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5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8-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专题讨论:再写中国伦理学
    “伦理”与“道德”之辨——关于“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点思考
    朱贻庭
    2018 (1):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1
    摘要 ( 837 )   HTML ( 351 )   PDF(1289KB) ( 2030 )  
    长期以来,伦理学界将"伦理"与"道德"视为"相近相通",并"互相替用"。然史实并非如此。在古希腊"伦理"与"道德"就有区别,黑格尔更将两者"严格分开";在中国古代,早有"伦理"("人伦")与"道德"这两个用词。"伦理"是既亲亲又尊尊的客观人际"关系","道德"是由"伦理"关系所规定的角色个体的义务,并通过修养内化为德性。"伦理"正则道德兴,"伦理"乱则道德衰,所谓"道德失范",原因正在于"伦理失序"。辨析"伦理"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既是总结古典中国伦理学的前提和切入点,并为论述"天人合一"、"心性之辨"、"义利之辨"、"和同之辨"等道德哲学提供逻辑的和经验的根据;通过批判的继承,又能为当代中国伦理学找准研究的对象,因而也是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前提,从而可为道德建设提供学理性的理论依据。"‘伦理’‘道德’之辨"是再写中国伦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范式"。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伦理学与话语体系——如何再写“中国伦理学”
    高兆明
    2018 (1):  9-1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2
    摘要 ( 215 )   HTML ( 17 )   PDF(957KB) ( 721 )  
    “中国伦理学”是一文化特殊性概念。它立足中华民族的生活世界,以中华民族的运思与认知方式,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概念,围绕普遍问题,揭示普遍之理。今天要努力探究与揭示的"古今通理",一定不是宗法等级礼制秩序的,而是当今人类文明主潮流的。没有统一的"中国伦理学",它是复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富有个性地书写;站在时代的高度,基于自身历史现实,当今"中国伦理学"才会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自己的"话语体系"。书写有生命力的当今中国伦理学理论应坚持区分"实然"与"应然",坚持道德价值标准的客观确定性,坚持"伦理"与"道德"、心灵秩序与生活秩序的统一,坚持既有中国问题意识又有人类情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特稿
    民初政治的挫窒和中国人的反思——约法、议会、政党的因名而起与以实而败
    杨国强
    2018 (1):  15-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3
    摘要 ( 176 )   HTML ( 7 )   PDF(11100KB) ( 806 )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人已在远看泰西而留意于彼邦的代议制度,并在此后七十年的时间里以中国人的经验、中国人的推度、中国人的眼光阐说这种出自中国历史之外的东西,先见其上下之间的"无隔阂之情";次见其"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开国会之故";再见其以国会为"强大的监督机关"始能"安社稷、利国家",一路用中国人的问题为之作演绎,由赞赏而向慕,由向慕而效法。积此七十年阐说演绎,遂使辛亥革命之后的中国在"共和"的名义之下大变二千年,非常容易地实现了由君主制度到代议制度的转化。然而,这种移来的制度一旦进入中国,则仿照西法而派生的宪法(约法)、国会、政党、议员自始已被置于剧烈的政争之中,并在极短的时间里以其彼此厮斗造成天下的重重震荡,径直走到了七十年阐说和演绎的反面。对于身在其间的中国人来说,曾经久被附会的代议制度与中国问题之间的重重扞格和不相对称,便成了一种直观可见的事实。而后是被民初一代人移来的代议制度又成了民初一代人省思和反思的对象。与之对应而见的,则是在这种大幅度思想转向之中,曾为西潮淹没的中国历史和中国国情,在中国问题与代议制度相衬比而显示的矛盾之中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促成了曾经倾力倡说代议政治的人物一个一个由执信而怀疑,又由怀疑而脱身而去,于是而有后一段历史和一种路径的继之而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量子纠缠证明了“意识是物质的基础”吗?
