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2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0-11-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儒家研究
    台湾儒者论儒学的普世价值:王敏川与徐复观
    陈昭瑛
    2010 (6):  1-5. 
    摘要 ( 1418 )   HTML ( 18 )  
    王敏川是台湾彰化人,是日据时代启蒙运动与左翼运动的领袖,在那个年代的台湾他是对儒学体会最深、对儒学的现代转化着力最多的知识分子。在他身上,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构成一个梦幻组合。这个梦幻组合出现在1920年代的台湾,其中所蕴涵的思想的前卫性在当时的汉语世界是无与伦比的。徐复观是专业的儒家学者,他对现实的全面而深刻的关切虽然不及王敏川对社会运动的完全献身,但已非当代其他儒者所及。他不仅对社会主义、性别议题提出儒学立场的看法,更早在1972年便关注环境问题,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进行检讨。从王敏川和徐复观这两位台湾儒者对社会主义和性别议题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儒家如何在20世纪面对世界新思潮的挑战中淬砺出儒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意义的普世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台湾新儒学与自由主义 ----以台湾认同论述为主的讨论
    蔡振丰
    2010 (6):  6-15. 
    摘要 ( 1529 )   HTML ( 9 )  
    台湾新儒学在八0年代后是否仍有其社会影响力?可对变迁中的社会展提供什么发展的睿见?本文检讨1980-2000年前后的台湾认同理论,发现新儒家徐复观的论点并未被文化民族主义者所继承。如依徐复观的意见会形成何种认同理论?本文透过他在五0年代末与殷海光的论战,提出了徐复观具「儒家自由主义」的倾向,并尝试说明儒家自由主义所可能形成的认同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道教研究
    “冶与天通”:试论炼丹术的工艺精神本质
    蔡林波
    2010 (6):  16-22. 
    摘要 ( 1405 )   HTML ( 18 )  
    在古代世界,炼丹术(Alchemy)并非一种普通意义上的工艺实践活动,而是对于人类工艺精神的仪式化呈现。要言之,炼丹术(Alchemy)本质上并不属于现实生产领域的具体工艺活动,而是人类工艺精神本性的表达载体。作为仪式的炼丹术(Alchemy),在实践的目的性、过程性以及主体性等方面,皆内蕴和表达着人类的工艺精神本性。因此,人类的工艺本性正是通过仪式化的炼丹术(Alchemy)显现自身,而炼丹术(Alchemy)本身即以工艺为其精神本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宗教体验与道教信仰的确立
    魏小巍
    2010 (6):  23-28. 
    摘要 ( 1330 )   HTML ( 9 )  
    宗教体验是所有宗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维度。道教的宗教体验有别于其他宗教,它不仅表现为单纯的精神感受,更兼顾到肉身体质的改善和心性境界的提升。我们从宗教体验的角度对服食、行法、内丹修炼这几种道教主要炼养方式考察后发现,“可实证性”乃是道教宗教体验有别于西方宗教最显著的特征,而“对道的体证”则是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宗教性的最终所在。宗教体验构建了道教信仰的依据并成为其信仰得以确立的真正核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1937年国共两党的秘密谈判——以两次庐山谈判为中心
    邵 雍
    2010 (6):  29-34. 
    摘要 ( 1753 )   HTML ( 16 )  
    中共中央给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报中提出四项保证的最初来源是1937年1月20日和2月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给中共中央的两封电报。7月15日中共提交的《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修改过的四项保证则充分吸收了3月5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给中共中央的电报精神。国共两党在西安、杭州与庐山进行的历次谈判的内容涉及共产党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与地方政府、各党派的统一战线诸多问题,但核心是共产党的合法性问题。蒋介石在谈判中对红军和苏维埃政府采取相对宽松的策略,其重点是企图溶化共产党,迫使共产党放弃独立性。他千方百计搁置《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其实质就是尽可能地拖延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化进程。在共产党的坚决坚持下,在日军加剧军事进攻的形势逼迫下,蒋介石先是口头承认陕甘宁边区的合法地位,接着同意红军改编,最后才被迫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这从反面告诉我们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共产党的极端重要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修辞与国家形象传播
    作为修辞问题的国家形象传播
    胡范铸, 薛笙
    2010 (6):  35-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0.06.006
    摘要 ( 209 )   HTML ( 7 )   PDF(710KB) ( 160 )  
    国家形象的传播不仅是政治性的、经济性的,也是语言性的。由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国家形象修辞是一个主体间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是否可能借助网络条件,将中国网民"人口优势"转化为国际社会的"民意优势",是否可能造就我们的国际"意见领袖",是否可能克服听者预设中的"文化猎奇者错觉",是否可能对国家形象元修辞"重新符号化"等等,都将影响中国国家形象修辞意图的有效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形象传播与修辞
    货币战争中的中国形象 ——《纽约时报》有关人民币汇率议题报道的框架分析
    黄 敏
    2010 (6):  41-45. 
