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8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6-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蔡元培的文化品格和民初中国的新文化
    杨国强
    2016 (6):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1
    摘要 ( 187 )   HTML ( 25 )   PDF(2314KB) ( 783 )  

    民初中国的文化潮动,立场与政治取向纷杂其间。而蔡元培以其“不尚偏激”的文化人格涵育了“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北京大学,也使得二千多年里儒学以克己成就“修己”的道理与新学达成了交汇。在混杂着中西之争、古今之争、新旧之争,以及十数年政争不断、政朝起伏的纷乱时势中重造了一种“为学问而求学问”的纯粹和明净。在他所坚持的以学术为本位的取则中,学术、人物、学风、群体,形成了别开生面而自为恢张的宏大场面。在一个知识分子主动或被动地大幅度趋向政治化的时代里,蔡元培显示的这种个体的文化品格,既区别于“政客生涯”中的人物,也区别于同时的新文化人物。他为北京大学造就了民初中国无可匹比的文化高度,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因此而成为了民初中国的一个文化象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对话
    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与翻译问题
    彭国翔;王怀聿;韩振华;林安迪
    2016 (6):  13-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2
    摘要 ( 174 )   HTML ( 20 )   PDF(1835KB) ( 892 )  

    在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哲学翻译和翻译哲学逐渐突显为急迫的问题。外文能力、专业知识和母语书写能力这三个方面,是翻译工作取得成功的基本保障。就中国哲学作品的“中译英”而言,不必刻意造新词,不必追求用难词,而准确理解所译语词和文本的内涵则是根本。翻译的成功有赖于译者的精心谋划,以在两种语言思想的间隔中建立一个沟通的媒质,哲学翻译的难点是如何在求同与立异之间有所权衡折。哲学翻译中的意义错失在某种程度上不但情有可原,有时甚至不无必要。翻译的标准与理想就不只是对原作真意的简单忠实,而是对原作所要表达而又不能穷尽的意味的一种参与与阐发。文本的原义与译义之间的张力存在于中国哲学的文本翻译中,尤其是现代中国思想家的著作的翻译中。在英译现代中国思想时,译者还要面对另一种压力,即读者的需求。为了卓有成效地把中国思想介绍给对非西方传统有偏见的英美哲学系,就有必要尽可能地译介能够吸引他们的文本。最后,需要警惕的是,在“语言学转向”的语境中,哲学翻译或哲学阐释的困境就可能被归因为“语言相对主义”,或者说一种“语言决定论”。

    彭国翔:哲学翻译之我见略谈
    【美】王懷聿:哲学的翻译与翻译的哲学
    韩振华:哲学翻译与汉学研究中的“语言学转向”
    【英】林安迪(Andrew Lambert):现代中国哲学英译中的作者与读者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前期中国的社会和文化 主持人 杨国强
    康有为与民初政治保守主义的调适——侧重革命与复辟问题
    高波
    2016 (6):  23-3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3
    摘要 ( 129 )   HTML ( 14 )   PDF(1675KB) ( 920 )  

    面对晚清排满民族主义的压力,康有为试图以其今文学革命论与三世说做出回应。他强调革命是中国历史的常态,共和则为政治演化的终极目标,而“虚君”这一特定的“名”可以曲折表达共和之理,且符合民众与精英对象征性权威的需要,因此适宜作为趋向共和的阶段性工具。从民初直到复辟时期,他在思想与实践上均试图重构清朝君主制,剥离其所负载的神圣意涵,仅作为民族君主国的象征性符号。这一构想以否认君主制在理念与价值世界中的神圣性为前提,从而进一步确认了共和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主导权。民初政治保守主义的失败,以及随后向文化保守主义的转型,都与此类构想在理念与价值层面的自我限制有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20年代地方力量的党化、权力重组及向“国民革命”的引渡——以奉化《张泰荣日记》为中心
    沈洁
    2016 (6):  31-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4
    摘要 ( 182 )   HTML ( 15 )   PDF(2407KB) ( 846 )  

