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起予. 民本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五四前后李大钊思想的解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3): 107-115. |
[2] |
王晓葵. 中国“民俗学”的发现#br#
—一个概念史的探求[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4): 114-. |
[3] |
宋进, 杨旭. 融入与重塑:1920 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主义思潮[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7(5): 121-128. |
[4] |
罗岗. 如何重新规划“普遍性”?
——柄谷行人《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与“独特普遍性”的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2): 1-15. |
[5] |
周萍,丽娜. 现代旧体诗的现代性 ———论佛教领袖赵朴初居士的诗歌创作[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2): 112-119. |
[6] |
陈兼. 激进革命与“保守选择”的对峙:关于冷战时期东亚地区现代化道路之争的若干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4(4): 23-34. |
[7] |
胡伟希. 20世纪中国三大社会思潮及其当代转型[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5): 1-8. |
[8] |
郑大华. 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42(5): 19-29. |
[9] |
刘梁剑. “旧瓶装新酒” ——论严复的科学观,兼论中国现代思想研究方法[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1(2): 40-45. |
[10] |
文贵良. 回归与开拓: 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关键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0(2): 26-33. |
[11] |
沈坚. “轴心国”阴影下的二战民族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3): 1-8. |
[12] |
刘晓丽. 伪满洲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补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5): 75-81. |
[13] |
许纪霖.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4): 1-13+20. |
[14] |
吴根友. 如何看待中国现代哲学问题意识的内在根芽?——从晚明以降儒家“经世哲学”的三种新动向谈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3): 4-9. |
[15] |
张晓林. 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7(3): 10-17+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