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克, 朱虹宇. 共情修辞视域下的国家外部认同建构[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2): 110-118. |
[2] |
汤拥华. 面向残酷的文学:从施克莱到罗蒂[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3): 80-91. |
[3] |
唐玉, 高力克. 西方思想史上的两种公民观念[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1): 100-108. |
[4] |
何佳讯, 朱良杰, 黄海洋. 国家形象战略的有效性:国家形象如何影响“中国制造”的态度评价?——基于英美消费者的角度[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9(6): 124-135. |
[5] |
王劲嵛. 上帝与正义:罗尔斯政治哲学建构中的宗教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2): 82-88. |
[6] |
于海兵. “明清以来的地方意识与国家认同”学术研讨会述评[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7(3): 163-166. |
[7] |
[英]麦克?尔弗里登. 政治现实主义的政治非现实性[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3): 1-06. |
[8] |
蔡志栋. 论“道家自由主义”三相[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3): 67-73. |
[9] |
何卓恩,李晓波. 20世纪中国自由主义经济思路的变迁[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2): 92-97. |
[10] |
朱晶. 激进主义思潮反思三十年[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4): 141-151. |
[11] |
章清. 中国自由主义的“正名”——战后自由主义的浮现及其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2): 37-47. |
[12] |
陈昭瑛. 台湾儒者论儒学的普世价值:王敏川与徐复观[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6): 1-5. |
[13] |
李维武. 儒学与民主:文化保守主义民主观念的近百年变化[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5): 37-44. |
[14] |
胡伟希. 20世纪中国三大社会思潮及其当代转型[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5): 1-8. |
[15] |
周尚君. 自由主义之后的自由 ——马克思自由观的德性回归[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3): 4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