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6-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卷首语
    卷首语
    童世骏
    2016 (3):  1-1. 
    摘要 ( 127 )   HTML ( 10 )   PDF(172KB) ( 683 )  
            本期学报以专辑的形式集中刊发了一批论文,它们大部分是在去年11月召开的纪念冯契先生百年诞辰的国际研讨会上宣读过,并在会后经过作者精心修改的。冯契先生于1995年3月1日去世以后,专门讨论其哲学工作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已开过好几次,专题论文集也出过好几本,但有意识地在“世界性百家争鸣”的背景下讨论冯契的哲学工作,以这种方式来表达或检验“中国哲学的自信”,大概还是第一次。
            熟悉冯契的人都知道,先生尽管沉稳低调,却对自己的哲学工作相当自信。与冯友兰先生相比,冯契可能是从一开始就不甘心“照着讲”,而更努力于“接着讲”,不管这是对待本国诸家传统而言,还是对待外来各派思想而言。当然,冯契在世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冯友兰那样,与国际学界有那么多密切接触的机会;冯契先生既未能作为年轻学子在国外读书,也未能作为著名教授去国外讲学;他既没有自己的英文著述,也没有别人对他著作的外文翻译。但与他的老师相比,冯契在参与世界哲学的百家争鸣方面,是拥有独特的有利条件的:对源自西方而移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及其效果历史,他具有融专业哲学家和忠诚革命者于一体的深刻理解;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做铺垫和呼应的思想解放运动,恰好发生在冯契那姗姗来迟却瓜熟蒂落的哲学创造的鼎盛时期。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冯契先生去世后的二十年间,中国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奇迹,财富增长速度和人民脱贫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样的发展成就,以及为这种成就所付出的代价和因这种成就而发生的影响,都意味着中国人现在有了更好的条件,去更加主动地参与各个领域的国际交往,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人现在有了更大的责任,在这些交往过程中贡献出应有的智慧。我猜想,参加“世界性百家争鸣与中国哲学自信”国际研讨会的不少学者,本专辑论文的不少作者,都曾以这种或那种方式问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冯契先生在世,他会对中国哲学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性百家争鸣中的姿态和作为,抱怎样的期望?
            把会议论文以专辑形式集中发表,或许也是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回答——至少,是为回答这个问题提供一些启发。
            本专辑的出版,同时标志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冯契哲学文献整理及思想研究”(15ZDB012)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6年4月24日
    于苏州河畔清水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冯契与古今中西之争(笔谈)
    冯契与古今中西之争(笔谈)
    杨国荣;童世骏;赵修义;陈卫平;王路;郁振华
    2016 (3):  2-2.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1
    摘要 ( 196 )   HTML ( 10 )   PDF(4092KB) ( 601 )  
    近代以来,“中国向何处去?”成为时代的中心问题,该问题在文化领域集中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冯契的“智慧说”是在哲学层面上解决“古今中西之争”的创造性成果?在“智慧说”体系中,“中国向何处去”不仅构成了哲学思考的背景,而且它本身就是具有哲学内涵的问题?冯契建构的“智慧说”既是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形态,也具有世界哲学的意义?冯契“有根”的价值论,不仅回答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经济问题,而且以独特的哲学体系,参与了世界性的百家争鸣?冯契从青年时期的文学创作到后来的哲学书写特别是晚年的体系建构,体现了其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和自由人格的追求;就思想脉络和学术传统看,冯契与其师金岳霖之间是既有传承又有发展的关系?在总结“古今中西之争”的基础上会通和融入世界哲学,是冯契对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期望,相应地,在近二十年来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对冯契思想的研究也应该进一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哲学的当代发展形态
    ——“智慧说”及其意义
    杨国荣
    2016 (3):  3-5. 
    摘要 ( 111 )   HTML ( 4 )   PDF(279KB) ( 81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哲学问题的“中国向何处去?”
    童世骏
    2016 (3):  5-8. 
    摘要 ( 84 )   HTML ( 4 )   PDF(231KB) ( 7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冯契哲学价值论的示范意义
    赵修义
    2016 (3):  8-13. 
    摘要 ( 95 )   HTML ( 3 )   PDF(310KB) ( 810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承与发展
    ——纪念冯契先生诞辰100 周年
    王路
    2016 (3):  18-22. 
    摘要 ( 113 )   HTML ( 4 )   PDF(390KB) ( 786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冯契研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郁振华
    2016 (3):  23-26. 
