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9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9-07-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
    因势而起异彩纷呈——近20年来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述评
    张世保
    2009 (4):  9-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2
    摘要 ( 476 )   HTML ( 8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研究有很大进展,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涉及的面很广,诸如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与特征、文化保守主义产生的时间、文化保守主义的类型、文化保守主义与其他思潮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文化保守主义的评价等等。相较于其他文化思潮,对文化保守主义的研究可以说是学术界着力较多、成果较为丰硕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历史研究
    建国初期上海废娼运动再认识*
    阮清华
    2009 (4):  30-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4
    摘要 ( 316 )   HTML ( 25 )  

    1951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宣布废娼, 此时上海公开的妓院、妓女已经大大减少, 政府抓住时机宣布废娼, 有力地塑造了其能够彻底铲除“旧社会毒瘤”的良好形象。而1958年市政府宣布妓女改造结束, 则是由于收容起来的妓女越来越多的是在“新社会”堕落为娼的, 这对新政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新的威胁, 因此新政权对其进行劳动教养, 或者以流氓罪将其投入监狱, 从而宣布旧社会的娼妓制度已经彻底铲除。而被收容起来的娼妓, 由于在安置时要求地方政府和当地群众继续“监督改造”, 使得她们很难重新融入社会, 因而无法成为社会主义的新人, 而只能是新社会的“旧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艺学研究
    文学史:文类、叙事和历史语境
    杜心源
    2009 (4):  104-1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11
    摘要 ( 109 )   HTML ( 1 )  

    本文以文类这一话题为切入点, 通过对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批判来解构文学现代性, 探究现代文学在确立自己身份时, 是如何与现代民族国家共谋, 建立其独断的、时间性的文学史叙事框架。同时尝试以多元化和空间化的态度看待文学史, 否弃“传统”和“现代”的二元对立, 描述文学在种种参差的文类形态中的延续, 将“文学”的内涵加以丰富, 揭示中国文学在现代化进程中意义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典文学研究
    韦应物仕隐心态平议——兼论其诗歌主导风格并非“高雅闲淡”
    邵明珍
    2009 (4):  119-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13
    摘要 ( 343 )   HTML ( 1 )  

    学界习惯于以“淡泊名利”评价韦应物之人品, 以“高雅闲淡”分析韦应物之诗风。其实不完全准确, 韦应物在“仕隐”问题上并不超然, 其诗风亦非以“高雅闲淡”就可概言。而“淡泊名利”与人品高洁其实并无直接联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
    现代中国激进主义之再思考
    高力克
    2009 (4):  1-8,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1
    摘要 ( 1499 )   HTML ( 14 )  

    研究现代中国的激进主义,应将观念置于其产生的语境之中解读,以了解前人立说之用意和对象。中国近代思想的激进化,实为中国对西方刺激的“梯度式反应“之表征。这种一波推一波由局部而全面的改革,实为中国现代化变革的独特模式。激进主义是一种封闭型的极化社会的极化心理,中国近代的激进主义,正是中国大一统帝制结构艰难转型的产物。反思百年中国激进主义之偏激,既要知其然,又不可不知其所以然。近代中国思想“巨石走峻坂”之激进,或“石条压驼背”之极端,既有进步主义之迷思,亦含矫枉过正之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历史研究
    中西交冲:19世纪后期的传教和教案*
    杨国强
    2009 (4):  19-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3
    摘要 ( 1660 )   HTML ( 13 )  

    从19世纪中叶开始, 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借助于条约权利而涌入中国, 并且远走四面八方。与彼时的商人、兵头、外交官相比, 传教士以福音为信仰而志在改造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又以其远走四面八方的进取不息而深深地锲入中国人的地方社会和日常生活。对中国人来说, 两者都是搅动和冲击。由此引发的社会冲突, 使19世纪后期西教入华的历史成了绵延不绝的教案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宗教学研究
    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取向*
    姚南强
    2009 (4):  38-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5
    摘要 ( 1430 )   HTML ( 10 )  

    当代西方宗教社会学研究, 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转向, 其主要表现为:在研究立场上, 经历了对宗教功能的全盘肯定到启蒙时代后的全盘否定, 再到现代的重新定位;在研究视角上, 经历了从世俗化到非世俗化再到多元化;在知识论取向上, 从理性批判到感性取向乃至灵性证明;在思维方式上, 经历了从社会建构论到主体建构论。形成这种新取向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社会的发展进入后工业时代, 宗教在全球的新复兴以及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和一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旨趣变化等因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天台智顗“圆顿止观”教学法解读
    程群
    2009 (4):  46-52, 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6
    摘要 ( 1508 )   HTML ( 14 )  

    “圆顿止观”法门是天台宗创始人智顗秉承大乘经论所述的理论与方法, 依据自身止观体验与“解行相应”的佛教传统, 整合南北朝以降传入中土的各类禅法而成的一类止观修持体系。它最终以《摩诃止观》文本的形式保存下来, 成为大乘实相禅之中国佛教样式的一种典型代表。由于《摩诃止观》所宣讲的“圆顿止观”教学法具有基本的“道次第”可供行者遵循, 因此通过对智顗“圆顿止观”教学法的解读, 可以把握作为“禅观”经验之佛学的内在逻辑, 以及达到“不可言说之说”的目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哲学研究
    利奥塔对现代科学的误读
    戴建平
    2009 (4):  53-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17
    摘要 ( 1239 )   HTML ( 9 )  

