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20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研究
    革命世纪与哲学激进主义的兴起
    高瑞泉
    2013 (6):  1-17. 
    摘要 ( 651 )   HTML ( 13 )   PDF(805KB) ( 1485 )  
    在经历了激进主义反思的二十年以后,需要对20世纪中国的激进主义有更为正面的讨论。作为与保守主义、自由主义构成三角关系,被用为分析现代社会公共思想史工具的“激进主义”概念,不仅包含某种“态度”或“倾向”,而且包括实质性的理论内涵即“主义”,而它的出现及其社会植根性之证成,根本上需要从“革命世纪”的社会史来获得解答。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不但是政治的、文化的,更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基础性变迁。从1895年到1995年,可以描述出激进主义在“革命世纪”兴衰的图景。它包含政治、文化、哲学多个向度。哲学激进主义是政治激进主义或文化激进主义的哲学辩护,也是政治—文化激进主义的精神内核。它大致包括进步主义、社会革命论、平等主义和功利主义等四项,它们如何共同构成激进主义的哲学基础,则需要做更为深入的谱系学分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特征与实践
    胡逢祥
    2013 (6):  18-24. 
    摘要 ( 606 )   HTML ( 13 )   PDF(548KB) ( 1074 )  
    文化保守主义是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中最重要的文化建构论之一。理论上,它始终坚持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应在继承和改造传统的基础上展开,以不失民族自身的主体特征为目标,由此与文化激进主义以“西化”为目标的思路形成了鲜明对立。作为一种现代文化思潮,它与一般顽固保守思想根本区别,乃在对传统的继承,是建立在具有现代自觉意识的反思基础上的。从该思潮的代表性流派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派、“学衡派”和现代新儒家等主要活动看,其贡献大多集中在思想理论和现代文化哲学的体系建构领域,在社会实践层面,则殊少成就。这应是该派在现代社会长期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吕思勉研究
    吕思勉与唯物史观
    张耕华
    2013 (6):  25-30. 
    摘要 ( 533 )   HTML ( 12 )   PDF(583KB) ( 1129 )  
    吕思勉对唯物史观的接触约始于20世纪初,至迟到20世纪的20年代,他已经明确表示了对唯物史观的赞同,尤其是唯物史观中从经济上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更为他所赞赏,并在他的论著中加以运用。然而,他与当年唯物史观派的历史学家不同。他虽赞同唯物史观的经济的分析方法,但并不把它视为唯一的因素,不赞同事无巨细地都从经济上来分析原因;更不赞同歪曲史实而套用某种历史发展演进理论来解释中国历史。这是他赞同和运用唯物史观的限度和底线,也以此批评当年“过信唯物史观者”有此弊病。20世纪50年代后,社会和学界的舆情,已不允许在赞同或运用唯物史观时持什么限度或底线了,晚年的吕思勉也不愿再多谈唯物史观。然服膺唯物史观,他终身未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吕思勉对顾炎武史学的继承与发展
    李波
    2013 (6):  31-38. 
    摘要 ( 667 )   HTML ( 12 )   PDF(638KB) ( 1256 )  
    吕思勉深受清代学风的影响,循前代学者先读书、后做学问的传统路径,依托读史札记展开学术研究。在清代史作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当推顾炎武的《日知录》。吕思勉较好地继承了顾炎武博证求通的治学特点、阅读文献与考察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经世致用的撰述旨趣,在此基础上,他又积极因应时潮,采用新的学术眼光与知识理念研治史学,在治史成就上取得了超越前贤的新进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新儒学研究
    良知与公共理性的道德基础
    李洪卫
    2013 (6):  39-45. 
    摘要 ( 720 )   HTML ( 12 )   PDF(521KB) ( 1097 )  
    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涉及公民的合作意向和彼此互动的“相互性”即等利害问题,康德也曾经就此问题给出过自己的证明。儒家的良知学突出个体与他人关系中的“共感”:伤生若己。其中既包含着先天的同情心即对他人困境的同情和彼此援助的责任,也包含着彼此公平对待的情感面向,这一点在以往是有所忽视的,它的终极的实证根据是个体的万物一体的体悟。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以德报德尤其是“以直报怨”说明了儒家这个层面的立场,这反映了儒家良知学之公共性的诉求,昭示其有成为构建公共理性的可能基础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学研究
    进步史观与传统精神生活:新理学的内在问题
    鲍文欣
    2013 (6):  46-51. 
    摘要 ( 626 )   HTML ( 13 )   PDF(425KB) ( 1289 )  
    以“时代关切”为视角,可以看到冯友兰“新理学”体系内部的一大问题,是进步史观(《新事论》)与天地境界(《新原人》)之间的不协调。这可以追溯到《新理学》中进步道体观与永恒大全观之间的歧异。这一不协调在“革命道德”的论证难题中有最集中的表现。它提示着冯友兰思想中“历史进步的行动主义动力”与“当下可完满性的承诺”这一在现代中国思想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两难。冯本人在后来的思想发展中逐渐倾向于后者,但该问题本身仍有当代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史考辩
    一位修辞学家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基于《修辞学发凡》现代白话语例的考察
    张虹倩,刘斐
    2013 (6):  52-61. 