    摘要 ( 109 )   HTML ( 3 )   PDF(491KB) ( 81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会通与创新
    冯契和现代中国哲学
    张汝伦
    2016 (3):  27-35.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2
    摘要 ( 259 )   HTML ( 7 )   PDF(1458KB) ( 801 )  
    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冯契具有独特的地位?他代表了一种现代中国哲学发展应取的方向,即把时代问题理解为哲学问题,以深刻的哲学智慧来思考和批判时代的问题?哲学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玩学问的人,而是一个严肃的?有担当的思想者?冯契的哲学打通中?西?马三种哲学传统,最终落实在他对现代中国问题的根本思考上?但冯契又不是庸俗的贩卖哲学者,他坚持从形而上学的高度要求哲学和从事哲学,使得哲学既有现实关怀,又不放弃理想追求?在现代中国哲学家中,冯契的哲学成就也许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最有启发意义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冯契哲学的双重身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
    何萍
    2016 (3):  35-44.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3
    摘要 ( 168 )   HTML ( 7 )   PDF(1503KB) ( 832 )  
    冯契先生是一位同时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双重身份的哲学家?由于这一身份,冯契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领域作出了卓著的理论贡献?这一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以一般性与个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法为方法,阐发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和形式,彰显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独特风貌;其二,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的进程中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揭示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从而证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是中国历史变革和思想变革的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当然,它也必然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变革而生长出新的哲学形态?冯契先生的这一成果是我们今天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宝贵思想资源,对于我们重建引领当代中国社会健康持久发展的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冯契的理想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
    张应杭
    2016 (3):  45-49.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4
    摘要 ( 196 )   HTML ( 7 )   PDF(835KB) ( 711 )  
    理想是冯契“智慧说”的核心概念之一?冯契把理想范式引入认识论,其理论贡献在于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相统一提供了由此达彼的必要环节,而且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真善美理想人格培养的逻辑归宿?探讨冯契的理想观从学理层面上它可以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创新寻找到一条高扬理想职能的具体路径,在生活实践层面可以为当代中国人克服物欲的逼仄,实现自我解放提供必要的理想指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知识到智慧
    人的本体发生与智慧发展:从方法到智慧,从智慧到自由
    成中英
    2016 (3):  50-58.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5
    摘要 ( 210 )   HTML ( 15 )   PDF(1355KB) ( 645 )  
    “智慧说”是最能代表冯契先生哲学创新的一个学说,也是中国大陆从80 年代以来具有活力?具有逻辑结构?思维最为清晰的一个哲学创造?冯契的“智慧说”是建筑在西方近代理性主义追求的基础上,尤其与康德哲学及黑格尔哲学有密切关系,并最终落实在马克思的实在论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基础上?冯契这一认识的创意还不止于此,他是想以此来激活中国哲学中的逻辑思想和认识论的思想,例如对于墨辩的逻辑思想与荀子的解蔽思想的重视以及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汲取?他直接承受金岳霖的形式逻辑以及形上哲学(尤其对于可能世界的认识,对于以知识还治知识?以经验还治经验的吸收),以之为知识论与智慧论的发展的内在框架,他的“智慧说”是此一系统化哲学的最佳例证,必须肯定冯先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与形上智慧的卓见?冯契先生强调人类在创造文化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的价值,并提升了人类自己;冯契先生的智慧创造会导向一个现代化的“君子文明”的诞生,如果将之与中国哲学的易学更密切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它成为一套本体哲学?宇宙哲学与道德哲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冯契的后马克思主义知识论——从广义认识论到转识成智
    [斯洛文尼亚]罗亚娜(Ro ker,Jana S.)
