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7-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破镜重圆:1965--1969年的中朝关系
    沈志华
    2016 (4):  1-14.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1
    摘要 ( 571 )   HTML ( 287 )   PDF(2506KB) ( 1231 )  
    勃列日涅夫执政以后调整对内、对外政策,加大对朝鲜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力度,金日成对苏联的态度随之缓和。接着中国爆发“文化大革命”,极“左”的外交路线把朝鲜劳动党也作为修正主义加以指责和批判,红卫兵和造反派又在中朝边界地区制造了一系列麻烦,引起金日成极大不满,中朝关系由此再次陷入低谷。不过,毛泽东本人始终没有批评朝鲜,金日成也不想恶化与中国的关系。1968-1969年,朝鲜半岛局势骤然紧张,美国对朝鲜政策趋于强硬。为此,朝鲜需要得到邻邦中国的强力支持。与此同时,珍宝岛武装冲突导致中苏关系进入冰点,中国有意消除与其他边境国家关系紧张的状态,并迫切需要修复与朝鲜的关系。1969年9月30日崔庸健意外地收到访华邀请,随后便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中朝关系逐渐恢复友好状态。然而,中朝之间的分歧并没有解决,只是搁置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严子陵到黄公望:富春江的文化意象——《富春山居图》的前传
    胡晓明
    2016 (4):  15-28.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2
    摘要 ( 292 )   HTML ( 14 )   PDF(13913KB) ( 693 )  

    黄公望为何要画富春江?《富春山居图》为何画了多年?根据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跋几乎同时撰写的另一题跋,黄氏心中“富春江”的涵义应与诗歌传统相关。从宋代的《严陵集》与明代的《钓台集》这两部重要的“富春江”文学总集中,可以看出,始于东汉高士严子陵的传说如何成为富春江传写不衰的核心价值,而谢灵运、沈约、孟浩然、李白的山水文学如何凝聚意象、奠定传统,造成“文本化山水”(The Textual Land-scape),引发了后世以美启真、以诗证理的丰富话语;宋代范仲淹给予严子陵的新论述,即道德主体的自觉及其理学化的山水。在异族统治的新格局下,黄公望以其杰作重新诠释了富春江意象,将“士与君如何相处”的传统焦虑进一步“去问题化”,同时也将伦理主体的自觉进一步“去主体化”,变成“士如何在此世与自己相处、与宇宙相处”的新问题。虽君、士双遣,人我俱化,然大音希声,宝相庄严,完成富春江意象的点睛之笔。结论是,并非《山居图》是否实写严子陵,而是二者之间的神似,即道高于势,确立中国士的尊严。这是传统知识人的大心结。《山居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亦由此而更有意义。惟其如此,方能真正打通思想史与艺文之间的联系。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主持人语
    陈杰
    2016 (4):  29-29. 
    摘要 ( 74 )   HTML ( 3 )   PDF(194KB) ( 670 )  

    本栏目的设立,旨在推进中国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的深入。

    城镇化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莫须多言。2013 年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发布的公报、2016 年2 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均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4 年3 月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则明确,“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央政府多次强调,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并行前进,城镇化是量的扩张,城市发展是质的提升。2015 年12 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2016 年2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开篇提到,“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现代文明的标志”,并指出要着力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为此,研究城镇化不能脱离对城市发展的研究,两者需要相互补充和支撑。

    进入21 世纪之后,我国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2015 年按照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6.1%。联合国人居署发布的《2014 世界城市发展展望》曾称中国的城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人口大规模迁移。然而,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还不高,一些学者称之为伪城镇化、半城镇化,主要是指,有多达2.4 亿之多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市打工和居住,但还没有取得城市户籍,不能在城市长期定居。如果按照户籍城镇人口来计算,我国城镇化率目前还只有37%左右。2013 年12 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提出,城镇化要重在提高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最主要体现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该公报为此还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多方面努力,需要城市增加开放度和包容性,也需要努力提高农民工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在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新市民群体融入城市、完成市民化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解决其住房问题。2015 年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为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尽快推出户籍制度改革方案,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和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同时还要求,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为此,本栏目首期的主题定为“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收录的5 篇文章从不同侧面来研究新型城镇化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新市民住房问题。王伟等考察了个体特征、住房和社会保障特征以及城市特征等对新生代农民工在三四线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国内城市分工体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小城市定居的意愿。其所得结论可为政府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三四线城市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胡金星等提出,政府可以通过保障农民工租房稳定性、加强租赁住房配套标准和提高保障性租赁住房布局规划科学性等,来提高农民工的留城意愿。龙翠红等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类型、社保参与度等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选择和住房选择、定居意愿具有重要影响,并呼吁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有效解决。孙斌艺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户籍制度、加快金融创新和鼓励创业等制度调整,将有效地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进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孟星更是明确提出,应将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纳入市场化改革轨道,这不仅可提高农民收入,而且也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几篇文章,虽然各有侧重点,研究风格不尽相同,但都有详实的数据和扎实的分析作为支撑,也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和明确的政策建议,有望对后来学界研究给予有价值的参考,也能为政府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希望得到读者的厚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代农民工在三四线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基于2014年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考察
    王伟,陈杰,艾玮依
    2016 (4):  30-37.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3
    摘要 ( 179 )   HTML ( 5 )   PDF(1483KB) ( 532 )  

