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快速检索     高级检索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Vol. 41 Issue (3): 5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3.003
0

引用本文  

窦卫霖, 唐健.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话语分析——从相关高频词看美国政治的延续性与时代性[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1(3): 5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3.003.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话语分析——从相关高频词看美国政治的延续性与时代性
窦卫霖 , 唐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 北京, 100029)
摘要:通过对美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10位总统就职演说的语料分析, 运用基于语料库的主题词研究方法, 找出他们在就职演说中的共同高词频和特有高频词, 可以研究美国总统演说政治理念和政治思维的一致性和变化。研究发现,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 建国两百多年来尽管世界风云变换, 总统更迭了44任, 但政治上却始终保持高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 通过语词分析也能看到因时代的变化其内外政策演变和政治思维方法变化的特征。
关键词美国总统演说    共同高词频    特有高频词    

2009年1月20日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 按惯例发表了就职演说。两百多年以来, 美国历届总统都是通过就职演说概述本届政府的治国方略和对外政策。本文通过对美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10位总统就职演说的词频分析发现, 世界上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像美国那样, 建国两百多年来尽管世界风云变换, 总统更迭了44任, 但政治上始终保持高度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同时, 也能看到因时代的变化其内外政策演变和政治思维方法变化的特征。

一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共同高频词和特有高频词

美国两百年的发展史通常被粗略划分为六个时期, 即:早期共和时期(1789 — 1829)、杰克逊民主时期(1829—1853)、地方冲突时期(1853—1881)、镀金年代和进步时期(1881—1921)、大萧条与世界冲突时期(1921—1961)、社会变革与前苏联关系时期(1961—1989)和全球化时期(1989—至今)。本文选取这六个时期著名的总统和全球化时期所有总统的首任就职演说作为分析对象。他们是: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第3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 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第23任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 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第43任总统乔治W ·布什和第44任总统巴拉克·奥巴马。

分析的方法是, 首先统计出这10位总统就职演说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实意词, 即高频词, 然后对每位总统使用频率最高的10个词进行排列, 找出有多位总统使用的词, 即共同高频词; 第二, 找出这10位总统就职演说中各自出现频率特别高的词, 这些词明显高于44位总统就职演说中这一词平均出现的次数, 即特有高频词。

二 对共同高频词的分析 (一) 共同高频词统计

10位总统演说的10个高频词共涉及到54个词, 它们是(括号数字表示该词出现在几位总统演说高频词中) :国家(9)、人民(8)、政府(5)、世界(5)、公民(5)、时代(5)、力量(4)、美国(4)、自由(3)、工作(3)、共和(2)、帮助(2)、号召(2)、人(2)、宪法(2)、责任(2), 以下的词均出现1次:安全、变化、党派、法律、公共、共同、家、和平、伙伴、纪律、精神、理想、历史、利益、联邦、联合、领导、努力、诺言、钱、少数、生活、省、思想、挑战、相信、行动、寻求、要求、一方、意见、勇气、原则、政策、州、着手、自然(见表 1和表 2)。

表 1 10位总统就职演说的高频词(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词在演说中出现的次数)
表 2 10位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共有高频词
(二) 对共同高频词的分析

“国家”。国家一词在10位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有九位是前10的高频词。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英语中国家的概念有三个nation, country和state。Nation一词侧重于国家的民族性, country侧重于国家的国土性, state侧重于国家的行政性。高频词中nation占据最大比例。该词在林肯、罗斯福、肯尼迪、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说词频中高居首位, 华盛顿演说词频中居第二位。奥巴马和布什演说中的“国家” (nation)主要用来指美国, 常以“我们国家”形式出现, 肯尼迪主要用来指其他国家, 华盛顿的国家一词全是以“我国” (my country)形式出现, 强调为我的祖国服务。奥巴马用了15次“国家”, 他在演说中首先回顾美国的光荣历史, 以唤起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 然后强调“美国仍是一个年轻的国家”, “无论美国政府能做多少, 必须做多少, 美国国家的立国之本最终还是美国人的决心和信念”, 最后表示要为国家尽责, 应对危机。

“人民”。人民一词是出现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高频词中次多的词。总统提到“人民”时, 首先指“美国人民”, 指代方式多样, 如“American people, American, people of our country/state, our people, the people”等等。这是由美国的宪法所决定的。自美国建国一开始就把宪法确立为立国之本, 人民是宪法的核心。尽管各个时代特征不同, 当时面临的处境不同, 但忠于宪法, 保证人民的基本自由权利是永恒不变的立国原则。这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在上表中, “人民”出现在8位总统前10高频词中。

