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哲学研究
    心性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倪梁康
    2011 (1):  1-8. 
    摘要 ( 1453 )   HTML ( 16 )   PDF(1853KB) ( 825 )  
    “心性现象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在方法上它是事关“现象学”的。心性现象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在反思的目光中,通过观念直观来把握心识的本质因素与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既意味着各个本质因素在静态结构方面的联系,也意味着它们在发生历史方面的联系。与之相应的方法是横向本质直观和纵向本质直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联性思维的最基本形式——阴阳对偶
    余佳
    2011 (1):  9-15. 
    摘要 ( 1485 )   HTML ( 17 )   PDF(1791KB) ( 782 )  
    关联性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就是阴阳对偶。本文以关联性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展开,通过关联性思维和暗喻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二元对偶,秩序和非秩序、生与死的二元对偶,阴阳的二元对偶,五行在生克和循环意义上的二元对偶,来理解关联性思维的这种最基本形式,更将这些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关联到一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社会经济问题研究
    后危机时代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思考
    唐海燕 贾德奎 毕玉江
    2011 (1):  16-23. 
    摘要 ( 1433 )   HTML ( 15 )   PDF(1723KB) ( 366 )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环境对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整体是有利的。结构性失衡、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进行总体评价是可行的。而构建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保障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平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在科学设计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从“外源性、粗放式”向“平衡型、包容性、精益化”转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张永岳
    2011 (1):  24-31. 
    摘要 ( 1395 )   HTML ( 14 )   PDF(2755KB) ( 403 )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其中政府行政手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对于城乡之间资源的分配作用日益显现。城市发展受阻和农村经济落后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地矛盾突现,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积极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农业剩余贡献的增长、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应于本地区资源特征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协同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功能,应该是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及其政策探讨
    周炼石
    2011 (1):  32-38. 
    摘要 ( 1307 )   HTML ( 14 )   PDF(2211KB) ( 372 )  
    我国实行已久的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但若实行内需主导型战略,其负效应同样明显,在实践中也将难以为继。而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不仅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战略的不足,确保实现经济安全及全面增长、促进就业等多元目标,而且适合中国国情,应成为中国长期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为此,有必要以丁伯根设计的开放经济宏观政策模型为基础性模型,并进行丰富和扩展,构建更为具体和综合性的经济政策体系,以确保我国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来源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苏梽芳
    2011 (1):  39-47. 
    摘要 ( 1595 )   HTML ( 14 )   PDF(2099KB) ( 651 )  
    合理测定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正确识别其来源,对于政府有效进行通胀预期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次应用具有马尔可夫机制转换异方差的时变参数模型,把我国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分解为结构型预期不确定性与冲击型预期不确定性两种类型,并探讨谁是其中的主要来源,继而检验它们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其结果显示,冲击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是我国公众通胀预期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而结构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在1996年经济“软着陆”后逐步降低。这一特征可以很好地被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以及所经受的外部冲击所解释。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来源的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即冲击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加剧了产出增长波动,而结构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可以减缓产出增长波动,但是后者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冯契研究
    批判独断论、逻辑学与辩证法的论证 ——冯契的思考与探索
    晋荣东
    2011 (1):  48-54. 
    摘要 ( 1743 )   HTML ( 14 )   PDF(1776KB) ( 558 )  
    冯契揭示了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之一在于无视思维的主体间之维,无视不同意见的争论是达到真理的具体途径;提出通过发展逻辑学、重视逻辑论证来批判独断论。尽管他对逻辑学的理解仍然局限于主客观关系的框架之下,以至于他提出的方法论基本原理并不能有效克服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但他对辩证法的论辩术本意的追溯以及“辩证法的论证”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理论潜力,表明在冯契的相关论述中已经包含着克服盲点、发展洞见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价值论研究:从张岱年到冯契
    刘静芳
    2011 (1):  55-60. 
    摘要 ( 1504 )   HTML ( 17 )   PDF(1704KB) ( 294 )  
    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论断某种意义上忽视了那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哲学思索、既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又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的工作。实际上,张岱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层次、价值的标准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张岱年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还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片面性,后来在冯契那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探寻契约效力的哲理源泉 ——以民法法系原因理论为视角
    陈融
    2011 (1):  61-69. 
    摘要 ( 1434 )   HTML ( 17 )   PDF(1743KB) ( 731 )  
    民法法系中的“原因”概念萌芽于古罗马法《学说汇纂》的条文。评论法学派于14世纪在利用古希腊哲学对罗马法文本解读中提出了一般原因学说。后经院法学家于16世纪对罗马法、亚里士多德哲学及托马斯哲学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契约效力基础的原因理论,即,允诺得到强制实施必须基于两种原因:允诺人践行了慷慨美德或者交换正义的美德。近现代及当代契约理论对契约效力解释力的不足突显出已经衰落的原因理论的哲理优势。事实表明:第一、法学不能孤立于哲学,离开了“最终目的”这一精神中枢,契约法就变得无法界定。第二、法律应该根植于道德,并弘扬和促进人类的善德,契约的效力原则应该反映人类在允诺中的多元价值追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侵害责任演变的经济解释
    王 怡 黄永锋
    2011 (1):  70-76. 
