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新向, 2007, 《中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比较研究》, 《人文地理》第22卷第1期。
|
|
董学锋、王林, 2000, 《我国产业发展潜力的模糊评价体系探讨》, 《科学理性与科学方法》第17卷第3期。
|
|
胡抚生, 2007, 《基于旅游六要素的旅游产业范围探讨》, 《旅游学刊》第22卷第11期。
|
|
李小平, 2008,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源泉及其特征———基于"结构红利假说"的实证检验》, 《当代财经》第3期。
|
|
李小平、卢现祥, 2007, 《中国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和生产率增长》, 《世界经济》第5期。
|
|
刘伟、张辉, 2008, 《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技术进步》, 《经济研究》第11期。
|
|
罗明义, 2007, 《关于旅游产业范围和地位之我见》, 《旅游学刊》第22卷第10期。
|
|
吕铁, 2002, 《制造业结构变化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 《管理世界》第2期。
|
|
马勇、董观志, 1997, 《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研究》, 《旅游学刊》第12卷第4期。
|
|
[加]史密斯(SmithS.L. J)、赵丽霞, 2004, 《旅游测度与旅游卫星账户》, 刘臻译,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
|
[加]史密斯(SmithS.L. J)、赵丽霞, 2003, 《旅游产业及旅游卫星账户》, 《中国统计》第7期。
|
|
杨勇, 2007, 《中国省际旅游业竞争力: ARU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第10期。
|
|
余洁, 2007,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 《旅游学刊》第22卷第10期。
|
|
占佳, 2007, 《旅游产业范围界定应从基本概念入手》, 《旅游学刊》第22卷第12期。
|
|
Fagerberg J., 2000,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tructural Change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 Comparative Study", Structural Changeand Economic Dynamics, No. 11.
|
|
Fabricant S., 1942, Employmentin Manufacturing1899-1939, NBER Working Paper, New York.
|
|
Gunn C. A, Larsen T.R., 1988, Tourism Potential—aided by Computer Cartography, Aix—en—Provence, France: Centredes Hautes Etudes
|
|
Kelly M., 1998. "Jordanʾs Potenti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Vol. 25.
|
|
Kuznets S., 1979. Growth and Structural Shifts. in W. Galenson(ed. ).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 The Postwar Experienc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
Langlois S.M., Theodore J., 1999. "Ineson EM. Poland: In—bound Tourism From the UK". Tourism Managemen. Vol.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