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8-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对话大师
    学脉·传承·创新——“对话大师”专题絮语
    2018 (6):  1-1. 
    摘要 ( 111 )   HTML ( 303 )   PDF(424KB) ( 26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陈旭麓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传统(笔谈)
    2018 (6):  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1
    摘要 ( 364 )   HTML ( 22 )   PDF(459KB) ( 641 )  
    陈旭麓以"新陈代谢"为核心理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将对历史大势的整体观照与对史实细节的爬梳分析完美结合;他提出的诸如海派文化与上海史研究、中等社会研究、秘密会党与中国社会史研究等领域,至今在中国史学界有重大影响。陈旭麓集史识、史才、史德于一身,成为近代中国研究的一个标尺与典范。与可以化为方法的理论相互对待的,还有"无法之法"的理论思维能力。要开拓当今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境界,需要对陈先生的史学遗产做出再整理和再考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念变迁的“史”与“思”———重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高瑞泉
    2018 (6):  2-6. 
    摘要 ( 212 )   HTML ( 21 )   PDF(738KB) ( 97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陈旭麓先生史学中的理论思维
    杨国强
    2018 (6):  6-8. 
    摘要 ( 95 )   HTML ( 12 )   PDF(734KB) ( 54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设置问题”与“无法之法”的史学大家
    许纪霖
    2018 (6):  8-10. 
    摘要 ( 95 )   HTML ( 14 )   PDF(468KB) ( 50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陈旭麓先生“新陈代谢”思想对于近代早期亚洲史研究的启示
    顾卫民
    2018 (6):  11-13. 
    摘要 ( 128 )   HTML ( 7 )   PDF(322KB) ( 49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察其开端 浮想延绵——关于陈旭麓先生思想和史学研究的两个问题
    瞿骏
    2018 (6):  13-15. 
    摘要 ( 103 )   HTML ( 12 )   PDF(702KB) ( 404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骨意境遗后世——恭读旭麓师《浮想录》
    王家范
    2018 (6):  16-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2
    摘要 ( 355 )   HTML ( 8 )   PDF(931KB) ( 287 )  
    《浮想录》虽然是以个人思索随感随记的形式出现,没有通常那种称之为"历史哲学"大而无当的构架和语词的艰深晦涩,却成了足以代表20世纪后半期中国本土历史哲学的标志性专著。无处不在的那种现代中国一代史家经精神炼狱熬制出来的思辨震撼力和深刻性,时间愈久将愈凸显其光彩。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变、思辨与淹贯之境——陈旭麓先生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周武
    2018 (6):  26-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3
    摘要 ( 342 )   HTML ( 12 )   PDF(1190KB) ( 387 )  
    陈旭麓先生是在大学时代就已崭露头角的有思想的史学家和有学术的思想者,自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由国学转向近代史研究后,先生便"日益以万象杂陈、新陈代谢飞速的近代社会作为自己朝夕思辨的契机",孜孜求索百余年来的世路、心路和去路,即使是在大批判的吼声湮没一切的严酷年代里,仍坚持以爝火萤光探照民族苦难的症结。"文革"结束后,先生在事变启导的严峻反思中以丰厚的历史感写出百年递嬗的曲折骨脊,最终完成以"新陈代谢"为旨趣的近代史学科体系的重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稿
    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
    杨国荣
    2018 (6):  39-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4
    摘要 ( 281 )   HTML ( 6 )   PDF(486KB) ( 578 )  
    中西哲学之间的互动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明清之际,以传教士的东来为中介,中西文化和哲学开始相遇和接触。这一时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存在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的关系:当传教士把中国的典籍以及其中包含的文化、思想观念介绍和引入欧洲之时,欧洲主流的思想界及其代表性人物给予其以相当的关注,然而,中国的哲学家除了对西方的科学和器技表现出兴趣外,却没有给予西方主流的文化和思想以实质性的关注。步入近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与明清之际不同的另一种不平衡或不对称开始出现。自19世纪后期以来,中国思想家热忱地了解西方思想,并将其作为普遍的思想资源加以运用,而西方主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却不再把中国哲学作为真正的哲学来看待:他们既未能深切地理解中国哲学,更未能以之为建构自身体系的思想资源。中国哲学真正进入世界,以揭示中国哲学所具有的普遍性意义为前提,这既包括彰显中国哲学在解决哲学问题方面所具有的独特思想价值,也包括通过建构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以从理论建构的层面展示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和理论意义。唯有基于彼此承认,各美其美,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才能超越两度出现的不对称,真正走向合理的互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写中国伦理学
    伦理学就是道德科学吗?
