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5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1-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哲学研究
    经典、经学与经典之学
    杨国荣
    2021 (5):  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1
    摘要 ( 421 )   HTML ( 449 )   PDF(569KB) ( 241 )  

    作为思想的载体,经典关乎宇宙人生的普遍原理。就中国文化的演进而言,经典首先与经学相关联:从普遍的价值观念到日常的行为方式,经学对中国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塑造作用。以现代学术思想的发展为视域,则可注意到,经学本身可以区分为两重内容。其一与文献的研究相关,属广义的文献之学。随着清代朴学的兴起,经学中的文献研究之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经学本身也逐渐形成某种实证化的趋向。经学的另一重内容与价值取向相联系,表现为具有某种意识形态功能的观念形态。从研究方式的角度来说,后一意义上的经学更多地趋向于以义理的认同压倒批判性的反思。在个体与社会、过去与未来、政治秩序的理解等方面,经学呈现多方面的历史限定。除了经学之外,经典还关乎广义的经典之学,后者在对象上,不限于经学之域的经典,在研究方式上,以情感认同与理性分析的统一为进路,注重对话与比较,并由经典的诠释进一步引向现代思想的建构。从现实的层面看,考察经典,不能仅仅限于经学,而应当指向更广意义上的经典之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冯契的哲学道路与毛泽东的哲学
    陈卫平
    2021 (5):  9-1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2
    摘要 ( 276 )   HTML ( 180 )   PDF(619KB) ( 212 )  

    冯契哲学道路的精神境界,是心灵自由思考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统一,这突出地反映在他对毛泽东哲学著作能入而又能出;对毛泽东著作“心悦诚服”而确立的真实信仰是“能入”,而《智慧说三篇》以知识和智慧关系为主题,则反映了对毛泽东哲学的“能出”。冯契哲学道路的历史维度,是对毛泽东的中国近代哲学革命总结的“接着讲”,表现在对于时代课题的回答、分析近代哲学的成果与不足、近代哲学革命作为世界哲学的开端等方面。冯契哲学道路的理论基石,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表现在三个方面: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品格、从金岳霖那里“翻了个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索萨的“完好之知”还不完好?——王阳明的良知与第三个柏拉图问题
    黄勇
    2021 (5):  18-2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3
    摘要 ( 358 )   HTML ( 190 )   PDF(773KB) ( 193 )  

    索萨讨论了两个关于知识本性和知识价值的柏拉图问题,但知识不仅还涉及索萨所没有讨论的第三个柏拉图问题,而且离开了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索萨所讨论的前两个柏拉图问题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这第三个柏拉图问题即知识的影响问题:一个人的知识是否具有内在驱动作用。由索萨所讲的认知能力所产生的完好适切的道德信念并不具有道德上的动力。为了解决第三个柏拉图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王阳明的良知说,考察良知的三个特性。在阳明看来,道德知识是一种引发人行动的动力之知。依此,索萨意义上的知者并不具有完好之知,因为他的知识并没有引发他做出相应的行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观念史研究
    “风气”:观念史的视角
    高瑞泉
    2021 (5):  30-4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4
    摘要 ( 431 )   HTML ( 32 )   PDF(1003KB) ( 263 )  

    区别于一般的哲学史,批判的观念史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故以“风气”为进路可探寻观念生发的诸多层面。广义的“风气”既体现为社会风俗又关乎学术活动实践。“风俗”作为生活世界的主要部分,不但是诸多观念的起源,而且是观念、制度和社会心理的中介。近代以来,与“风气”密切相关的学术形态常被频繁的社会思潮影响,此乃观念新陈代谢的重要表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通常有其核心观念。通过“思潮”研究观念史,需要检视观念自身和被标以种种“主义”的理论之间的关联和差别;因为思潮形态的“主义”以及其间的争持既放大观念的力量,也可能使观念发生知识的变形。思潮研究不可避免要关注特定的“人物”,他们以其系统程度不等的哲学理论或特有的风格特征给社会思潮打上个人的烙印。历史上相继出现的人物未必构成观念的线性历史,综合对介入争论的诸方人物研究,目标是描绘出观念史的谱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哲学和历史中的哲学——简论昆廷·斯金纳对史学理论的贡献
    王晴佳
    2021 (5):  47-5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5
    摘要 ( 571 )   HTML ( 27 )   PDF(787KB) ( 230 )  

