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6, Vol. 48 ›› Issue (6): 13-22.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2
彭国翔;王怀聿;韩振华;林安迪
PENG Guoxiang & WANG Huaiyu & HAN Zhenhua & Andrew LAMBERT
摘要:
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翻译和翻译哲学逐渐突显为急迫的问题。外文能力、专业知识和母语书写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翻译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就中国哲学作品的“中译英”而言,不必刻意造新词,不必追求用难词,而准确理解所译语词和文本的内涵则是根本。翻译的成功有赖于译者的精心谋划,以在两种语言思想的间隔中建立一个沟通的媒质,哲学翻译的难点是如何在求同与立异之间有所权衡折。哲学翻译中的意义错失在某种程度上不但情有可原,有时甚至不无必要。翻译的标准与理想就不只是对原作真意的简单忠实,而是对原作所要表达而又不能穷尽的意味的一种参与与阐发。文本的原义与译义之间的张力存在于中国哲学的文本翻译中,尤其是现代中国思想家的著作的翻译中。在英译现代中国思想时,译者还要面对另一种压力,即读者的需求。为了卓有成效地把中国思想介绍给对非西方传统有偏见的英美哲学系,就有必要尽可能地译介能够吸引他们的文本。最后,需要警惕的是,在“语言学转向”的语境中,哲学翻译或哲学阐释的困境就可能被归因为“语言相对主义”,或者说一种“语言决定论”。
彭国翔:哲学翻译之我见略谈
【美】王懷聿:哲学的翻译与翻译的哲学
韩振华:哲学翻译与汉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
【英】林安迪(Andrew Lambert):现代中国哲学英译中的作者与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