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德芒戎. 人文地理学问题[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
2 |
胡振洲 1975, 聚落地理学. 台北: 三民印书局.
|
3 |
金其铭 1989, 中国农村聚落地理学.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4 |
(美)黄宗智. 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
5 |
(美)杜赞奇. 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6.
|
6 |
(日)旗田魏. 中国村落与共同体理论[M]. 日本: 岩波书店, 1973.
|
7 |
(日)山县干树. 村落起源[M]. 国立北京大学农村经济研究所资料, 第5期.
|
8 |
(日)官崎市定. 关于中国聚落形体的变迁[A].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C].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
|
9 |
(日)滨岛敦俊. 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与社区[J]. 上海: 历史地理, 1992, 10: 91-101.
|
10 |
侯仁之 1979, 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1 |
陈桥驿, 1980, 《历史时期绍兴地区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学报》 35 第1期。,14-23.
|
12 |
尹钧科, 1993, 《北京郊区村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初步研究》, 《上海: 历史地理》 11, 233-245.
|
13 |
尹钧科 2001, 北京郊区村落发展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4 |
张伟然 1995, 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
15 |
张伟然 2000, 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6 |
张晓虹, 2000, 《山西历史聚落地理研究》, 《上海: 历史地理》 16, 75-88.
|
17 |
王建革, 2000, 《华北平原内聚型村落形成中的地理与社会影响因素》, 《上海: 历史地理》 16, 89-96.
|
18 |
丛翰香 1995, 近代冀鲁豫乡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 |
孙冬虎, 1989, 《明清白洋淀的环境变迁与村落发展》,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第3期。
|
20 |
孙冬虎, 1996, 《明清以来文安洼的水灾与聚落发展》, 《历史地理论丛》 第3期。
|
21 |
王庆成, 2002, 《晚清的华北村落》, 《近代史研究》 第3期。,1-40.
|
22 |
费孝通 2001, 江村经济.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3 |
杨懋春 2001, 山东台头--一个中国村庄.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4 |
王铭铭 1997,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北京: 三联书店.
|
25 |
郭于华 2000, 仪式与社会变迁.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26 |
庄英章 2000, 林圯埔--一个台湾市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史.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7 |
施振民, 1975, 《祭祀圈与社会组织--彰化平原聚落发展模式的探讨》, 《"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第36期。
|
28 |
林美容 2000, 乡土史与村庄史. 台北: 台湾台原出版社.
|
29 |
罗一星 1994, 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
30 |
陈春生. 乡村神庙系统与社区历史的演变[A]. 中国传统社会经济与现代化[C].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1.
|
31 |
郑振满, 1994, 《神庙祭典与社区发展模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证》, 《史林》 第4期。,3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