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法]罗兰(Laurence Roulleau-Berger). 数字工作、压缩的个体与情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5): 112-120. |
[2] |
李宏图. “多种不同的生活试验”:约翰·密尔对“个体性”的理解与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4): 44-58. |
[3] |
李向振.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的几个关键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1): 96-101. |
[4] |
王毅杰, 赵晓敏. 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微观因素及其变化——基于2010年和2017年的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1): 117-126. |
[5] |
黄剑波, 赵亚川. 日常生活与人类学的中国思想资源[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3): 99-106. |
[6] |
张文明, 袁宇阳. 都市郊区内生发展的个体要素表征——基于上海市9个村的实证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6): 133-143. |
[7] |
朱军. 城市化:纪念碑性、魔性与诗性[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6): 71-76. |
[8] |
马维强,邓宏琴. 集体化时代乡村干部“反行为”研究
——以山西平遥双口村为考察中心[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7(6): 70-77. |
[9] |
顾红亮. 基督教精神如何进入贺麟心学之思[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5): 47-53. |
[10] |
吴兴华. 行动的没落 |
——阿伦特论异化之源[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1): 47-52. |
[11] |
张厉冰. 《万象》与1940年代文学[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6): 62-71. |
[12] |
顾伟康. 对上世纪末“禅宗热”的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2): 41-45. |
[13] |
周萍,丽娜. 现代旧体诗的现代性 ———论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诗歌创作[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2): 112-119. |
[14] |
高兆明.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平等”[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4(6): 40-45. |
[15] |
崇明. 贡斯当论现代个体自由[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1): 30-34,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