    农民工市民化是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核心环节。基于2014年国家人口计生委长三角地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交互分类比较和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个人特征、经济特征、职业和流动特征、住房和社会保障特征以及城市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在三四线城市的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年龄在28—35岁、已婚、经济收入较好、有一定事业基础、已购住房、受到一定的社会保障支持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当地定居可能性较大;长三角地区三四线城市目前的产业结构对跨省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吸引力不足,国内城市分工体系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小城市定居的意愿。这些结论为政府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定居三四线城市,实现“城市梦”提供了新视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租房与农民工留城意愿——基于上海的实证研究
    胡金星,朱曦,公云龙
    2016 (4):  38-45.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4
    摘要 ( 194 )   HTML ( 7 )   PDF(1483KB) ( 668 )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租房仍是我国农民工满足住房需求的主要途径。在上海就业的农民工主要通过市场租赁住房与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其住房问题。两类住房在投资主体、租赁住房管理、住房服务群体、租金定价、区位布局和政府支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统计分析发现,租房对农民工留城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具体而言,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在城镇就业时间、住房居住的稳定性、农民工对住房内部生活配套的满意度感知以及农民工对上班通行时间的满意度感知等都对其留城意愿产生显著的影响。这启示政府可以从支持与鼓励农民工不断提高受教育水平、给予居住时间长的农民工更多的政策支持、保障农民工租房租期的稳定性、加快租赁住房配套设施及服务标准的建立、提高租赁住房布局规划的科学性和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宏观管理等方面着手,不断提高农民工的留城意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检验
    龙翠红,陈鹏
    2016 (4):  46-54.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5
    摘要 ( 141 )   HTML ( 8 )   PDF(1519KB) ( 990 )  
    使用CGSS 2013 年的数据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务工地的住房来源和住房质量,并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 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 模型对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女性和受教育程度越高者,越偏向选择质量较好的社区居住,年龄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购房和租房均具有正面的影响,子女随迁的新生代农民工更愿意在务工地长期发展和定居,更倾向于质量高的住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有利于抵御未来不确定性风险,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选择有积极正面的影响;职业种类越好的新生代农民工越倾向于在务工地租房和购房。由此可见,进一步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包括养老、教育、医疗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实现住房保障在城乡间的一体化,将有助于推动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有效解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交易成本、城市发展与新市民住房制度调整
    孙斌艺
    2016 (4):  55-61.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6
    摘要 ( 74 )   HTML ( 4 )   PDF(1255KB) ( 620 )  

    城市人口和物质在特定空间范围上集中,尤其是带着不同制度烙印的新市民的拥入,使城市交往集聚程度日益提高,城市交易活动的范围深化,交易频率增加,由此改变了城市交易成本水平,产生各种城市问题,其中新市民的住房问题日显严重。合适的城市内在和外在制度正起着降低城市交易成本的作用,能够对新市民产生正向激励作用、鼓励不同形式创新性试错。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各类金融机构的贷款限制、取消各类创业、就业限制、取消各种住房市场的限制条件等制度调整,将有效地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进而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前提条件与根本途径
    孟星
    2016 (4):  62-66.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7
    摘要 ( 104 )   HTML ( 4 )   PDF(911KB) ( 723 )  

    近期中央提出通过农民工市民化以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高库存问题,引发了社会热议。政府对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关注主要出于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应对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化解房地产市场的失衡。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依靠农民工购房扩大国内住房需求,将受制于农民工在城市的购房意愿与购房能力,其前提条件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因此,应将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纳入市场化改革轨道,深化以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为目的的住房制度改革,这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方史研究
    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鱼盐之利”与滨海人群的生计
    鲁西奇;宋翔
    2016 (4):  67-80.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8
    摘要 ( 167 )   HTML ( 5 )   PDF(3024KB) ( 646 )  