    成素梅
    2018 (1):  66-7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4
    摘要 ( 239 )   HTML ( 13 )   PDF(1266KB) ( 1366 )  
    薛定谔设计"猫"实验是为了表明基于经典观念来理解量子测量所存在的悖谬情形,进一步提出量子纠缠概念是为了概述量子测量的独特性,试图揭示作为整体的量子系统的知识,不能还原为组成部分的知识,而不是证明"意识是物质的基础"等超出科学范围内的观点。我们在理解量子测量问题时,需要把科学问题与哲学问题和宗教问题区别开来,搅和在一起的讨论,既不科学,也没有说服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鲁迅文学日语翻译思考:以竹内好的《呐喊》为中心
    藤井省三
    2018 (1):  73-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5
    摘要 ( 397 )   HTML ( 25 )   PDF(1324KB) ( 1084 )  
    百年来,日本已形成了阅读鲁迅的传统。然迄今为止,鲁迅文学的日译是否已充分体现鲁迅的文体及其思考值得探讨。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Venuti)针对外语翻译,从domestication(归化)和foreignization(异化)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就鲁迅文学的日语翻译而言,则分别对应为鲁迅文体及现代中国文化的日本本土化与日语语言文化的鲁迅化及中国化。历来鲁迅文学的日语翻译,大致带有浓厚的"归化"倾向,其中,竹内好的翻译可谓最为"本土化"。鲁迅小说的文体特征之一,便是借曲折的长句绘出迷途般的思绪。相比鲁迅的原作,竹内译本使用了数倍的句号(。),将原为数行的长句切成众多短句,将鲁迅迷茫苦恼的思索转译成了清晰简明的思考。文章拟考察竹内的鲁迅翻译中的"本土化"倾向,探究其原因与利弊,并着力追索"鲁迅化"的日译风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疏证——兼论《史记》“实录”与“尚奇”之矛盾
    汪春泓
    2018 (1):  79-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6
    摘要 ( 182 )   HTML ( 9 )   PDF(2415KB) ( 1204 )  
    文章讨论了《史记》中"实录"和"爱奇"的矛盾,亦探讨此书史学性质和文学性质的边界之所在。以《越王句践世家》为例,分析其材料之采择,多属于小说家言之成分,表达了观念主导下的历史演绎,并且其所谓历史叙述存在着故事原型,从而佐证一部《史记》很难以"实录"视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与传播
    中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创新路径
    严三九
    2018 (1):  89-10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7
    摘要 ( 411 )   HTML ( 39 )   PDF(2474KB) ( 884 )  
    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传媒界主题,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程度、深度、广度决定着我国未来媒体战略布局的进程。我们对中国24个城市代表性的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分别从内容、渠道、产业、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各种问题的成因做出判断,对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创新进行探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尼科尔斯纪录片分类刍议
    聂欣如
    2018 (1):  102-10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8
    摘要 ( 303 )   HTML ( 21 )   PDF(1496KB) ( 591 )  
    尼科尔斯提出了一个"声音"的概念,作为纪录片生成的基本原则,并据此将纪录片分成了六类。但是,在分类的过程中,"声音"的概念从内容游移到形式,造成了一部分的分类不能符合他自己提出的纪录片需要面对真实人物、真实世界的说法,从而不能自圆其说。另外,尼科尔斯站在伦理立场上对传统纪录片类型的批评也难以成立,因为纪录片伦理仅对应于个人操作,与纪录片的分类无关。尼科尔斯在其《纪录片导论》的两个版本中,离开理性思考纪录片本体和分类理论越来越远,因此需要我们有更多的反思和独立判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体验到沉浸:表演的叙事性转变
    沈嘉熠
    2018 (1):  110-11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09
    摘要 ( 316 )   HTML ( 18 )   PDF(1422KB) ( 1637 )  
    戏剧表演正以不断变幻的姿态呈现出当下中国别样的文化消费景观。各种沉浸式、消费性表演以后现代的形式在不同的媒介环境中出场,其背后所承接的是与现代表演理论一以贯之的叙事内核。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到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从即兴表演到独具后现代性的沉浸式戏剧,后现代戏剧家理查·谢克纳在重新阐释现代与后现代表演的过程中把其推向更为宏观的人类表演学层面。然而,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现代/后现代表演派系背后,是戏剧表演叙事方式的改变和转向。斯式体系和布莱希特被认为是现代性表演,他们的叙事性结构依赖于剧本,是稳定的,戏剧叙事的进程依赖表演推进;后现代表演中戏剧叙事在表演的时刻产生,每一次表演即创造一次新的叙事;当前各种形式的沉浸性表演,建构出与观众新的观演关系,其戏剧叙事是浸润在表演场域中,与观众的消费过程、表演环境共同完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
    政企关系、地方性共生与中国的经济奇迹
    江远山, 郝宇青
    2018 (1):  117-12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10
    摘要 ( 215 )   HTML ( 17 )   PDF(2263KB) ( 881 )  
    中国"经济奇迹"与"类发展困境"并存的"悖论性"现状,应该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解读。20世纪80年代计划和市场"双轨"进路的渐进改革,形成了"权力+资本"的发展模式,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结成了"共生关系",有效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的经济奇迹。然而,政企关系的地方性共生面临着"诺斯悖论"困境,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渐饱和,政企之间地方性共生关系隐含的缺陷日渐凸显,经济腐败、环境恶化等各种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权力结构以重塑政企关系,对中国社会经济摆脱"悖论性"困境、保持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市规划建设类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特点、实践问题与推进策略——基于上海市J区的实证研究