    赵修义
    2018 (6):  45-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5
    摘要 ( 209 )   HTML ( 4 )   PDF(602KB) ( 448 )  
    伦理学是否可等同于"道德科学",不仅涉及伦理学的学科归属和地位,而且也是"再写中国伦理学"所绕不开的问题。伦理学界的三位前辈,在这一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周原冰明确坚持"道德科学"说。周辅成、冯契等则对此说持"保留"态度,并且就如何理解伦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伦理学等重大问题各自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通过对这一争论的梳理,期望对今天我们"再写中国伦理学"有所裨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哲学方法的故意偏颇——罗思文对“人”的理解引发的思考
    倪培民
    2018 (6):  52-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6
    摘要 ( 307 )   HTML ( 5 )   PDF(748KB) ( 372 )  
    罗思文在对西方自由主义个人观的批评中采用了一种故意的偏颇态度,这种哲学批判的方法是一种特殊时空语境中的语用行为。在特殊语境当中思考自我的方法是所有把哲学当作生活方式的人所共有的,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人的观念问题上就展现了与罗思文相反方向的偏颇。哲学思考中故意的偏颇实践展示了一种功夫的视角,即从哲学观念对于塑造人的行为模式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发生作用的具体境况出发,来作出对它们的评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话语生态研究
    解构“特朗普现象”——兼论实与无并存语言观
    毛履鸣
    2018 (6):  59-6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7
    摘要 ( 267 )   HTML ( 6 )   PDF(673KB) ( 546 )  
    借鉴当代语言和修辞理论,可以对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语言行为展开分析和批评,并在此基础上审核传统语言观,提出"实与无"并存语言观。研究旨在阐明四点:1.特朗普出人意外地在2016年美国大选中击败民主党对手、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是和他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理解受众、采纳受众话语来创构另类现实有紧密的关联。2.传统的有实语言观(the language of presence)和无实语言观(the language of absence)已无法对"特朗普现象"作出圆满答复。3."实与无"并存语言观(the language of presence-and-absence)能帮助我们摆脱传统语言观的约束。4.准确解构"特朗普现象"需要对修辞的生成、变更能力有新的认识,因为只有具备这种认识,我们才能开始对美国当代政治修辞培育批判性的视野,也才能开始对是与非、表象与内涵、或然与定然等两元概念发展跳出传统框架的新理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当下流行新词翻译的可接受性研究
    窦卫霖, 杜海紫
    2018 (6):  65-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8
    摘要 ( 260 )   HTML ( 11 )   PDF(786KB) ( 1006 )  
    以中国当下流行的20个新词为例,通过对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可以研究流行新词翻译的可接受性程度,并揭示影响对外翻译可接受性的因素和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对外翻译汉语流行新词时,翻译越是符合译入语的认知语境,其接受性越高。在源语与译入语之间,语境中文化空缺较大的词汇宜用"保留策略",尤其是直译法、音译法效果较好;语境中文化空缺较小的词汇宜用"替换策略",尤其是同化法和意译法的效果更佳。同时,翻译也需要考虑受众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等语境因素,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并根据传播目的,充分考虑译法背后的意识形态,巧用翻译利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跨文化翻译需要树立六个重要观念
    黄佶
    2018 (6):  72-8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09
    摘要 ( 332 )   HTML ( 16 )   PDF(4372KB) ( 649 )  
    对外介绍中国的思想、观念、情况时,难免要涉及许多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如果翻译不准确,轻则理解失误,重则产生相反效果甚至给国家形象带来负面影响。通过考察大量跨文化翻译案例,研究认为,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该树立一些新的观念:1.应从外国人(以目的语为母语的人)的角度判断翻译是否正确;2.不能仅根据辞典了解一个外文词汇的含义,更要看其在实际使用中所代表的含义;3.不译不等于不释,零翻译不等于零解释,音译只是第一步,用外语为其撰写解释是更重要的工作;4.网上辞典收录词汇时应遵循"下限原则",尽力收入中国新造"外去语";5.在对外翻译时,要考虑翻译活动中的经济学规律,外国人倾向于使用比较简洁的汉语音译,弃用繁琐的外文意译;6.在音译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可以以汉语拼音为基础,但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住房制度改革与城市发展
    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奇迹:驱动因素与可持续性研究
    张永岳, 胡金星, 王盛
    2018 (6):  82-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0
    摘要 ( 388 )   HTML ( 15 )   PDF(1135KB) ( 467 )  

