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苏)B. A. 伊斯特林, 左少兴译, 王荣宅校.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
2 |
潘文国 2002, 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3 |
聂鸿音, 1993, 《从文字发展史看汉字的现状与前途》, 《语文建设》 第5期。
|
4 |
孙诒让 1986, 名原.济南: 齐鲁书社.
|
5 |
沈兼士 1986, 沈兼士学术论文集.北京: 中华书局.
|
6 |
周有光. 汉字改革概论[M]. 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1979. (转引)
|
7 |
苏培成. 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M]. 太原: 书海出版社, 2001. (转引)
|
8 |
张世禄. 中国文字学概要[M]. 贵阳: 文通书局, 1941. 转引自: 刘志成. 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M]. 成都: 巴蜀书社, 1997.
|
9 |
唐兰 1979, 中国文字学.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0 |
李振麟, 1957, 《关于中国文字改革问题的一些争论》, 《语文知识》 第8期。
|
11 |
周有光, 1957, 《文字演进的一般规律》, 《中国语文》 第7期。
|
12 |
蒋善国 1959, 汉字形体学.北京: 文字改革出版社.
|
13 |
梁东汉 1959,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4 |
吉林大学古文字研究室. 古文字研究工作的现状及展望[J]. 古文字研究, 第一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
15 |
姚孝遂. 古汉字的形体结构及其发展阶段[J]. 古文字研究, 第四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
16 |
赵诚. 甲骨文字的二重性及其构形关系[J]. 古文字研究, 第六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
|
17 |
孙常叙. 假借形声和先秦文字的性质[J]. 古文字研究, 第十辑. 北京: 中华书局, 1983.
|
18 |
陆锡兴. 关于假借转注的管见[J]. 中国社会科学, 1983, (5). 转引自: 陆锡兴. 近年来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讨论[J]. 语文导报, 1985, (10).
|
19 |
曹先擢. 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简化[J].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8.
|
20 |
胡双宝. 关于汉字的性质和特点[J].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 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8.
|
21 |
王伯熙, 1984, 《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兼与姚孝遂先生商榷》, 《中国语文》 第2期。
|
22 |
裘锡圭, 1985, 《汉字的性质》, 《中国语文》 第1期。
|
23 |
裘锡圭, 1989, 《40年来文字学研究的回顾》, 《语文建设》 第3期。
|
24 |
李禄兴. 现代汉字学要略[M]. 北京: 文津出版社, 1998. 又见: 李禄兴. 试论现代汉字的性质[J]. 汉字书同文研究, 第四辑. 香港: 鹭达文化出版公司, 2003.
|
25 |
张玉金 2000, 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
26 |
赵元任 1980, 语言问题.北京: 商务印书馆.
|
27 |
苏培成 1994, 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8 |
吕叔湘 1987, 语文近著: 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
29 |
郑林曦, 1988, 《汉字记写的是汉语的哪个层次》, 《语文建设》 第2期。
|
30 |
(美)布龙菲尔德. 语言论[M](1933). 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
31 |
(美)I. J. Gelb. AstudyofWritin, 第三章.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63.
|
32 |
文武, 1984, 《汉语语素的定量研究》, 《中国语文》 第5期。
|
33 |
(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等, 高名凯译. 普通语言学教程[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