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5-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国的现代性研究
    论“新青年”派的“平等”观念*
    高瑞泉
    2005 (3):  1-9+1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1
    摘要 ( 1453 )   HTML ( 3 )  

    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构成了现代“平等”观念传播的高峰。以“新青年”派为代表的五四知识分子的“平等”观念有其历史的特点, 帝制的颠覆使“平等”从异端的政治诉求部分地变为法律条文, 开始进入城市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比诸洛克的平等观念, “新青年”派通常在家庭伦理和男女平等要求上表现出更激进的面貌。但是, 对待经济平等问题的分歧, 则凸现了“新青年”派日后分裂的深层原因。自由主义者通常强调的只是法权平等, 常忽略经济平等; 激进的左翼则更加注重经济的实质平等, 不满足于平等观念的思想启蒙, 促使他们转向从事实际的社会变革。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现代性的内在张力——以陈独秀宗教观的变化为例
    张晓林
    2005 (3):  10-17+12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2
    摘要 ( 1341 )   HTML ( 2 )  

    新文化运动前后, 陈独秀的宗教观发生过显著变化。1917年, 他宣称一切宗教皆在废弃之列, 主张在新文化的建构中, 应当“以科学代宗教”。192 0年, 他进一步反省其宗教观, 发现基督教的宗教情感对于新文化建设的肯定意义, 从而把宗教纳入新文化的架构之内。陈独秀宗教观的前后变化, 不仅符合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一般轨迹, 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国现代性在其型塑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的理性精神与宗教的非理性情感之间的内在张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逻辑学研究
    逻辑学: 从“是”到“蕴涵”
    张留华
    2005 (3):  18-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3
    摘要 ( 1344 )   HTML ( 5 )  

    “是”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 探究“是”这一系词所表示的明晰的逻辑关系一直是逻辑学家们所努力的工作。本文通过对于“是”与“蕴涵”之间联系的历史探索, 试图澄清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历史连续性和内在一致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论“因三相”——对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的几点质疑
    姚南强
    2005 (3):  25-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4
    摘要 ( 1069 )   HTML ( 1 )  

    郑伟宏《“因三相”正本清源》中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如, 第一相“遍是宗法性”中省掉的主词是“因法”而不是宗有法, 宗同品、因同品的区分不是窥基所独有。此外, 郑文过分夸大了舍尔巴茨基著作在中国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论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创意权
    关保英
    2005 (3):  29-37+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17
    摘要 ( 1085 )   HTML ( 1 )  

    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创意权是行政相对人所享有的对于行政事务发展格局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预测性建议的权利。其权利主体虽然是行政相对人, 但该权的内容却是公权范围内的权利, 与公共行政权的行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包括制定管理规则的创意权、形成新的法律关系的创意权、构设社会机制的创意权、选择重大行政事务的创意权等基本范畴。设立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创意权有助于弥补行政法治价值、平衡行政法治主体、拓宽行政法治客体、实现行政法治内容。因此, 必须确立行政相对人行政创意权的宪法地位, 加强其行政立法保护及实现手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论高等教育契约关系与教育消费选择权
    郭为禄
    2005 (3):  38-42+12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5
    摘要 ( 1239 )   HTML ( 1 )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特别是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的实行, 促使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正逐步从特别权力关系向教育契约关系转变。教育契约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尊重教育消费者的选择权, 保障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研究
    《周易·小象》语篇分析
    傅惠生
    2005 (3):  43-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6
    摘要 ( 1238 )   HTML ( 3 )  

    历来易学研究, 《小象》不受重视。以语料库的概念和语篇分析的手段对其分析显示, 《小象》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重复/省略部分, 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极少见到的一种语言现象极为丰富的集结, 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语言衔接问题开了一个天窗。更为重要的是, 《小象》“爻辞之言—爻象—原因目的结果推论/判断”的思维三段式是不同于希腊思维传统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言—象—意思维方式两大分支中的一支。同时, 注重386爻每一爻小象的落实到位, 这种细致、清晰和理性的思维模式正是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局部和细节动态关联思维特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车舆“輢”“较”考
    汪少华
    2005 (3):  51-55+6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7
    摘要 ( 1122 )   HTML ( 1 )  

    现代学者或根据戴震的意见, 将车箱左右两旁之栏称作“輢”, “輢”上面的横木或横把手称作“较”; 或依照贾公彦的疏解, 认为车旁栏杆短柱是“輢”, 輢柱上再加高的一节短柱为“较”。梳理诸说、质疑问难的结果是: 前一种意见不尽符合先秦车舆实际, 后一种解说比较合理; 先秦“輢”是輢柱以及连接輢柱与轼柱之横栏的总称, “较上更设曲铜钩”为“重较”, 《说文》所释之“较”之金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清代中文档案中的澳门汉语词汇
    黄翊
    2005 (3):  56-61+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8
    摘要 ( 1384 )   HTML ( 3 )  