    改革开放40年来,包括房地产业在内的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通过对中国房地产业的投入、产出、社会影响及国际比较的分析发现,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在住房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和金融化的推动下经历了房地产业复苏、快速发展、加速发展和持续发展四个发展阶段演进实现的。中国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城镇化等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住房制度创新、劳动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持续投入、多种住房需求的共同拉动以及相关产业支撑等。当前中国房地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阶段,需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优化整合要素投入,向以房地产服务业为核心的发展方向演进,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模式,从而有效推动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房价变动的利率和限购政策混合效应研究
    孙斌艺, 余倩妮
    2018 (6):  92-9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1
    摘要 ( 211 )   HTML ( 8 )   PDF(1519KB) ( 542 )  

    基于供求模型定性分析利率、限购政策以及两者联动对房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均不明朗。使用2007—2014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的年度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全国层面上利率变动与房价呈负相关,限购政策反而拉高房价,但上调利率使限购政策变得有效。进一步对城市按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进行分类后发现,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因此,房地产调控政策应综合考虑利率和限购政策的混合效应,全国范围可采用利率政策直接调控房价,而限购政策需配以其他措施。就单一城市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双高城市适合采用限购政策来抑制房价,而非双高城市可利用利率和限购政策共同来调控房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子女数量、性别与中国城市家庭的住房选择
    易成栋, 任建宇, 王优容
    2018 (6):  100-10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2
    摘要 ( 247 )   HTML ( 11 )   PDF(640KB) ( 900 )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步调整,中国城镇多子女家庭的数量将上升。已有研究很少分析子女数量、性别对家庭住房选择的影响。有鉴于此,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项目(CFPS)的2014年城市数据,采用OLS和Probit多元回归模型,在控制了个人、家庭特征和区域因素后所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有子女家庭比无子女家庭有更大的住房建筑面积、更低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更可能自有现居住住房、更可能自有多套住房;有子女的家庭中,子女数量越多的家庭有更大的住房建筑面积、更低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更低的住房质量、更可能自有现居住住房;有儿子的家庭比没有儿子的家庭有更大的住房建筑面积、更可能自有多套住房。因此,在此背景下,住房供给侧改革应注重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市场和住房保障部门为有多个子女的家庭提供合适的房型,同时提升住房质量,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与公共服务
    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研究:从结构分析到过程互动
    王向民, 李小艺, 肖越
    2018 (6):  108-12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3
    摘要 ( 236 )   HTML ( 10 )   PDF(1042KB) ( 527 )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进展,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问题,已逸出社会学、管理学的研究范围,成为观察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视点。从政治学的视野评述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分析指向及现有研究的得失,并指出进一步研究应当注意的变量与维度,在此基础上为研究者提供一份研究地图,无疑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在社会组织的培育发展问题上既有的四种分析框架,即社会中心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市场中心主义和共治性治理理论基于不同的理论资源和研究旨趣,各有其短长。这四种分析框架在中国社会组织研究中体现出递进的趋势,早期大多以前三者为主,执着于"国家—社会—市场"的结构分析,近年来的治理研究则越来越强调多元主体的过程互动与社会自主的共治取向。事实上,只有将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议题纳入中国政治社会转型的整体过程中,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才能得出一个相对谨慎的结论。建立一个涵盖并平衡"政党—国家—市场—社会"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的重心在于能够确认"政党—国家—市场—社会"四者的角色、边界、有效衔接以及互动机制,是一个可以期待和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场域、边界及其产生的条件——评“项目制”研究
    张向东
    2018 (6):  121-12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4
    摘要 ( 140 )   HTML ( 6 )   PDF(524KB) ( 365 )  
    "项目制"研究的吸引力和创新性在于其叙事结构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对日常生活实践的深化阐释,这种过程分析的经验研究有效弥补了纯理论研究的抽象性和单一性。但是"项目治国"的过高定位,又导致后来研究者过度化、模式化应用,这一教条化的应用反过来扼杀了其自身的丰富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因此,这一研究如果要实现相关研究者的宏大抱负的话,多元研究范式的比较和反思性批判必不可少,而不是对相关领域自身研究视而不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PPP模式的公共服务完善:作用、障碍与路径
    郭威, 王丹
    2018 (6):  127-1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5
