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斯大林文选[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2.
|
2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3 |
杨木, 2002, 《"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辩证》, 《甘肃理论学刊》 第2期。
|
4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
5 |
侯新建, 2002,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中国社会科学》 第6期。
|
6 |
列宁选集(第4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7 |
杨光明. 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必然性纵横考[A]. 近代史与国情问题研究[C].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
8 |
吕世荣 2001,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9 |
毛泽东选集(第2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1.
|
10 |
王继荣, 2004, 《走出"东方社会道路"的理论误区》, 《科学社会主义》 第2期。
|
11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3.
|
12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
13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
14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4.
|
15 |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1.
|
16 |
丰子义、杨学功 200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7 |
刘卓红、关锋, 2004, 《对马克思晚年俄国社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的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