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导航切换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沿革
组织架构
期刊荣誉
编委会
编辑团队
学术动态
投稿审稿
投稿须知
作者投稿
编辑审稿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读者中心
最新出版
专刊
高被引文章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征订启事
留言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年文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Vol.45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张之洞、康有为的初识与上海强学会、《强学报》
茅海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10.
摘要
(
1285
)
HTML
(
9
)
PDF
(1711KB)(
1713
)
可视化
光绪二十一年秋,张之洞与康有为的最初交往于南京,张因甲午战争而署理两江总督,反对李鸿章等人的议和,康因发动“公车上书”及上书光绪帝而名声初震,此中的牵线人是张之洞的幕僚梁鼎芬。黄绍箕也参与了此后的活动。两人相会后,张之洞支持康有为办理上海强学会,并开办《强学报》。康有为的学术主张与政治见解与张之洞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康在办理《强学报》时,坚守其见,与张之洞一派决裂。此是张、康关系的转折点,也说明了两人因学术分歧导致政治反目的起因。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的“张之洞档案”,有一批新的史料可以细化此中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商周时期的俞国史事考析
王进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1-14.
摘要
(
978
)
HTML
(
9
)
PDF
(1684KB)(
1958
)
可视化
商周时期有个俞国。俞国在商代有军事首领小臣俞,并和 族间有通婚关系。商周时期的俞国位于山东夏津县。通过对相关金文材料的考析,我们可以知悉俞国更多的一些史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8
)
Select
浪漫的宗教心灵 ——五四时期朱谦之的生命求索
邓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5-23.
摘要
(
1131
)
HTML
(
9
)
PDF
(1545KB)(
1224
)
可视化
五四是一个主流价值失落的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着寻求新信仰,以安顿心灵的任务。五四又是一个怀疑的时代,知识分子自以为找到信仰之时,又遭遇怀疑的纠缠。“信仰与怀疑”像一对双生子,拉锯着五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朱谦之以浪漫不羁的狂人形象得名于五四,他敏感的宗教心灵,催逼他求索生命的超越意义;作为五四之子,“怀疑与信仰”的紧张使他在革命与自杀、希望与绝望中彷徨痛苦。本文试图通过朱谦之,来展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这一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
高力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24-31.
摘要
(
1235
)
HTML
(
8
)
PDF
(1537KB)(
1335
)
可视化
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启蒙时代转型伦理学面临的中心问题。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和斯密以“正义—善”二分法开创了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有效地回应了随着商业社会的兴起而来临的古今道德转型问题。其后,福泽谕吉的“私德—公德”范式,梁启超的“私德—公德”、“道德—伦理”范式,李泽厚的“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范式,为苏格兰启蒙伦理学之双轨范式的东亚回响。在苏格兰、日本和中国启蒙运动中,双轨范式以“公共伦理—个人德性”的复线伦理观,提供了辩证地处理道德之常与变、建设现代公共伦理和继承古典美德传统的理论框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意向、理由与行动 ——兼论实用主义的相关主张
陈亚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32-37.
摘要
(
949
)
HTML
(
9
)
PDF
(1535KB)(
1385
)
可视化
行动总是有意向的,意向构成了行动的理由。但并不是所有的意向都能成为行动的理由,意向是否可以成为理由,不是由行动者说了算的,它涉及到社会视角。从社会视角看,行动可以是有理由而无意向的。个人负责意向,社会保证理由,理想的行动是意向和理由的一致。只有作为推论结果的意向才是合理的,推论不是个人的事情,是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家所遵守的实质推论,它不需要还原为形式推论。新实用主义与古典实用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关注理性(语言)对行动的意义,后者更加重视行动对理性(语言)的作用。新实用主义补充了古典实用主义,但同时也偏离了古典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主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辩证法的论证与论辩性外层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38-45.
摘要
(
935
)
HTML
(
9
)
PDF
(1549KB)(
1295
)
可视化
冯契的“辩证法的论证”与约翰逊以论辩性外层为必备要素之一的论证概念不仅高度相似,而且可以彼此结合,相互发明。约翰逊对论辩性外层所处理的论辩性素材的梳理、对论证评估之论辩充分性标准的探讨,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把握“辩证法的论证”概念的贡献与不足,而冯契对“一致而百虑”之为思维与认识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确认,则可以为论辩性义务的证成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制度评价
任俊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46-52.
摘要
(
836
)
HTML
(
9
)
PDF
(1536KB)(
1197
)
可视化
对社会制度做出道德评价是政治哲学探讨的一个核心论题。根据西蒙斯关于正当性和证成性的概念区分,正当性关乎制度的产生方式,证成性则是指制度本身具备的良好品质。证成一种制度结构,就是要表明它不仅是正义的,而且具有“出于正当理由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从莫利纽克斯难题看知觉体验的具身性
何静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53-58.
摘要
(
1065
)
HTML
(
8
)
PDF
(1540KB)(
2161
)
可视化
三百多年前提出的莫利纽克斯难题已经成为了心智哲学和心理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否定回答其实蕴含了经验主义的知觉原则。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对新生婴儿模仿能力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我们对莫利纽克斯难题和传统知觉原则的再思考。这个过程是一个运用新的具身知觉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印证和检验其合理性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情学:文学探寻的归根之路
殷国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59-66.
摘要
(
997
)
HTML
(
8
)
PDF
(1538KB)(
2039
)
可视化
上世纪50年代,钱谷融先生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观念,80年代进一步提出了“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的看法,深化了对于文学魅力的探讨。而文学之所以在人类生活中长盛不衰,就因为它以具体的、生气灌注的方式,体验,见证和留存了人类的情感状态和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意识中最微妙、最深层、最激动人心的人性脉动和篇章,所以,情不仅是文学创作最独特的文化心理内涵,也理应成为文学理论和研究中的基本命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 ——重读《阿Q正传》
罗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67-73.
摘要
(
987
)
HTML
(
8
)
PDF
(1527KB)(
1598
)
可视化
以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分析为出发点,重读《阿Q正传》。可以看到:小说关于“阿Q姓什么”的讨论,构成了“作者”为阿Q“做正传”的起点;关于“阿Q想姓赵,赵老太爷却不让他姓赵”的叙述,构成了阿Q整个生命故事的起点;然而更重要的是,倘若把《阿Q正传》视为鲁迅对“辛亥革命”最深刻的反思,那么他就通过对“阿Q姓什么”的讨论和对“赵老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叙述,将“乡里空间”的崩溃作为反思“辛亥革命”的起点。这样来解读《阿Q正传》,并非要证明鲁迅先知先觉般地反驳了从“乡里空间”到“各省之力”的“辛亥革命新论”,而是要揭示出他深刻地预见了“乡里空间”崩溃所带来的悲剧性与革命性并重的后果,也就是从原来似乎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的宗法制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放逐出、驱赶出一批又一批“阿Q”式的人物,他们就像一群又一群游荡在荒野上的孤魂野鬼,从而使得阿Q的“解放”构成了重新理解“启蒙”的关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杜甫《蜀相》祛疑
程羽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74-78.
摘要
(
1228
)
HTML
(
8
)
PDF
(1534KB)(
1694
)
可视化
对杜甫《蜀相》的解读向有很大分歧。其中的关键是“频烦”一词解为“忧劳”等难以和诗意妥帖。其实“频烦”一词不当作“忧劳”解;此词是形容词而非副词;此词做“频频”解与“三顾”并无矛盾;诗的颈联句读上下无连接词的句法在杜诗中有例可循;诗的下半段意思连贯,颈联引出尾联十分自然,并无疑者以为的磗格难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两种幸福悖论:收入悖论和欲望悖论
傅红春, 王瑾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79-86.
摘要
(
1269
)
HTML
(
8
)
PDF
(1611KB)(
1712
)
可视化
有一种幸福公式是:幸福=收入/欲望。为了“幸福最大化”,可以选择两种完全相反的路径,一种是尽量做大公式中的分子(增加收入),另一种是尽量做小公式中的分母(减少欲望)。前一种路径导致的幸福悖论是“收入悖论”(伊斯特林悖论,以现代西方为代表),后一种路径导致的幸福悖论则是“欲望悖论”(以古代中国为代表)。两个不同的幸福悖论其实是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学框架之内,这也正是两个悖论的破解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个人观念、集体观念与制度变迁
蒋万胜, 张凤珠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87-93.
摘要
(
1140
)
HTML
(
8
)
PDF
(1528KB)(
1670
)
可视化
观念按其存在形态可以区分为个人观念与集体观念两种类型。个人观念弥散到一定的范围,就通过个人自觉、集体模仿、社会舆论三条途径实现向集体形态转化,聚合成集体观念。集体观念是群体成员所广泛接受的观念,将单个自由的个人组成群体,使其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它通过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共同约束,使群体成员能够产生一致的行动,生成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集体观念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先兆,构成制度变迁的路径,引导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当集体观念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制度不再适应变化了的集体观念,制度与集体观念就会相互削弱,集体观念就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化,促使新的制度产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8
)
Select
网络交易中的私人秩序 ——声誉、可执行契约与信用评价体系
殷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94-102.
摘要
(
1064
)
HTML
(
8
)
PDF
(1559KB)(
1273
)
可视化
由于网上交易契约的不完备、征信体系的缺失以及法律的不完善,使得公共秩序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交易的诚信问题,声誉等私人秩序近年来被广泛关注。根据“激励、协调、权威”原则,私人秩序被划分为“自发的”、“有中介的”和“有组织的”三个维度。通过建立网络交易模型,可以从理论上论证私人秩序在防范网络交易道德风险中的作用。因此,应当针对三类不同的私人秩序,设计和完善必要的外表机制来保障私其稳定发挥,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替代公共秩序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我国城市居民群体性矛盾及其利益诉求途径分析
李建中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03-108.
摘要
(
1014
)
HTML
(
9
)
PDF
(1532KB)(
1294
)
可视化
我国城市居民中存在着众多社会阶层及亚群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因而在城市社会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群体间的利益纠纷,其中尤其以官民利益矛盾、劳资利益矛盾、贫富利益矛盾最为突出。这些利益矛盾呈现出经济利益性、交叉复杂性、摩擦彰显性、聚焦性等显著特点。在城市社会管理中一旦发生利益纠纷,居民大多首先会通过体制内的合法途径来反映自身的利益要求并谋求解决问题,但某些时候体制内的合法途径往往不起作用,于是寻求体制外的利益表达渠道就成为必然选择,且很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对此,城市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应共同予以高度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知识、制度、利益:理解中国改革的三个维度
胡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09-121.
