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6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5-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守正创新:文化传承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
    黄力之
    2024 (3):  1-1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1
    摘要 ( 134 )   HTML ( 278 )   PDF(646KB) ( 103 )  

    在文化的时间关系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支点是守正创新,只有正确进行守正创新,文化自信才能充分自觉。文化传承起于文化发展的最初历史阶段,由家庭与社会的口口相传发展到简单的审美符号相传,具有无意识的特点。马克思的文化传承思想强调了文化传统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断裂而断裂。列宁在文化政策上保护了传统文化,但在理论上不相信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存在。毛泽东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对传统文化最初有较多批评,后来形成明确的理论表述,即“批判继承”。在新时代,随着中国崛起,其文化形象成为突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则顺应了时代发展需要。守正创新一方面确认了对传统的自觉传承,在此基础上承认文化自信高于政治与理论的自信,另一方面用具有明确的价值性的“守正”取代一般性的“批判继承”,然后明确提出要创新出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继承了新文化运动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及重大意义
    刘光峰
    2024 (3):  11-1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2
    摘要 ( 85 )   HTML ( 66 )   PDF(565KB) ( 41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早已散见于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什么样的新时代文化、如何建设新时代文化所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及著作中。在文化领导权、文化阵地、文化自信、文化人才培养、网络文化建设、党的文化宣传、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诸多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都有重大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灵魂的新见解新理念。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于党内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及人类文化认识达到新高度,开辟了文化认知新境界,对于塑造党的政党形象、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代哲学前沿
    事实转向与理由基础
    陈嘉明
    2024 (3):  19-2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3
    摘要 ( 76 )   HTML ( 73 )   PDF(603KB) ( 40 )  

    英美知识论近期出现一种所谓“事实转向”的思想趋向,它反对的主要目标是内在主义的思想。事实转向的出现曾被归结为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麦克道尔的析取论;威廉姆森的《知识及其限度》 ,其核心主张“知识优先”意味着诉诸事实性;丹西的只有事实才能够是行动或信念的好的理由的“实践的实在论”。不过,事实转向存在如下的问题:一是在当今科学创造的时代,突出想象的、构造性的认识方式,应当更符合时代的需要。二是威廉姆森的“只相信你所知道的”说法,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实际上在面临所知不足的状况下,我们往往只能先相信,然后进一步去寻找证据来确证。三是就认识与事实的关系而言,单有事实是不够的,事实是需要解读与把握的。四是威廉姆森的“证据等于知识(E=K)”说可能会遇到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推理的规范:皮尔士与当代逻辑
    张留华
    2024 (3):  29-4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4
    摘要 ( 97 )   HTML ( 42 )   PDF(709KB) ( 82 )  

    “如何区分推理的好坏”历来为逻辑学的核心关怀。不同于当代学者倾向于把逻辑教科书上的推理规则或逻辑真理直接用作人类推理“规范”的做法,皮尔士的学说有两个特色:(1)评估推理实践有效与否,要始终结合“探知求真”目的,区分推理方式,看其声称遵从什么样的习惯;(2)为推理规范的正当性辩护,要求我们从逻辑学转到伦理学等其他规范科学,即逻辑学无法自己照顾自己。这两点是皮尔士逻辑学之作为推理规范理论的根本承诺,也正是这些承诺使其避开了当代逻辑哲学上的“理论选择”难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研究
    中西比较视域下史诗对立观的历史美学剖析
    路新生
    2024 (3):  43-5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5
    摘要 ( 93 )   HTML ( 43 )   PDF(853KB) ( 47 )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 中提出了著名的“史诗二元对立观”,这一对历史学的成见影响深远。黑格尔与叔本华也受这一观念影响,将史学与诗学对立。黑格尔否认历史学能够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叔本华贬低历史学所蕴含的内在真实性。不过,史诗二元对立观实与古希腊的文化传统相悖,黑格尔与叔本华也在他们的论述中不自觉地给予史诗关系以“历史美学”的启迪。在中国传统史论中,无论是刘知几、钱谦益还是章学诚,都有关于史诗相通的大量论述,这既是对传统史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同时也是对现代史家重新定位历史学的重要提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灭国新法”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世界形势的思考
    王锐
    2024 (3):  56-6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6
    摘要 ( 119 )   HTML ( 40 )   PDF(878KB) ( 161 )  

