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顾祖钊. 论道家思想方法的现代意义——兼谈中国哲学的现代建设[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6): 63-70. |
[2] |
蔡志栋. 学于众人, 斯为圣人——章学诚得道方式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6): 58-62, 90. |
[3] |
蒋国保. 章学诚“六经皆史”说新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6): 52-57. |
[4] |
. 章学诚的思想与学术(笔谈)[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4): 1-1,25. |
[5] |
刘梁剑. 际: 王船山哲学的一个核心范畴[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3): 29-33. |
[6] |
李洪卫. 知行合一与自由意志[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3): 25-28,41. |
[7] |
李丕显. 冯契美学观的逻辑进路和理论品格——兼与实践美学的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2): 15-19. |
[8] |
戴兆国. 论中国传统哲学经典诠释之方法——以《大学》文本诠释为中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6): 9-14. |
[9] |
李存山. 从民本走向民主的开端——兼评所谓“民本的极限”[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6): 1-8, 55. |
[10] |
李兰芬. 玄思的魅与惑——王弼玄学再探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5): 51-55. |
[11] |
顾红亮. 孔子儒学的他者哲学维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5): 46-50. |
[12] |
付长珍. 试论朱熹的二重化人格境界[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4): 63-68. |
[13] |
吴根友. 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哲学问题意识的内在根芽?——从晚明以降儒家“经世哲学”的三种新动向谈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3): 4-9. |
[14] |
陈嘉明. 中国现代性研究的解释框架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3): 1-3, 48. |
[15] |
马德邻. 艺术: 作为理想的现实——论冯契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2): 51-55, 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