摘要
(
947
)
HTML
(
8
)
PDF
(1572KB)(
1295
)
可视化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关于改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改革的理解不一样。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之上促使社会在改革问题上达成新的共识。不过,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改革的理解越来越简单化,甚至仅仅用“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之类的概念来概括中国改革这一复杂的社会实践,结果在对中国改革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国的改革是一个革新性的制度变迁,这一过程涉及存量知识与增量知识的相互关系,制度创新的方式和有效性,以及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因而,我们也要从知识、制度和利益三个维度来理解中国的改革。当然,理解过去的改革并非仅仅是总结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中国社会深刻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广告荐证的行为规范: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于林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22-127.
摘要
(
1092
)
HTML
(
6
)
PDF
(1541KB)(
1400
)
可视化
在广告宣传中能够析出广告荐证者的真实身份,这是我们认定广告荐证的基本依据。广告荐证的本质系人格权的商业利用,其“当众为广告主说话”的特质使得广告荐证在利益驱动下容易沦为虚假广告的工具。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广告荐证行为规范的国家,立法理念采义务本位主义,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其典型特征。基于消费者利益保护与虚假广告约束的社会政策考量,我国应对庞杂繁琐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采义务本位制定专门的行为规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恐惧诉求视角下看媒体的控烟报道 ——以《人民日报》控烟报道为例
陈虹,郝希群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28-140.
摘要
(
977
)
HTML
(
10
)
PDF
(2101KB)(
1330
)
可视化
2012年5月31日是第25个世界无烟日。烟草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劝服人们少吸烟或不吸烟,新闻报道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恐惧诉求的方式。而在《人民日报》六年来的控烟相关报道中,所使用的信息测量类型较为单一,且恐惧诉求的使用水平较低,未能达到最佳说服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试论歌唱换声点的移位
施国新,曹旭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41-146.
摘要
(
1062
)
HTML
(
6
)
PDF
(1535KB)(
2202
)
可视化
歌唱换声点的移位是嗓音换声的重要技术之一,但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导致换声技术的运用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文章从换声点的移位现象、换声点移位的嗓音基础、换声点移位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探索换声点移位的基本规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阴性的声音与力量 ——试析中西文化语境中“社会性别”的音乐学表述
钟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1
): 147-150.
摘要
(
1090
)
HTML
(
8
)
PDF
(1530KB)(
1954
)
可视化
从音乐学的视角,对中西文化语境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表述做一全景观照,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异同作以分析,也许可以通过在对西方理论的深度阐释与对中国式学术思维、中国式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探讨社会性别理论之于我国音乐文化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先验语用学对生活的利弊
[挪威]奎纳尔·希尔贝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13.
摘要
(
873
)
HTML
(
12
)
PDF
(1787KB)(
1081
)
可视化
先验语用学作为对言语行动的内在预设的哲学反思,在哲学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战后的思想环境下,先验语用学是对怀疑主义和文明危机所作的哲学回应,为建构现代文明社会寻求基础。尽管目前先验语用学既面临着内部的理论挑战,也遭遇到思想环境和体制背景上的变化,但是经过修正的先验语用学有能力应对这些挑战和变化,在多元化的现代世界中,培养并加强一种自我批判和自觉的启蒙精神。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佛教中国化与三教关系论衡
洪修平,韩凤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4-21.
摘要
(
965
)
HTML
(
11
)
PDF
(1750KB)(
2089
)
可视化
三教关系问题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大问题,当把这个问题纳入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考量时,许多重大问题都可以得到恰当、合理的解释。从佛教初传依附中国本土文化的适应性发展史开始追踪,及至佛教壮大及其与儒道产生交锋碰撞,再到三教逐渐沟通融合,最后是中国化佛教人文特色的形成,其中全面展现了佛教中国化及三教关系丰富的问题史。此外,通过对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三教关系辨析还可以尝试性提出一些新观点,并为中国哲学史研究提供一些方法论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
)
Select
两种信仰概念及其权力观
李向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22-32.
摘要
(
938
)
HTML
(
11
)
PDF
(1757KB)(
1952
)
可视化
信仰概念虽然事关终极、超越、神圣诸种特征,但是从信仰社会学理论出发,可以把信仰还原为一种神圣关系的建构,进而构成从神人关系研究信仰实践类型的“信仰关系论”。在这种建构过程中,人们不但建构了宗教信仰、民间信仰等信仰形式,同时还参与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建构,从而最后建构一个独特的象征权力领域。信仰概念与信仰类型的不同,其实就是神人关系及其神圣性建构形式的不同。就信仰与权力关系而言,即为信仰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此外,至于如何建构当代社会之公正信仰,唯有宪政民主的建构,才会构成一个社会公共的与公民化的信仰模式,从而超越了人为中心或神为中心的信仰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1
)
Select
宗教慈善的借鉴与实践 ———以意大利“圣艾智德”和上海“普安堂”为例
李天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33-40.
摘要
(
814
)
HTML
(
11
)
PDF
(1684KB)(
1409
)
可视化
宗教和慈善事业的关系,是中国宗教界,包括教众团体、管理部门和和宗教研究机构一直忽视讨论的问题。近年来由于各界的努力和提倡,这个重要问题已经得到应有的关注。以意大利天主教平信徒慈善组织圣艾智德团体为借鉴,并以上海市基督教普安堂组织平信徒慈善活动为基点,结合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各大信仰和宗教处理慈善事业的经验的考察,可以重新检讨中国当今宗教慈善事业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问题。从“宗教慈善”的本质属性来看,宗教慈善应该列为与政府公益事业、私人团体的慈善事业并列的重要活动,某种意义上应列为社会上的“第四部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对上世纪末“禅宗热”的反思
顾伟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41-45.
摘要
(
828
)
HTML
(
11
)
PDF
(1740KB)(
2070
)
可视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禅宗热”,受到走红于欧美的铃木禅学的影响,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它被作为个体人格自我完成的良药推向社会。回头看,“禅宗热”的兴起和扩散,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向前看,以理想人格的培养为目标,以群体和个体的关系为主题,从为中国在后现代的崛起作好思想和文化准备的高度看,对禅宗这一文化遗产的正反两面,还有很多整理和发掘工作要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从现代新儒家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看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
蒋国保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46-51.
摘要
(
782
)
HTML
(
10
)
PDF
(1740KB)(
1495
)
可视化
现代新儒家虽然主观上否认其哲学是接着中国近代哲学讲,但从他们的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来看,其哲学弥补了中国近代哲学缺失———未结束哲学的本体论时代而走向哲学的认识论时代,不但客观上推进了中国近代哲学,而且昭示了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熊十力、方东美、冯友兰、唐君毅、牟宗三构建形上本体的思路,揭示了中国哲学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走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康有为《大同书》与世界秩序原理:哲学新梦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52-58.
摘要
(
888
)
HTML
(
10
)
PDF
(1700KB)(
2512
)
可视化
康有为的《大同书》在“列国竞争之世”仍有豪情与逸致规划世界秩序。康有为设想了“无邦国”的大同世界,以及从民族国家到世界国家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康德“永久和平论”所提出的自由国家联盟大致相当于康有为所设想的初级阶段,即“据乱世”。在此阶段,没有居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强有力者”的制裁作为后盾,盟约或国际法往往沦为“虚义”空文,经不起力或/与利的冲击。康有为设想,从民族国家到世界国家过渡的“升平世”阶段,各国联合,设公议会,公议会逐渐从常设议事机构发展为以公律及专属军事力量(公兵)约束万国的公政府。康有为实际上强调了世界国家的必要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周易》研究的反思与新探
顾祖钊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59-67.
摘要
(
959
)
HTML
(
10
)
PDF
(1747KB)(
1124
)
可视化
《周易》具有中国思想史上的源头地位,其思想价值可谓历久弥新,但由于人们对《周易》作为原始文化孓遗的特殊性质缺乏足够的认知,故在对其研究过程中的误读与误判也时常出现。从文化人类学与文化诗学的角度考察,可对《周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提出质疑:如孔子作《十翼》说、《周易》归属门派说、《周易》经传先后论、《周易》著作论等都有可商榷之处。这些误读与误判与研究者的研究立场与观察视角密切相关,若转换方法与视角也许可以将《周易》研究以及中国先秦文学研究带入一个新境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史语所迁台与1950-60年代台湾的人文学术建设
胡逢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68-80.
摘要
(
939
)
HTML
(
11
)
PDF
(1767KB)(
1631
)
可视化
当代台湾地区人文学术的建构,无疑以1948年底前中研院史语所的迁台最具开局意义。当此天翻地覆的历史大变局之际,尽管史语所同仁在学术和政治的复杂抉择中心态纠结,却始终坚持了以学术为本位的进路,筚路蓝缕,从专业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规范的确立等方面,为台湾现代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的发展奠定了不拔基业。由此写下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不可忽略的一章,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从“中国化”到“本土化” ———台湾社会科学“中国化”运动的学术史考察
王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81-91.
摘要
(
1020
)
HTML
(
10
)
PDF
(1696KB)(
1741
)
可视化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台湾学术界曾掀起一场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运动。这场运动最初由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的几位学者所发动,但很快便波及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而成为台湾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学术运动。由这场运动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学术论题,30多年来也一直是台湾学术界不断探索、讨论和争执的热点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这场以“中国化”为目标的学术运动,后来在台湾社会各种政治与意识形态力量的强势介入下,又发生了由“中国化”向“本土化”的转变,并最终与政治社会领域的“本土化”运动产生某种交叉和重叠。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旨在通过对这场学术运动的系统梳理与回顾,以厘清其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分析由“中国化”向“本土化”转变的内因外缘,并进而总结这场学术运动的学理性价值及其教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思路的变迁
何卓恩,李晓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92-97.