    在《灭国新法论》 中,梁启超借由叙述埃及、印度、波兰、布尔、菲律宾等地的亡国史来提醒国人,近代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攻城略地、抢占地盘,而是会充分运用财政、金融、教育等手段来控制非西方国家。“灭国新法”的击中人心之处在于“灭国”,因为甲午战争之后,中国有可能因遭瓜分而亡国一直是让关心中国命运的人倍感忧虑之事。“灭国新法”的落脚点在“新”字,即强调要注意到近代列强殖民扩张的新手段与新策略。借着其始创者梁启超在舆论界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它与帝国主义问题的紧密关联,“灭国新法”逐渐成为时人分析世界形势与中国危局时常用的一个概念。人们或是直接使用它,或是将其表述略作变动,用更通俗的形式再次传播,或是将“灭国新法”所强调的内容作为自己的立论基础。对“灭国新法”的借鉴与运用,从晚清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研究
    重新认识句类的关系模式
    王珏
    2024 (3):  69-8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7
    摘要 ( 70 )   HTML ( 53 )   PDF(1014KB) ( 64 )  

    学界对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和祈使句等四个基本句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4类8种模式。本文认为其中的“陈述句、感叹句对疑问句、祈使句”关系模式是互动性“弱-强”模式,并从三个方面补充论证其句法形式:一是已有句类标记的再认识;二是语调系统及其分工;三是语调和语气词的共现关系。结果发现,汉语句类标记大体形成一个相互排斥的替代选择系统,每个句子标记都可以分配到一种类型,且任何句子标记都不是一种以上类型的成员。据此,互动性“弱-强”关系模式里的两类四种句类都分别具有各自的句法形式,因此该模式可视为汉语句类关系的最佳模式。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来华西士的汉语教科书与清末语言变革——以莫安仁的《官话汇编》为例
    凤媛
    2024 (3):  83-9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8
    摘要 ( 74 )   HTML ( 42 )   PDF(726KB) ( 63 )  

    英国传教士莫安仁的汉语教科书《官话汇编》是重新理解和思考近代来华西士的汉语实践和晚清切音字运动之间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代表。莫安仁在《官话汇编》中表现出对戴侗《六书故》及其汉字观的高度欣赏,并充分吸纳了其“因声求义”的语言研究方法。《官话汇编》中提出的“现代官话”概念,提升了其适用人群的社会等级,强调了其之于中国社会现实变革的意义,从概念建构、价值提升和教学实践层面为一种统一的民族标准语的形成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劳乃宣等主导的切音字运动的转向及相关主张,在《官话汇编》中也得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回响和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禅宗经典思想研究
    《六祖坛经》 成“经”与禅宗经典观念的创新
    圣凯
    2024 (3):  93-10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09
    摘要 ( 153 )   HTML ( 38 )   PDF(866KB) ( 169 )  

    《坛经》 的形成是不断增补的过程,其编辑体例存在模仿翻译佛经的现象。但是,称为“坛经”之初,慧能的本意或许是借鉴唐代佛教、道教的仪轨文本称呼。授无相戒与说法是两种不同的宗教行事,前者具有内部传承的特征,后者则是公开的。因此,《坛经》 才会有《施法坛经》 和《六祖法宝记》 两种不同的称呼。《坛经》 成“经”后,慧能、神会等用《坛经》 统摄教法传播、正法亲证、师资相传。神会门人采取“秘本”式登记管理维持《坛经》 的内部传承,遭到佛教界批判。可以说,《坛经》 成为“经”是佛教中国化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中国佛教之南方转向和唐宋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无念”之道:慧能禅思想的原创性与禅悟的奥秘
    顾明栋
    2024 (3):  102-11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10
    摘要 ( 187 )   HTML ( 54 )   PDF(774KB) ( 118 )  

    禅宗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独创性来自惠能的《坛经》 ,但在后来,禅宗的发展似乎出现一种趋势,该趋势大大削弱了惠能原初思想的原创性,并显示了一种将惠能的禅思想重新皈依于汉传佛教思想的体制性努力。因此,很有必要追寻惠能禅宗思想的源头,还原其思想的革命性。采用史料研究与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相结合的方法,对照老庄道家思想细读惠能对《金刚经》 的解读及其敦煌版《坛经》 中的创新思想和修行方法,旨在揭示禅的独创性和普世吸引力,以及迄今为止禅悟不为人知的秘密。结论是惠能禅思想的渊源不是佛教的“空”,而是道家的“无”,其核心思想是“无念”之道,而禅悟也并非佛教的觉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理论逻辑、模式转型与未来走向
    徐炜, 刘博维
    2024 (3):  114-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11
    摘要 ( 284 )   HTML ( 100 )   PDF(611KB) ( 158 )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政府施策“最后一公里”的社区迎来了发展变化新阶段,社区治理模式实现了社区参与主体主导的“由社区治理”到社会治理微观层面场域的“在社区治理”之转变。以“三社联动”为主要特征的“由社区治理”模式在社区发展新纪元中融合社区自主力量和社会力量,盘活社区社会资源的同时,也暴露出工作能力、承接能力等方面的现实短板。因此,在新时期需要发挥“在社区治理”为特征的社区治理多元素参与治理、精细化治理模式的场域作用,进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的未来走向。实现“由社区治理”向“在社区治理”的城市社区治理模式转型升级,需要以党建引领为根本保障、以人民为中心为基本遵循、以韧性社区治理共同体为最佳路径、以数智化治理技术为重要方式,不断完善人民性、现代性、社会性,走出符合中国特色国情的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社区治理之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社力量帮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的联动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何姗姗, 陈艺华, 张姝淼
    2024 (3):  125-137.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12
    摘要 ( 118 )   HTML ( 76 )   PDF(1092KB) ( 55 )  

