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昌来 2002, 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太原: 书海出版社.
|
2 |
范晓 1996,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
3 |
黄曾阳 1998, HNC(概念层次网络)理论.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4 |
江蓝生. 开拓新世纪的中国语言学. 中国语文, 1999, (5).
|
5 |
刘坚主编.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C].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6 |
陆俭明 1993, 八十年代的中国语法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
7 |
陆俭明主编. 面向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C].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
8 |
沈家煊, 1989, 《不加说明的话题———从"对答"看"话题—说明"》, 《中国语文》 第5期。
|
9 |
王维贤. 现代汉语语法理论研究[C].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97.
|
10 |
萧国政, 2001, 《汉语信息结构与语法实体成活》, 《世界汉语教学》 第4期。
|
11 |
萧国政、郭婷婷, 2001, 《"动词+了+数量+了"的动态结构及"了"的意义与功能》, 《[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 第2期。
|
12 |
萧国政. 汉语主语的类性质与类特征[J]. 语言学通讯, 1988(16). 萧国政. 现代汉语法问题研究[C].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
13 |
萧国政. 右向传递句的延展和凝缩———关于"传息语法"的思考(一)[J]. 语言学通讯, 1991, (23-24);邵敬敏、刘大为主编. 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C]. 北京: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4.
|
14 |
萧国政, 1998, 《状位"形容词+'点'"的入位条件和语义取值》, 《中国语文》 第1期。
|
15 |
萧国政 2001, 汉语语法研究论.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6 |
萧国政. 形容词+"点"的信息功能与语义取值———关于"传息语法"的思考(二). 世界汉语教学, 1999, (4).
|
17 |
邢福义, 1992, 《从基本流向综观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四十年》, 《中国语文》 第6期。
|
18 |
邢福义 1996, 汉语语法学.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 |
许嘉璐, 1999, 《面对新世纪的我国语言学》, 《中国语文》 第5期。
|
20 |
于根元 1996, 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应用研究.太原: 书海出版社.
|
21 |
于根元主编. 世纪之交的应用语言学[C].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
22 |
詹卫东 2000, 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3 |
朱德熙, 1980, 《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 《中国语文》 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