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伟希. 一种综合的精神诠释学何以可能?——以中国人文学中的“感应论”为中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2): 1-18. |
[2] |
张晓林. 佛耶二教在谭嗣同《仁学》“天”概念重构中的作用[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3): 125-131. |
[3] |
褚潇白. 关于《耶稣是什么东西》的现代意识形态神话[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3): 71-79. |
[4] |
杨奎松. 一位美国传教士在燕京大学的“解放”岁月
——围绕范天祥教授的日记和书信而展开[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7(5): 30-52. |
[5] |
朱永香. 论寅半生及其《小说闲评》[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47(4): 149-152. |
[6] |
顾红亮. 基督教精神如何进入贺麟心学之思[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46(5): 47-53. |
[7] |
苏 亮. 改良小说社研究初探[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5(3): 15-19. |
[8] |
黄力之. 从基督教史看主流价值文化的道义性问题[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44(6): 46-51. |
[9] |
杨国强. 中西交冲:19世纪后期的传教和教案*[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1(4): 19-29. |
[10] |
张晓林. 基督教平等观念与中国近现代启蒙[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41(3): 28-31,35. |
[11] |
石永泽. 尼采对形而上学的三重批判[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6): 38-43. |
[12] |
李革新. 哲学统治欧洲——黑格尔与尼采的不同策略[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39(6): 44-51. |
[13] |
陈大康. 论晚清小说的书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7(4): 31-41, 121. |
[14] |
张晓林. 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中国基督教*[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6(6): 20-26. |
[15] |
郭海良. 基督纪元体系的形成与基督教史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6(2): 77-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