    鱼、盐是滨海人群可以利用的主要生计资源。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鱼盐之利”,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莱州湾、海州湾、长江口两侧、杭州湾,浙南福建沿海各海湾、岛屿间,以及珠江口两侧、北部湾近海水域及其沿岸。滨海地域鱼、盐资源的开发利用,多集中于交通便利之区,得与全国性的交通、贸易网络相联系。渔业经济与盐业经济都是不能自给自足的、结构性短缺的经济,必须通过贸易等手段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粮食等生活生产必需品,才能补充其经济的结构性短缺。滨海地域经济的不自足性,促成了滨海地域经济的外向性。同时,渔盐业生产,均需要较强的技术条件、特定的生产工具和不同行业的配合,从而强化了滨海人群间的相互依存。滨海地域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流、贸易的必要性,乃是滨海地域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列女书写、妇德规训与地域秩序——以明清乐清县志为中心的考察
    李世众
    2016 (4):  81-91.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09
    摘要 ( 106 )   HTML ( 5 )   PDF(2759KB) ( 1021 )  

    不同版本的明清县志《列女传》,在传记内容和叙事策略上存在着隐晦的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呈现出士绅的妇德塑造脉络,以及不同时期士绅妇德内涵的演化轨迹。结合时代环境的变化分析士绅的妇德规训意图,可以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清中叶以后妇德内涵建构呈现了多样化的趋势。由明代较为单一的“贞烈”导向,增加了以欧阳修母亲式的以“荻训”为特征的贤母规范,到清末士绅又表达了列女书写包含“才女”的意向。因此,有必要重新检讨学界的这个一般性认识:明以后妇德内涵朝着“贞烈”的单一导向而趋于“窄化”。第二,士绅的妇德建构因应特定的时代问题,清中叶以来妇德建构的两方面内容:倡导贤母和批判佛道信仰、私育异姓,均非作者书斋臆想的产物。第三,士绅妇德规训牵涉到极为实在的物质层面问题。列女书写具有维护地域的社会秩序、政治秩序和文化秩序三个方面的意涵。近百年来节烈观念批判者的攻击火力主要集中在道德规范层面,而没有探究妇德规训背后坚硬广阔的底座。因此,新文化运动健将无法解释古人普遍肯定妇女节烈实践的事实。研究妇德观念的建构过程有助于深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中后期宾兴款的设置与下层士绅权力的扩张——以温州为例
    陈明华
    2016 (4):  92-100.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0
    摘要 ( 122 )   HTML ( 5 )   PDF(2309KB) ( 790 )  

    清嘉庆时期,温州地区开始比较集中地以民间集资的方式建立用于资助乡试旅费的宾兴款,至清末科举废除之前,形成了一个分布于县—乡镇两级的宾兴款体系。一些下层士绅借助宾兴款募捐和日常管理,获得了参与地方公共事务管理的机会,同时,也获得了对于宾兴款的实际控制权。以宾兴款为代表的教育公产成为他们处理地方事务可资调度的资源,为他们获取权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抵御金钱会攻城时表现的相当明显。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伴随着宾兴款项向乡镇一级的推广,更多下层士绅参与募款和管理工作,从而为他们日后在基层的活跃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拖洋油箱”:近代温州闹米风潮的仪式与政治
    冯筱才
    2016 (4):  101.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1
    摘要 ( 141 )   HTML ( 4 )   PDF(3011KB) ( 872 )  

    “拖洋油箱”是清末民国时期温州闹米风潮爆发时的一种仪式行动,抗议者用此方法来推动罢市,并对官府、富绅与粮商等造成压力,希望能解决口粮困难。闹米风潮的出现,在近代温州与轮粜制的衰微、“漏海”指控、粮食统购压力等有密切关系,也与各种地方权力派系斗争纠缠在一起。地方政府对风潮的应对,可以反映统治方式及官民关系的嬗变。1940 年代国民党政府的粮食政策,与此前政策有重大差异,随着政府对粮食征收力度的增强,闹米风潮越来越频繁地发生,抗议也日趋政治化、组织化,“拖洋油箱”最终成为当局禁止的行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民俗学研究
    中国“民俗学”的发现#br# —一个概念史的探求
    王晓葵
    2016 (4):  114.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2
    摘要 ( 114 )   HTML ( 5 )   PDF(1691KB) ( 801 )  

    作为民族主义建构过程的“乡土性”承载物,“民俗”与“民俗学”成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民族国家建构的文化理论,对这两个概念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反思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的问题所在。从国际民俗学发展的实例中可以看出,民族国家的知识精英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发现维系民族国族认同的民间文化资源,并以此寻求民族国家振兴的力量源泉;而从中国的民俗学建构过程来看,作为“新国学”的“民俗”也是一种人为的建构,它并非是什么先验的存在物,并且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俗”也正在被重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技术世界民间曲艺的可能
    岳永逸
    2016 (4):  122.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3
    摘要 ( 100 )   HTML ( 4 )   PDF(1587KB) ( 709 )  