摘要
(
852
)
HTML
(
10
)
PDF
(1688KB)(
1427
)
可视化
近代中国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既有政治层面也有思想层面。从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可以看出在思想领域这一关系的变化。20世纪最初的十多年,自由主义思想甫入国中,两主义的关系是外部的,自由主义经济思路问题尚未出现。随后的近四十年,自由主义将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纳入自己的经济路线,追求“政治民主,经济平等”。20世纪下半期自由主义残存于台湾地区,自由主义经济思路开始出现向自由经济转进的趋势,经济自由对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日益被重视起来,20世纪末大陆地区新出现的自由主义声音也出现了与这一趋势的共鸣。这一变迁有国内外的社会历史原因,也有思想者角色和思想资源的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试论关公文化演进中的政府行为及现实意义
吴晓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98-103.
摘要
(
843
)
HTML
(
10
)
PDF
(1742KB)(
1506
)
可视化
关公文化所倡导的“忠、义、仁、智、信、勇”,不仅涵盖了东方儒家哲学所追求的道德理念,也与缘自古罗马的西方哲学中的“好、善、美、公平、正义、自由”等等价值理念相交互。在关公文化演进的过程中,统治阶层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谐社会建设需要核心价值体系,而在重塑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充当恢复民间记忆、修复传统文化的主要推动和执行者。以政府为主导推崇关公文化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构,也有助于中国文化更好地被世界主流文化所认可和借鉴,有助于中国文化重新崛起于世界舞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
)
Select
黄土高坡与馍、乳房及坟 ——论《饥饿的山村》的意象和意蕴
夏中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04-111.
摘要
(
820
)
HTML
(
10
)
PDF
(1682KB)(
1359
)
可视化
阅读王智量教授的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就像观赏一台大戏,帷幕拉开,看点至少有三:舞美布景,剧情框架,角色演绎。这三点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小说中至今让人惊悚的若干叙事元素,对小说的整体构成并不具动力性,它们只像若干闪亮的纤维被织入铺垫性的题材背景(宛如布景),而作者真正精心编排的故事则需另一框架,此即由“黄土高坡、馍、乳房与坟”这组意象经纬交错的总体诗学情境及借此所蕴藉的历史沉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现代旧体诗的现代性 ———论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诗歌创作
周萍,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12-119.
摘要
(
908
)
HTML
(
9
)
PDF
(1682KB)(
1144
)
可视化
中国历来是诗的国度,不过“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尤其在1949年以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就是新文学发展的历史”观念的统治下,“旧体诗”从“现代文学史”的叙事中几乎消失了。其实,20世纪在新诗蓬勃发展的同时,各类旧体诗的创作不但始终没有停止,而且还体现出自身独特的价值,佛教领袖赵朴初的创作即其典型一例。赵朴初一生创作旧体诗、词、曲、对联多达2000首以上。他的诗不但由于坚持内容革新与形式创新,而呈现出一般意义上的“现代”风貌,更借助旧体诗的体式而体现出与新诗迥然不同的另一种“现代性”,即“日常生活的诗意化”和“宗教生活的审美化”。由此可以说,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艺术精神上,旧体诗也可能具备“现代性”,应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中不可忽视的一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叙事、修辞与时间 ———论曹乃谦小说的重复修辞
韩蕾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20-124.
摘要
(
829
)
HTML
(
9
)
PDF
(1675KB)(
982
)
可视化
曹乃谦的小说有着独具一格的语言风格,重复修辞的大量使用是其特色之一。曹乃谦的重复修辞在推进故事发展、揭示贫穷和愚昧主题、行动中包蕴心理和表现特殊的时间观方面起到了非常出色的效果,使其话语模式和叙事模式都达到了少有的高度。但从意义的更深层来看,重复修辞更多地意味隐含作者对中国农村的前现代定位,即中国农村的时间是停滞的,或者是循环的,底层农民的命运也陷入贫穷和愚昧的轮回之中,无法改变。这种对东方文明的单方面否定意味着作家本身立场的严重问题,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是其根源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中的语气词“也”对比研究
刘亚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25-130.
摘要
(
904
)
HTML
(
9
)
PDF
(1692KB)(
1636
)
可视化
通过对法国传教士马若瑟所著《汉语札记》与《马氏文通》中语气词“也”的描写进行对比,发现早在1728年,马若瑟在汉语语法学史上第一次从语法学的角度系统地对语气词“也”进行了全面描写。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依据汉语自身特点,以语法和修辞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描写。《马氏文通》对“也”用法的描述没有超出马若瑟的框架。马若瑟对汉语语法的巨大贡献可见一斑。从二者对比中也反映出东西方学者语法观的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国式政府预算的症结与出路
刘小川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31-135.
摘要
(
714
)
HTML
(
11
)
PDF
(1684KB)(
1477
)
可视化
中国式政府预算的特点在于财权高度集中、较强的灵活性以及有力的行政指导,这在经济体制改革早期对增强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国式政府预算出现了诸如与民争利、与企业发展不协调以及预算赤字危机等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因此,亟待通过修订《预算法》,在客观全面地反映政府预算全貌的基础上,合理构建政府预算的模式框架,建立政府预算公开与监督体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分析师评级:券商利益与信息优势孰轻孰重?
冯体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36-144.
摘要
(
690
)
HTML
(
8
)
PDF
(1676KB)(
1404
)
可视化
以券商为研究对象,经过筛选得到111家券商聘用的2805名分析师对深沪A股1597家上市公司的63388条评级样本,以此实证检验券商利益、信息优势对分析师评级信息含量、乐观程度的影响以及市场反应,其结果表明,分析师对券商自营重仓股、机构重仓股的评级偏乐观、信息含量较少;具有承销关系并不能增加评级的信息含量;声誉对分析师个体约束较大,明星分析师的评级信息含量较大,声誉对券商约束力不足;来源于券商总部的地理优势会增加分析师评级的信息含量;市场对评级作出反应。该结论有利于对不同评级进行甄别,从而有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上海市二手电子产品感知价值研究
吕君,陈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2
): 145-149.
摘要
(
743
)
HTML
(
8
)
PDF
(1678KB)(
1439
)
可视化
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提高,低碳环保理念得到普及和深化,关于二手产品市场的研究日渐增加,但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中关于二手产品市场,尤其是二手产品感知价值的实证研究还不充分。有鉴于此,以上海市其产品市场为研究对象,建立研究假设并设计问卷,对收回的232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进行回归模型的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得到的结果表明,影响上海市二手电子产品感知价值的主要因素为品牌显著性、购买风险和环保意识。因此,在推进上海市二手电子市场建设中,应当注重品牌建设,降低消费者的购买风险,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
)
Select
论傅兰雅之“求著时新小说”
陈大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1-14.
摘要
(
1023
)
HTML
(
92
)
PDF
(909KB)(
2527
)
可视化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的“求著时新小说”活动在近代小说研究中一直得到较高的评价。通过对傅兰雅有关征文活动的文字以及应征来稿的分析,可以发现这次活动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应征者多为教徒,应征稿多非小说,它对近代小说的发展并未产生什么影响,与后来的“新小说”也并无关联。但这批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由此可从一个方面了解外国传教士的思想和活动、各地教会组织的运转、教徒们的心态、社会中下层人们对国家现状与前途的思索,以及他们对文学的理解等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改良小说社研究初探
苏 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15-19.
摘要
(
1147
)
HTML
(
57
)
PDF
(557KB)(
2512
)
可视化
改良小说社创办于光绪末年,先后出版小说单行本约百种,在晚清小说史上,数量仅次于商务印书馆和小说林社。其中自撰小说占八成,高居晚清各书局之首。由于资料搜集、占有不易,多年来学界对于改良小说社仅是偶有提及,且语焉不详。由此,有必要详搜资料,作一系统的论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唐代书学文献《墨薮》的民俗学解读
畅运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20-25.
摘要
(
1036
)
HTML
(
16
)
PDF
(633KB)(
2393
)
可视化
唐代书学文献《墨薮》一直被误读:前人或言其俗,或以为书圣王羲之本人之撰。运用民俗学研究成果,对《墨薮》的作者、成书过程、笔法传授特点以及《墨薮》文本产生的社会背景加以探索,则可以认为《墨薮》的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而是在唐代民间流传的过程中,逐步充实、补充、完善,最后定型为今天看到的文本;其所述的笔法传授特点与民间工艺传授特点完全一致,即具有系谱性、封锁性、神秘性;《墨薮》的产生与唐代的经籍抄写、科举制度及行政运作对书写的需求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主旨辨正
邵明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26-31.
摘要
(
1349
)
HTML
(
623
)
PDF
(719KB)(
3538
)
可视化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是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历来评价很高。关于此文之主旨,学界倾向于认为韩愈旨在歌颂隐居者的山林之乐、讥刺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和嘲讽“伺候”“奔走”之徒的厚颜无耻。但细读韩愈作品,联系其生平思想,以往对此文的看法似乎不能真正切合韩愈思想的实际,“歌颂”与“揭露”未必是韩愈的真意所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梁启超对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重新认识
张冠夫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32-37.
摘要
(
1104
)
HTML
(
105
)
PDF
(472KB)(
2595
)
可视化
在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下,梁启超纠正了自己早年主要强调借镜欧洲文学革新中国文学,而对传统文学,尤其是正统的诗文学评价偏低的立场,在其国学的框架内对于中国诗歌史进行了重新梳理和阐释。他将抒情精神作为中国文学的根本精神,在理清和阐发中国文学久远而深厚的抒情传统的同时,对于屈原、陶渊明、杜甫等以丰富而高尚的情感为核心的人格结构和抒情艺术成就给予高度肯定。梁启超重寻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意在将其作为新文学和新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典范,这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流话语构成差异与对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论马克思国家概念的遗产
张文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38-45.
摘要
(
1070
)
HTML
(
14
)
PDF
(479KB)(
2219
)
可视化
基于历史情势下的国家概念的解释,要比从工具主义和表现主义角度来说明国家概念更好,也更正确。在思想史中认出马克思的遗产,力图将马克思国家概念从西方传统思想史和马克思主义传统中清理出来,确认马克思国家概念所具有的面貌与内涵。既是发现自己与历史的关系,更是阻挡那种毫无原则的自我消解,以求“个人性”的统治关系转化成“联合起来的个人”之依赖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重思“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三个误区
孙 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46-51.