    张泰荣是奉化一个普通的小知识分子,通过研读他的日记,我们以他的个人经历为主要线索,讲述1920年代不同身份、不同政治取向的地方精英完成权力重组的过程。一方面,部分在晚清已经获得威望的人群,延续地方自治传统并将之与新的党组织接续;另一方面,中下层知识群体在“群众运动”的口号与行动中,开始完成党化与组织化,并在地方事务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地方党派、身份芜杂交错,五卅后的反帝热潮激发出了小知识分子自觉的国民革命意识。奉化地区的这个个案,透视出20世纪中国政治发源与经过的微观情形:政党政治的脉络延续自晚清;地方力量党化的完成则正式终结了传统中国的地方精英统治模式;当个人与团体经历了严密的组织化,才得以深入更多阶层、控制更多人群,并因此获得了领导中国政治的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术独立及其限度——1940年中央研究院院长选举与任命再探
    张剑
    2016 (6):  43-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5
    摘要 ( 135 )   HTML ( 23 )   PDF(2050KB) ( 708 )  

    民国学术自由与独立的堡垒中央研究院,在1940年蔡元培去世后的继任院长候选人选举时受到政治的强力侵袭。评议会评议员们以学术良知抵挡住蒋介石举出顾孟余的“下条子”行为,选出他们心目中的候选人翁文灏、朱家骅与胡适,表征了学术自由与独立对政治的胜利。但在院长人选的遴选与任命过程中,因政治因素的侵扰等,不仅演成胡适驻美大使撤换风波,而且最终人选并非真正学人翁文灏,而是纯粹官僚朱家骅,显示出学术自由与独立的限度。更为重要的是,面对政治对学术发展更为强劲的干扰,朱家骅领导下的中研院,生存也面临危机,更昭显了学术自由与独立在政治强力下的窘况与窘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晋省之旅:晚清民国时期温杭行程述考
    丁贤勇
    2016 (6):  52-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6
    摘要 ( 95 )   HTML ( 23 )   PDF(2492KB) ( 610 )  

    明清时期,温州是浙江省距离省会杭州最远的府州,也是交通最为闭塞的区域。从晋省赶考生员的日记等史料中,可以发现温杭间约500公里行程,在自然力交通时代,人们爬山涉水,千辛万苦,费时近23周;近代以降,温杭行程发生巨变,通过沿海与内河轮运约需天,公路开通后一日可达,航空运输更缩至二小时之内。但是,旅行资费、路途安全和交通服务等,阻碍了晚清民国时期温州人的远行。当然,随着近代新式交通发展,封闭落后的温州开始进入发展时期,人们开始走出温州,走向世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晚清《小说世界日报》考
    陈大康
    2016 (6):  62-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7
    摘要 ( 91 )   HTML ( 16 )   PDF(1861KB) ( 641 )  

    《小说世界日报》是晚清时重要的小说专刊,对当时短篇小说的崛起与繁荣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该报今已不存,研究者对其鲜有所知。综合有关资料进行考辨,并尽可能地呈现该报概况,从其他文献中钩沉其作品,推断其主笔,并对它改刊后的状态进行辨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化:纪念碑性、魔性与诗性
    朱军
    2016 (6):  71-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8
    摘要 ( 166 )   HTML ( 14 )   PDF(1251KB) ( 729 )  

    “纪念碑性”和“魔性”折射出城市化历史的不同脉络,前者是权力意志的体现,后者是商业霸权的张扬。都市现代性呈现出魅化—去魅—再魅化的历史循环,日益异化为符号的幻象及其统治。“诗性都市”的建构旨在回归“城市为日常生活充当着剧院”,实现诗性与日常生活的统一,在传统城市研究之“神性”“权力”和“人性”三重维度之外,强调“诗性”对现代城市的批判与重塑作用,确立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城市哲学范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满洲学童》与“植入式童话”
    陈实
    2016 (6):  77-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09
    摘要 ( 155 )   HTML ( 14 )   PDF(1714KB) ( 769 )  

    1932年至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部地区扶植了一个傀儡国家———伪满洲国。十四年间,日本殖民者和伪满洲国官方,制定了一整套培育“少国民”的方案。为了更有效地“教育”青少年,他们开始创办官方背景的儿童读物,《满洲学童》应运而生。本文是对《满洲学童》杂志及其所刊部分童话的考述,试图以此重现伪满洲国“植入式童话”这一创作现象,并探索殖民者对“少国民”的期待与想象,揭露他们对儿童刊物的把控与设置,还原他们将“五族协和”“王道乐土”等元素植入童话的动因,探讨他们利用童话来虚构乐土的实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佛教研究
    中国中古《维摩经》诠释史略论
    龚隽
    2016 (6):  85-9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0
    摘要 ( 128 )   HTML ( 14 )   PDF(1919KB) ( 1067 )  

