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姚泽麟, 陈蕾. 从技术主义到生命自决:乳腺癌预后知识的生产与转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3): 106-118. |
[2] |
曹文泽, 王静. 浦东样本的制度逻辑探析——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3): 22-30. |
[3] |
曾军. “元宇宙”的发展阶段及文化特征[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4): 98-105. |
[4] |
刘建军, 邓理. 基于人文教育的人文治理——理论建构及实践进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2): 60-73. |
[5] |
刘阳. “后理论”的文学走向及其新型写作可能[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4): 93-100. |
[6] |
陈伯海. “文学是人学”再续谈——贺钱师百岁寿诞[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9(4): 33-35. |
[7] |
徐赣丽. “桃源”景观:被想象和建构的空间[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9(3): 75-83. |
[8] |
安秋玲. 社会工作知识本土建构:基于实践场域的进路与策略[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6): 111-117. |
[9] |
李世众. 列女书写、妇德规训与地域秩序——以明清乐清县志为中心的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4): 81-91. |
[10] |
于海兵. “明清以来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7(3): 163-166. |
[11] |
李磊,瞿骏,孟钟捷,邱立波,刘拥华,王向民,牟发松,刘擎,许纪霖. 历史与现实纠葛中的“国家”概念[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4): 21-40. |
[12] |
毕旭玲. “石佛浮海”神话与上海地域形象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2): 103-109. |
[13] |
蒋国保. 从现代新儒家哲学重在架构形上本体看中国哲学的未来走向[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2): 46-51. |
[14] |
钟芳. 阴性的声音与力量
——试析中西文化语境中“社会性别”的音乐学表述[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1): 147-150. |
[15] |
刘晓丽. 殖民统治与国民意识的建构 ——对伪满洲国的文学活动的一种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6): 1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