摘要
(
1148
)
HTML
(
14
)
PDF
(470KB)(
1579
)
可视化
“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t)与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t)① 的真正内涵该如何确定,成为了一个难解议题。瓦解这一难题,需要我们回到研究的方法论层面进行“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进而反思与追问三个问题:有关研究视角是“历史唯物主义”标准优先还是“民主”语境回归;“后现代主义”操练平台及其方法论限度问题;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贡献是“一无是处”还是“合理估价”其对于历史唯物研究范式创新的贡献。显然,上述问题清理之后,我们将看到学术界在“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的理论缺陷。重思后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的合理内核,将是进一步推进对拉克劳、墨菲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必要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可错论视域下的古典实用主义
张留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52-59.
摘要
(
910
)
HTML
(
14
)
PDF
(469KB)(
1745
)
可视化
在实用主义的当代热潮下,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对于实用主义准则给予一种免于表面化的适当解读。至少就其古典意义而言,实用主义是在可错论的视域下展开的,可错论是实用主义者面对科学时代的教条主义和怀疑主义所选择的一条稳健的中间道路,实用主义所代表的一种独特的规范性也必须由此方能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罗蒂的反本质主义伦理学与相对主义问题
孔文清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60-66.
摘要
(
1154
)
HTML
(
112
)
PDF
(426KB)(
2678
)
可视化
罗蒂的实用主义经常受到相对主义的指责。罗蒂抛弃了柏拉图主义的问题框架,构建了自己的反本质主义认识论和伦理学。由于罗蒂拒斥了本质主义和建立在本质主义基础上的普遍标准,他的实用主义被贴上了相对主义的标签。罗蒂对相对主义的质疑做出了回应,认为这一质疑是站在柏 拉图主义的立场上强加于实用主义。对德性论来说,这一质疑是无关紧要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论“道家自由主义”三相
蔡志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67-73.
摘要
(
1286
)
HTML
(
15
)
PDF
(506KB)(
2105
)
可视化
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中,“道家自由主义”之出现,意在用传统道家作为接榫自由主义的文化土壤,由此形成了三种主要论述:第一种是政治自由主义,从道家“无为论”中分析出统治者一方面要缩减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应尊重民众的政治主体性的结论;第二种将道家的“天道”等同于西方的自然法,从中阐释出自由主义来,此可谓“天道自由主义”。第三种则从道家(主要是庄子)注重精神自由的角度试图开出整全性自由主义来。这种论证思路弥补了自由主义退缩为政治自由主义之后在精神世界建设问题上的疲敝。这些论述之中包含了什么样的洞见和盲点,关系到“道家自由主义”是否成立的问题,因而值得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国近代法制自主性诸问题研究
王立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74-81.
摘要
(
833
)
HTML
(
14
)
PDF
(469KB)(
1587
)
可视化
法制自主性是法制的一种属性,是指法制主体自己决定自己的法制,不受外来力量支配的一种性质。法制自主性与国家的政权、主权关系密切,没有政权的独立与主权完整就无法保证法制的自主性。鸦片战争以来,随着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法制自主性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涉及领事裁判权、租界以及香港和澳门等地的一些法制问题。中国的法制自主性曾因领事裁判权、租界的收回和香港、澳门的回归而得以恢复,然而道路十分漫长,过程十分曲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法律中的命题与真理 ——评帕特森:《法律与真理》
单锋,陈坤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82-91.
摘要
(
1199
)
HTML
(
14
)
PDF
(479KB)(
2318
)
可视化
在法律实践中,人们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法律命题。这些法律命题有真值吗?如果有,那么说一个法律命题是真的,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帕特森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他通过批判魏因瑞伯(ErnestWeinrib)的法律形式主义、摩尔(MichaelMoore)的道德实在论、大卫·布林科(DavidBrink,陈锐译为大卫·伯瑞因克)的语义学理论、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以及德沃金与菲什(StanleyFish)的解释理论,并把波比特(PhilipBobbitt)在其宪法论证理论中所提出的“论证形式”与蒯因(W.V.Q.Quine)的“最小损害原则”结合起来,提出了自己对法律命题为真的看法,并阐明了法律领域内的知识可能性,与强调了法律系统和司法实践的自治性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试论特殊人群的制度化排斥及其应对
王瑞山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92-96.
摘要
(
788
)
HTML
(
13
)
PDF
(413KB)(
1922
)
可视化
特殊人群最明显的标志是其特殊的社会经历和生存状态,他们或自身能力缺乏(如精神病人),或有特殊的社会经历(如受过刑罚处罚),在适应或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时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社会的特殊关心和帮助。这里主要探讨的是特殊人群回归社会时的制度化障碍及原因,并就这些障碍的消除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的建构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
)
Select
从隐、桓年间史实看《左传》的叙事结构及其“意蕴” ——《左传》历史美学解读之一
路新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97-109.
摘要
(
810
)
HTML
(
16
)
PDF
(887KB)(
1816
)
可视化
《左传》不仅是“经”,且是经中唯一一部名副其实的“史”。作为中国历史学的不祧之祖,《左传》中饱涵的“历史美学”意谓不仅对中国历史学的后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厘析而探求之,对于克服当今历史学“见物不见人”的痼疾亦不失为良方药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民初童蒙教育的变与不变 ——以商务版共和国教科书为中心
瞿 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110-115.
摘要
(
891
)
HTML
(
14
)
PDF
(658KB)(
1818
)
可视化
清末新式学堂制度确立与“印刷资本主义”的蓬然兴起为当时混成教育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而辛亥革命的突然发生更是大大固化和深化了此种教育结构。此一教育结构的核心——教科书在民初童蒙教育转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编写过程与形式内容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反映了民初童蒙教育变与不变的多重面相,并由此折射出现代中国在民初的独特转型历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农村性别分工的嬗变 ——合作化时期的湘北塘村考察
李 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116-120.
摘要
(
907
)
HTML
(
13
)
PDF
(475KB)(
1595
)
可视化
合作化时期农村的性别分工,经历了从“男耕女织”、“男外女内”到男女共同参加农田劳动的转变过程。农村妇女在合作化初期仍然从事着以往传统的手工业、副业生产。为解决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广大的青壮年妇女被动员起来参加农田劳动。以妇女参加生产劳动促进妇女解放,是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的重要内容。妇女参加农田劳动这一过程,使国家的农业生产政策和妇女解放政策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但实现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诉求与趋势,并不等于农村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同步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城市分异研究
丁祖昱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121-127.
摘要
(
1212
)
HTML
(
291
)
PDF
(908KB)(
3297
)
可视化
房价收入比是国际上衡量房价与居民收入是否匹配的一个重要指标。房价收入比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各类城市之间房价收入比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运用位序—规模分析法对2006—2010年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房价收入比进行计量分析,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将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划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资源型城市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城市差异,其结果表明:(1)2006—2010年中国房价收入比的城市分异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上涨更为明显;(2)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整体呈现出下降的态势;(3)资源型城市房价收入比介于三线与四线城市之间;(4)回归分析表明,城市化率对房价收入比有较强的正面影响,GDP对房价收入比的正面影响较为微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9
)
Select
基于IO模型的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关联关系分析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的实证研究
谢福泉,黄俊晖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128-136.
摘要
(
994
)
HTML
(
13
)
PDF
(431KB)(
2025
)
可视化
量化房地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存在的缺陷制定相应的政策,对于保障房地产业的发展与金融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利用投入产出分析,从前向、后向和环向层面准确量化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联关系,并通过国际比较后发现,该区域房地产业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过高,甚至远高于国际水平;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建筑业的共同关联关系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合理,导致代表实物的建筑业与房地产业的关联关系下降;房地产业与其产业自身的关联程度过弱;长三角区域内部各省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且其原因比较复杂。从长期看,要真正解决长三角乃至更大范围内房地产业对金融业过度依赖等上述问题,关键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改革创新”与“防范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上海房地产市场预警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
王盛,翟青, 白雨晨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137-144.
摘要
(
1264
)
HTML
(
12
)
PDF
(441KB)(
2299
)
可视化
房地产业的波动会给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困扰,因此,对房地产市场的波动进行预警意义重大。为此,采用统计拟合预测和6sigma方法预警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上海房地产市场为例并选择其关键的价格、销量、投资和协调度等指标建立模型并进行拟合,其结果表明,上海房地产市场各子区域的价格影响模式存在差异,外环区域的价格环比值主要与市场销售形势关联更为密切,与投资等因素关联不大,而内、中环区域的价格环比值则与供求关系、合理投资比等关联较为密切。据此,应当分别建立及选择预测模型和预警统计量,并作出符合实际的预警控制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
)
Select
公共租赁住房公平分配:荷兰模式及启示
1胡金星,2陈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3
): 145-150.
摘要
(
857
)
HTML
(
12
)
PDF
(408KB)(
1656
)
可视化
公平分配是公共租赁住房的“生命线”,它包括分配准则公平、分配程序公平、信息公平、人际公平与分配结果公平等五个维度。自从“二战”结束以来,荷兰历届政府注重公共租赁住房的公平分配,先后采取了分发模式与选择模式来提高分配的公平性。荷兰的不断探索及其积累的经验与教训,为完善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分配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公共租赁住房分配系统建设应坚持以公平分配为根本原则,并及早从分配机制、分配体制、分配制度、分配运行方式以及与住房津贴制度协同等几个方面着手,系统地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公平分配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周易》爻辞原文读法与意义复原研究
傅惠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1-14.
摘要
(
822
)
HTML
(
17
)
PDF
(1709KB)(
2015
)
可视化
孔子解读《周易》时将爻辞语篇作为始源域发挥其中的德义,爻辞语篇相对于作为始源域的六十四卦卦画系统而言是其目标域,因此爻辞语篇的两重角色使其成了一个两面并不互通的双面镜。孔子之后,人们沿着他的路径不断拓展,形成了天地人阴阳的三两制解读模式,而原来的两三制解读模式作为“史巫之法”被忘却了,原文的意义也因此模糊支离不清了,后来的文本解读和注释直至今日与原文始终不能贴切吻合。从历史的角度看,上世纪60年代之前,原文读法与意义的复原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特别是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得我们今天有可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原文本考古式的解读研究,虽然可能有少部分的文字在传承过程中,有修改或补漏,整体上,爻辞原文可以通过四个步骤:两三制结构、经纬象线、动态整分综合分析和思想文化特征分析得以基本恢复。整个恢复的文本应该说基本呈现出《左传》中所记载的三大特征:易象、周公之德和周之所以称王的思想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询问行为识别参数的重新认识
陈佳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15-19.
