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广汉、蓝宝江, 2007, 《研发支出、竞争程度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研究—基于1998—2004年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与R&D数据的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第3期, 第101—106页.
|
|
陈迎、潘家华、谢来辉, 2008, 《中国外贸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能源及其政策含义》, 《经济研究》第7期, 第11—25页.
|
|
冯相昭、邹骥, 2008, 《中国CO2排放趋势的经济分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3期, 第43—47页.
|
|
傅秋子、黄益平, 2018, 《数字金融对农村金融需求的异质性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证据》, 《金融研究》第11期, 第68—84页.
|
|
付云鹏、马树才、宋琪, 2015, 《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的空间计量分析》, 《统计研究》第6期, 第67—73页.
|
|
贺茂斌、杨晓维, 2021, 《数字普惠金融、碳排放与全要素生产率》, 《金融论坛》第2期, 第18—25页.
|
|
何文举、张华峰、陈雄超、颜建军, 2019, 《中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基于集聚经济、拥挤效应及空间效应的视角》, 《南开经济研究》第2期, 第207—225页.
|
|
李锴、齐绍洲, 2011, 《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 《经济研究》第11期, 第60—72页.
|
|
林伯强、李江龙, 2015, 《环境治理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变—基于煤炭和二氧化碳峰值的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第9期, 第84—107页.
|
|
刘佳骏、史丹、汪川, 2015, 《中国碳排放空间相关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第8期, 第1 289—1 303页.
|
|
刘建翠, 2013,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第5期, 第14—20页.
|
|
刘卫东、许晓敏、牛东晓, 2016, 《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对我国碳排放峰值的影响研究》,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第9期. 第3—9页.
|
|
齐绍洲、林屾、王班班, 2015, 《中部六省经济增长方式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基于Tapio脱钩模型、面板数据的滞后期工具变量法的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第5期, 第59—66页.
|
|
钱丽、肖仁桥、陈忠卫, 2015, 《我国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及其区域差异研究—基于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1期, 第26—43页.
|
|
孙建, 2018,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基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 《技术经济》第10期, 第107—116页.
|
|
孙建, 2020, 《环保政策、技术创新与碳排放强度动态效应—基于三部门DSGE模型的模拟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第31—45页.
|
|
孙丽文、李翼凡、任相伟, 2020, 《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碳排放—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技术经济》第6期, 第1—9页.
|
|
孙振清、刘保留、李欢欢, 2020, 《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与区域碳减排—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经济体制改革》第3期, 第101—108页.
|
|
王灿、陈吉宁、邹骥, 2005, 《中国能源碳排放的分解: 1957—2000》, 《能源》第30期, 第73—83页.
|
|
王杰、李治国、谷继建, 2021, 《金砖国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及驱动因素—基于Tapio脱钩和LMDI模型的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第3期, 第501—508页.
|
|
温忠麟、叶宝娟, 2014, 《中介效应分析: 方法和模型发展》, 《心理科学进展》第5期, 第731—745页.
|
|
谢绚丽、沈艳、张皓星、郭峰, 2018, 《数字金融能促进创业吗?—来自中国的证据》, 《经济学(季刊)》第4期, 第1 557—1 580页.
|
|
虞义华、郑新业、张莉, 2011, 《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强度—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 第72—81页.
|
|
张友国, 2010, 《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经济研究》第4期, 第120—133页.
|
|
郑万腾、赵红岩, 2021, 《数字金融发展能驱动区域技术创新收敛吗?—来自中国284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当代经济科学》第6期, 第99—111页.
|
|
周五七、聂鸣, 2012, 《碳排放与碳减排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 《经济评论》第5期, 第144—151页.
|
|
Brock, W. A. and Taylor, M. S. , 2005,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s” , 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Vol. 1: 1 749-1 821.
|
|
Grossman, G. M. and Krueger, A. B. , 1991,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No. 3 914, Available at SSRN: https://ssrn.com/abstract=232073.
|
|
Gu, B. , Chen, F. and Zhang, K. , 2021, “The Policy Effect of Green Finance in Promot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Efficiency in China: Analy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Public Environmental Demand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 28, No. 34: 47 474-47 491.
|
|
Wang, Y. , Zhang, C. , Lu, A. , Li, L. , He, Y. , ToJo, J. and Zhu, X. , 2017, “A Disaggregated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Industrial CO2 Emissions in China”, Applied Energy, Vol. 190: 172-180.
|
|
Weina, D. , Gilli, M. , Mazzanti, M. and Nicolli, F. , 2016, “Green Inventions and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Dynamics: A Close Examination of Provincial Italian Data”,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Policy Studies, Vol. 18, No. 2: 247-263.
|
|
Yang, L. , Wang, L. and Ren, X. , 2022,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Digital Financial Inclusion on PM2.5 Concentr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Vol. 29, No. 15: 22 547-225 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