    摘要 ( 1581 )   HTML ( 7 )  
    通过对各方话语的巧妙选择和强调,《纽约时报》为人民币汇率议题建构了一个是非鲜明的道德框架,并在其中塑造了一个自私卑鄙的中国,是当今世界尤其是美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的根源。这不仅表明人民币汇率议题已被道德化,而且也显示了西方媒体及其主流社会一种评价中国的新趋势,在世界经济领域表现优异的中国在道德上仍是一个“他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60年来《人民日报》时政新闻版中的口号套语的嬗变 ——中国新闻语言现代性进程的一个视角
    付伊
    2010 (6):  46-50. 
    摘要 ( 1620 )   HTML ( 6 )  
    新闻言语行为的基本类型是“陈述”,“客观报道事实”,口号则更多地是一种“感叹”或“祈使”行为,但在60年来的中国时政新闻语言中,却不但可发现曾经大量使用口号的现象,并且可以发现在这些口号相当强烈地呈现出一种“套语”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口号套语的使用及其类型也发生了深刻的嬗变,这一嬗变体现了中国新闻语言现代性的进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后殖民审丑观:张艺谋电影东方意象的背后
    刘 旭
    2010 (6):  51-58. 
    摘要 ( 1235 )   HTML ( 7 )  
    张艺谋是中国当代最有名的导演之一,其电影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这也是他被西方电影节评委肯定的重要原因。但随之而来的争议也一直伴随着他的电影生涯。那种为了迎合西方眼光的、把东方文明以形式美的外表加以丑化的手法,或许正是张艺谋成功的秘诀。西方人之所以对中国印象非常之差,张艺谋们与西方的此种互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它意味着拿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进行私人化投机。更值得反思的是,不仅是张艺谋,相当数量的导演都有此种迎合趋向。希望张艺谋能拍出真正的人文大片,从那种畸形的后殖民审丑观中摆脱出来,致力去表现一个虽然古老但充满生命力的东方,和崛起的现代东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文
    动荡中显反叛、混乱中求生存 ——互联网广告突围
    何云开
    2010 (6):  59-63. 
    摘要 ( 1425 )   HTML ( 18 )  
    作为新媒介的首席代表网络,在传播意义上显然有它全新的范畴。当然,放眼历史,凡是新媒介的出现,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争议产生。当网络以挑战传统的非主流形象诞生的同时,网络广告、营销也在保持了传统媒介营销范围广、持续性强等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展示其革命性的互动、沟通的特质。不过,在它开放型、动态感、个性化、跳跃性的生命体征背后,却很难掩盖其混乱动荡的历史背景,我们似乎也能从这些史料中体味些网络传播争议、冲突的本源。当然网络“有容乃大”的环境,特别是其赖以生存的利益分配模式,同样带来不可忽视的网络广告问题。在经济危机浪潮尚未退尽的当口,想要获得真正满意的网络广告效果,为企业创造获取利润的可能,除了尽可能地规避不成熟的广告观之外,善于利用和引导网络最朴素的本真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历史研究
    清议、舆论与宣传 ——清末民初的报人与社会
    唐小兵
    2010 (6):  64-70. 
    摘要 ( 1604 )   HTML ( 8 )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脱胎于传统的清议,而在其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中,既要面对来自政治权力的压迫,同时也必须面对商业利益的挤压,尤其构成挑战的是知识分子自身心态上的浮躁化与言论上的激进化。不同的时空,舆论有着不同的品质,总体而言,自晚清到民国,舆论在逐渐走向成熟稳重的同时,也在流失其丰富性与多元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苑英文》判文中的唐代官吏经济犯罪和司法犯罪
    刘小明
    2010 (6):  71-76. 
    摘要 ( 1459 )   HTML ( 7 )  
    唐代法律严惩官吏职守有阙、违制违纪以及贪赃枉法等罪行,对各级官吏形成了严密而有效的法律约束。《文苑英华》所载唐代判文便有数篇关于官吏经济犯罪和司法犯罪的作品,可以看出唐代严于治吏,法网严密,有效制约了各级官吏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唐代初期的吏治比较清明,与此有着密切关系,正是这些因素保障了整个唐王朝国家机器的顺利运转。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造组织生态: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上海摊贩整顿
    杨丽萍
    2010 (6):  77-84. 