    由清代澳门中文档案中筛选出具有澳门地方色彩的词语386条, 归纳当时澳门中文的词汇特点, 不仅可以看到在语言接触下澳门语言生活的一般状况, 还可以发现在文化冲突中语言的反映机制是如何工作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文学研究
    《时报》1907年“小说大悬赏”征文始末及其意义
    李志梅
    2005 (3):  62-67+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09
    摘要 ( 1117 )   HTML ( 1 )  

    1907年《时报》第一页“小说”一栏刊登了“小说大悬赏”征文启事, 入选者有《双泪碑》和《雌蝶影》, 分别获二等和三等, 先后连载于《时报》“小说”一栏。与早期1895年傅来雅、1902年梁启超的两则征文相比, 在对待自著和翻译小说、长篇和翻译小说, 以及内容题材方面等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 显示了当时的小说界的趋势和特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清代剧坛的雅俗之辨——以尤侗、李渔戏曲的不同毁誉为例
    徐坤
    2005 (3):  68-12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10
    摘要 ( 1373 )   HTML ( 2 )  

    尤侗、李渔都是清初剧坛的重要人物, 他们交游频繁, 且以“同调嘉宾”相称, 但清代文人多对二者的戏曲褒贬不一。这些不同的评价不仅缘于李渔、尤侗戏曲的个体差异和评论者的独特趣味, 更多的应归因于清代剧坛崇雅黜俗的审美观念。这一雅俗之辨有其独特内涵, 既是清代高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产物, 同时也是明清戏曲文人化进程中的必然, 给清代戏曲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长三角城市圈的就业迁移和人力资本差别效应
    朱宝树
    2005 (3):  75-81+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11
    摘要 ( 1280 )   HTML ( 1 )  

    利用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等有关数据, 分析长三角城市圈的就业迁移基本态势和人力资本差别效应, 其结果表明, 就业迁移总体上对长三角人力资本水平具有一定的提升效应, 但是, 长三角内的迁移与来自长三角外的迁移反映于各城市的人力资本效应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 长三角的人力资本优势既应体现为对海内外各类人才的集聚———吸引力, 更应体现为对长三角全体劳动者尤其是外来人员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效应
    杨上广, 丁金宏
    2005 (3):  82-87+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12
    摘要 ( 1180 )   HTML ( 1 )  

    在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就业状况、城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和就业市场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 可以发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效应: 流动人口为城市提供了“低廉”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储备, 因而具有明显的正效应; 同时, 由于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流动人口对本地劳动力就业及其工资收入造成了冲击, 从而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为了缓解当前城市就业压力, 有关方面应理性地看待流动人口对城市就业的影响, 并制定合理的城市就业政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救助的概念、类型和体制: 不同视角的比较
    黄晨熹
    2005 (3):  88-97+124.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13
    摘要 ( 1540 )   HTML ( 183 )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社会救助在国际社会政策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综合评述国外(包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有关社会救助理论和实务之文献的基础上, 通过不同视角来回顾社会救助的概念演进, 比较不同概念和分类方法之间的异同, 辨析不同的社会救助体制模式及其与社会福利体制模式之间的关系, 对我国社会救助体制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史研究
    从《苏报》看清季公众舆论的生成与表达
    方平
    2005 (3):  98-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14
    摘要 ( 1154 )   HTML ( 3 )  

    《苏报》原为“营业性质之小报”, 后在追踪时代潮流的过程中转成“善造风潮之报”。通过对各地“学界风潮”的持续报道, 《苏报》充分彰显了报刊传媒的社会批判功能, 并因此形成某种旨在批判教育腐败、政治专制和文化奴役的激进舆论。而后, 章士钊等人主持笔政, 着意对栏目设置和版面编排进行“改良”, 公开发表“排满”、“革命”文字, 使得《苏报》完全成为革命宣传的舆论工具。从《苏报》舆论的言论进路与话语策略来看, 实经历了一个由和缓而激烈、由教育批评而政治批判、由双向“交流”而单向“灌输”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国家让渡到民间介入——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
    邱国盛
    2005 (3):  106-112+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15
    摘要 ( 1214 )   HTML ( 2 )  

    同乡组织是近代上海的重要社会中间组织。在政府缺位和政府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同乡组织在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控制、冲突协调、利益维护作用。它们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外来人口的正常流入和退出, 而且也有助于外来人口的融入,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上海城市化进程的良性运行。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中间组织的积极作用, 仍是今天上海外来人口管理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科回顾与展望
    明清时期中国的城乡关系——一种学术史理路的考察
    冯贤亮
    2005 (3):  113-120+125.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5.03.016
    摘要 ( 1141 )   HTML ( 3 )  

    城乡关系问题是中国历史研究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方面, 但长期存在着研究上的许多误区。其中, 最易引起争议的是明清两代勃兴的市镇, 应该归属于城市还是乡村?这对明清城乡关系的评判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乡村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应该立足于当时的情景和民众的认识与判定, 不应该以现代的理念与标准来简单地评判历史时期城乡关系间难以形容的复杂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