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智,2017,《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生中小城市》,《人民论坛》第12期。
崔功豪、马润潮,1999,《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地理学报》第2期。
崔曙平、赵青宇,2013,《苏南就地城镇化模式的启示与思考》,《城市发展研究》第10期。
樊明,2015,《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高建忠,2013,《诸城农村集中居住研究》,济南:山东大学硕士论文。
辜胜阻、李华、易善策,2008,《依托县城发展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人口研究》第3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6,《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黄亚平、陈瞻、谢来荣,201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城市发展研究》第8期。
黄振华、万丹,2013,《农民的城镇定居意愿及其特征分析——基于全国30个省267个村4980位农民的调查》,《经济学家》第11期。
简博秀,2004,《Desakota与中国新的都市区域的发展》,《台湾大学城乡学报》第12期。
焦晓云,2015,《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就地城镇化的困境、重点与对策分析——"城市病"治理的另一种思路》,《城市发展研究》第1期。
金三林,2015,《扎根城市之路: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市民化的路径与对策研究》,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李华燊,付强,2013,《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道路的新探索》,《中国行政管理》第7期。
李健、杨传开、宁越敏,201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就地城镇化发展机制与路径》,《学术月刊》第7期。
李强、陈振华、张莹,2015,《就近城镇化与就地城镇化》,《广东社会科学》第1期。
李晓江、尹强等,2014,《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与政策研究报告综述》,《城市规划学刊》第2期。
李郇、殷江滨,2012,《劳动力回流:小城镇发展的新动力》,《城市规划学刊》第2期。
梁昊,2013,《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就地城镇化的有效切入点——对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新型农村社区改革试点的调研》,《农村财政与财务》第5期。
刘涛、齐元静、曹广忠,2015,《中国流动人口空间格局演变机制及城镇化效应》,《地理学报》第4期。
陆大道、陈明星,2015,《关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编制大背景的几点认识》,《地理学报》第2期。
史育龙,1998,《Desakota模式及其对我国城乡经济组织方式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第5期。
汪增洋、费金金,2014,《人口迁移的空间抉择:本地城镇化抑或异地城镇化》,《财贸研究》第6期。
王桂新、高慧等,2002,《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城市化个人影响因素之分析——以浙江省柯桥、柳市两镇为例》,《人口研究》第1期。
吴良镛,2007,《城乡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城市学院学报》第3期。
徐超、吴玲萍、孙文平,2017,《外出务工经历、社会资本与返乡农民工创业》,《财经研究》第12期。
杨传开、宁越敏,2014,《县域新型城镇化的地方实践与路径研究:以诸城市为例》,载《中国城市研究(第八辑)》,北京:商务印书馆。
杨传开、张凡、宁越敏,2015,《山东省城镇化发展态势及其新型城镇化路径》,《经济地理》第6期。
杨传开、刘晔等,2017,《中国农民进城定居的意愿与影响因素——基于CGSS2010的分析》,《地理研究》第12期。
张翼,2011,《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张颖举,2014,《农民入住新型农村社区意愿实证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
周广肃、谭华清、李力行,2017,《外出务工经历有益于返乡农民工创业吗》,《经济学季刊》第2期。
朱宇、祁新华等,2012,《中国的就地城镇化:理论与实证》,北京:科学出版社。
McGee T.G., 1991, "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 in Ginsburg B., Koppel B., McGee T.G., The Extended Metropolis: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Qadeer M.A., 2004, "Urbanization by Implosion",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28, No.1.
Rimmer P.J., 2002, "Overview:Restructuring Chinese Space in the New Millennium", Asian Pacific Viewpoint, Vol.43, No.1.
Zhu Y., 2000, "In Situ Urbanization in Rural China:Case Studies from Fujian Provinc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Vol.31, No.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