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的设立,旨在推进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的深入。
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莫须多言。2013 年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布的公报、2016 年2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均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4 年3 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则明确,“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央政府多次强调,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并行前进,城镇化是量的扩张,城市发展是质的提升。2015 年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2016 年2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开篇提到,“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并指出要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为此,研究城镇化不能脱离对城市发展的研究,两者需要相互补充和支撑。
进入21 世纪之后,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2015 年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14 世界城市发展展望》曾称中国的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规模迁移。然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一些学者称之为伪城镇化、半城镇化,主要是指,有多达2.4 亿之多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市打工和居住,但还没有取得城市户籍,不能在城市长期定居。如果按照户籍城镇人口来计算,我国城镇化率目前还只有37%左右。2013 年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提出,城镇化要重在提高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最主要体现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该公报为此还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多方面努力,需要城市增加开放度和包容性,也需要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在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其住房问题。2015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尽快推出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和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同时还要求,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为此,本栏目首期的主题定为“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收录的5 篇文章从不同侧面来研究新型城镇化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市民住房问题。王伟等考察了个体特征、住房和社会保障特征以及城市特征等对新生代农民工在三四线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国内城市分工体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小城市定居的意愿。其所得结论可为政府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三四线城市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胡金星等提出,政府可以通过保障农民工租房稳定性、加强租赁住房配套标准和提高保障性租赁住房布局规划科学性等,来提高农民工的留城意愿。龙翠红等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类型、社保参与度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选择和住房选择、定居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并呼吁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有效解决。孙斌艺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户籍制度、加快金融创新和鼓励创业等制度调整,将有效地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进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孟星更是明确提出,应将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纳入市场化改革轨道,这不仅可提高农民收入,而且也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几篇文章,虽然各有侧重点,研究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详实的数据和扎实的分析作为支撑,也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和明确的政策建议,有望对后来学界研究给予有价值的参考,也能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希望得到读者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