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汪春春. 非典与疫病研究:对五个关键视角的回溯[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4): 119-128. |
[2] |
李虎群. 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历史观的佛教建构——以太虚的“缘成史观”为中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4): 116-123. |
[3] |
李向振. 转向现代性的民俗学的几个关键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1): 96-101. |
[4] |
约翰·罗伯逊. 启蒙运动的再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9(3): 35-41. |
[5] |
李宏图. 拓宽启蒙运动研究的视角[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9(2): 17-21. |
[6] |
吉灵娟. 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与现代性
——吴盛青教授Modern Archaics一书评介[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2): 120-125. |
[7] |
梁艳. “修改背景”的困境:北岛移居海外后的诗歌创作[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4): 138-143. |
[8] |
夏伟. “都市叙事群”与“非西方的现代性”
——兼论李欧梵《上海摩登》的颓废观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关系[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2): 16-23. |
[9] |
张厉冰. 《万象》与1940年代文学[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6): 62-71. |
[10] |
周萍,丽娜. 现代旧体诗的现代性 ———论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诗歌创作[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2): 112-119. |
[11] |
夏中义. “现代性”与顾彬论鲁迅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方法论考察的一个角度[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4(4): 98-103. |
[12] |
高力克. 一个超越左右的现代性方案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4(2): 30-38. |
[13] |
潘斌. 风险社会与生态启蒙[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4(2): 39-43. |
[14] |
刘擎. 自我理解的现代转变与政治正当性问题的缘起[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2): 8-13. |
[15] |
赵 牧. 启蒙、革命及现代性:被终结的话语?[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2): 1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