自然美德并坚持一种关照人类、超越立场和利益的普遍主义式同情姿态。进一步就具体的同情机制而言,休谟式同情体现为对一切苦乐感受和赞责评价的“同感共鸣”,卢梭式同情体现为对他人痛苦的“设身处地”,前者着眼于悲悯而冷静的旁观,后者着眼于自顾却热情的行动,它们共同导向了正义问题,有待当代阐释者甄别两种同情观的转型意味并由此探索如何借助同情改善社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英美知识论与日本九鬼哲学的对话——以“偶然性”为枢纽
    徐英瑾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4): 13-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4.002
    摘要107)   HTML63)    PDF (996KB)(185)   

    对于英美主流的知识论研究路向来说,知识的获取过程必须排斥那些明显的运气成分,由此获得“认知安妥性”。因此,对于偶然性的排斥便成了英美知识论的基本思路。与之相较,日本京都学派的哲学家九鬼周造则通过其偶然论重新评估了偶然性在知识构成中的地位。他将偶然性由浅至深区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定言的偶然;第二,假言的偶然;第三,选言的偶然。在他看来,虽然前两层偶然或许能够通过对于某些必然性规律的调用而得到部分的消除,那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选言的偶然却是不可被还原的。九鬼的这一思想将帮助我们重新评估知识论文献中经常被提到的“假谷仓案例”,以及普理查德对于“认知安妥性”的定义,由此让我们进一步意识到从知识中彻底排除运气或偶然性成分的困难。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典与疫病研究:对五个关键视角的回溯
    汪春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4): 119-1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4.011
    摘要119)   HTML7)    PDF (756KB)(183)   

    非典(非典型肺炎,SARS)作为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场国际流行病引发了生命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持续关注,相关研究与社会记忆仍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当下的疫病叙述与个体日常经验。在综观社会科学领域内有关非典讨论的基础上,可以从理论对话的视角将这些研究归纳为以下五个面向:现代性与治理及日常抵抗、污名化与日常生活、疫病作为事件、疫病作为经验与记忆源泉,以及作为行动的社会科学,这些视角共同构筑了社会科学领域内关于疫病研究的叙事。此外,将非典研究视为梳理疫病研究脉络的切入口,可以构筑社会科学领域内疫病研究的理论与经验平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搜神记》与“正史”之灾异、方术叙事
    王庆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5): 48-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5.006
    摘要104)   HTML5)    PDF (723KB)(177)   

    通过分析《搜神记》与相关文类之相通、相联和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回归还原当时历史文化语境把握其文本性质。《搜神记》成书之际,汇集、整合了正史、杂传、子书、小说等多种志怪叙事传统和书写模式,形成了多元化文本性质。《搜神记》与“正史”相互取材,集中于《五行志》和《方术列传》,典型反映了灾异叙事体例、方术书写模式,关联着作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灾异论和作为社会知识体系的数术之学。随着灾异论、数术文化与“正史”叙事理念的发展演化,宋人开始将《搜神记》看作脱离政治文化的志怪小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帝国的“蓝色公路”: 《水经注》的空间想象
    田晓菲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6 (1): 38-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1.005
    摘要188)   HTML16)    PDF (1233KB)(176)   

    考察北魏郦道元(?—527)的《水经注》,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重构《水经注》的文本生态,以求阐明此巨著之意义与价值。其一将郦道元的作品置于经注传统的语境脉络中,一方面强调注经者所面临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指出注疏相对于原始文本的创造潜力;其二,让郦道元的著作与同时代的南方山水写作进行对话,强调该著作在空间感知和空间表现方面的独特模式。由此提出,郦道元基于帝国想象,构建了一套由江河组成的基础设施体系,这套江河系统可以被视作以人工运河来佐助自然江河的中古隋唐政体的有力象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资产、品牌与国家联结和感知品牌全球性对品牌态度的影响研究
    何佳讯, 胡静怡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5): 118-1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5.012
    摘要111)   HTML6)    PDF (881KB)(176)   

    在品牌全球化和逆全球化态势背景下,以中国消费者对日本品牌的态度为研究对象,实证分析文化资产、品牌与国家联结通过感知品牌全球性对消费者品牌态度的影响机制,其结果表明:文化资产通过从国家联想到品牌的维度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此外,文化资产还通过从品牌联想到国家的维度正向影响感知品牌全球性,进而影响消费者品牌态度。上述结果在理论上推进了品牌与国家联结构念的作用机制研究;在实践上对中国领先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开展品牌建设具有直接的战略启示,即发展成为拥有国家级地位的强势品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品牌全球化,而国家级品牌地位的打造,可以通过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品牌的文化资产,积极促进品牌与国家的联结强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品牌”故事:数字企业快速国际化进程中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许晖, 孙懿, 周琪, 朱信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 (5): 134-1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5.013
    摘要200)   HTML9)    PDF (1419KB)(171)   

    在快速开拓国际市场过程中,数字企业通过形成独特的价值创造方式在全球市场塑造了竞争优势,叙述着崭新的数字企业“品牌”故事。聚焦于社交型数字企业TikTok和交易型数字企业Shein的快速国际化过程,以LLL理论为研究视角探讨数字企业价值创造机制,结果发现:第一,连接是数字企业快速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切入点,形成了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业务属性的差异化决定着连接目标与类型,社交型数字企业(以TikTok为代表)以关系连接为核心,而交易型数字企业(以Shein为代表)以资源连接为核心。第二,不同的连接类型影响着数字企业价值创造的行动逻辑。其中,以关系连接为切入点的数字企业,是基于海量用户参与的“杠杆—学习”行动逻辑,重点在于吸引海外用户互动参与,形成可扩展的数字关系,进而塑造多元价值网络;以资源连接为切入点的数字企业,是基于平台模式创新的“学习—杠杆”行动逻辑,重点在于通过经验式学习完成平台模式升级,使之能够支撑复合杠杆策略的实施,进而实现价值空间延展。以上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能够贡献于弥补现有文献对数字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价值创造相关问题关注不足所造成的理论缺口,同时也能有效指导数字企业实践者探寻适配业务属性的价值创造路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