    摘要 ( 814 )   HTML ( 12 )   PDF(778KB) ( 1261 )  
    《修辞学发凡》是现代修辞学史上的公认的奠基性著作。陈望道在书中第一次系统采用了白话语例,以此回应五四时期“白话文不能修辞”的偏见,在现代汉语制度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研究《修辞学发凡》,分析书中的现代白话语例,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史;而由《修辞学发凡》不同版本间语例的选取和变迁,还可以认识陈望道的文学价值取向以及政治对文学评判标准的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万象》与1940年代文学
    张厉冰
    2013 (6):  62-71. 
    摘要 ( 680 )   HTML ( 12 )   PDF(673KB) ( 1105 )  
    作为40年代上海的一本通俗文化刊物,“抗日战争”与“孤岛”、“沦陷区”等关键词成为《万象》文学书写的时代镜像;日伪文艺政策、编辑理念与市场运作机制等要素决定了前后期《万象》复杂的文化生态和文学发展,使之呈现出三个典型特点:一是对战争的言说采取“隐性写作”的叙事策略,隐含着民族国家的隐性叙事与对殖民现代性的审思;二是文学创作主题转向市民日常生活,但日常生活叙事都呈现出“肯定”与“批判”的焦虑情绪;三是倡导融通新旧、雅俗共赏的“通俗文学运动”,而“正确的意识”、“高尚的趣味”、“大众的生活”成为界定通俗文学合法身份的标签。由此,《万象》即彰显出沦陷区文学发展的复杂命运,更丰富了40年代文学图景,展示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历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冷战史研究
    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对德索赔政策
    李凤艳
    2013 (6):  72-78. 
    摘要 ( 574 )   HTML ( 15 )   PDF(572KB) ( 897 )  
    战后向德国索取赔偿,关乎苏联的国家安全和经济重建,也将决定德国的命运及欧洲国际格局的走势,故而成为苏美英三国关注的重点。雅尔塔会议前夕苏联制定的对德索赔政策,遭到了美英抵制,但经过艰苦谈判达成的协议却在实践环节中落了空,苏联只能在德国苏占区提取赔偿。苏联对德索赔政策形成、调整与实施与战后大国关系由合作走向冷战的进程相契合,互为因果,深刻地改变了苏联、德国及欧洲国际格局的面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苏联与朝鲜战争:以联合国为研究平台的考察
    宋晓芹
    2013 (6):  79-85. 
    摘要 ( 638 )   HTML ( 12 )   PDF(507KB) ( 1296 )  
    战后初期,苏美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联合国监督下的朝鲜选举只能在朝鲜南部举行,由此直接造成了朝鲜的分裂。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苏联没有及时返回安理会,促使美国借用联合国的名义介入了朝鲜战争。志愿军入朝作战扭转战局以后,苏联拒绝了联合国的停火议案,错失了尽早实现朝鲜停战的一次机会。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苏美通过联合国渠道进行的沟通,推动了停战谈判大门的开启。战俘问题提交联合国以后,苏联始终坚持全部遣返的原则,致使联合国在战俘问题上无所作为。研究表明,苏美在联合国框架下关于朝鲜问题的博弈更多地表现为“零和”,较少表现为“双赢”。这种大体上多为“零和”的博弈,对朝鲜战争的升级和朝鲜停战的实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新型城镇化:农村内生发展的理论解读
    张文明,腾艳华
    2013 (6):  86-92. 
    摘要 ( 703 )   HTML ( 11 )   PDF(556KB) ( 1133 )  
    新型城镇化是中央提出的未来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的一个新的路径,目前学术界对此展开的深度理论探讨较少。城镇化问题在我国上个世纪末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二元城镇化战略”理论,对此李克强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对这一依据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中国经济三元结构论”的新观点,并为未来我国新城镇化建设勾画了基本蓝图。为此,引用西方社会学中的“内生发展理论”来解读新型城镇化理论,可以将其解释为“另一种发展”,其核心与本质是给予乡村社会足够的动力和权力,发展其自我控制能力,以实现其自我维持机制,以应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的种种挑战,最终实现我国城乡的统筹均衡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社会工作本土化建构
    安秋玲
    2013 (6):  93-98. 