    2016 (3):  59-69.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6
    摘要 ( 333 )   HTML ( 7 )   PDF(2011KB) ( 915 )  
    在20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紧张冲突下,冯契以探索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为己任?冯契所建构的广义认识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哲学融为一体,并对智慧问题作了全新的诠释?冯契力图超越无知和知识的界限?他的“转识成智”理论不仅涉及认识论问题,也暗含了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问题?通过不断将本体论和伦理学融入到他的广义认识论体系中,冯契为本体和现象的二元关系问题提供了独具特色的解决方案,形成了可谓富有创见的后马克思主义知识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所与是客观的呈现”说评析——以金岳霖、冯契为例
    胡军
    2016 (3):  70-76.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7
    摘要 ( 219 )   HTML ( 8 )   PDF(1094KB) ( 727 )  
    金岳霖的知识论直接从认识主体的正常的感觉出发,认为正常的感觉内容就能够使认识主体直接达到客观存在的外物?正常的感觉内容就是所与,所与也就是外物?结论就是“所与是客观的呈现”?冯契认为金岳霖知识理论的这一出发方式克服了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缺陷,能够使认识主体可以直接地达到外物,是对认识论研究的贡献?他们的上述看法忽视了认识主体感觉机制在感知外界过程中的复杂而细微的功能,没有认识到即便是正常的感觉其内容也是外物与认识主体的感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样的看法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认识主体只能从感觉内容出发去推导或分析外物可能是什么样的,而不能说外物就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岳霖、冯契对康德认识论三种分裂的弥合
    刘静芳
    2016 (3):  77-83.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8
    摘要 ( 191 )   HTML ( 7 )   PDF(1114KB) ( 907 )  
    金岳霖与冯契的认识论研究,在20世纪中国认识论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金冯认识论的一个共通之处,是他们都注意到了康德认识论中感觉与外物?感性与知性?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分裂,并致力于这些分裂的弥合?在弥合康德认识论诸种分裂的过程中,金冯的路径有一致的一面,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科学与逻辑
    科学观的“智慧说”:一个可能的“研究传统”
    ——冯契的科学哲学思想以及发展空间
    安维复
    2016 (3):  84-91.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09
    摘要 ( 169 )   HTML ( 7 )   PDF(1506KB) ( 684 )  
    面对科学认识论的西学话语,本土的科学认识论探索弥足珍贵?冯契先生的“智慧说”和广义认识论早已被中国哲学界所熟知,但他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史方面的建树却鲜为人知?冯先生“智慧”说中的科学认识论思想,特别是主张将本体论?认识论?逻辑学和价值论等贯彻于科学认识的辩证过程之中,这些光辉论断对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转识成智或许可以作为构建中国本土科学哲学的有益路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评冯契先生论“科玄论战”
    蒋国保
    2016 (3):  92-99.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0
    摘要 ( 255 )   HTML ( 7 )   PDF(1209KB) ( 655 )  
    “科玄论战”,是被梁启超称为“想替我们学界开一新纪元”的思想大论战?在这场论战结束35年后,冯契先生发表《论所谓“科学与玄学”论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新予“玄学派”与“科学派”以批判?正是为了回答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对立的时代问题和哲学本身的问题,冯契自觉建构起以广义认识论为中心的智慧说理论大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理智不是干燥的光”
    ——冯契对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思考
    吴先伍
    2016 (3):  100-107.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1
    摘要 ( 198 )   HTML ( 7 )   PDF(1256KB) ( 587 )  
    针对金岳霖有关两种知识的区分和近代科学与哲学的分裂,冯契提出了“理智不是干燥的光”,认为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分化虽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从历史和理论两个方面来看,两者最终还是要走向综合,而走向综合的方式则是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实际上,冯契综合科学与哲学不仅仅是要解决科学与人文分裂的问题,更是要通过回答其所关涉的中西文化之争,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来解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从而为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指出一个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冯契的中国古代逻辑研究
    晋荣东
    2016 (3):  108-118.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2
    摘要 ( 190 )   HTML ( 6 )   PDF(1746KB) ( 642 )  
    冯契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对中国古代逻辑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论证了中国古代有逻辑;援引逻辑思维的基本矛盾证成了逻辑多元论;认为中国古代较早发展了朴素的辩证逻辑而长期冷落形式逻辑;通过对“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提出了以“类”“故”“理”为骨架的逻辑范畴体系;并对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系统反思?冯契的这些理论创获与方法论自觉对于深化中国古代逻辑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德性与境界
    论人文学作为“精神科学”
    ——兼论中国人文精神教化之学的特质
    胡伟希