摘要
(
724
)
HTML
(
17
)
PDF
(421KB)(
1210
)
可视化
语气是言语行为的功能,询问是一种重要的语气,其基本功能就是“索取信息”。询问行为,既与“给予信息”的陈述行为相关,也与“索取行动”的指令行为和“给予行动”的承诺行为相关,那么,在语言活动中,又如何确定这是一种询问呢?已有的研究认为决定是否疑问的形式标记有语调、疑问语气词、疑问代词、疑问格式,我们则进一步认为“疑问助词”、“独词性名词句”、“非完成句”,“语篇位置”、特别是“标点符号”和“话对”结构也都是构成一个言语行为是否“疑问”乃至“询问”的参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认知图式下的庭审叙事连贯机制
余素青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20-26.
摘要
(
774
)
HTML
(
16
)
PDF
(720KB)(
1303
)
可视化
庭审是一个结构层次相当复杂叙事过程,庭审叙事的连贯性因此也呈现复杂性和多层次性。许多学者从时间连贯性、逻辑连贯性和主题连贯性对它进行了研究。鉴于任何叙事都是一种信息交换行为,由此,依据认知图式中的原型故事及其变异的角度,考察庭审叙事的信息连贯性,将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庭审叙事的基本面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语言期待:城市化过程中的乡村语言变异 ——基于贵阳市花溪方言语音调查的分析
熊湘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27-33.
摘要
(
843
)
HTML
(
16
)
PDF
(1069KB)(
1501
)
可视化
社会语言学一般认为:方言的发展演变,主要受人口迁徙、行政区划、地理环境的社会条件的制约和语言态度与语言情感的心理因素的制约。根据对贵阳市花溪方言语音演变的调查表明:现阶段以上这些因素对方言语音的演变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仅用以上因素,还不能完全解释近年来花溪方言语音所发生的演变。研究发现,以普通话为主阵地的大众传媒的普及以及以普通话为校园语言的学校教育的普及已成为影响方言语音演变的更为重要的社会因素;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因生活期待而催生的语言期待则是方言语音演变的重要的心理因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敞开“存在”的超越视域:走出巴门尼德哲学研究的误区
钟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34-40.
摘要
(
849
)
HTML
(
16
)
PDF
(529KB)(
1323
)
可视化
黑格尔将巴门尼德哲学的研究引向误区,他在对“存在”的理解中忽视了哲学的形而上学本性。在形而上学的视域中,从哲学史和哲学问题的深层发掘巴门尼德的思想,理应成为哲学史家不可推卸的职责。这个工作还将使我们看到,失去了超越视域,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体论也曾误入歧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存在“透明”的“白色”吗? ——晚期维特根斯坦探索颜色之谜的哲学深意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41-48.
摘要
(
897
)
HTML
(
16
)
PDF
(466KB)(
1355
)
可视化
《论颜色》是维特根斯坦晚期一部颇受争议的手稿。只有将其置于维特根斯坦思想发展的整体脉络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其中隐含的哲学深意。《逻辑哲学论》中的颜色不相容难题直接导致其早期哲学体系的断裂,而《论颜色》中对颜色感知的不确定性及“透明的白色”(W&T)难题的深入探讨则既呼应着《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又启示出新的内涵。借助当代颜色科学和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我们得以对此种内涵进行深入反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诠释循环”理论背后的“他者”变迁
宋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49-53.
摘要
(
813
)
HTML
(
16
)
PDF
(462KB)(
1111
)
可视化
“他者”,既指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性;又指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性在“语词—文本”与“文本—历史语境”阶段,“他者”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性得到普遍重视,诠释一度被视为理解“他者”的技术或艺术。在“传统—理解主体”阶段,“他者”本体论意义上的外在性得到彰显。可见,诠释循环的良性展开,既是对认识论意义上的“他者”的求同,又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他者”的存异。如何确保本体与认识不相互僭越,和谐共存,仍是诠释学需要面对的理论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社会主义中国与消费主义的妥协
葛凯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54-60.
摘要
(
891
)
HTML
(
19
)
PDF
(1104KB)(
2338
)
可视化
五十年代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大注,在共产主义思想意识下的消费主义究竟如何存在?消费主义在1949年前后的两个不同意识的社会里延续存在,允许这种延续存在的背后的政策支持是什么?来自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跨国影响是什么?以五十年代的广知作例子,是想进一步说明中国解放前后的社会并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界限分明,而是有着种种延续的。理解了这点,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改革开放后,消费主义一夜之间以压倒一切的姿势回到了中国大地。也响应了现今国际上已然改变的对毛时代研究的趋势,即从研究毛时代改变了什么,转到毛时代延续了什么这个研究角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胶州湾事件:缘起、交涉及症结
马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55-61.
摘要
(
642
)
HTML
(
15
)
PDF
(591KB)(
1204
)
可视化
1897年底发生的胶州湾事件严重影响了甲午战后中国历史进程,使刚刚启动的维新运动面临一次巨大考验,康有为、谭嗣同等年青一代知识人普遍认为中国又到了一个生死存亡关头。依据新旧文献仔细梳理胶州湾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很容易发现这个事件的政治色彩并不那样浓厚,德国有在中国寻找一个海军基地的意思,也有就近维护其在远东利益、在中国的投资,以及与列强抗衡的目的。中国政府并不完全拒绝德国的要求,只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始终没有想好一个共赢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汉代民事诉讼新论
张朝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62-71.
摘要
(
722
)
HTML
(
15
)
PDF
(647KB)(
1482
)
可视化
从古居延地区出土的“寇恩案”、“赵宣案”、“死驹案”是研究汉代民事诉讼的珍贵史料,但对它们的解读一直充满着争议。焦点有:“寇恩案”是否存在民事问题刑事化处理的倾向?“赵宣案”为何追债的钱数与欠债数不匹配?“死驹案”的判决到底是什么性质?通过对居延汉简的全面调查,比堪类似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寇恩案”不存在民事问题刑事化的倾向,“赵宣案”的钱数不匹配是我们对追债次数估计不足所造成的假象,而“死驹案”的判决在主体上是民事性质。最后,结合张家山出土的《二年律令》,我们可以归纳出汉代民事诉讼的特征。这些特征表明:汉代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有显著不同,并且已经进入了“依法审理”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关于UNESCO和OECD教育公平的话语分析
窦卫霖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72-81.
摘要
(
741
)
HTML
(
14
)
PDF
(430KB)(
2229
)
可视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国际组织关注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是世界上有代表性、影响比较大的国际性组织,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公平的教育报告,深化了对教育公平的认识,影响着各国的教育政策。本文通过对这两个国际组织有关教育公平报告的文本分析,揭示了这两个国际组织对教育公平的理解和政策取向的异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国气候变化形象形成的国际传播学分析
张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82-87.
摘要
(
720
)
HTML
(
14
)
PDF
(482KB)(
1507
)
可视化
中国希望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树立负责大国的形象,实际情形却相去甚远,中国被帖上各种负面标签,形成了“中国气候威胁”的国际形象。从国际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气候威胁”形象的形成在于多元国际传播主体的合力塑造、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共同传播,以及传播者符合国际受众情感和道德观的传播方式。中国关注这种现实,建立恰当的国家对外传播模式,争取中国气候外交话语权,对消解中国“气候威胁”话语,重塑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道义形象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
)
Select
论中国共产党公平思想的三维向度*
宋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88-94.
摘要
(
805
)
HTML
(
14
)
PDF
(450KB)(
1067
)
可视化
从宏观的视角来划分公平可以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种基本形式。中国共产党的公平思想与公平的这三种形式具有契合性。在起点公平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把社会政治制度的公平作为起点的公平,作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前提;在过程公平上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强调法治在实现公平中的关键作用,把依法治国作为实现过程公平的基本保障;在结果公平的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把民生建设当作为促进结果公平的基本手段。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分别从社会政治制度、根本治国方略和公平分配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公平思想的三维向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超越“二元困境”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分析及其方法论特征
杜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95-101.
摘要
(
715
)
HTML
(
14
)
PDF
(456KB)(
1031
)
可视化
结构分析是马克思解开“历史之谜”,开创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法论建构。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结构理论分析中,一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二元对立”的困境,致使社会结构分析方法尽管被大量地运用,但实际上却一直未能形成科学而有效的方法论传统。对此,我们应该重新回到马克思的经典传统之中,通过对马克思社会结构分析及其方法论特征的梳理,发现马克思的结构分析方法具有整体性与个体性、抽象性与具体性、稳定性与动态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方法论特征,而这种方法论特征恰恰是超越传统的二元困境的有效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威特拉姆执政期间土著咨询机构的建立
汪诗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102-110.
摘要
(
824
)
HTML
(
14
)
PDF
(491KB)(
1355
)
可视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澳大利亚土著政策中所出现的积极变化与“白澳政策”的日渐松动是分不开的。当70年代初戈夫·威特拉姆高举改革旗帜、倡导多元文化政策时,澳大利亚的土著民族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变自身命运的契机。当工党把“自治”作为土著政策改革的一个方向或目标时,“全国土著咨询委员会”的建立就是为此而迈出的第一步。该机构的建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土著作为一个整体去影响政府政策的愿望,但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它当时难以发挥预期作用,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金砖国家合作的评估与前瞻
牛海彬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111-117.
摘要
(
850
)
HTML
(
13
)
PDF
(469KB)(
1322
)
可视化
随着合作进程的深化,国际社会对于金砖国家合作的前景也一直争论不休,其中金砖破裂论、无力论和冲突论争议较大。在金砖国家峰会走完首轮之际,正确认知金砖合作的意义和前景,有助于推动金砖合作的健康发展。过去五年的合作表明,金砖国家是一支具有开放、进步与合作精神的新兴国际力量,其合作基础更加巩固、合作机制走向深入和合作影响惠及全球。如何使主要国际机制更好地吸纳金砖国家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构建有效全球治理体系的关键。争取金砖国家合作的积极前景,要求遵循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这既需要成员深化内部合作,也需要既有大国发扬合作精神。中国在金砖国家合作中扮演何种角色非常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7
)
Select
中国品牌全球化:融合“中国元素”的品牌战略 ——“李宁”案例研究
何佳讯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118-124.
