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Vol. 48 ›› Issue (3): 1-1.

• 卷首语 •    下一篇

卷首语

童世骏   

  1. 华东师范大学
  • 出版日期:2016-05-15 发布日期:2016-07-06
  • 通讯作者: 童世骏
  • 作者简介:童世骏

 TONG  Shi-Jun   

  • Online:2016-05-15 Published:2016-07-06
  • Contact: TONG Shi-Jun
  • About author: TONG Shi-Jun

摘要:         本期学报以专辑的形式集中刊发了一批论文,它们大部分是在去年11月召开的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的国际研讨会上宣读过,并在会后经过作者精心修改的。冯契先生于1995年3月1日去世以后,专门讨论其哲学工作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已开过好几次,专题论文集也出过好几本,但有意识地在“世界性百家争鸣”的背景下讨论冯契的哲学工作,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或检验“中国哲学的自信”,大概还是第一次。
        熟悉冯契的人都知道,先生尽管沉稳低调,却对自己的哲学工作相当自信。与冯友兰先生相比,冯契可能是从一开始就不甘心“照着讲”,而更努力于“接着讲”,不管这是对待本国诸家传统而言,还是对待外来各派思想而言。当然,冯契在世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冯友兰那样,与国际学界有那么多密切接触的机会;冯契先生既未能作为年轻学子在国外读书,也未能作为著名教授去国外讲学;他既没有自己的英文著述,也没有别人对他著作的外文翻译。但与他的老师相比,冯契在参与世界哲学的百家争鸣方面,是拥有独特的有利条件的:对源自西方而移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效果历史,他具有融专业哲学家和忠诚革命者于一体的深刻理解;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做铺垫和呼应的思想解放运动,恰好发生在冯契那姗姗来迟却瓜熟蒂落的哲学创造的鼎盛时期。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冯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年间,中国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财富增长速度和人民脱贫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发展成就,以及为这种成就所付出的代价和因这种成就而发生的影响,都意味着中国人现在有了更好的条件,去更加主动地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交往,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人现在有了更大的责任,在这些交往过程中贡献出应有的智慧。我猜想,参加“世界性百家争鸣与中国哲学自信”国际研讨会的不少学者,本专辑论文的不少作者,都曾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冯契先生在世,他会对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性百家争鸣中的姿态和作为,抱怎样的期望?
        把会议论文以专辑形式集中发表,或许也是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回答——至少,是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启发。
        本专辑的出版,同时标志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冯契哲学文献整理及思想研究”(15ZDB012)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4月24日
于苏州河畔清水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