    2016 (3):  119-128.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3
    摘要 ( 200 )   HTML ( 11 )   PDF(1452KB) ( 713 )  
    人文学以探究人的超越精神性存在为依归,在研究宗旨上与通常的“人文科学”研究区分开来?人文学作为实践智慧,既是精神教化之学,亦是精神教化之道?中国哲学有悠长的精神教化传统,它追求人道与天道的合一,认为人是具有“性智”的动物,主张“转识成智”?作为人文教化之学,中国哲学是即哲学即宗教的,其特点是讲究知行合一,提倡修行,并将人的超越精神性存在归结为存在信念?中国人文教化之学重视文与道的统一,以文载道,道以文显,从而,中国人文教化之学与诠释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冯契的“境界论”思想
    ——兼与王国维“境界论”之比较
    吴根友,王博
    2016 (3):  129-136.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4
    摘要 ( 238 )   HTML ( 9 )   PDF(1346KB) ( 777 )  
    在广义认识论的新视野里,冯契将“境界”问题与现当代中国人“平民化自由人格”的养成结合起来,成为人生哲学的一种重要论述,深化并发展了王国维的“境界论”?将冯?王二人的“境界论”作一简要的比较可以发现,20 世纪中国的大哲学家其实分享着一些基本的哲学问题,通过分析他们对同一基本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发现,不同的哲学家完全可以动用不同的思想资源来阐述同一个哲学问题,从而深化人们对一些基本哲学问题的思考?从广义认识论的角度来重新阐述中国传统哲学的“境界论”问题,应当是冯契留给当代中国哲学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德性自证:问题与进路
    付长珍
    2016 (3):  137-144.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5
    摘要 ( 222 )   HTML ( 8 )   PDF(1318KB) ( 671 )  
    德性自证,是走向真善美统一的自由德性的重要环节,也是冯契德性思想中一个富有原创性?个性化的理论表达?它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想,在深入反思中国近代以来伦理价值观变革的基础上,将中国传统哲学重在求德与西方哲学重在求知的传统,在广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为打通不同文化传统意义的德性论确立了一个牢固的本体论基础,开创了德性伦理研究的新路向?冯契的德性自证理论,既是一个极富洞见的道德探究范式,也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证成和完善的伦理学方案?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视域中的儒家伦理
    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
    [美]安乐哲
    2016 (3):  145-158.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6
    摘要 ( 281 )   HTML ( 7 )   PDF(2721KB) ( 906 )  
    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叙事性的,人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不是“现成的人”,而是“生成中的人”,儒家伦理学是一种重榜样而轻原则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儒家之“人”同时是“焦点”(focus)和围绕焦点展开的“场域”(field)?有利于在关系和角色中的人成长的就是道德的?美德伦理学主张德性(virtue)与早期儒家之“德”相对应,而仁的整体性?叙事性则使儒家伦理与角色伦理相通?评价角色的标准不应是独立于角色的德性,而是所有的复杂性综合起来的关系,角色在关系中的成长才是主要的?借助杜威的直觉经验论,我们确认了经验就是它所是的东西,并且它是真实的?主体的同一性并不在事先,因此我们主张用“全息焦点”(Holo graphic Focus)来代替“主体”概念?我们是所有关系的综合,在关系中构成自身,而关系本身是内在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家环境美德伦理
    黄勇
    2016 (3):  159-165.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7
    摘要 ( 208 )   HTML ( 14 )   PDF(1208KB) ( 709 )  
    探究环境问题的美德伦理进路,较之更流行的道义论和功用论进路,具有明显的长处?但现有的环境美德伦理学基本上沿袭了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主义路线,从人的福祉出发关注环境问题,因而有人类中心论之弊?儒家的环境美德伦理,特别是以王阳明为代表的版本,则与此不同?一方面,儒家环境美德伦理学的核心在于有德之人与万物一体,因此,有德之人的福祉也就意味着宇宙万物的福祉,从而可以避免人类中心论?另一方面,王阳明将传统儒家的“爱有差等”观念扩展到处理人与人之外的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依此,有德之人与万物一体并不意味着无差别地对待万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话桑德尔
    关于桑德尔论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
    ——对《民主的不满》的评论
    陈来
    2016 (3):  166-170.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8
    摘要 ( 196 )   HTML ( 8 )   PDF(868KB) ( 1003 )  
    桑德尔《民主的不满》一书的主要观点和立场,基本上是我们所赞同的?但是,桑德尔此书所描述的美国200年来共和主义的德行主张却可以讨论和质疑,即共和主义的德行论未能区分公德与私德,强调公民德行而忽视人的德行;带有浓厚的新教特色,而未能涵盖基督宗教的善人伦理,未能在谈及公民德行的同时说明共和主义所理解的基本价值?因而美国历史上的共和主义强调的德行还是有局限的,即未能广泛涉及个人完善的德行,与之相比,儒家的德行主张更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比较式对话”到“合作式对话”
    ——对陈来等教授的回应与评论
    [美]桑德尔
    2016 (3):  171-173.  doi: 10.16382/ j.cnki.1000-5579.2016.03.019
    摘要 ( 150 )   HTML ( 9 )   PDF(535KB) ( 622 )  
    在对陈来《关于桑德尔共和主义德行的思考》的回应中,桑德尔指出,政治不能与伦理相分离,政治关乎个人德行的养成,这可以视作儒家传统与共和制传统之间的共识?在此意义上,桑德尔接受陈来的批评,同时他也向陈来提问,包括儒家怎样理解政治活动与个人德行之关系?在对“桑德尔与中国哲学”国际研讨会的总结性回应中,桑德尔阐发了自己研究工作中可能与儒家传统相关联的四个论题:反思西方流行的“无负荷的自我”观念,良好生活的观念,政治与德行,以及自然问题?桑德尔主张,学界的跨文化对话可由当前的“比较式对话”向“合作式对话”迈进,期待对话双方更深地介入文本和彼此的思想传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冯契哲学在海外
    章含舟
    2016 (3):  174-180. 
    摘要 ( 112 )   HTML ( 5 )   PDF(1562KB) ( 78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