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一兵. 《资本论》雏形中的科学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删除——马克思《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1): 1-19. |
[2] |
曹晓华. 马克思·奥雷尔作品的在华译介与五四“新女性”的兴起——由陈独秀译作《妇人观》引出的线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55(1): 114-123. |
[3] |
孙亮. 青年马克思政治概念的“社会化”问题考察[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6): 37-45. |
[4] |
黄力之. 展现于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崭新形象”——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新概念[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54(2): 1-11. |
[5] |
陈卫平. 冯契的哲学道路与毛泽东的哲学[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 53(5): 9-17. |
[6] |
王海锋. 重大哲学命题与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基于学术史的历史性检视与反思[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6): 105-114. |
[7] |
王时中. 从“旁观的逻辑”到“行动的逻辑”——以米塞斯对韦伯的批评看话语体系的转换[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6): 115-123. |
[8] |
崇明. 涂尔干、阿尔都塞、阿隆论孟德斯鸠与西方思想的转折[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52(5): 34-42. |
[9] |
刘怀玉. “城市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辩证法与中国道路[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5): 144-153. |
[10] |
晋荣东. 冯契未刊《辩证唯物主义讲授记录稿》的考辨与解读[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51(3): 41-50. |
[11] |
汪行福. 以实践自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4): 1-9. |
[12] |
张靓. 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与基督徒的对话及其当代意义[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50(3): 72-79. |
[13] |
张薇. 中国马克思主义莎评的发展轨迹[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49(3): 118-124. |
[14] |
何萍. 冯契哲学的双重身份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3): 35-44. |
[15] |
张应杭. 论冯契的理想观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J].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48(3): 45-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