    在以科技文明主导的技术世界,可机械复制的艺术、重形式的技术的艺术蔚为大观;同时,因应迥异于乡土中国的时空观,温情的汉字节庆和冰冷的数字节日并行不悖。这使得原本与乡土中国节庆式生活连带一体的曲艺既面临脱离乡土的舞台化这把双刃剑,也必须直面视频化的冲击。面对技术世界的催逼、可机械复制艺术的诱拐,以开放的心态固本培元,对曲艺服务于左邻右舍、正视小我等根性的坚守、对曲艺及其消费者—观者的敬畏,将会使曲艺在以技术世界为底色的都市化中国的前行是自我更新的蜕化,而非退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互联网苍穹下的语言与抗争#br# ——以“喂人民服雾”为例
    李明洁
    2016 (4):  130.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4
    摘要 ( 168 )   HTML ( 16 )  

    近年来,中国城乡饱受雾霾之患。凭借网络这一虚拟公共空间,作为民间表述的雾霾网络流行语,不仅通过“语言的抗争”传播了层次套叠的民间舆情,而且以“隐蔽的文本”作为“抗争的语言”,建构了民众对当下中国的社会记忆。以“喂人民服雾”为标志的雾霾网络流行语,延续了“国风”传统,是亟待严肃对待的“弱者的武器”的典型案例。对这一语言事实暨文化现象的研讨,不仅有利于理解“语言与抗争”这一民俗母题在网络时代的变异与发展,而且对于认清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意识形态形塑的民间基础都极具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兰州鼓子:民间非遗艺术的传承与困境
    杨阳;陈勤建
    2016 (4):  138-144.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5
    摘要 ( 155 )   HTML ( 6 )   PDF(1450KB) ( 664 )  

    兰州鼓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已有学者对其历史源流、演唱形式、音乐构成、唱词审美、师徒关系、保护发展以及政府作为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讨。然而,要改善兰州鼓子日趋濒危的生存状态,不仅要在曲目整理,梳理脉络上下功夫,还要充分尊重民间口头文学传承演变的特点,使得包括方言在内的这块民间文艺瑰宝既保质保鲜,又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从“理论地做文学”到“文学地做理论”
    刘阳
    2016 (4):  145-153.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6
    摘要 ( 157 )   HTML ( 4 )   PDF(1745KB) ( 608 )  

    理论地做文学,是西方1960 年代发展至新世纪并影响到我国的文学理论基本范式,其日益显露出在强行阐释文学中疏离文学、重蹈宏大叙事的局限。文学地做理论,则是有效走出这种局限并推进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范式,其正展开为国际前沿学术景观。从历史依据看,“文学”的狭义是18 世纪以后以纯文学为内涵的学科建制,本义则是语言的创造性活动,后者在现代语言论视野中获得深化,并融入人文社科理论领域,成为一种活的思想方式。从逻辑依据看,文学地做理论,既扬弃以趣味主义与感悟随想为特征的我国古典诗文批评,也扬弃仍暗设有始源性权力的现代存在论诗思。从方法看,融入理论的文学能指,是陌生化的细节、个案与叙事等,被能指同时带出的融入理论的文学所指,则既以言外意克服思辨性元叙事,也以想象与同情克服解放性元叙事。从意义看,不同于理论地做文学,文学地做理论,有望同时走出文学危机与理论强行阐释的困境,兼容两者而更新理论研究的前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文学场域对传统书坊的影响 ——以扫叶山房的小说代售为视角
    文娟
    2016 (4):  154-160.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7
    摘要 ( 100 )   HTML ( 3 )   PDF(1441KB) ( 683 )  

    作为一家传统书坊,扫叶山房曾经刊行过百余种说部作品,或者强调题材的民间性与传统性,或者遵循该书坊“刊刻秘籍,以惠学林”的出版宗旨,题材相对较为单调,但是在代售小说题材的选择方面,却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化特点。尤其是民国之后,该书坊在黑幕小说发展的高潮阶段以及在武侠小说繁荣时期,开始代售相关类型小说的作品,而其代售剧本改编而成的小说以及被排演为新剧的小说作品,其中的商业性意味更加浓厚。这种在代售小说上时代潮流的趋同,是传统书坊在近代文学场域影响下进行的自觉调整与适应,反映了处于文学场域之中的书坊与文学场域之外的时代潮流在互动中的交融共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孤独漫步者的遐思#br# ——论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游记
    陈邑华
    2016 (4):  161-166.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4.018
    摘要 ( 307 )   HTML ( 5 )   PDF(1236KB) ( 617 )  

    在中国现代纪游文学史上,沈从文的游记独具特色。相对于湘西游记,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游记少有人论及。这时期的沈从文陷入无处还乡的困境,其游记既有对“具体”丰富而生动的展开,又有对“抽象”形而上的思考,营造了诗与思交融的审美境界。在与自然的会晤,与生活的抗争中,沈从文逐渐走出困境,皈依于生命神性。其执着的生命本体的探求历程,诠释了现代游记所抵达的精神的高度与深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2016 (4):  167-172. 
    摘要 ( 62 )   HTML ( 3 )   PDF(556KB) ( 53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