“政府”。“政府” (government)一词在多位总统的高频词中排名第三。在华盛顿和里根总统的就职演说中高居高频词之首, 在杰克逊和克利夫兰总统演说中居第二。国家利益至上是美国的外交原则, 国家利益总是被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

“世界”。“世界” (world)一词在20世纪20年代后大量在就职演说中出现(此后大多数演讲者中出现次数都在6次以上), 这体现了美国随着势力增强逐渐放弃了孤立主义的政策, 在获得一战胜利后其国际影响力得以迅速扩大并开始有意识地影响世界。按时间先后顺序, 世界一词罗斯福用了7次, 肯尼迪8次, 里根9次, 到克林顿1993年的演讲中更是成为了第二高频词, 达到20次, 体现了美国国际地位的日益增强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美国一头独大, 积极抢占新的势力范围, 并主导世界格局的局面。

“时代”。和“世界”一词相似, “时代” (time)近几十年来明显增多, 尤其是在克林顿和布什的演说中(皆为7次)。在总统首次当选后, 宣称新的时代已经到来不足为怪。值得注意的事, 相比他们谦逊的前辈, 现代人的“主人翁”意识, 或者说自我意识更强。如克林顿两次提到“我们的时代”已经来到。

“公民”。作为一个法律概念, “公民” (citizen)一词是和民主政治紧密相连, 在许多国家的宪法中有所体现。“公民”一词自开国以来就被反复运用, 反倒是近几十年有所减少。这与美国的所谓“公民社会”的建设有关。建国初期, 公民的内涵和外延都还不十分明确, 需要各位总统不断的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来定义和解释。值得注意的是, 用来称呼在场和不在场的听众, 美国总统有几个选择:可以用“公民”也可以用“人民”, 还可以用“美国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纵观两百余年来美国的44篇就职演说, “公民”一词用得越来越少, “美国人”一词用得越来越多。明显反映出从本国事务向世界事务拓展的倾向。

“力量”。“力量” (power)这个词用得最多的是肯尼迪, 用了7次。这与历史背景有关。肯尼迪1961年上台时, 美国与苏联正以冷战的方式展开全方位对抗, 随时都有可能爆发核战争。他很清楚“人类的巨手掌握着既能消灭人间的各种贫困, 又能毁灭人间的各种生活的力量”。因而肯尼迪演说的部分内容可以说是对前苏联的警告, 如“凡愚蠢地骑在虎背上谋求力量的人, 都是以葬身虎口而告终。”原子弹是一种“可怕的破坏的黑暗力量”, 另一方面为了安定人心他宣布要“把毁灭他国的绝对力量置于所有国家的绝对控制之下”。

“美国”。“美国” (America)一词出现频率最高的集中在新一代总统的演说中。在克林顿总统的就职演说中高居高频词之首, 在里根、布什和奥巴马的演说中都是第二位的高频词。尼克松的重大外交政策是实现战略收缩, 不再到处干涉, 并愿意接受不同制度和平共处。里根上台后在内政上出现了向右大幅度的摆动, 可谓是对罗斯福“新政”以来政策的反攻倒算。到克林顿上台后又向左摆回来了, 明确继承罗斯福的精神, 他们的演说代表了两种明显不同的政治理念。里根说“政府不能解决问题, 政府就是问题所在。”克林顿却说:“政府不是问题, 也不是答案, 人民才是答案。”小布什的第一任就职演说也没有超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历届总统的基调, 但“9.11”以后, 他提出了“保卫美国”的口号, 包括使用武力。奥巴马实行的是实用主义路线, 他承认“美国面临危机”, 但“美国的实力完好无损”, “美国依然是地球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 同时也不断强调用信心和希望, 努力“变革”, “从今天开始, “重塑美国”成为他就职演说的主题。

“自由”。“自由” (freedom, free)也是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在17世纪第一批来到美国的定居者就是为了获得宗教自由而冒着生命危险, 跨越重洋来到当时生活条件异常恶劣的美国。可以说, 美国人的身体中流淌着“不自由毋宁死”的血液, 自建国以来美国人对自由的追求从未停止。这个词在二战后用得较多, 在所选演讲里用得最多的是里根1981年的就职演说(8次)。

