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宏图. “多种不同的生活试验”:约翰·密尔对“个体性”的理解与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4): 44-58. |
[2] |
杨泽波. 宋明抑或明清:关于儒学第三期发展学理起点的再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3): 1-9. |
[3] |
[美]迈克尔·斯洛特. 无处不在的情感:以阴阳观之[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2): 1-9. |
[4] |
胡键. 语言、话语与中国的对外传播[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2): 74-83. |
[5] |
朱贻庭. “伦理”与“道德”之辨——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1): 1-8. |
[6] |
刘擎. “中学西渐”视野下的中国思想变革
——美国青年政治理论家Leigh Jenco 的学术新著《变法》评介[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7(5): 117-120. |
[7] |
罗岗. 如何重新规划“普遍性”?
——柄谷行人《书写语言与民族主义》与“独特普遍性”的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2): 1-15. |
[8] |
吴震. 道的“去形上化”
——德川日本徂徕学建构政治化儒学的一项尝试[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2): 33-40. |
[9] |
李巍 张坤 赵婉彤. 一个基于金融稳定的黄金储备分析框架
——兼论中国黄金储备的适度规模[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4(4): 123-131. |
[10] |
刘承峰, 陈振宇. 数的一致性假设[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5): 113-119. |
[11] |
李巍,张志超. 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
——基于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DSGE模型分析[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4): 82-94. |
[12] |
杨维中. 近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与日本的“批判佛教”[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8(2): 16-22. |
[13] |
王珏. 体词的陈述性与非个体性[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7(6): 76-84. |
[14] |
蒋德海. 法律理性再思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35(1): 7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