    摘要 ( 643 )   HTML ( 11 )   PDF(447KB) ( 1276 )  
    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经验移植到中国之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显示出本土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对此学术界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回应。但由于缺乏对本土社会工作实践的足够重视,以及缺乏本土社会工作知识的积累,因此目前的国内社会工作本土化更多停留于“要本土化”的阶段,而对“如何本土化”仍需要引入新的视角。为此,基于当代知识观转型的时代背景,可以提出以实践性知识作为本土化建构的可能视角,从而进一步阐释实践性知识视角对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建构及中国社会工作未来发展带来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域际关系”视角下“土地换保障”的困境及其原因探析
    郑雄飞
    2013 (6):  99-106. 
    摘要 ( 564 )   HTML ( 11 )   PDF(503KB) ( 865 )  
    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换保障”作为一种权益协调机制得以产生,但其自身也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并产生相关权益冲突。在揭示“土地换保障”内在利益争议和权益失衡的基础上,通过借助“域”的视角与方法对“土地换保障”的置换平台和交换要素进行了域界划分,可以发现:“土地换保障”引发的权益冲突的实质在于“域际关系混乱”,它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利用自身优势混淆“域”际界限甚至“越域”行动所造成的。因此,有必要清晰界定与划分公域、私域与第三域的界限,明确相关的权利与义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问题辨析
    唐忠毛
    2013 (6):  107-115. 
    摘要 ( 626 )   HTML ( 10 )   PDF(631KB) ( 2359 )  
    “人间佛教”自太虚首倡,经印顺、赵朴初等人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思潮及其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但是,在当下人间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围绕“世俗化”问题也产生了诸多的争论与质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世俗化”一词本身充满了歧义,同时也因为不同的论者在使用“世俗化”一词时基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具体语境。有的论者在言及中国佛教“世俗化”时,仅局限于中国佛教自身的汉语历史语境,而无视现代性理论提供的宏大背景;有的论者则立足于西方宗教社会学的立场,而无视中国佛教与西方宗教形态的差异性;而有的论者则持受世俗化与宗教性两相对立的立场;凡此种种。因此,澄清“世俗化”一词的概念史背景与不同言说语境,进而对人间佛教发展过程中有关“世俗化”问题进行辨析、澄清,不仅有助于人间佛教的理论建设,也有益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司治理研究
    全流通条件下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研究
    蓝发钦,李永梅,陈小朋
    2013 (6):  116-122. 
    摘要 ( 596 )   HTML ( 10 )   PDF(466KB) ( 1106 )  
    在借鉴海内外文献关于控股股东行为决策模型基础上,构建全流通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效用最大化三阶段模型,分析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减持行为和“支撑”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实证研究,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减持前原持股比例、注入增持比例、控制权私有收益乘数和外部法制水平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减持行为决策影响较大,其他变量影响较小。针对全流通条件下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特点,有关方面应当加强外部法制体系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注重公司治理,以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所有权性质与高管薪酬业绩粘性
    孙丽,杨丽萍
    2013 (6):  123-131. 
    摘要 ( 648 )   HTML ( 10 )   PDF(535KB) ( 1382 )  
    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具有较为隐秘的粘性特征,即业绩上升时薪酬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业绩下降时薪酬的减少幅度。运用统计回归的方法,通过对沪深A股市场共计247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所有制上市公司的薪酬业绩粘性特征后发现,所有制对高管薪酬粘性有着显著影响,国有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业绩粘性特征显著强于民营上市公司。上述结论对于国企高管绩效考核制度的进一步优化,避免“奖优不惩劣”有着一定的实证参考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融问题探讨
    股权溢价的宏观经济学解释 ——源自中国A股市场的证据
    李巍,姚秋萍
    2013 (6):  132-139. 
    摘要 ( 651 )   HTML ( 9 )   PDF(1282KB) ( 1756 )  
    中国A股市场是否存在股权溢价之谜一直存在争议。在考虑货币流动性、总体税收以及一般物价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对过剩消费比率继而消费行为习惯影响的基础上建构分析框架,其实证估计的投资者相对风险厌恶系数落于合理区间(0,10)之内,修正了市场收益率与个体消费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而导出的与事实相悖的相对风险厌恶系数,成功解释了A股市场的股权溢价特征,从一特定视角论证了中国证券市场并不存在所谓的股权溢价之谜。上述结论可使投资者对十多年来A股市场的表现和特征有一清晰认识,从而正确把握市场走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民币国际化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方显仓
    2013 (6):  140-147. 
    摘要 ( 615 )   HTML ( 9 )   PDF(863KB) ( 1079 )  
    货币国际化使实际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下降,使金融资产之间替代转换程度提高,使金融资产价格对利率的敏感度提高,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其结果是,IS、CC曲线变得更加陡峭,LM曲线变得更加平缓,致使货币政策利率渠道和信用渠道的传导效果减弱,广义利率传导机制也变得模糊;但信用渠道仍具有比较优势,这也是我国频繁使用准备金政策的原因之一。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更应关注银行制度改革与发展问题,同时为稳定经济,应循序渐进而非盲目快速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