“工作”。“工作” (work)这个词近30年来用得相对较多, 用得最多的是奥巴马(8次)。奥巴马的就职背景非常特殊, 面对美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大批公司倒闭, 失业人数大增。奥巴马很清楚这必须要经历艰苦的工作。为了给人们面对困难的信心, 他在历史中找到了艰苦奋斗的传统, 他提到正是有了美国的开创者们“历尽艰辛, 全力奉献, 不辞劳苦, 直至双手结起层层老茧”才有了美国今日的成就。而现在“无论我们把目光投向何处, 都需要靠我们的工作”, 所以他号召所有美国人“重新开启再造美国的工作”。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总统所频繁使用的词汇十分相似。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部分是因为所处社会环境近似, 部分因为就职演说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文体、词汇和约定俗称的表达习惯。值得关注的另一点是, 已经出现了职业的公共演说撰稿人, 在帮助总统写稿之前他们会认真“学习”并仿照以前的成功演说, 甚至还会做民意调查, 分析民众对不同词汇的反映。每个词的使用都会经过集体反复的讨论与调查, 而演说撰写已经成了一项高度专业化的工作。一篇两千字左右的演说, 凝聚着丰富的政治智慧与悠久的文化传统。正因为如此, 使得总统演说成了一个研究美国社会价值观和美国政治的非常有效的切入点。

三 对特有高频词的分析

特有高频词是指明显高于平均词频的词。除了共同高频词以外, 每位总统就职演说的高频词中经常会有一些使用频率特别高的词, 明显高于其他总统平均用此词的次数。如果说共同高频词反映了美国政治的延续性的话, 特有高频词则说明了美国政治的变化性和不同时期美国领导人政治思维方法的变化。

林肯总统的就职演说中有4个特有高频词:“宪法” (Constitution, 24次)、“联邦” (Union, 20次)、“规定” (Provision, 9次)和“少数” (Minority, 8次)。其中, “联邦”只出现在他的高词频中。当时的一种政治舆论是, 他的当选便意味着联邦的分裂, 所以他的就职演说要既坚定又充满和解精神, 反对分裂, 并保证政府不首先使用武力, 甚至表示接受国会通过的修宪案。

克利夫兰就职演说中有一个特有高频词:党派(partisan, 5次)。由于当时党派之争的激烈造成了国内民众的分歧甚至敌对, 他必须努力淡化和弥合这种分歧。“在党派之争的喧闹声中, 人民已经做出了选择, 随之而来的形式再度显示出一个民选政府的力量与稳定…”他又说:“今天, 政府的行政部门虽然已经由新人来参与管理, 但它依然是全体人民的政府, 依然为人民所深切关注。此时此刻, 无论是政治斗争所产生的敌意, 还是党派斗争所导致的失败的痛苦或胜利的喜悦, 都应该由对公民意愿的慷慨默许和对公众福利认真地关切所取代。”

小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中有6个特有高频词: “国家” (National, 9次)、“帮助” (Help, 7次)、“领导” (Leadership, 7次)、“行动” (Action 6次)、“纪律” (Discipline, 5次)、“钱” (Money, 5次)。1933年受命于经济大萧条危难之中。他演说的开场白就是给人民打气, 树立信心:“首先声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应该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并号召大家立即行动应对经济危机“我们这个国家所要求的是行动, 而且是即刻行动。”罗斯福“新政”以来的美国民主党常被称为自由主义或新自由主义的代表, 而它所主张的“赤字开支”、“社会福利”和“扩大政府职能”等政策则成为民主党政治立场的代名词。他连任三次也是美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

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中有3个特有高频词:“一方” (Side, 8次)、“保证” (Pledge, 7次)、“要求” (Ask, 6次)。“一方”在他的演说中有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对前苏联的喊话。有连续四段以“让双方”开头:“让双方都来探讨使我们团结起来的问题, 而不要操劳那些使我们分裂的问题。”“让双方首次为军备检查和军备控制制订认真而又明确的提案, 把毁灭他国的绝对力量置于所有国家的绝对控制之下。”“让双方寻求利用科学的奇迹, 而不是乞灵于科学造成的恐怖。让我们一起探索星球, 征服沙漠, 根除疾患, 开发深梅, 并鼓励艺术和商业的发展。”他在就职演说中需要“保证”很多东西, 因为他在大众选票中仅靠不足0.2%的优势获胜, 而且他被很多国内外人士认为太年青且缺乏经验, 难以领导美国对抗强大的前苏联。所以他要努力争取另一方面的支持。