摘要
(
1759
)
HTML
(
135
)
PDF
(471KB)(
3378
)
可视化
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业务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创建全球品牌的重大挑战。从企业的角度看,在全球市场上兼顾东西方文化差异,实现东西方文化价值及元素的融合,以建立中国品牌的全球定位,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品牌战略。在实践中,我们也不难看到很多融入中国元素的营销战略,“李宁”就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李宁”自1999年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以及融合“中国元素”品牌战略的具体做法,对中国领先企业在全球化过程如何提升品牌形象附加值具有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主业专注与投资多元:兼容还是矛盾? ——雅戈尔的案例研究
叶德磊,田艳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125-130.
摘要
(
931
)
HTML
(
14
)
PDF
(638KB)(
1911
)
可视化
雅戈尔在其上市时如果简单、机械地专注服装主业的发展,会受到一系列环境因素的制约。在中国经济特定发展阶段,雅戈尔选择服装、房地产和金融投资这三驾马车的产业布局有其合理性。不应将雅戈尔的行为简单地理解为不务正业。主业专注并非意味着在任何时候一直都不涉足任何其他的产业或业务。雅戈尔的发展模式可予人启迪,但却不应被简单模仿。雅戈尔的投资选择行为实际上折射了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清理和优化经济环境才是需要做的工作,而不应是简单地要求企业遵循某种成规戒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企业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与绩效增长 ——政府主导的友谊股份吸收合并百联股份的案例研究
王霞,饶颖颖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131-137.
摘要
(
990
)
HTML
(
13
)
PDF
(932KB)(
2446
)
可视化
由政府主导的企业并购是实现了价值创造,还是给股东造成了财富损失,目前尚无研究提供经验结论的证据。以友谊股份换股吸收合并百联股份为例,研究政府主导型企业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与绩效增长,其结果表明,本次并购为主并公司和目标企业的股东都创造了正的财富效应,友谊股份在并购后的财务状况得到改善,盈利能力有所增强;同时,由上海市国资委推动的优势资产并购整合得到了市场投资者的肯定,为股东创造了正的财富效应,也实现了短期财务绩效的增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机构投资者崛起、创业股东控制权博弈与公司治理 ——基于雷士照明的案例研究
张慕濒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4
): 138-144.
摘要
(
866
)
HTML
(
12
)
PDF
(515KB)(
1799
)
可视化
雷士照明案例表明,企业快速扩张过程中,以股权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的积极行动会对创业股东控制权及公司治理产生影响。不断分散的股权结构和日益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将是中国上市公司未来面对的格局,机构投资者是否会改善公司治理,取决于其动机、偏好及收益权衡。若借助机构投资者之力改善公司治理,创业企业家必须提升与资本博弈的能力。长远来看,机构投资者崛起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企业家资本运作与风险防范能力,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市场建设和利益相关者利益保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
唐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9.
摘要
(
730
)
HTML
(
14
)
PDF
(666KB)(
1624
)
可视化
基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理论和价值链分解技术,从总量、产品、区域三个层面深入考察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变迁,结果表明:经过十余年产业升级的努力,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角色从以往的“加工车间”逐步演进为“生产基地”甚至“世界工厂”;中国在低档产品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已经扮演主导角色,但在中高档产品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只能扮演依附角色,不过依附性比许多发展中国家甚至部分高收入国家都要弱得多;中国在各个区域生产网络之间扮演着“中转站”的枢纽角色,通过双向的“三角贸易”将地理分隔的区域生产网络联结成完整的全球生产网络,使得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合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生产网络的竞争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0
)
Select
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程贵孙,朱浩杰,张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0-16.
摘要
(
664
)
HTML
(
14
)
PDF
(1131KB)(
1508
)
可视化
利用1998—2010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1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建立一个可估计的理论模型对民营企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行业利润、行业收入、行业企业数、R&D经费投入、专利数、出口交货值和政府研发经费投入对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绩效有正向效应,而行业从业人数、行业产值、外资企业产值和国有企业数量则有着负向效应。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应营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定扶持民营企业进入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政策,加大科研投入并把民营企业培育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市场结构调整:中国金融市场应对资本管制放开之举措
周炼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7-23.
摘要
(
815
)
HTML
(
14
)
PDF
(491KB)(
1311
)
可视化
各国资本管制放开后,大致出现了未爆发危机、未爆发危机但国民经济失衡、爆发了金融危机三类不同的后果。中国金融市场与第三类放开资本管制后爆发危机国家的金融市场有较高的相似性,即除了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外,更突出的是投机性强,其根源在于市场结构比例失调。因此,为了应对资本市场管制放开、避免金融危机,根据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理论,在中国当前上金融市场建设和完善中,急需加强市场结构调整,并将其提高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高度来认识。为此,应当迅速建立以公司债券为中心的资本市场结构和以票据贴现为主体的货币市场结构,以及加强基础性和衍生性金融期货市场之间的衔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我国就业能力的研究热点及其解析
贾利军,管静娟,杨娅蓓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8-24.
摘要
(
706
)
HTML
(
14
)
PDF
(1301KB)(
1399
)
可视化
深入考察我国就业能力的研究热点及其相互关系,并阐述其社会及经济学意义,才能为该领域的深入探索,即由经验研究走向科学验证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和证明。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就业能力研究主要围绕着高等教育、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就业指导展开;在知识经济的驱动下,“能力型”社会在我国已经初见端倪,就业能力成为新一轮人力资源升级换代的核心要素。为了顺应这一变化,高等教育必须调整人才培养逻辑,高职教育必须加快升级换代,同时应当将职业生涯指导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整个社会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8
)
Select
民初修身教科书中的责任认知
顾红亮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25-32.
摘要
(
692
)
HTML
(
13
)
PDF
(474KB)(
1152
)
可视化
利用民国初期修身教科书来研究责任观念,呈现出一种不同的理论话语。在道德责任观念框架之内,修身教科书把自由意志论和良知论结合起来,为道德责任的承担提供更合理的论证。在道德责任观念之外,接纳法律义务观念,使儒家的责任观念发生了现代的转化。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不仅可以在法律的层面上得到理解,两者是对等的;也可以在伦理的层面上得到理解,把道德责任看作是优先于道德权利的,享受道德权利是尽道德责任的结果。修身教科书虽然教给人们一套观念形态的责任规范体系,但是它的潜台词是把现代中国人塑造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儒者。与其说修身教科书是在建构现代国民身份,不如说是在塑造现代的儒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牟宗三早期圆成论与后期合一论之比较
杨泽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33-39.
摘要
(
758
)
HTML
(
13
)
PDF
(414KB)(
1339
)
可视化
牟宗三的合一论可分为早期圆成论和后期合一论两个部分,两者之间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尽管后期合一论较之早期圆成论更为完善,思想层面更高,但在一些重大理论环节上也有更多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以无相作为新的合一的先验原则,以“放得下”论无相等方面。后期合一论更为曲折含混,复杂难解,就学理的准确性而言,尚不如早期圆成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自然天道与人间秩序 ——《礼记》政治智慧论析
朱 承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40-45.
摘要
(
776
)
HTML
(
13
)
PDF
(557KB)(
1569
)
可视化
《礼记》较为集中地阐述了儒家贯通自然天道与人间秩序的智慧。在《礼记》中,日常生活、政治生活都从天地万物及其自然秩序上寻找到依据,进而得到合理解释;同时,人类生活秩序又因为源于至高无上的天地万物及其自然秩序而获得了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贯通自然、生活与政治,人类的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活动实现了统一。因此,在改造自身的人类活动中,也应该考虑和尊重自然的因素,实现人类行为与天地万物的合拍、同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听”的哲学意蕴 ——以与“听”、“声”、“人”的关系为中心
伍 龙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46-51.
摘要
(
722
)
HTML
(
11
)
PDF
(462KB)(
1109
)
可视化
“听”作为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如今已渐渐淡出我们的认知视野。在中国古代哲学的视域中,“听”相比于“听”,其含义更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听”,即“耳所及”、“耳有所得”。就“声”与“听”的关系而言,“声”又可分为“有声”之听和“无声”(心声)之听。“人”作为“听”的施动者,贯穿于“听”的整个过程。“听”于是不仅仅被理解为一个瞬间行为,而且展现为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我们也将通过“听”,体认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和不一样的自己。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佛教信仰及其死亡观念的当代意义
李海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52-56.
摘要
(
659
)
HTML
(
11
)
PDF
(504KB)(
1892
)
可视化
从佛生命观视角出发,可以尝试探讨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转换问题。现代医学技术的成就令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受到挑战,新兴的脑死亡标准的提出很大程度来自器官移植的需求,其功利色彩浓厚,且面临人道主义的责难。医学上死亡标准的不确定性也带来在法律、伦理、政治等许多领域的广泛争议。在此,古老的佛教生命观在这一问题上有独特解读。佛教所划分的四个生命阶段之一———“死有”为明确的生死界限,佛教从“寿、暖、识”解读临床死亡标准,形成一套自洽的体系。可以说,佛教的生命观与死亡标准与器官移植并行不悖,为化解当今死亡标准与器官移植之间的巨大矛盾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
)
Select
《大乘起信论》“本觉自证”理路的建构
孟淑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57-62.
摘要
(
740
)
HTML
(
11
)
PDF
(478KB)(
1955
)
可视化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本觉自证与内在超越向度。从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来看,《大乘起信论》极大地提高了众生成佛的主体性维度,其在中国佛教人本化历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大乘起信论》树立“体用不二”的心体论,统一了体和用,以及染与净、觉和不觉。《大乘起信论》提出了“真如本觉”的新思想,在这一理论架构中,真如能够以内在的本觉智性自我救赎,通过真如熏习的内在机制与本觉自证的修行实践,回归清净本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国家住房保障义务的构成
凌维慈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63-68.
摘要
(
719
)
HTML
(
11
)
PDF
(486KB)(
1146
)
可视化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租赁住房分配制度”瓦解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包含规制住房自由市场和供给保障性住房这两种住宅政策。在应对公民的住宅权保障和产业发展、金融安全等诸多政策目标时,国家究竟应承担何种程度的保障义务并受到法律约束已成为制度建设和理论探讨的重要课题。运用“基本生活”、“基本住房需要”的法律概念,可以区分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中不同层次的保障制度,其中“基本住房需要”的保障应受到法律和宪法的严格羁束,而“基本住房需要以上”的保障则应尊重行政机关的裁量并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民主要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公平正义与司法公信
蒋德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69-76.
