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5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3-01-15 上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资本论》雏形中的科学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删除——马克思《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研究
    张一兵
    2023 (1):  1-1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1
    摘要 ( 544 )   HTML ( 281 )   PDF(866KB) ( 146 )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关键性目的,也是不断驱动它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时,也必然是这一生产过程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增殖过程中,劳动原料和生产资料都不会自己发生改变,通过价值转移和补偿,在商品中仍然是一个不变量,价值增殖中唯一的变量来自工人的活劳动,并且,当它使用生产资料改变原料的活动发生之后,活劳动本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已经包含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关系颠倒,如同人创造了上帝,却自己跪倒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一样,明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工人的劳动创造了产品,可是它实际发生了产品反过来支配和统治工人的创造性主体与被创造物客体的关系颠倒。这正是敌我性的劳动关系异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史中的中国医学] 主持人语
    全球史中的中国医学
    高晞
    2023 (1):  20-21. 
    摘要 ( 290 )   HTML ( 21 )   PDF(360KB) ( 26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史中的中国医学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医生眼中的异域新药:“中国根”
    高晞
    2023 (1):  22-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2
    摘要 ( 1068 )   HTML ( 28 )   PDF(923KB) ( 403 )  

    “中国根”即为中药“土茯苓”(俗名冷饭团),16世纪由葡萄牙商人带入欧洲,被欧洲医生奉为“神木”。《中国根书简》作者为何会选择“中国根”阐述他划时代的颠覆性科学思想,以此分析16世纪以来中医西传对文艺复兴的科学思维转变的影响;从知识权力和学术权威的角度,探讨在欧洲医学从古典向近代过渡、科学初兴时期,医学观念和方法论的变革如何受到隐藏着的政治力量,如帝王意志、学术权威的影响,重点考察此时进入欧洲的“中国根”所担当的角色与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7世纪欧洲对针灸的初识与想像——以威廉·瑞恩《论针灸》为中心
    张树剑
    2023 (1):  33-4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3
    摘要 ( 602 )   HTML ( 28 )   PDF(4210KB) ( 374 )  

    17世纪下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医生威廉·瑞恩曾经在日本短期旅居,他于1683年出版了拉丁语著作《论关节炎》一书,其中有瑞恩摹绘的4幅铜人图,以及他对针灸技术的详细记述,这两部分内容于1974年以《论针灸》为题发表于英文期刊。这是欧洲第一份详论针灸的文献,其中对针灸理论与技术的记述渗透着瑞恩作为一个深谙欧洲传统与近代医学知识的学者的背景思想,他不仅援用了古希腊医学理论来解读针灸,而且用当时的血液循环理论去印证经络理论。《论针灸》是西方世界对东方针灸的初识,也掺入了欧洲医生对中国医学的想像,其影响延续至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帝内经》的两部早期英文译本
    杨渝
    2023 (1):  46-5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4
    摘要 ( 1311 )   HTML ( 54 )   PDF(684KB) ( 1014 )  

    《黄帝内经》是中国的医学经典,亦是西方学界了解中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它成为西方汉学家翻译中国医学知识的首选之作,20世纪之前已有拉丁文、法文、德文等译介。我们以两篇未被学界重视或发现的早期英文译本为研究对象,梳理两部译文的翻译简史,通过对底本、术语和译文错误的比较研究,分析译者的翻译动机和对中医认知的切入点,以期探讨中医知识西传中所存在的特殊面相。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冷战史
    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写在《经济漩涡:观察冷战发生的新视角》出版之前
    沈志华
    2023 (1):  53-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5
    摘要 ( 1682 )   HTML ( 282 )   PDF(653KB) ( 1796 )  

