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Vol. 46 ›› Issue (5): 0-0.

• 其他 •    下一篇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专号——卷首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 出版日期:2014-09-15 发布日期:2014-10-02
  • 通讯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作者简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Online:2014-09-15 Published:2014-10-02
  • Contact: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About author: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摘要: 这是本刊30 年后新的一期“青年学者专号”。       30 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以刊发“青年教师专号”、“博士生专号”、“新学科专号”等举措,向学术界隆重推出杨国荣、童世骏、陈卫平、高瑞泉、陈琦伟、张志超、王晓明、夏中义、刘永翔、陈大康、蒋述卓、陈兼、邵勤、李其维等一大批日后享誉国内外学术界的青年学者,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     30 年后的今天,本刊试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为契机,实施新一轮推进青年学者成长的举措。当今人文社科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可以说一是缺乏批评———既缺乏同龄人的批评,更缺乏名家的批评;二是缺乏认同———既缺乏专业内的认同,更缺乏跨学科的认同。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在以被某些部门视为学术计量标尺的“引用率”上,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人文社科领域,面对同一命题,即使青年的论文更具价值,人们大多数还是愿意引用名家的研究。而这不但部分扭曲了“引用率”的客观性,同时也部分遮蔽了青年学术思想的发展。     为此,今年3 月,本刊举办了“青年学者研究思路研讨会”,特别邀请本校近3 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70 多名青年学者报告自己的研究思路和遇到的问题,并邀请学术名家当场点评。此后,本刊又开设了每月一次的“青年学者论坛”,每次一个主题,由来自不同学科的若干青年学者主讲,同时邀请学界名家和学术名刊的主编点评。其中,第一场论坛“历史与现实纠葛中的‘国家’概念”,青年历史学者、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分别就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与国家权力、近代中国的自我塑造、德国历史中的“国家”、中国历史与历史中国、国家发展与政治学等作专题报告。第二场“经济转型下的结构调整:难点与出路”,青年金融学者、管理学者、经济学者分别就经济转型中的潜在增长率变化与新一轮“开放促改革”的路径,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模式与路径,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模式与对策,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如何提高农户的收入等专题发言。第三场“从结构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脉络中的欧陆激进思想”,青年文艺学者、哲学学者、政治学者分别围绕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文艺批评、德勒兹哲学中的“生命”概念、阿甘本与政治等专题作报告。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文艺学家、社会学家许纪霖、牟发松、刘擎、罗岗、马奥尼(Josef Gregory Mahoney)等以及《探索与争鸣》、《财经研究》等杂志主编即席点评。“研究思路研讨会”和系列论坛已经成为青年学者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互相砥砺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他们与学术名家、学术名刊直接对话的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本刊这一期推出了青年学者专号。     本期刊发的18 位作者都是45 岁以下的青年,同时,也都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承担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谓目前我国最高等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资助体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向来为学界所重,社科项目立项近年更是持续增长。据统计,年度项目自2012 年起,立项数持续3 年为上海市第1,全国前10;2014 年度立项数为全国高校第4,为史上最好成绩;全国教科项目2013 年立项数为全国第1。特别可喜的是,在这其中,青年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5 年来,全校共承担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1 项,其中45 岁以下教师承担项目达148 项,占比均在50%以上,2013 年更达到了近70%。     显而易见,青年学者不但是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更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力量,他们在视野的世界性和学术的规范度上已显示出新一代的特色,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和范式的创造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