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07年, 第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9-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我国汉藏民族语言的语法类型
    黄行
    2007 (5):  1-12.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1
    摘要 ( 1955 )   HTML ( 4 )  

    汉藏语系语言分类在很大程度上用的是语言类型学的标准, 但是语法类型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强调。本文以汉藏民族语言三类开放的实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为语法单位, 从语言类型学、语料库语言学和语法化、语言接触等不同角度描述它们最基本的词法、句法类型。汉藏民族语言的语法类型大体可按语序分为使用OV语序的综合-粘着型语言(藏缅语), 和使用VO语序的分析-融合型语言(侗台语、苗瑶语)。由于汉藏语系内部存在形态类型和语序类型的巨大差异, 因此需要重新审视传统上认为虚词和语序是汉藏语系语言主要语法手段的说法, 以及汉藏语系语言历史分类的观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说文解字》徐铉反切中的音义错位
    蔡梦麒
    2007 (5):  13-15, 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2
    摘要 ( 2598 )   HTML ( 7 )  

    徐铉注音是以《唐韵》为主要依据的。但仔细核查徐铉注音与许慎释义, 经常可以发现一些音义错位的现象, 即徐铉注音与许慎释义不能对应, 徐铉注音另有义, 而许慎所释另有音。文章就此类音义错位现象选例作一些辨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巴金《小狗包弟》: 关键词修辞义素分析和文本解读——兼谈文学修辞研究方法
    谭学纯
    2007 (5):  16-22,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3
    摘要 ( 2160 )   HTML ( 4 )  

    《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 不是巴金晚年最好的作品, 但却是最值得分析的作品之一。从《小狗包弟》中选择对文本整体有解释力的几组关键词, 运用修辞义素分析方法解读文本, 亦即分析: “人”与“狗”互为镜像的修辞叙事, “包弟”向“包袱”转换的修辞情境, “包袱”自身的修辞语义暗转, 同位短语“小狗包弟”被人为拆解的修辞化分离, “我”变成“包弟”的修辞推理依据, 以及《小狗包弟》道德自责和道德追问主题。由此可以评价全文成功的修辞和不太成功的修辞, 同时评析不同学科背景文学修辞研究方法的得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汉诗人”河上肇的文化抵抗——《资本论》日本译介者的侧面像
    陆晓光
    2007 (5):  23-3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4
    摘要 ( 2498 )   HTML ( 9 )  

    河上肇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初接受马克思学说的中介者之一。晚年的他在中国八年抗战时期隐居转入汉诗创作, 并投入对南宋抗金诗人陆游为主要对象的鉴赏与研究。他以汉诗创作与鉴赏的方式寄托了反对日本侵华战争的心志, 同时也汲取了古典汉文学的精神资源。河上肇汉诗堪称是在文化领域坚持深层的反战抵抗, 代表了一种曾经被炮声淹没而值得后人静心聆听的声音。河上肇汉诗不仅从一个特定时代的日本学者的角度, 实践了古典汉诗文的现代价值与跨国意义, 而且从一个著名《资本论》日译者的角度, 提示了古典汉诗文与现代马克思学说之间的精神相通性。后者是“西马”诸家迄今所乏而未能企及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晚清词坛“常”、“浙”两派的共存与交融
    朱惠国
    2007 (5):  32-3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5
    摘要 ( 2094 )   HTML ( 3 )  

    “常州词派”崛起后, “浙西词派”无论在理论倡导上, 还是在创作实践上, 影响都没有消失。作为一个在词坛存在很长时间的流派, 一定有其合理性, 这是“常”、“浙”两派共存与交融的基础。但浙派毕竟是强弩之末, 厉鹗之后再无大家, 这种态势决定了两者的共存与交融是以常派为主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史研究
    民国初年的省制改革
    周生春, 孔祥来
    2007 (5):  39-42, 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6
    摘要 ( 2267 )   HTML ( 4 )  

    以往对民国初年省制改革的研究, 大多拘泥于机构设置的现代化或军民分治、缩小省区等枝节性问题, 因而不能正确认识改革的意义与失败的原因。事实上, 那场改革的核心内容与重要意义在于对各省与中央的关系及省之行政运作的探讨: 省制改革草案的设计不仅考虑到中央对各省的控制和各省对中央的制衡, 还考虑到省之自治行政与官治行政的区别与联系, 并试图对二者的运作做出合理的安排。但是由于时局、民众的心理传统和自治能力的限制, 这些有益的探讨皆未能落到实处, 致使如何安排各省与中央的关系以及省之行政运作这两个问题遗留下来, 仍成为当前省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革命史叙事框架下帮会研究的一个误区——试论游民与帮会之关系
    阮清华
    2007 (5):  43-48.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7
    摘要 ( 1952 )   HTML ( 4 )  