摘要
(
768
)
HTML
(
10
)
PDF
(519KB)(
1336
)
可视化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本质特点,也是司法公信的前提。没有公平正义的司法不可能有司法公信。人类的司法史既是公平正义不断提高的历史,也是司法公信不断提升的过程。在当代,司法公信首先是民主政治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稳定和人类智慧对司法的要求。社会越进步,司法的公信就越大。促进司法公信,就要打造司法的公平正义。理直气壮地高扬公平正义的大旗,是司法保障宪法实施、提升司法公信必不可少的勇气和智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形塑党国:1930年代浙江省电影教育运动
冯筱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77-84.
摘要
(
837
)
HTML
(
11
)
PDF
(785KB)(
1523
)
可视化
电影引进中国之初始,就与政治宣传密不可分。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电影成为一种有效塑造党国形象,让民众接受规训教育的快捷技术手段。从1930年代初开始,南京当局曾大力推动电影教育运动,杭州则是重要中心地。中国电影教育协会杭州分会及浙省教育厅组织电影巡回放映队,深入全省城乡放映,电影成为民众了解“党国形象”的重要媒介,民众也得以接触到电影这种现代事物。当然,无论是教育影片之选择,还是放映活动之宣传动员,主要仍与南京政府“党国塑造”目标紧紧相连,不过这种党国宣传实践也有其内在矛盾,浮光掠影般的民众教育基本上并不能发挥实际成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延续与转型:建国初期的中国福利会
徐锋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85-97.
摘要
(
747
)
HTML
(
10
)
PDF
(567KB)(
1148
)
可视化
1950年8月,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宋庆龄将中国福利基金会改组为中国福利会,经费来源由以往靠募捐维持改为政府财政统一拨款为主。相应地,其功能在延续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嬗变,妇女儿童和对外宣传成为工作重点,角色定位由此基本确立,完成了从一个民间机构到建国初期的人民团体的转型。中福会的延续,是因为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以及曾为中共事业做过贡献,更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是宋庆龄的特殊身份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效应。这种将民间社团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内的做法,无意中削弱了民间机构自身应有的活力,减少了有效的社会缓冲空间,增加了政府部门的执政压力和财政负担。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科耶夫与中国 ——对科耶夫《评梁启超〈先秦法的概念与法家理论〉》的解读
肖 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98-105.
摘要
(
872
)
HTML
(
10
)
PDF
(473KB)(
1671
)
可视化
亚历山大·科耶夫未刊印手稿中有一篇写于1927年的书评。在这篇作品中,科耶夫对梁启超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所指出的法家思想与西方的法的观念的相似点给予了否定,认为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只不过是实践政治学与理论哲学的关系,中国与西方完全属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其实,科耶夫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这一思考,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他对祖国———1920年代俄罗斯的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的思考。在文化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反思中,中国文化无疑成了俄罗斯特殊发展道路的最有力的辩护。有意思的是,科耶夫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再到东方的转变,而这些转变始终都伴随着他对中国或者说东方世界的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07-111.
摘要
(
844
)
HTML
(
14
)
PDF
(693KB)(
1536
)
可视化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新的话语。它与文化交流、文化传播的重心不一样。体现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的文化战略与新的机遇。由分析“走出去”与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文化创意等概念之间的各种关系,可以看到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认知误区及应对之策。误区之一是自我单向化,即无视或轻视其他传播力量。误区之二是形象外向化。文化交流着眼于全人类主义,向其他文化学习,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而“中国文化走出去”则过于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误区之三,文化特殊化。没有一种绝对、固定、抽象的普世价值,然而对我们有利的、该学的不学,借口文化的特殊,借口走出去,就只是一种形式主义。误区之四,即文化世俗化。因此,第一,应该适当切割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文化中国应该保持相对的超越意味,第二,要真正拿好东西、有内涵、有深度、有浓度的文化,传播出去。只有从理论上有了明确的定位,才能切实指导我们的新文化战略。第三,要对什么是中华文化主体的核心价值,有清楚的认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机构形象传播中主体意识的缺失与重建 ——“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会”危机案例分析
樊小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12-122.
摘要
(
788
)
HTML
(
14
)
PDF
(786KB)(
1280
)
可视化
一个有效的言语行为,不但意味着“说”,也包括“听”;而其中的“听”,不仅意味着听话者的行为,同时,还包括说话者对于听者声音的关注。进而言之,听话者包括直接的“目标接收者”,也包括“非目标接收者”。在“郭美美事件”中“红会”忽视了自己“隐性目标对象”的主体位置,没能够有效地听,从而无法在这个基础上做到立刻、直接、有效地说,导致了红会的机构形象一步步走向坍塌。没有有效的“听”就没有有效的“说”,任何机构都必须“听”到社会的声音才能有效“说”出自己的声音。由此,在当今网络时代的传播条件下,为了帮助所有的机构更有效地“听”,就需要设立关注公共生活、关注公共安全话题、站在公益的立场作为“专业听话者”的NGO“绿色组织”。这类组织应该关注网络异动但不以删帖作为目的,及时通知涉及网络异动的机构,研究网络异动的根本原因,为机构的回应时间、回应方式、回应内容提供有效支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上海中学生关于日美韩国家形象的概念结构 ——基于“词语自由联想”测试的分析
胡亦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23-128.
摘要
(
813
)
HTML
(
13
)
PDF
(629KB)(
1467
)
可视化
任何言语行为不但是主体性的,而且是主体间性的。国家修辞行为既是对外部国家修辞行为的一种回应,也是本国内部社会意志的一种表达。由此而论,“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外国国家形象”是一个可能深刻影响未来国家形象认知与国家关系的重要课题。对此,学界的分析似乎基本上还停留在“个别举例”和“作者印象”式的叙述上。本文则试图运用心理学的“自由联想”实验的方法并加以加权计算,以建立一个客观分析的模型,有效构拟青少年日美韩等外国形象的概念结构。经对上海某中学部分学生的测试,可以看到:其一,受试群体心目中的“日本”“美国”“韩国”形象总体上都是偏于积极的;其二,比较而言,在受试群体心目中,“日本”的国家形象包含了更多的负面信息;其三,在受试群体心目中,“日本”与其它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就是在认知上具有与中国具有“互相嵌入”的现象。这一研究,探索了从“心理结构”的层面分析中国青少年心目中的国家形象的可能性,为国家形象修辞提供了某种参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国各省区形象在西方网络世界的传播 ——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媒介和网络前三页检索的分析
白丽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29-135.
摘要
(
714
)
HTML
(
13
)
PDF
(1116KB)(
1295
)
可视化
省区形象不但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形象的建构在于修辞,而形象的传播则依赖于一定的媒介。网络是这个时代最强大的传播媒介,确切把握中国各省区在网络中的形象尤其是在西方网络中的形象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调查中国30个省区在西方网络世界的传播现状,不仅可以为中国省区形象的修辞与传播,也可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海外新见梅光迪未刊史料
杨 扬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36-143.
摘要
(
766
)
HTML
(
9
)
PDF
(561KB)(
1492
)
可视化
梅光迪是“学衡派”的精神领袖,对梅光迪的研究目前大多是从文化保守主义层面加以理论阐释,而从史料层面揭示其思想活动的研究很少,主要原因与梅光迪留存的史料太少有关。根据对哈佛大学档案馆、燕京图书馆、台湾“国史馆”、台湾“国民党特种档案”等调查,可以明确显示梅光迪留学时期的英文水准极佳、在哈佛大学的任职最初是中文教习和助理教授、归国之后的政治活动以及最后病死的具体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民俗对于文学究竟意味着什么
霍九仓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5
): 144-147.
摘要
(
927
)
HTML
(
8
)
PDF
(427KB)(
1198
)
可视化
民俗对于文学意味着什么?这是文艺民俗学的核心问题,但是,迄今为止,对此的讨论依然是不充分的。要讨论民俗对于文学的意义,就必须认识民俗对于日常生活的意义,厘清民俗的本质。由此而论,作为人类生活的传承文化,从本身来看,民俗是日常生活合法性的一种资源;从外部来看,民俗是生命存在方式的区别性特征;从内部来看,民俗是社群内部认同的标志。作家在创作中正确理解并合理把握民俗的内涵,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艺民俗作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9
)
Select
革命世纪与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1-17.
摘要
(
567
)
HTML
(
12
)
PDF
(805KB)(
1404
)
可视化
在经历了激进主义反思的二十年以后,需要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有更为正面的讨论。作为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构成三角关系,被用为分析现代社会公共思想史工具的“激进主义”概念,不仅包含某种“态度”或“倾向”,而且包括实质性的理论内涵即“主义”,而它的出现及其社会植根性之证成,根本上需要从“革命世纪”的社会史来获得解答。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不但是政治的、文化的,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性变迁。从1895年到1995年,可以描述出激进主义在“革命世纪”兴衰的图景。它包含政治、文化、哲学多个向度。哲学激进主义是政治激进主义或文化激进主义的哲学辩护,也是政治—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它大致包括进步主义、社会革命论、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四项,它们如何共同构成激进主义的哲学基础,则需要做更为深入的谱系学分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特征与实践
胡逢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18-24.
摘要
(
558
)
HTML
(
12
)
PDF
(548KB)(
1007
)
可视化
文化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文化建构论之一。理论上,它始终坚持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应在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基础上展开,以不失民族自身的主体特征为目标,由此与文化激进主义以“西化”为目标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立。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思潮,它与一般顽固保守思想根本区别,乃在对传统的继承,是建立在具有现代自觉意识的反思基础上的。从该思潮的代表性流派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派、“学衡派”和现代新儒家等主要活动看,其贡献大多集中在思想理论和现代文化哲学的体系建构领域,在社会实践层面,则殊少成就。这应是该派在现代社会长期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吕思勉与唯物史观
张耕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25-30.
摘要
(
499
)
HTML
(
12
)
PDF
(583KB)(
1081
)
可视化
吕思勉对唯物史观的接触约始于20世纪初,至迟到20世纪的20年代,他已经明确表示了对唯物史观的赞同,尤其是唯物史观中从经济上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更为他所赞赏,并在他的论著中加以运用。然而,他与当年唯物史观派的历史学家不同。他虽赞同唯物史观的经济的分析方法,但并不把它视为唯一的因素,不赞同事无巨细地都从经济上来分析原因;更不赞同歪曲史实而套用某种历史发展演进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这是他赞同和运用唯物史观的限度和底线,也以此批评当年“过信唯物史观者”有此弊病。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和学界的舆情,已不允许在赞同或运用唯物史观时持什么限度或底线了,晚年的吕思勉也不愿再多谈唯物史观。然服膺唯物史观,他终身未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吕思勉对顾炎武史学的继承与发展
李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31-38.