里根总统就职演说中有1个特有高频词:相信(believe, 10次)。里根就任是冷战后期, 美国传统经济被日本超越, 有了所谓“日本第一”的舆论。同时他是第一个“戏子总统”, 国家和个人都需要信心:“我们并非注定会衰落, 尽管有些人想让我嫩相信这一点。我不相信无论我们怎么做, 厄运仍会降临到我们身上; 我所相信的是, 如果我们听天由命, 无所作为, 那么真的会厄运临头。”“我相信我们今天的美国人已经准备好去开始无愧自己的行动, 准备采取必要的行动为我们自己喝我们的子孙后代捍卫幸福呵自由。”“需要我们有自信, 相信我们有能力做大事, 相信在上帝的帮助下, 我们可以而且愿意一起去解决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中有5个特有高频词:“美国” (America, 19次, American, 14次), “世界(world, 20次) ”, “变革(Change, 11次) ”“挑战(Challenge, 6次) ”“观念(idea, 6次) ”。克林顿上台时, 世界正处于冷战后的全球化与迅速变化之中。他意识到他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要复兴美国, 就必须迎接国内外的种种挑战。国外和国内事务之间已不再有明确的界限——世界经济, 世界环境, 世界艾滋病危机, 世界军备竞赛, 这一切都在影响着我们大家。”他深知“美国若要永存, 就必须变革。不是为变革而变革, 而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理想——为了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而变革。”他在演说一开始, 就把目光转向了世界:“这次庆典虽是在隆冬举行, 但我们向世界所宣告的所展示的, 将促使春天提前到来。这是在世界最古老的明珠国家复兴的春天, 它为美国的重塑带来远见和勇气。”在外交上他奉行强权外交政策和“公平自由的贸易”原则, 从而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布什总统就职演说中有5个特有高频词:“美国” (America, 11次), “历史” (story, 10次), “勇气” (courage, 5次)、“理想” (ideal, 5次)和“承诺” (commitment, 5次)。其中, 他用带有传奇意义的story一词比喻历史, 集中使用在回顾美国历史的开始段落中。当然回忆历史是意在未来。布什说道:“今天, 我们在这里宣布一个新的承诺:通过发扬文明、勇气、同情和个性, 实现我们国家的理想。”随后他分别进行了具体的阐述。他的就职演说主题为“让我们携手颂扬美国精神”, 阐明“团结和统一”的重要, 宣称“美国的重要利益和我们的坚定信念是一致的”, “寻求和支持民主运动和民主制度在各个国家和各种文化下的发展成为美国的政策, 其最终目标是结束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暴政。”从他第一任就职演说中已经埋下了攻打伊拉克的种子。

奥巴马的就职演说中高出其他总统平均词频的特有高频词排在第一的是“一代” (Generation, 7次), 也是唯一列入前十高频词中的特有词, 位于十位以后的特有词还有“危机” (Crisis)、“艰难” (Hard)、“工作” (Job)、“忍耐” (Endure)等都出现了4次。早在就职典礼前, 奥巴马的助手即披露演说主题为“责任与义务”。奥巴马在演说中提到, 政府和“每个美国人”都面临一个“需要责任感的新时代”。对政府而言, 奥巴马认为保障就业是责任感体现之一。奥巴马说:“我们今天要问的不是政府是否太大或太小, 而是它是否起作用——能否帮助家庭找到提供体面薪酬、医疗保健和退休金的工作”。奥巴马强调:“如果答案是肯定, 我们将继续前行。如果答案是否定, 任何计划都将无果而终。”对民众而言, 奥巴马强调在这个“能够定义一代人的时刻”, 共渡难关需要每个人发扬“服务精神”, 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 结语

华盛顿建国时是联邦党执政。杰斐逊1829年执政时, 由于在经济政策、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权利分配以及外交政策上与前任华盛顿和亚当政府有分歧, 美国国内出现了联邦和民主共和第一个两党体系。杰斐逊是当时民主共和党的主要代表人, 后来改为民主党。在民主党“称雄”的19世纪30至50年代时期, 美国政治上先后出现了反对民主党的几个党派, 后合并组建了共和党。从此以后, 美国政治上便开始了民主党与共和党互相竞争、轮流执政的两党统治制度。美国历史上的44位总统中, 有20位是共和党, 林肯是第一位共和党总统, 里根和布什都是出自共和党。总体上, 民主党主张扩大政府权限, 积极干预国家经济和民众的生活, 强调通过多元政治方式解决社会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 借助多渠道社会保障措施使美国成为一个福利性资本主义国家。而共和党则以反对社会变革、阻挠社会福利计划而著称, 竭力主张低税收、平衡预算和减少政府开支, 所以其政治立场常被“维持现状”等词概括。但他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一致的。回顾美国两百年的历史, 我们可以看出其惊人的延续性。但美国政治的常规是钟摆式的左右摆动, 总统权力既有限又有很大空间, 从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共同高频词和特有高频词的分析中也可以明显看到这一特征。

弗吉尼亚大学米勒公共事务研究中心, 网站:http://millercenter.org/academic/americanpresident

本文选择这 10位总统的第一任就职演讲为分析语料,其词频统计数据来源于美国 《纽约时报》 网站, 网址为:http://www.nytimes.com/interactive/2009/01/17/washington/20090117ADDRESSE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