    在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 “革命力量”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帮会等秘密社会与无业游民既具有“革命性”, 又具有破坏性, 需要进行改造才能加以利用。因此, 主张将帮会定义为游民组织, 就能名正言顺地将二者都加以改造。这种做法忽视了帮会与游民组织之间不同的主要成分与特征。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 这种认识又成为学者们的“共识”, 从而影响了秘密社会史的研究。因此只有不仅抛弃那些明显意识形态化的认识, 而且分解那些隐性意识形态的影响, 学术研究才能真正具有客观性、科学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世纪上半叶杭县迎神赛会衰落因素浅析
    李学昌, 董建波
    2007 (5):  49-53.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8
    摘要 ( 2121 )   HTML ( 1 )  

    20世纪20—40年代, 浙江省杭县塘栖等地的迎神赛会活动消退乃至中绝, 直接的原因是国民政府运用强制措施推行移风易俗的政令, 取缔民间信仰行为的政策发生效力; 间接的因素在于主持其事的传统乡绅阶层要么转趋没落, 要么正在蜕变为新的精英阶层, 迎神赛会活动失去了主导者与组织者。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乡村经济衰退, 迎神赛会之类的民间信仰活动失去了赖以发动的经费来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53年粮食危机与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
    田锡全
    2007 (5):  54-60.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09
    摘要 ( 3501 )   HTML ( 108 )  

    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 与1953年粮食危机的出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有密切的关联。此前, 中国粮食供需的总体形势虽有所缓和, 但并没有根本好转。为解决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粮食的需求以及稳定物价的需要, 中央政府不得不谋求新的控制粮食资源的办法。粮食危机的出现, 为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提供了一个重要时机。另外, 在酝酿采取统购统销政策时, 中央政府一开始就把它纳入到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去, 以便对城乡传统生产关系进行改造。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晋宋之际的政局与高门士族的动向
    李磊
    2007 (5):  61-66. 
    摘要 ( 2125 )   HTML ( 1 )  

    晋宋之际, 高门士族的动向以义熙八年为界。此前, 他们仍在“门阀政治”的观念下从事政治活动, 二刘之争即隐含着高门士族利用时局恢复“门阀政治”的因素在内。义熙八年刘裕独掌大权后, 高门士族接受最高统治者权威统治的政治格局, 转向关注权力分配。在权力危机面前, 部分高门子弟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进取心, 背离了该阶层历来标榜的“素退”的精神风貌。更重要的是, 激化了的权力竞争关系削弱了高门士族在政治上的一致性, 从而使“门阀政治”的成立条件彻底丧失。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研究
    论合法性理论之流变
    郝宇青
    2007 (5):  67-74,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11
    摘要 ( 2593 )   HTML ( 5 )  

    合法性理论是政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其理论的明确提出及其比较系统的研究是近代以来的事情, 但是由于合法性理论和国家政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或者说, 合法性理论本身就是研究国家政权成败、兴衰的政治现象的, 因此, 自从人类社会的历史上有了国家、进入政治社会以来, 人们也就开始了对政治的合法性问题的思考。古代和近代的政治思想家对合法性理论的探索基本上遵循着理性建构主义的传统, 到了现代, 则出现了合法性理论由理性建构主义向经验主义的转型。当代的合法性理论研究, 主要表现为理性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合乎理性与宽容——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中的宽容观
    刘曙辉
    2007 (5):  75-79.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12
    摘要 ( 2296 )   HTML ( 3 )  

    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 罗尔斯捍卫了一种合乎理性的宽容观, 以回应现代民主社会中理性多元论的事实。其中, 理性多元论事实是宽容的主观环境, 而合乎理性则是宽容的基础。合乎理性包括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提出并遵守公平合作项目的意愿, 假如别人也这么做的话; 二是认识并承担判断负担之后果的意愿。“判断的负担”是合乎理性的分歧产生的根源, 它是在自由的条件下人类理性运用所具有的特征。作为有理性的人, 个人认识到并愿意承担判断负担的后果, 意识到强加自己的善观念于他人之上是不合乎理性的, 因而作出对宽容的承诺。罗尔斯的宽容观有两点局限: 第一, 因为不可同时可能的问题, 合乎理性的论证往往不能为“谁应该让步”这一问题提供指导; 第二, 因为没有考虑文化多元的问题, 这种宽容观不能对当今少数群体认同诉求的问题做出充分的回应。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冲突范围理论研究——以谢茨施奈德政治冲突理论为中心的考察
    宋衍涛
    2007 (5):  80-84, 91.  doi: 10.16382/j.cnki.1000-5579.2007.05.013
    摘要 ( 2017 )   HTML ( 3 )  