    摘要 ( 198 )   HTML ( 9 )   PDF(716KB) ( 495 )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收入水平的增加,人们对公共服务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需求。2014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在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表明,PPP模式对于推动公共服务除具有提升其质量外,还具有有效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与助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等特殊作用。为实现国有企业与社会资本之间合理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应积极推动建立诚信机制、构建保护机制、培养专业人才以及拓展社会资本融资方式等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治理与美好生活
    都市郊区内生发展的个体要素表征——基于上海市9个村的实证研究
    张文明, 袁宇阳
    2018 (6):  133-14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6
    摘要 ( 543 )   HTML ( 6 )   PDF(974KB) ( 406 )  
    内生发展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内生发展尤其强调"领土"内人的发展,只有找到内生发展与领土身份间的相关性,才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有效参考。通过对上海郊区实证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分析,可以表明城郊居民的"领土身份"与区域内生发展水平呈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都市郊区要想实现内生发展,必须提高居民的"领土身份"感,进而提高居民的本土意识、本土认同感以及身份意识。在此基础上,还要充分发挥居民的创造力,使他们的本土意愿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多元的控制机制使得本土资源在区域经济福祉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以达到社会治理的良性状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居民社会治理满意度及其问题研究
    张成岗
    2018 (6):  144-1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7
    摘要 ( 238 )   HTML ( 9 )   PDF(2033KB) ( 847 )  
    在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中,如何提升其科学化、精确化与专业化水平是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与追求。居民满意度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视角下,通过对我国居民的社会治理满意度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以下问题:其一,我国目前居民社会治理的满意度水平还有待提高;其二,资源的充足性与方便性是居民最看重的因素;其三,居住地区与居住社区类型均对居民社会治理满意度存在着显著影响,其中农村居民的总体满意度水平相对最高。根据当前社会治理的满意度情况,建议政府逐渐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与专业化水平,注重多部门合作,提升服务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居住选择与居住意愿的中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微观研究
    杨赞, 方帅, 樊颖
    2018 (6):  153-16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8
    摘要 ( 225 )   HTML ( 6 )   PDF(773KB) ( 393 )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居住选择和居住意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利用2011年与2013年中国养老与健康追踪调查(CHARLS)的数据研究发现,无论老年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共同居住,其居住意愿得到满足都对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老年人与子女的相对收入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居住意愿能否得到满足的主要因素。因此,为满足老年人的居住意愿从而提升其生活满意度,政府应建立并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能力;同时应根据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特殊需求,建立健全养老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居民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满意度感知结构研究
    范静波
    2018 (6):  163-17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6.019
    摘要 ( 235 )   HTML ( 5 )   PDF(1314KB) ( 482 )  

    转型期的中国,医疗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成为政府着力推进改革的重要领域,而提高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水平是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关键所在。通过当前我国居民对政府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系统分析,可以揭示这一满意度显示的感知结构与相关问题。研究发现:我国居民对医疗卫生公共服务总体满意度尚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在11类医疗卫生公共服务项目中,卫生监督协管、药品安全管理、基本药物制度3类公共服务的评分均值相对最低。居民的满意度感知结构可以分为"疾病预防与管理满意度"和"药品管理与卫生监督满意度"2个构念,并且总体满意度更易受到"疾病预防与管理满意度"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2018 (6):  172-177. 
    摘要 ( 62 )   HTML ( 10 )   PDF(1361KB) ( 248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