    摘要 ( 1313 )   HTML ( 16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组织化进程中,一些社会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反组织取向。摊贩即为其中之典型。这一群体经济独立而自我组织程度高,自身具有较强的反被组织倾向,其所处的社会生态也提高了其抗压能力。为了完成对基层社会的全面组织,国家通过社会调控体系再造了摊贩的组织生态,将其置于一个强势组织化氛围中,从而顺利地实现了对摊贩的再组织,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对摊贩的整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营管理问题探讨
    论模块化全球生产网络中中国制造企业产业链地位的提升
    侯仕军
    2010 (6):  85-92. 
    摘要 ( 1422 )   HTML ( 18 )  
    我国制造企业在模块化全球生产网络中普遍处于低端的产业链地位并被日益锁定。其根本症结在于,企业长期享受体制与要素红利导致自身应对能力弱化、进而持续依赖全球生产网络、跨国企业以及银行信贷等外部动力。为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的产业链地位,需要改善网络嵌入模式、加强网络资源整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国公司外派的组织学习机制模型:基于逆向知识转移视角
    易凌峰 侯英姿
    2010 (6):  93-97. 
    摘要 ( 1581 )   HTML ( 18 )  
    基于逆向知识转移视角,跨国公司人员外派,可被视为从东道国获取知识并向母公司转移的组织学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受到外派员工的社会资本、母公司知识转移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其组织学习的机制由相应的组织学习过程、影响因素和支持系统构成。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应重视外派过程的逆向知识转移,发展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及外派人员组织学习的能力与意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媒介物对消费者在线选择行为影响研究
    孙玮 陈洁 朱衫
    2010 (6):  98-103. 
    摘要 ( 1603 )   HTML ( 18 )  
    媒介物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得所希望的物品而使用的中间交换物,它广泛存在于传统和在线消费环境中。随着我国在线消费人群的迅速增长,研究媒介物对消费者在线选择行为的影响及其与传统环境中的效应区别,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模拟真实的网络消费环境,设计两个实验并进行实验组间比较,结果表明:在线媒介物拥有与传统环境中类似的媒介物最大化效应,在线媒介物的设置会改变消费者对付出和回报的评估,最终影响消费者在线选择行为;在线媒介物的比例同样会影响消费者的在线选择行为,当媒介物比例接近或小于回报比例时,在线媒介物最大化效应将消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平台型网络产业的微观结构、特征及竞争策略
    程贵孙
    2010 (6):  104-109. 
    摘要 ( 1471 )   HTML ( 17 )  
    诸多网络产业中的“网络运营商”逐步转变为 “网络平台发起商”或“网络平台提供商”,平台型网络产业活动越来越明显。平台型网络产业的微观结构是由大量的不同平台网络部件或“模块”构成,双边用户在平台网络制定的运行规则指导下开展交易或交互。平台型网络产业具有参与主体多边性、用户需求联合性和网络效应交叉性等特征。非对称倾斜定价策略、分而治之的用户培育策略和赢者通吃的市场占有策略是平台型网络产业最主要的竞争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殖民统治与国民意识的建构 ——对伪满洲国的文学活动的一种考察
    刘晓丽
    2010 (6):  110-116. 
    摘要 ( 1505 )   HTML ( 11 )  
    日本军事占领中国东北后,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文化上欲建构一种新的意识形态——新满洲、新国家、新国民,进行了系统的文化统治,这种文化统治的核心就是建构伪满洲国的国民意识。伪满洲国的文学活动表明,建构所谓的伪满洲国的国民意识只是当权者的一厢情愿而已,规训的文学活动,或者走向与当权者意愿无关的文学活动,或者离开了文学无法起到教化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触发因子、隐性角色与精神镜像 ——论乔伊斯小说的空间叙事
    陈豪
    2010 (6):  117-121. 
    摘要 ( 1551 )   HTML ( 10 )  
    空间在乔伊斯小说的叙事中摆脱了一般场景的功能,它的重大价值在于其代替时间成为了叙事发展的主要推手。其次,通过人格化,空间作为隐性角色,承担着塑造人物,深化主题的功能。在乔伊斯小说中,空间以反地点的形式存在,是造成人物精神困境的根源之一,作为其代表的异托邦就是人物走向异化外部因素。可以说乔伊斯对空间叙事的探索是小说现代性,精神化转向的重要标志。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