    从中古以来《维摩经》注疏的思想史来看,该经在中国中古佛教义学中具有相当广泛与深入的影响力,其讲疏之风也一度发展到巅峰。对《维摩经》不同思想的法流,从罗什、僧肇、僧轈、道生等一批关中学派,到地、摄诸论师,以及三论、天台、法相三宗,均有相当数量与质量的成果出现。以中古《维摩经》疏为中心,可以探讨中古时期《维摩经》疏不同谱系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厘清关河、地、摄、涅槃诸师,天台、三论、唯识各宗的《维摩经》注疏之思想史脉络。此外,根据不同注疏思想脉络的分析,还可以对敦煌本《维摩经疏》(T2771)的作者与昙迁一系北地摄论师的关系作出了新的推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佛经汉译理论中的“正翻”和“义翻”
    陶磊
    2016 (6):  93-10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1
    摘要 ( 306 )   HTML ( 14 )   PDF(2121KB) ( 722 )  

    “正翻”和“义翻”是中国古代佛经汉译理论中的一组翻译方法,分别用来处理“东西两土俱有”和“西土即有,此土全无”两种情况下的译名问题。唐末五代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中录有为这对术语界定概念的文字,但其始创者是提出“五种不翻”的译经大师玄奘。北宋南山律宗僧人允堪借用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事类”观念,对道宣提出的“事义相译”进行了详细的疏解与发挥,把“义翻”的适用范围从具体名物扩展至各类抽象概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工作研究
    从社区导向到社区为本:重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吴越;菲文军
    2016 (6):  101-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2
    摘要 ( 136 )   HTML ( 25 )   PDF(1884KB) ( 830 )  

    社会科学对于灾害内生性和扩大性的认识深入,突破了自然科学和技术取向的认识裹束,带动了灾害管理的社区转向。随即而来的争论焦点在于:由社区社会工作延展的行动传统,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在当下推送有效的灾害服务?本文批判性地检视了西方主流的灾害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主张在本土实践中实现以“社区为本”超越“社区导向”的服务重构。这意味着,社区本身作为一个具有多面性的关系主体被重新置于灾害干预服务的中心。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从而能够以反派系(antisectarian)的专业姿态为灾区提供更具效能的专业服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工作知识本土建构:基于实践场域的进路与策略
    安秋玲
    2016 (6):  111-1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3
    摘要 ( 110 )   HTML ( 14 )   PDF(1366KB) ( 717 )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知识的发展,有必要实现从本土化向本土建构的转换。而回到实践场域,是社会工作知识本土建构值得考虑的一条可能进路。实践场域是社会文化诸要素的交汇处,构成了中国社会工作知识本土建构的生态环境,其中所所蕴含的“中国问题”,可以作为本土建构的逻辑起点,其中所生成的实践智慧,是本土建构的重要智识资源。为此,关注作为常人的一线社会工作者和案主;开展社会工作实践的跨文化对话比较;以问题为导向,在实务研究中实现知识创造,是社会工作知识本土建构可以选择的基本策略。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政治研究
    “对冲”视阈下安倍内阁对华外交模式探析
    蔡亮
    2016 (6):  118-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4
    摘要 ( 138 )   HTML ( 28 )   PDF(1843KB) ( 624 )  

    基于中日间安全互信缺失和相互依存紧密并存的复杂性,为防范中国对日本的安全“威胁”,同时又能避免双边关系陷入激烈对抗而导致日本利益受损,安倍内阁在对华外交中采用了兼具“制衡”与“合作”两种面向的“对冲”模式。“制衡”主要体现为内外制衡加制度制衡,即一方面对内增强日本国防力量建设,对外强化日美同盟,并加强与周边相关国家的安全合作,另一方面借助国际场合对华展开舆论攻势。“合作”主要包括经济务实主义和约束性交往,意指日本应在重视对华经贸合作的同时,借助多渠道对话机制来增进沟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1世纪以来中日外交政策的博弈与抉择
    华桂萍
    2016 (6):  125-1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5
    摘要 ( 145 )   HTML ( 14 )   PDF(1544KB) ( 964 )  