    摘要 ( 1473 )   HTML ( 12 )   PDF(1774KB) ( 432 )  
    复仇权的归属,是人们在选择侵害责任形式时所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约束条件;侵害责任的演变是伴随着复仇权的逐步明确而展开的;复仇权属的明确化,为侵害方与受害方之间达成效率状态的更优交易创造了根本条件;从私力救济转向公力救济,体现的是以复仇权为指向的交易合约结构的变化以及不同效率状态之间的转换。因此从经济解释的角度来看,侵害责任就是用于实现“侵害与惩罚之间的交易”的制度安排,侵害责任演变的过程就是复仇权交易的发展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刑事司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冲突与协调
    苏敏华 王永杰
    2011 (1):  77-82. 
    摘要 ( 1312 )   HTML ( 12 )   PDF(1705KB) ( 376 )  
    腐败问题是国家和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充分利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规定有效打击腐败犯罪值得认真思考。本文从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层面考察了我国刑事法律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冲突之处,借鉴国际法的理论分析如何使二者相协调,并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反腐败的刑事司法制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黄克武
    2011 (1):  83-89. 
    摘要 ( 1566 )   HTML ( 19 )   PDF(1801KB) ( 903 )  
    本文以严复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复杂过程。严复为第一代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翻译西方经典与宣扬西方启蒙思想上有杰出的贡献,然而他也受到传统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反启蒙」的特点。笔者认为严复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具有一部份矛盾、两歧的性格,然不容忽略的是严复一生思想亦有其连续性,而且他的现代性方案与源自佛道思想的终极关怀之间具有内在凝聚性,并非全无理路可循。此一个案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西方观念的同时,并不忘情中国传统,其理想在建立一融合中西之长,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中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卒年及其他
    邬国义
    2011 (1):  90-94. 
    摘要 ( 1319 )   HTML ( 12 )   PDF(1784KB) ( 653 )  
    蒋其章作为《申报》创刊时的第一任主笔,其卒年仍是一尚未获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的资料,论证其于光绪十八年正月十五日(1892年2月13日)元宵节逝世,享年仅五十岁。对其后期在山东巡抚幕府的情况,也作了新的考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晚清中国的绅士、绅权和国家权力
    杨国强
    2011 (1):  95-102. 
    摘要 ( 1580 )   HTML ( 14 )   PDF(1853KB) ( 559 )  
    清初抑绅权。此后的二百余年里,在籍绅士居于国家权力的规范之下,大半都
    不再有搅动地方的力量。迨太平天国起东南,地方官以守土为责分,从而不得不以募勇筹饷为要务。但募勇筹饷都要由绅士来承担,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又成了国家权力重新扶植绅权的过程。随后五十年,被扶植起来的绅权一面同官府合作,一面又在伸张和扩张之中同官府颉颃。而当灌入的西潮催化社会嬗蜕之日,这种古老的东西又获得了原本所没有的新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科举、功名与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
    沈洁
    2011 (1):  103-112. 
    摘要 ( 1853 )   HTML ( 10 )   PDF(1815KB) ( 677 )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研究
    从概念基元空间到语义基元空间的映射——HNC联想脉络与词汇语义结构表述研究
    萧国政 肖珊 郭婷婷
    2011 (1):  139-143. 
    摘要 ( 1520 )   HTML ( 10 )   PDF(1694KB) ( 668 )  
    本文从HNC理论的两个重要假设入手,通过“空间”和“概念”的讨论,论述了从语言信息处理理论研究延伸至语言处理研究的意义,阐述了词汇平面的延伸方式,即将HNC概念表达式与“词群-词位变体”理论的词义基元结构式进行对接。并认为这种延伸在工程上表现为面向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语义网建设,在理论上可概括为“概念基元空间到词汇语义基元空间的映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指令类言语行为构成的重新分析
    樊小玲
    2011 (1):  144-149. 
    摘要 ( 1436 )   HTML ( 11 )   PDF(1699KB) ( 553 )  
    指令类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别,但学术界对指令类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对指令类言语行为的研究应该从它与非指令类言语行为的区别性要素开始,指令类言语行为和非指令类言语行为具有三个区别性要素:意图要素、事件状态、和主体关系。同时,指令有各种具体形式,决定指令行为内部差异的最重要的参数是对“话语权”的强调,即指令行为发出者对“话语权”强调程度的差异在话语层面会显示为不同的指令形式:强调自身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强调对方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和模糊双方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在指令度上,指令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强指令、一般指令和弱指令三类,而指令度的强弱和直接指令行为与间接指令行为并无绝对关系,以威胁形式出现的间接指令的强度远远强于直接指令。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