    英国史家昆廷·斯金纳闻名遐迩,是当代世界思想界的重量级人物,斯金纳的学术以两卷本的《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而闻名于世。他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欧洲著名思想家为对象,研究他们的论著如何形塑了近代国家的政治和社会。从早年起,斯金纳便在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同时,积极探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他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出版的数篇论文,就已经反映了这一思考路径及其演变。斯金纳对近代史学的实证主义传统,持有批判的立场。他通过借鉴约翰·奥斯汀等语言哲学家的著作,探究语言和观念所隐含的“言外之意”如何需要通过阅读同时代的著作,了解当时的语言习惯来获取对其真切的理解。斯金纳的探索有助推广学术界的“语言学转向”,但他又并非是一个后结构主义者和后现代主义者。他对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历史中的哲学”—做出了别具一格的贡献,而其学术兴趣,则依旧受制于“西方中心论”的传统,与现代史学的基本走向没有形成积极的互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冷战史研究
    战后赔偿:美苏对德占领政策中的合作与冲突——关于美苏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讨论之四)
    沈志华
    2021 (5):  60-10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6
    摘要 ( 782 )   HTML ( 40 )   PDF(1756KB) ( 578 )  

    赔偿问题是美苏对德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美苏在战后德国赔偿问题上经历了从协商、合作走向分裂、对抗的历史过程。在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上,美苏求同存异在对德索赔问题上达成共识,确定了赔偿原则。尽管苏联在东部地区采取单边行动,且战后美苏矛盾加剧,但双方还是在实现大国合作的愿望中于1946年3月制定了统一的赔偿计划。然而,由于双方在赔偿的基本方针和目标上产生的分歧加剧,统一赔偿计划从未得到落实。1947年4月莫斯科外长会议后美苏在赔偿问题上分道扬镳,是年底的伦敦外长会议终于为盟国共同索赔画上了句号。苏联对德占领政策的核心是获取战争赔偿;德国分裂的根源是美苏在赔偿问题上的决裂;美苏对德占领政策分歧的起点也在于赔偿问题。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语言学研究
    古代小说考证七忌
    陈大康
    2021 (5):  101-11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7
    摘要 ( 345 )   HTML ( 27 )   PDF(838KB) ( 299 )  

    小说在古代为正统意识形态所鄙视,许多作品的作者与成书过程不详,版本嬗变路径也不清晰,考证因此成为古代小说研究的重要内容。经多年累积,考证论文已成一较大集合,其中少数经严密论证而作判断者已被视为确论,推动了研究进展,更多的却遭到同行质疑或被置而不论;同一问题竟考证出数个甚至数十个不同结论,也使研究者无所适从,影响了相应的继续研究。通过检阅以近四十年为主的百余种考证论著,从方法论角度进行梳理,可以归纳出七种对考证结论能否成立有致命伤害的情形:1. 前提无可靠性保障;2. 资料依据无法支撑结论;3. 推理不合逻辑法则;4. 将叠加可能性等同于肯定性;5. 关键处证明缺略;6. 以联想与猜测为论证;7. 视索隐等为考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释“才、学、识”:钱锺书的诗人修养论——对《沧浪诗话》“照着说”与“接着说”
    夏中义
    2021 (5):  116-13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8
    摘要 ( 531 )   HTML ( 23 )   PDF(1221KB) ( 133 )  