    自邦交正常化以来,中国历代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中日关系,并确立中日世代友好的愿景。进入21世纪,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利益的交替作用,两国关系的发展曲曲折折,中国政府在努力维护中日友好的前提下不断调整对日政策。面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困局,中日双方应落实好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本精神和具体内容,相向而行,推动两国关系向“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崇高目标迈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哲学向度
    阎德学
    2016 (6):  132-14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6
    摘要 ( 130 )   HTML ( 13 )   PDF(1891KB) ( 797 )  

    中日两国交往发展史堪称国际关系史之最,两千余年的历史纵深和客观史实,足以满足归纳两国关系历史发展规律的必要条件。从大历史的视角出发,历史宿命的国家主义与古为今用的天下主义、忧患意识外溢的日本对外侵略与中国改朝换代、“天朝礼治体系”与“大东亚秩序”两种东亚秩序的建构、战争发源地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力学作用、两国政治领导人的历史担当与义利观等要素,构成中日关系历史哲学演绎的主要范畴,从中得出的规律性与合理性结论,理应成为中日关系“以史为鉴”的重要内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一些基本设想
    张泓铭
    2016 (6):  141-14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7
    摘要 ( 142 )   HTML ( 13 )   PDF(852KB) ( 569 )  

    由于农民工组成结构的多样性、经济问题同非经济问题相交叉、农民工现实支付能力同潜在支付能力不协调、农民工住房问题承载着过多的功能、需要将农民工住房同大小种类差异极大的各个城市的供给能力相匹配,因此,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高度复杂的,必须十分谨慎和周密。从政府层面看,短中期应迅速采取诸如鼓励有关方面提供廉价宿舍、对符合条件的配租公共租赁住房或给予住房保障、鼓励开发商多建设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将农民工纳入公积金体系等措施,缓解农民工住房的现实困境。当然,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农民在农村的合法权益货币化,以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支付能力,并使之成为农民全方位参与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强大动力,甚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研究
    彭加亮;罗祎
    2016 (6):  145-15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8
    摘要 ( 110 )   HTML ( 13 )   PDF(1370KB) ( 523 )  

    农民工的住房消费金融支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关注。随着农民工市民化待遇的提出,农民工住房消费也成为迫切需要,农民工住房消费需要住房公积金政策性金融手段支持。然而目前的公积金制度主要面向城镇居民,农民工很难享受到公积金这一政策性住房消费金融手段的支持,因此,有必要针对公积金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度创新,结合农民工的实际特点,在现有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面向农民工住房消费的公积金制度,以促进农民工的住房消费,满足农民工的住房消费金融支持的需求,拉动内需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交易,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农民购房金融风险识别与化解
    龙胜平;何彦君
    2016 (6):  152-15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19
    摘要 ( 98 )   HTML ( 21 )   PDF(1151KB) ( 573 )  

    促进农民购房,化解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是去年中央经济会议确定的一个重要任务。农民购房贷款的金融风险客观的存在,为了促进农民购房,就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农民的征信体系。信用报告是购房贷风险识别的重要利器,但是央行征信系统对农民信息的覆盖不足,据此出具的农民信用报告将使得不被覆盖的农民工无法正常获得银行贷款。根据我国互联网市场发展状况,构建以央行征信系统为主、互联网数据为辅的农民购房征信系统将是我国房地产金融的重要创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外来流动人口购房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宋艳姣
    2016 (6):  157-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6.06.020
    摘要 ( 129 )   HTML ( 27 )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流动人口主观购房意愿特征及影响进行研究后发现,影响外来流动人口工作地购房意愿的因素可归纳为经济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城市融合因素。其中,家庭月均收入对工作地购房呈显著的U形影响,但影响不稳健;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合因素,如工作地的身份认同和邻居居住类型都对工作地购房概率产生显著正影响;空间流动方式对工作地买房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市内跨县和省内跨市流动要比省级流动产生更高的工作地买房意愿。此外,外来流动人口的购房意愿在不同规模的城市呈现出异质性,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当地购房意愿的影响呈倒U形。相比一线城市,流入二线城市的流动人口当地购房可能性最高,其次是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2016 (6):  164-169. 
    摘要 ( 42 )   HTML ( 8 )   PDF(586KB) ( 355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年度第1—6 期总目录
    本刊2016 年第1—6 期总目录
    2016 (6):  170-172. 
    摘要 ( 53 )   HTML ( 8 )   PDF(1011KB) ( 55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