    政治冲突的扩散性是政治冲突中的一种自发的不可抑制的自然趋势, 就象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一样, 它是个不可控的政治过程。不过, 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的扩散虽然具有自发性, 但可以通过政治设计予以控制冲突的范围, 而不是排斥理性的政治设计。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范围与政治冲突结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政治冲突范围增大或缩小对于政治冲突的结局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 甚至使人无法根据原有的政治冲突对比对政治竞赛格局进行预测。针对政治主体对政治冲突范围及其路径整合的需要, 谢茨施奈德对现有政治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新的政治系统设计, 企图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和平主义的和平政治思想述评
    张丽君
    2007 (5):  85-91. 
    摘要 ( 2643 )   HTML ( 5 )  

    绿色和平主义是一种新兴的政治思潮和社会运动, 在国际政治领域, 它提出绿色和平政治思想。通过分析绿色和平政治思想提出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主要内涵和理论特点, 可以看出绿色和平政治思想的提出既是对生态环境危机和对传统外交政策的回应和反叛, 也是对其他学科关于生态政治研究理论的总结。绿色和平政治思想在内涵上主要包括建立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整体和系统的方法解决全球问题、非国家行为体是构建和平世界的主导力量、坚持非暴力原则, 其理论上具有全球性、大众性、理想性等特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论早期普通法的契约诉讼形式及其演进
    陈融, 刘庆飞
    2007 (5):  92-97, 116. 
    摘要 ( 2205 )   HTML ( 3 )  

    “债务之诉”、“违约之诉”、“请求返还动产之诉”与“账目之诉”是14世纪前存在于英格兰王室法院的主要契约诉讼形式, 它们都因程序的僵化而无法提供充足的救济并对契约法的发展带来障碍。兴起于14世纪的“承诺之诉”, 经过逐步扩张最终发展为统一的契约诉讼方式。契约诉讼形式的内在演进是普通法系契约法起源的独特路径, 契约诉讼的发展得益于对侵权理论的借用, 中世纪英格兰司法权的分化与竞争是契约诉讼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全球化、新国际劳动分工与全球城市的崛起
    余佳, 丁金宏
    2007 (5):  98-104. 
    摘要 ( 2791 )   HTML ( 12 )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的地域分布及其构成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晚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从福特主义向灵活积累转变。伴随这种转变而出现的“时空压缩”新体验, 反映出资本对区位的选择更加敏感。新国际劳动分工本质上是跨国公司凭借资本优势将企业内部分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尝试, 外国直接投资则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和生产布局的主要手段。上世纪80年代以后, 外国直接投资主要流向服务业, 金融业和高级生产者服务业也在世界主要城市趋于集中, “全球城市” (或称为“世界城市”) 因此形成。在此过程中全球城市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要单元, 民族国家的力量则受到削弱, 但两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不像表面显示的那样简单, 对此学界至今仍没有定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自由贸易区对发展中国家FDI拉动效应的差异——从经济地理条件角度对东盟国家与墨西哥的比较
    曹宏苓
    2007 (5):  105-110. 
    摘要 ( 2093 )   HTML ( 3 )  

    自由贸易区对成员国FDI产生拉动效应的起点是其共同政策与制度能改变成员国经济地理条件, 从而打破跨国公司的原有优势格局、优化成员国投资环境。自由贸易区对发展中国家FDI的拉动效应是有差异的, 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不同的成员国组成状况, 并分别实践了两种不同内涵的自由贸易区制度安排, 因而对东盟国家和墨西哥的FDI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效果。据此可以推断, 针对性地选择自由贸易区合作对象国, 设置一系列健全并卓有成效的共同政策与制度是增强自由贸易区FDI效应的前提与基础; 而保持自身宏观经济稳定和综合性国际投资环境比较优势则是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在区域引资竞争中赢得更多机会的关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进中的竞争策略
    张攀, 徐长乐
    2007 (5):  111-116. 
    摘要 ( 2099 )   HTML ( 1 )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地方行政力量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背景下, 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正经历着变革性的演变, 城市群竞争力的塑造也面临着诸如行政力量变动、基础设施消长、生态控制等突出的问题。而从国外城市群空间开发和竞争力提升的经验来看, 空间结构扁平化、空间联系多向性和城市群空间特性服务于地域综合开发的趋势是竞争力得以获得的途径所在。因此, 未来的长三角城市群在借鉴国外经验解决自身发展障碍、参与全球竞争时的具体策略在于制度整合国际化、经济发展空间均衡化、竞争永续性和核心边缘地区统筹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三角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差异的变动趋势
    张晓菊, 曾光
    2007 (5):  117-121. 
    摘要 ( 2000 )   HTML ( 0 )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 根据该地区的行政区划将其划分为16个区域, 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以及收敛性等多个角度实证研究该地区内各区域1978年到2004年27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差异的变动趋势, 其结果表明: 尽管长三角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绝对差异(标准差值和极差值两项指标) 逐年扩大, 且阶段性明显, 但就相对差异而言, 总的趋势是逐年减少, 并且在进入21世纪后趋于稳定, 该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已经进入了“高度平均”的阶段; 同时, 该地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研究期间总体上存在δ-收敛, 并存在着明显的绝对β-收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