    冷战的起源和发生,特别是苏联在其中的作用,这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如果我们从经济这个新视角,特别是苏联的经济观念、经济政策以及美苏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研究,就会发现不同的逻辑链条,产生不同的历史叙事,从而对战后美苏关系变化、冷战格局形成和展开提供一种新的解释框架。历史研究的责任在于说明冷战研究究竟是怎样发生的,美苏双方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的结果。事实上,通往冷战的每一步都有回转的机会和可能,但美苏走到最后一步还是掉入了冷战的深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道之辩——以船山对双峰《学》《庸》解的评议为中心
    许家星
    2023 (1):  61-7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6
    摘要 ( 283 )   HTML ( 10 )   PDF(783KB) ( 138 )  

    饶双峰是朱子后学中最为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所关注者。针对《四书大全》所收饶双峰《大学》《中庸》解,王船山集中于与道相关之概念展开批判性诠释,以“忠信即道”反驳双峰“忠信之外有道”;以“道者率乎性,诚者成乎心”的道、诚之分批评双峰“诚即道”的诚道合一;剖析知与道、人道与天道、圣德与圣道、鬼神与道之关系,并就戒惧、慎独、敬等修道工夫对双峰说加以辨析。船山对双峰的批判解析上溯朱子及元代朱子学,体现了对朱子后学思想的重视与吸收,显示出双峰对船山思想的积极影响,表明船山学同样建立在层累式诠释朱子《四书》思想的基础上,而具有浓厚的朱子学底色。研究补充了对《读四书大全说》核心内容朱子后学之评的不足,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船山学,把握朱子学传承发展的思想脉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摄用归体”与“摄体归用”:论熊十力形而上学的两个步骤
    段重阳
    2023 (1):  71-7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7
    摘要 ( 347 )   HTML ( 12 )   PDF(589KB) ( 180 )  

    “体”作为熊十力对宇宙万物之根据的追问,尽管有着“本心”和“实体”的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不应被理解为其体系的内在矛盾,而是呈现为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问题。对普遍者(恒转—本心)和最高者(一元实体)的阐明以及二者如何共属一“体”构成了熊十力形而上学建构的核心,前者指向了“摄用归体”,后者指向了“摄体归用”,而起始处在于以“用”或者“行”言“相”,并经由“用”的不同样态而获得对两种“体”的把握。“摄用归体”和“摄体归用”是形而上学的两个步骤,前者提出了最高者和普遍者的问题,后者则表明如何把握最高者和普遍者以及二者之关系。熊十力以体用论的方式回应了这些问题,阐明了一条不同于佛学和西学的形而上学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哲学中的自然、习惯与理性——亚里士多德论品德培养机制
    李涛
    2023 (1):  79-8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8
    摘要 ( 633 )   HTML ( 11 )   PDF(662KB) ( 318 )  

    关于如何培养品德或美德的问题,在古希腊文献中有丰富多样的讨论,最终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全面回答了这个问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品德培养机制,存在机械论与发展论两种解释模式的争论。一个更完整的发展论的解释,可以揭示这一伦理学理论背后的潜能—运动—成全框架的形而上学基础,分析其中自然作为潜能、习惯使之成型和理性使得完善的发生机制;并将重点放在自然之潜能、自然与习惯的生长和协调、习惯与理性的生长和协调这三个阶段。通过对实践哲学中这三个因素的分析,也将清楚地展现关乎伦理的自然美德、习惯美德与完善美德的培养阶段。这样一种道德教育理念,与中国儒家《三字经》中强调性、习、教的教育观也有相似之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
    陈大康
    2023 (1):  89-10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09
    摘要 ( 231 )   HTML ( 14 )   PDF(775KB) ( 227 )  

    研究都有相应的系统为支撑,其性质取决于研究者的设想与思路,反之,该系统包含的元素及其间相互关系,决定了研究进展与最后成果形态。古代小说研究论文数以万计,绝大多数为作家作品分析类,或由其组合而成的宏观研究,它们都由同一类研究系统所支撑。其实,古代小说可研究的内容相当丰富,相应的研究系统也应多样化。以已有研究系统的调整与重组、情节主线外信息的系统构建,以及跨越作品的零散信息的系统构建等为例,可以对小说研究系统的新构建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死亡”·“空洞”·“迷宫”·“外界”——从雷蒙·鲁塞尔看德勒兹对福柯的接受和创化
    吴娱玉
    2023 (1):  103-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0
    摘要 ( 541 )   HTML ( 21 )   PDF(842KB) ( 271 )  