    当今的钱锺书研究,必须回应三个敏感点:一是钱作为20世纪学界读书最多的古典文化学者,其毕生著述有否相对聚焦的学科根基?二是钱著(《管锥编》尤甚)博识睿思,其纸背是否仅仅像纸面一般“散钱失串”,无甚系统?三是钱是否满足于当一个品鉴诗性趣味的精致学者,而不同时是因探索文学魅力而深入到文艺史暨批评史的卓越美学家?答问如下:其一,钱是“文化昆仑”,学贯中外古今,然其学涯着眼最细、着力最厚、耗时最久的学科根基,当为“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简称“古典诗学新释”,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便系钱心中最具思想内涵的批评史文献。其二,只须不惮用十几年或数十年,对钱著作编年史(地毯式)细读,可以从中爬梳出“古典诗学新释”自有其逻辑自洽的内在理路,此即通过对古典“能文”→“修词”→“才、学、识”→“神韵”→“格调”→“探本”的有序阐释,来重构闪烁现代诗学光芒的“诗性本位论”→“诗语分子学”→“诗人修养论”→“诗贵清远说”→“诗分唐宋说”→“诗品伦理学”。其三,综上所述,钱是否为无愧于中华文艺史暨批评史的伟大学者,也就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德江南——江南精神的七项辩证
    胡晓明
    2021 (5):  134-1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09
    摘要 ( 316 )   HTML ( 24 )   PDF(1031KB) ( 614 )  

    “水德江南”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是开放性、体认型的理论话语,也是长期以来历史上江南地域特征与人地关系互动过程中的生态、生产、生活以及哲学意义上的观念结晶,其理论特色具有非二元性、非体系化、文史互用、道艺融合的特质,是一种具体而微的中国本土形态美学体系。如何将文学、语文、历史、人物、哲学、艺术、宗教以及地志水文等材料融为一炉,不以抽象的范畴体系把握江南;如何古今贯通,将江南学问、江南文章,活化而为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可以体认、百姓日用而不知的道理、诗意与性情,是江南文化诗学理论建构的一次尝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汉语文字学研究
    注解的“标注”——《史记》历代注本文字标注及相关问题
    臧克和
    2021 (5):  146-15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10
    摘要 ( 901 )   HTML ( 25 )   PDF(3058KB) ( 753 )  

    标注,一直就是汉语史语料库加工面对的关键问题。历代汉语史文本,贮存了极为繁杂的注解类型,这与中国经典学术传统及其形态相关。不同时代注解类型,既属于丰富的汉语史料有机部分,也构成了现实当中汉语史语料库类型学调查分析的基本课题。不同类型的历史注解,其基本内容的格式化标记,也就是所谓“标注”。历代“注解”过程中所标注的内容以及所使用的术语,遵循着大体相当的“以今律古”约定形式。这部分注解的标注形式,也就构成了当今汉语文字史语料库结构标注加工处理、标准统一的重要范畴。《史记》作为汉语史语料典范样本,历代传本附丽的注解积淀了各个时期重要学者的认知理解。通过相关文字使用年代、中介联系以及汉语史语音分化等排比揭示,可以恢复其内在联系,架构业已潜隐的线索,作出真正符合时代属性的结构标注揭示。这类年代学意义标注加工,即使对于判断一种文本传承的大致年代,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从“结构导向”到“关系为本”:重构面向不确定性时代的全球化理论
    文军
    2021 (5):  159-17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11
    摘要 ( 435 )   HTML ( 26 )   PDF(1087KB) ( 710 )  

    当今世界,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趋势的蔓延不仅催生了全新的社会事实,亦冲击着全球化研究赖以根植的思想基础与理论土壤。面对一系列全球震撼和持续不确定性发展所带来的现实张力,必须在理论层面对全球化理论做出批判性反思与重构。既有的全球化理论在认识论层面仍局限于对“元问题”的经验性推演与循环论证,表征“结构—行动”的二元思维定势,本体论层面依然停留在元逻辑的形式化论辩与重复博弈,表征“时间—空间”的二元对立态势,并最终导致方法论层面陷入“结构导向”的思辨逻辑与研究桎梏中。为有效应对不断累积的全球不确定性发展趋势,在开展全球化理论研究时,可以尝试从“结构导向”到“关系为本”的范式转型与理论研究新路径。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五普”到“七普”:中国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的时空耦合和区域均衡发展
    吴瑞君
    2021 (5):  174-18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12
    摘要 ( 4340 )   HTML ( 100 )   PDF(903KB) ( 706 )  