摘要
(
635
)
HTML
(
12
)
PDF
(638KB)(
1205
)
可视化
吕思勉深受清代学风的影响,循前代学者先读书、后做学问的传统路径,依托读史札记展开学术研究。在清代史作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推顾炎武的《日知录》。吕思勉较好地继承了顾炎武博证求通的治学特点、阅读文献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世致用的撰述旨趣,在此基础上,他又积极因应时潮,采用新的学术眼光与知识理念研治史学,在治史成就上取得了超越前贤的新进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良知与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
李洪卫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39-45.
摘要
(
688
)
HTML
(
12
)
PDF
(521KB)(
1026
)
可视化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涉及公民的合作意向和彼此互动的“相互性”即等利害问题,康德也曾经就此问题给出过自己的证明。儒家的良知学突出个体与他人关系中的“共感”:伤生若己。其中既包含着先天的同情心即对他人困境的同情和彼此援助的责任,也包含着彼此公平对待的情感面向,这一点在以往是有所忽视的,它的终极的实证根据是个体的万物一体的体悟。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德报德尤其是“以直报怨”说明了儒家这个层面的立场,这反映了儒家良知学之公共性的诉求,昭示其有成为构建公共理性的可能基础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进步史观与传统精神生活:新理学的内在问题
鲍文欣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46-51.
摘要
(
600
)
HTML
(
12
)
PDF
(425KB)(
1242
)
可视化
以“时代关切”为视角,可以看到冯友兰“新理学”体系内部的一大问题,是进步史观(《新事论》)与天地境界(《新原人》)之间的不协调。这可以追溯到《新理学》中进步道体观与永恒大全观之间的歧异。这一不协调在“革命道德”的论证难题中有最集中的表现。它提示着冯友兰思想中“历史进步的行动主义动力”与“当下可完满性的承诺”这一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两难。冯本人在后来的思想发展中逐渐倾向于后者,但该问题本身仍有当代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一位修辞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基于《修辞学发凡》现代白话语例的考察
张虹倩,刘斐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52-61.
摘要
(
776
)
HTML
(
12
)
PDF
(778KB)(
1132
)
可视化
《修辞学发凡》是现代修辞学史上的公认的奠基性著作。陈望道在书中第一次系统采用了白话语例,以此回应五四时期“白话文不能修辞”的偏见,在现代汉语制度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研究《修辞学发凡》,分析书中的现代白话语例,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史;而由《修辞学发凡》不同版本间语例的选取和变迁,还可以认识陈望道的文学价值取向以及政治对文学评判标准的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万象》与1940年代文学
张厉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62-71.
摘要
(
640
)
HTML
(
12
)
PDF
(673KB)(
1011
)
可视化
作为40年代上海的一本通俗文化刊物,“抗日战争”与“孤岛”、“沦陷区”等关键词成为《万象》文学书写的时代镜像;日伪文艺政策、编辑理念与市场运作机制等要素决定了前后期《万象》复杂的文化生态和文学发展,使之呈现出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对战争的言说采取“隐性写作”的叙事策略,隐含着民族国家的隐性叙事与对殖民现代性的审思;二是文学创作主题转向市民日常生活,但日常生活叙事都呈现出“肯定”与“批判”的焦虑情绪;三是倡导融通新旧、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运动”,而“正确的意识”、“高尚的趣味”、“大众的生活”成为界定通俗文学合法身份的标签。由此,《万象》即彰显出沦陷区文学发展的复杂命运,更丰富了40年代文学图景,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对德索赔政策
李凤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72-78.
摘要
(
525
)
HTML
(
12
)
PDF
(572KB)(
834
)
可视化
战后向德国索取赔偿,关乎苏联的国家安全和经济重建,也将决定德国的命运及欧洲国际格局的走势,故而成为苏美英三国关注的重点。雅尔塔会议前夕苏联制定的对德索赔政策,遭到了美英抵制,但经过艰苦谈判达成的协议却在实践环节中落了空,苏联只能在德国苏占区提取赔偿。苏联对德索赔政策形成、调整与实施与战后大国关系由合作走向冷战的进程相契合,互为因果,深刻地改变了苏联、德国及欧洲国际格局的面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苏联与朝鲜战争:以联合国为研究平台的考察
宋晓芹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79-85.
摘要
(
523
)
HTML
(
12
)
PDF
(507KB)(
1214
)
可视化
战后初期,苏美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联合国监督下的朝鲜选举只能在朝鲜南部举行,由此直接造成了朝鲜的分裂。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促使美国借用联合国的名义介入了朝鲜战争。志愿军入朝作战扭转战局以后,苏联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议案,错失了尽早实现朝鲜停战的一次机会。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苏美通过联合国渠道进行的沟通,推动了停战谈判大门的开启。战俘问题提交联合国以后,苏联始终坚持全部遣返的原则,致使联合国在战俘问题上无所作为。研究表明,苏美在联合国框架下关于朝鲜问题的博弈更多地表现为“零和”,较少表现为“双赢”。这种大体上多为“零和”的博弈,对朝鲜战争的升级和朝鲜停战的实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新型城镇化:农村内生发展的理论解读
张文明,腾艳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86-92.
摘要
(
668
)
HTML
(
11
)
PDF
(556KB)(
1056
)
可视化
新型城镇化是中央提出的未来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的一个新的路径,目前学术界对此展开的深度理论探讨较少。城镇化问题在我国上个世纪末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二元城镇化战略”理论,对此李克强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对这一依据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中国经济三元结构论”的新观点,并为未来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为此,引用西方社会学中的“内生发展理论”来解读新型城镇化理论,可以将其解释为“另一种发展”,其核心与本质是给予乡村社会足够的动力和权力,发展其自我控制能力,以实现其自我维持机制,以应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最终实现我国城乡的统筹均衡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建构
安秋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93-98.
摘要
(
614
)
HTML
(
11
)
PDF
(447KB)(
1174
)
可视化
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经验移植到中国之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本土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对此学术界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应。但由于缺乏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足够重视,以及缺乏本土社会工作知识的积累,因此目前的国内社会工作本土化更多停留于“要本土化”的阶段,而对“如何本土化”仍需要引入新的视角。为此,基于当代知识观转型的时代背景,可以提出以实践性知识作为本土化建构的可能视角,从而进一步阐释实践性知识视角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建构及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带来的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域际关系”视角下“土地换保障”的困境及其原因探析
郑雄飞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99-106.
摘要
(
524
)
HTML
(
10
)
PDF
(503KB)(
810
)
可视化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但其自身也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并产生相关权益冲突。在揭示“土地换保障”内在利益争议和权益失衡的基础上,通过借助“域”的视角与方法对“土地换保障”的置换平台和交换要素进行了域界划分,可以发现:“土地换保障”引发的权益冲突的实质在于“域际关系混乱”,它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利用自身优势混淆“域”际界限甚至“越域”行动所造成的。因此,有必要清晰界定与划分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界限,明确相关的权利与义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
唐忠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107-115.
摘要
(
587
)
HTML
(
10
)
PDF
(631KB)(
2265
)
可视化
“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世俗化”一词本身充满了歧义,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论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具体语境。有的论者在言及中国佛教“世俗化”时,仅局限于中国佛教自身的汉语历史语境,而无视现代性理论提供的宏大背景;有的论者则立足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立场,而无视中国佛教与西方宗教形态的差异性;而有的论者则持受世俗化与宗教性两相对立的立场;凡此种种。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词的概念史背景与不同言说语境,进而对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关“世俗化”问题进行辨析、澄清,不仅有助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也有益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8
)
Select
全流通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研究
蓝发钦,李永梅,陈小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116-122.
摘要
(
568
)
HTML
(
10
)
PDF
(466KB)(
1051
)
可视化
在借鉴海内外文献关于控股股东行为决策模型基础上,构建全流通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效用最大化三阶段模型,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减持行为和“支撑”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减持前原持股比例、注入增持比例、控制权私有收益乘数和外部法制水平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决策影响较大,其他变量影响较小。针对全流通条件下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特点,有关方面应当加强外部法制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注重公司治理,以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
)
Select
所有权性质与高管薪酬业绩粘性
孙丽,杨丽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123-131.
摘要
(
621
)
HTML
(
10
)
PDF
(535KB)(
1306
)
可视化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具有较为隐秘的粘性特征,即业绩上升时薪酬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业绩下降时薪酬的减少幅度。运用统计回归的方法,通过对沪深A股市场共计247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的薪酬业绩粘性特征后发现,所有制对高管薪酬粘性有着显著影响,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业绩粘性特征显著强于民营上市公司。上述结论对于国企高管绩效考核制度的进一步优化,避免“奖优不惩劣”有着一定的实证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2
)
Select
股权溢价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源自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
李巍,姚秋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132-139.
摘要
(
624
)
HTML
(
9
)
PDF
(1282KB)(
1594
)
可视化
中国A股市场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一直存在争议。在考虑货币流动性、总体税收以及一般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对过剩消费比率继而消费行为习惯影响的基础上建构分析框架,其实证估计的投资者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落于合理区间(0,10)之内,修正了市场收益率与个体消费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而导出的与事实相悖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成功解释了A股市场的股权溢价特征,从一特定视角论证了中国证券市场并不存在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上述结论可使投资者对十多年来A股市场的表现和特征有一清晰认识,从而正确把握市场走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人民币国际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方显仓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 (
6
): 140-147.
摘要
(
586
)
HTML
(
9
)
PDF
(863KB)(
1006
)
可视化
货币国际化使实际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下降,使金融资产之间替代转换程度提高,使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的敏感度提高,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其结果是,IS、CC曲线变得更加陡峭,LM曲线变得更加平缓,致使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用渠道的传导效果减弱,广义利率传导机制也变得模糊;但信用渠道仍具有比较优势,这也是我国频繁使用准备金政策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更应关注银行制度改革与发展问题,同时为稳定经济,应循序渐进而非盲目快速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