    20世纪60年代,福柯对文学葆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对鲁塞尔。他认为鲁塞尔通过制造读音相似、意义不同的句子展开情节,他离间了词与物的对应关系,让文字丧失表意的功能,成为一场自由嬉戏的游戏。语言不再是表象世界的工具,而成为它自己,那么文学也不再叙述故事、表象事物,而是进入一个词语不断增殖的迷宫。德勒兹延续着福柯未完成的道路继续生发、不断改写,造就了新的隐喻:“作者之死”变为“欲望机器”,词语“空洞”化作“差异重复”,“迷宫”思想成就“褶子”诗学,“外界”空间转为曲线“逃逸”。德勒兹受福柯的影响,认为鲁塞尔是伟大的重复者,最大程度地将差异纳入其中,以此延展出他的差异思想,构建一种全新的迷宫诗学。于是,文学以背离自身的方式从话语的裂缝中绽出,承担了反抗主体、解构理性的重任,显现出无限的革命性和先锋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奥雷尔作品的在华译介与五四“新女性”的兴起——由陈独秀译作《妇人观》引出的线索
    曹晓华
    2023 (1):  114-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1
    摘要 ( 732 )   HTML ( 18 )   PDF(872KB) ( 199 )  

    《妇人观》是陈独秀发表在《青年杂志》上的第一篇译文,原文来自法国作家马克思·奥雷尔(Max O’Rell)的幽默文集《女国漫步》(Rambles in Womanland),该书记录下了奥雷尔对西方“新女性”态度的转变。以奥雷尔的文字为契机,来自西方的“新女性”概念在中文语境中完成了语义修正,参与推动了五四“新女性”的诞生。陈独秀、刘半农通过对奥雷尔作品的翻译和改写,刻画出“新人”背景下“新女性”的大致轮廓。稍晚《新青年》刊发的“女子问题”专辑与奥雷尔的文字再次互文,体现出女性先驱“发声”的某种局限。而民间对奥雷尔文字的借用则折射出五四前后不同社会群体对“新女性”的想象。马克思·奥雷尔作品的在华译介丰富了五四“新女性”兴起背后的跨文化语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早期萌芽——以1927年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制度为例
    王立民
    2023 (1):  124-13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2
    摘要 ( 271 )   HTML ( 8 )   PDF(657KB) ( 109 )  

    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就重视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推动人民民主法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建立的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制度,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最早建立的大城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对建立当时的上海人民民主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对国内外产生过重大影响,与那时的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和各级农民代表大会制度齐名,共同形成中国近代最早的“三株珍贵”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今天,有必要寻根溯源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制度,为完善当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有益的资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权性判定中的人本逻辑
    王国柱
    2023 (1):  133-1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3
    摘要 ( 371 )   HTML ( 16 )   PDF(690KB) ( 237 )  

    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物可版权性判定中人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还存在认识分歧。人的主体性是人工智能生成物构成作品的必备要素,创作意图和思想情感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标志。人工智能不具备创作意图,人可以将创作意图体现于人工智能生成物之中。人的情感不易被人工智能所模仿和表达,应当以人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时的创造性贡献作为判断人工智能生成物独创性的依据。构成作品的人工智能生成物应当具有“对话”功能,为了防止作品结构消解、避免作品“对话”功能缺失、防止著作权法激励错位,应当摒弃人工智能生成物独创性判定的“外观主义”路径。同时,也应当探索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生成物保护策略,坚持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来源于“直接使用人”的基本立场,避免受众对人工智能生成物和普通人类作品产生混淆,在维护著作权价值目标的前提下实现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保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刑事诉讼中程序与证据关系再审视——评“程序二元、证据一体”理论模型
    卫跃宁, 刘柏
    2023 (1):  143-1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4
    摘要 ( 388 )   HTML ( 17 )   PDF(764KB) ( 127 )  