    基于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简称“五普”)到第七次人口普查(简称“七普”)各省人口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变化总体呈如下特征:一是按四区域分:2010年前后两个10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比都趋于提高,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口占比趋于下降,西部地区的人口占比从下降转变为略有上升;二是按胡焕庸线为界的两大半壁分,西北半壁的人口占比从略有上升转变为略有下降;三是按南北方分:北方地区的人口占比从略有上升转变为下降。结合普查年份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人均GDP的省际差异总体来看趋于缩小;按四区域分,东部沿海地区的高差与中西部地区的低差趋于缩小,东北地区转变为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按胡焕庸线为界的两大半壁分,人均GDP的差距由缩小转变为扩大;按南北方分,2010—2020年人均GDP的差距明显扩大。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其一,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的格局呈现新变化,“北人南移”的现象及其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其二,我国人口空间分布格局与经济增长的区域均衡不断取得新进展,也不断面临新挑战;其三,我国人口分布变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既有正向耦合、也有反向耦合;要顺应人口迁移流动客观趋势,进一步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神圣秩序与等级团结——兼论中华神圣人格等级主义模式
    李向平
    2021 (5):  184-19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13
    摘要 ( 323 )   HTML ( 16 )   PDF(688KB) ( 476 )  

    经典社会学理论常以“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论述个人与社会、社会结构。中华神圣结构中有关天-祖信念的神圣关系则很难套用此二元模式来解释。它并不局限于机械团结,却超出家族血缘相似性,移孝作忠而进入政治权力模式,以等级团结为基础呈现有机团结的特征。表面上类似宗教,骨子里却为神圣格局的等级设置。其以人格等级作为家国心态的一种神圣象征形式,诚为中华文明人性本善的整体性及打通天地人、祖先、君师三大神圣根源,不分神圣与世俗的最佳结果,人格神圣的特殊关系发挥了天下大同普遍主义的特别作用。为此,等级团结作为一个概念工具,解释中国人三千年来缘自于天命、祖先、君师等神圣原型及变迁,最终皈依于由低至高、上行下效的神圣等级、人格伦理与家国心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下经济问题探讨
    牙买加货币体系演变的前景
    黄泽民
    2021 (5):  197-21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14
    摘要 ( 822 )   HTML ( 27 )   PDF(848KB) ( 643 )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由来已久的去美元化和美元解体的议论,更加成为很有市场的观点之一。然而,牙买加货币体系走向何方,既要从牙买加货币体系产生的原因、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论与历史中去寻找,更要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去探索。黄金的稀缺性等因素决定了金本位制难以恢复,以特别提款权为代表的超主权货币缺乏信用与经济基础也不可能成为世界本位货币。如果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依然是主流,通过长期演化,美元、人民币和欧元等三币种本位制将可能替代目前的美元本位制;如果逆全球化成为主流,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国际社会有可能分裂为若干个货币区,当然,这种可能性较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价值链分工、新发展格局与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
    唐海燕
    2021 (5):  212-2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15
    摘要 ( 391 )   HTML ( 25 )   PDF(768KB) ( 538 )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发展形成了“自稳定性”,但也有其脆弱性。这种“自稳定性”及其脆弱性决定了不同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模式具有不同的经济效应和相应的风险。如何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参与模式考验决策智慧。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发展变化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必然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实现路径,也是因应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新变化的战略选择,因此,需要从历史方位、发展理念、发展与安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立自主可控的全球价值链等战略层面考察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如何实现新转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及其区域一体化深化路径研究
    曾刚
    2021 (5):  226-236.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1.05.016
    摘要 ( 572 )   HTML ( 30 )   PDF(916KB) ( 365 )  

    为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一体化水平如何,面临哪些障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推进一体化发展,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为此,在明确区域协同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包含经济、科技、设施、生态四大领域18个指标的长三角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20年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测算,发现长三角地区基于“Z”字形发展轴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显著,区域一体化程度较高,各领域对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贡献以及相互关系不完全相同。为此,长三角三省一市应更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改革长三角公共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环保跨界联动机制,重视新基建、城市群、产业体系三者之间联动,设立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会,重点建设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世界级产业集群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