    谢炜, 桂寅
    2018 (1):  128-13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11
    摘要 ( 133 )   HTML ( 9 )   PDF(1770KB) ( 357 )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城市规划建设类政府信息公开越来越受公众的关注。基于上海市J区的个案研究表明,城市规划建设类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此类信息公开运行成本大,主动公开工作不到位;部分居民将信息公开作为与政府博弈的渠道;非正常申请数量庞大;信息公开工作者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信息公开效果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等。应当围绕政策依据和要求,从信息公开的工作程序、公开服务的知晓度、诉求表达机制的完善等层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
    住房市场结构对房价的影响研究——基于租赁市场比例的视角
    陈卓, 陈杰
    2018 (1):  136-1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12
    摘要 ( 246 )   HTML ( 11 )   PDF(2887KB) ( 1015 )  

    基于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和城市层面的统计数据,构建全国15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从供给侧角度考察住房市场结构对房价的影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住房租赁市场的发展对房价存在着显著的抑制影响,平均而言,一个城市的住房租赁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该城市住房价格降低约0.2%-0.3%。进一步的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城市,而在中西部城市并不显著。另外,在房价收入比更高的城市,住房租赁市场比例提高对房价的抑制效应更大,更有利于挤出泡沫。研究结论显示,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既可以增加居民住房选择、推进"租购并举",也有助于抑制投机泡沫,是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长效机制的基石所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住房政策目标双重属性与市场稳定
    崔光灿
    2018 (1):  149-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13
    摘要 ( 162 )   HTML ( 7 )   PDF(1287KB) ( 540 )  

    住房政策目标从促进住房安全、公平的社会属性开始,转化为兼有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属性,并在后来较长一段时间内过于强化其经济属性。提高住房自有率的政策措施同时满足了两种目标属性的需要,使住房建设、住房消费与住房市场调控也越来越服务于经济目标。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过度依赖住房市场,家庭资产配置过多依赖住房,住房政策目标侧重点在两种属性间的摆动,将会造成住房市场不稳定、不平衡的发展,使住房市场的阶段性波动加大。不稳定的住房市场既损害住房政策目标的实现,也带来了社会经济问题。通过使住房更多回归居住功能,形成侧重社会属性的市场干预政策,建立多渠道的住房支持体系,使非居住房地产服务于宏观调控,促使住房市场稳定,可使住房政策目标能更好地兼顾其社会、经济的双重属性,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生命历程视角的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需求研究——基于2008年和2011年广州住房调查数据的分析
    吴开泽, 陈琳, 李春霞
    2018 (1):  156-16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14
    摘要 ( 226 )   HTML ( 10 )   PDF(2663KB) ( 684 )  

    住房保障供需不匹配引发的社会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从生命历程视角对2008年和2011年广州住房调查数据分析后发现,低收入群体的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低,工作不稳定,重症残疾和离异丧偶比例高。居民的产权型保障需求在生命周期内呈倒U形趋势,30岁后产权型保障意愿显著下降。年龄越大、教育和收入水平越低、工作越不稳定和有学龄期子女的家庭选择租赁型保障比重越高、接受的通勤时间越短。急遽的社会和政策变迁影响特定家庭或世代的住房保障需求,特殊家庭受不利因素影响的程度更深,也更需要住房保障。住房保障目标应为低收入家庭生命历程的延续提供支持,保障房的规划布局和社区服务应考虑低收入家庭的生命历程,实现住房保障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保障性住房失配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西安市为例的实证分析
    兰峰, 闫碧璠
    2018 (1):  168-17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18.01.015
    摘要 ( 185 )   HTML ( 6 )   PDF(2712KB) ( 645 )  

    基于空间失配理论,保障性住房失配度可界定为保障性住房特定范围内公共服务配置未覆盖的程度。运用ArcGIS软件分析西安市保障性住房与公共服务配置的空间关系,发现时间序列上西安市保障性住房失配度在2007-2015年呈现出先下降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失配度总体由失配向适配转变;在空间格局演化上,随时间推移保障性住房失配现象整体好转,但呈现出边缘化程度加重的状况,未央区、长安区、灞桥区失配现象较内城区严重。进一步研究发现,可将保障性住房失配现象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中政策调控是主导因素,市场演变是基础因素,个体选择是内在因素。因此,应当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通过融合市场机制提高政策运行效率,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以推进住房保障事业的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2018 (1):  177-181. 
    摘要 ( 88 )   HTML ( 8 )   PDF(329KB) ( 211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