    有学者提出的“程序二元、证据一体”理论模型面临着显著的可行性障碍。作为程序与证据关系集中典型的举证责任规则,有着程序性基调、权力制约性与权利配置性、在程序法和实体法之间的链接功能以及与法律事实的紧密关系,据以透视程序对证据的基本规制形态。证据、程序规则具有抽象性,证据制度的结构性与非结构性,技术性规定的建构性等特征。程序与证据关系的演进趋势与恒定因素统一于程序对证据规制作用的不断强化,体现着法律价值目标和政策指引的底层作用。陈光中教授“动态平衡诉讼观”基本理论与价值,阐发、强调了刑事诉讼法领域内诸多重要平衡关系的动态建构的意义。因而“程序二元,证据一体”主要障碍在于过分强调证据的相对独立性,实现“证据一体”必须基于相类的程序环境土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子女随迁与农民工城市创业
    王桂新, 丁俊菘
    2023 (1):  156-16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5
    摘要 ( 213 )   HTML ( 12 )   PDF(937KB) ( 199 )  

    随着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的不断增强,子女随迁对家庭中父母行为决策的影响日趋普遍,而创业作为农民工在城市中最重要的就业形态之一,是农民工事关生存的重要行为决策。利用国家卫生健康委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第一,子女随迁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在克服可能存在的内生性和选择性偏误等问题后,可以使农民工在城市的创业概率提高33.24%;第二,子女随迁对农民工“生存型”创业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机会型”创业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第三,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城市创业的影响机制表现为:子女随迁——增强农民工在城市的身份认同——促进农民工创业;第四,鼓励子女随迁可以获得促进农民工创业和城市社会融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等“一举数得”之效应。以上发现为促进农民工在城市创业探索了一条新的渠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促进城市社会融合、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也具有参考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力资本、城市社会包容度与流动人口职业发展
    刘传江, 周丹, 李雪
    2023 (1):  170-18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6
    摘要 ( 404 )   HTML ( 17 )   PDF(1168KB) ( 327 )  

    精准识别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的影响,对于实现劳动力生产要素有效配置、城乡包容性融合发展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14—2018年共3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考察人力资本、城市社会包容度与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的关系,并对不同单位体制和流动范围进行异质性分析,其结果发现:内在的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职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其正向影响主要集中在职业前景上;外在的城市社会包容度可以有效提高流动人口职业发展水平,并会强化人力资本对流动人口职业发展的促进效应,且个体层面社会包容度对职业发展的正向调节作用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还发现,私营和外资企业、农村—城市上行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对其职业发展的正向影响更大。上述结论对维系社会公平、构建包容性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证的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流动人口年龄别流动率模式及其演变
    周皓
    2023 (1):  185-20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3.01.017
    摘要 ( 451 )   HTML ( 22 )   PDF(1532KB) ( 357 )  

    年龄别流动率包括水平与模式两个方面。在说明数据基础、界定流量流动人口定义后,利用1990年以来4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考察流量流动人口与全部流动人口的结构性差异,描述我国人口年龄别流动率的历时变化与特点,得到的结果表明:(1)流量与全部流动人口的年龄别流动率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5—15岁学龄段的下凹槽形状和峰值年龄后的年龄别流动率下降拐点不同两个方面;(2)近二十年来,年龄别流动率的水平呈全年龄段普遍提高,模式呈峰值大幅提高(尖峰形)、峰值后拐点变化和参与流动的最高年龄推迟。以上结果说明,未来人口预测应以流量流动人口为参数基础;应以整体性视角和差异性视角理解与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应构建综合性、全年龄、全方位的流动人口政策体系,以系统的制度安排来全面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