    现代家庭的儿童保护功能趋向弱化甚至缺失,本研究关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在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提供福利服务方面如何开展联动工作并优化协同路径,通过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并在政策实施地开展参与观察、半结构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总结地方帮扶经验,借助生态位理论视角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关爱服务生态系统进行全面梳理。研究发现,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三大福利供给主体分别构成了三条生态链主线,通过“政社合作”和“群社协同”两条上行和下行联动路径吸纳各类社会资源并转化为社会服务。其中,专业社会组织处于关键生态位,是各类联动工作的中枢核心;发现报告是联动工作的关键环节,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协作机制。未来应强化专业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实施家庭增权服务,管控伦理风险,推进社会力量的有序联动和社会资源的广泛吸纳,并完善相关儿童福利政策监督反馈机制,以增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的福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高度关注我国婚姻状况对未来群体和个体的养老影响
    桂世勋
    2024 (3):  138-14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13
    摘要 ( 76 )   HTML ( 76 )   PDF(728KB) ( 44 )  

    本世纪以来我国“大龄未婚”“终身不婚”占比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受大龄男女不愿结婚、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婚后不育等影响,未来我国自愿的“原生型孤寡老人”、非自愿的“原生型孤寡老人”和“继发型孤寡老人”的数量会明显增加,这将加剧对群体养老和个体养老的负面影响。基于以上状况,建议应明确规定国家卫健委的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承担出生人口性别比及其影响的综合治理工作”职责,尽快建立由国家卫健委牵头的“促进家庭和谐幸福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引导城乡中青年人从提高自身进入老年期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考虑“适龄婚育”并生育两三个孩子,从源头上相对降低未来我国老年人口中分性别和年龄组的“孤寡老人”占比;同时,在高质量推进未来我国城乡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研究落实中央提出的“优化孤寡老人服务”要求。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海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
    李强, 郭雯羽
    2024 (3):  150-16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14
    摘要 ( 142 )   HTML ( 10 )   PDF(1025KB) ( 29 )  

    “老有所为”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主动策略,又融入了深具地方特色的解读框架。在上海,处于“初老期”的老年人占比较高,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资源禀赋和健康状况,是未被挖掘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上海60—69岁组的低龄老年人口规模约由1990年的115.1万增长为2020年的341.4万,占老年人比例超过60%。60—64岁老人中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占比从1990年的9.6%增长为2020年的50%。上海市老年人的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都稳居全国领先位置,60岁男性老人的余寿从1990年的21.35岁增长为2020年的24.71岁,健康预期寿命则由18.55岁增长为21.61岁。但是,同一时期,上海就业老年人的规模从29.6万下降为19.7万,其比例从5.45%下降为3.46%,这也反映出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多样性不足。尽管“老有所为”的观念深植人心,但在社会认知、权益保障和就业机会等方面仍面临困境,需要多措并举来推动这一理念的深化和实践。为此,促进“老有所为”观念在社会范围的广泛接受,建立健全法治保障系统,以及提高参与形式的多样性,构成了激活和开发老年人才资源,进而创造银发经济增量的有效举措。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智慧康养服务模式下认知症老人服务质量提升的路径探析
    钟仁耀, 马微波
    2024 (3):  164-17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24.03.015
    摘要 ( 130 )   HTML ( 9 )   PDF(740KB) ( 82 )  

    在不断加快的老龄化进程中,认知症老年人数量与日俱增,如何为他们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照护服务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议题。智慧康养服务模式作为一种革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在改善老年人的照护效果和生活质量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在认知症的预防和早期筛查、认知症的临床诊疗与康复、认知症老年人的居家照护等方面,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然而,从智慧康养服务供应端看,目前仍存在智慧化程度不突出、服务效益滞后及消费市场活力不够、深层次需求挖掘不足及人文关怀特征欠缺、隐私权可能受损及数据安全性难以保障等发展瓶颈;从需求端看,则存在疾病特征阻碍服务接受度、经济负担限制服务消费积极性、技术焦虑制约服务普及等问题的困扰。有鉴于此,在加强科技与企业创新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多方主体间的共享与合作、建立产业标准与服务规范、健全监管与反馈机制的同时,有关各方应增加技术的安全性以保障认知症老年人的权益和安全,增加智慧照护产品的友好性和亲和性,培养认知症老年人及家属的数字素养,发挥医疗和护理人员的专业作用,释放认知症群体消费潜力并激发智慧康养市场活力,从而加快我国认知症老年人照护的智慧化进程。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