    利奥塔在其《后现代状态》一书中对现代科学产生了严重的误解。他根据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概念对现代科学进行了相对主义的理解, 歪曲利用了科学哲学的一些结论, 进而否认现代科学知识具有任何认识论上的优越地位。他夸大了科学知识所面对的合法化危机, 错误理解了元叙事和效率实证主义对科学合法化的意义。特别是, 他援引的“量子力学”和非线性科学并不支持他的后现代立场, 而他所说的追求差异、矛盾、不可理解性和异调逻辑的“后现代科学”并未出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论与名称和指称关系探析
    吴新民
    2009 (4):  60-6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7
    摘要 ( 1523 )   HTML ( 13 )  

    美国哲学家刘易斯认为, 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论的“经验意义要求”这个基础不适当:一方面, 如果接受了这个基础, 就会把某些限制强加给“重要的哲学讨论”;而在另一方面, 又会使人的思想局限在难以容忍的范围内。通过阐述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论, 可以探析名称的涵义与指称、意义与证实的关系, 以及“逻辑实证”的局限性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研究
    论三代的宗教文化与历史观念
    李建
    2009 (4):  67-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8
    摘要 ( 1622 )   HTML ( 12 )  

    上古三代时期, 人类文化经历了由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再向礼乐文化的转型和过渡。由原始的巫觋文化到文明社会初期(夏殷)的祭祀文化的过渡, 对历史观念的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上古神话历史化”之端倪。殷周之际, 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转型, 与原始氏族阶段的神灵史观和夏殷时期纯粹的神意史观截然不同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的天命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特征的历史观, 是人类历史意识增强和历史理性觉醒的表现;而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深入的神话历史化, 也促使人们从现世的“人”自身的角度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 它促进了“殷鉴”思想——中国史鉴传统的形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领”与领导原型
    罗建平
    2009 (4):  73-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09
    摘要 ( 1458 )   HTML ( 10 )  

    从“领”的本义和音义出发, 通过其声符“令”, 探究政治领导的本质属性(原型)。“令”有连接的语义, 是天与人的连接, 而“领”的本义(脖子)也有连接头(天命)与身体(大众)之功。“领”的连接在深度心理学中表现为意识与无意识的连接, 而这正是阿尼玛(女神)和阿尼姆斯(男神)原型所在, 体现为母权统治(“脖”)和父权统治(“项”)。“领”、“令”的连接意象进而表现为领导的主体性——“我”, 从此出发, 引入马丁·布伯的“我—你”和“我—他”关系, 探究“你”、“他”的语源与“脖”、“项”的对应, 建立领导原型的“人称”三重结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实现我国生育水平的适度回升需要“三管齐下”*
    桂世勋
    2009 (4):  80-83, 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14
    摘要 ( 1496 )   HTML ( 11 )  

    国内外一部分人口学者提出的中国只有立即调整现行生育政策才能尽快促使生育水平回升的观点, 是有失于偏颇的。要真正实现我国生育水平的适度回升, 需要在生育观念上与时俱进, 确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思想;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上与时俱进, 使政策导向有利于广大城乡育龄夫妇按法律法规生育;在现行生育政策的调整上与时俱进, 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出发择时加大“微调”力度, 再发展到全国普遍调整现行生育政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乡人口结构差别和城市化的差别效应*
    朱宝树
    2009 (4):  84-9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15
    摘要 ( 1549 )   HTML ( 10 )  

    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 出现了分城乡的老龄化速度由农村较快转变为城镇较快且双双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城乡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增速双双慢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城乡的总和生育率降速双双慢于全国平均水平等值得注意的现象。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城市化的城乡人口差别效应;因此,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必须充分关注城乡差别和城市化的城乡差别效应。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方法及其应用*
    高向东, 王宇
    2009 (4):  91-9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16
    摘要 ( 1449 )   HTML ( 9 )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及其形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在此背景下, 理论界对我国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但总体上定性研究较多, 定量而深入的研究较少, 且研究方法单一, 没有形成体系。随着GIS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 目前对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可运用行政区划法、自然标志法、圈层距离法、方向距离法、函数模型法和人口重心法等六种方法。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对上海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所进行的研究表明, 其结论更加系统、深入和可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艺学研究
    以严复为中心:汉语的实用理性与“国语”的现代性发生
    文贵良
    2009 (4):  96-10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10
    摘要 ( 1645 )   HTML ( 8 )  

    严复的语言观以“器”作为本体, 重视汉语的实用理性。严复从两个层面改变了汉语的传统实用理性:在语言观念上, 严复强调汉语获取西方学理;在语言实践上, 严复重视汉语词义与西方学理的沟通。另外, 在《英文汉诂》中, 严复表达了从中西方语言的相似性来确立中西方人种同源的人类学观点。汉语的实用理性的转型, 正是“国语”的现代性发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典文学研究
    帛书《易传》中“损”“益”卦论疑案探析
    傅惠生
    2009 (4):  112-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9.04.012
    摘要 ( 1232 )   HTML ( 8 )  

    帛书《易传·要》第四章《损》 《益》卦论是整个帛书《易传》中最精彩的一段文字, 孔子称之为“损益之门”和“易道”, 可以说是整个春秋战国《易传》思想的一个结晶, 是汉代易学思想发展的基石, 但是却没有在通行本中流传下来。本文通过对损益卦论内容的分析, 将帛书《易传》中《二三子》、《系辞》、《易之义》和《要》四篇文字的内容与今本《易传》中“乾坤之门”论说进行梳理和比较, 并将这种梳理与帛书和今本两种《易传》传播历史脉络的梳理相结合, 试图找到为什么损益卦论没能流传的原因并认为如果将“损益之门”与“乾坤之门”结合在一起作为理解《周易》的经和纬, 可以更好地帮助读者较为方便地入《周易》之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