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4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1-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宗教社会学研究
    宗教、社会与权力关系 ——“宗教市场论”的社会学解读
    李向平, 杨林霞
    2011 (5):  1-7. 
    摘要 ( 1600 )   HTML ( 236 )   PDF(1654KB) ( 2904 )  
    以斯达克等为代表的“宗教市场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在备受诟病的同时,也颠覆了“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固有范式,开启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就宏观层次而言,斯达克的“宗教市场论”是一独特的宗教结构论,它不仅对宗教现象和宗教活动展开分析,同时也涉及到宗教与个体信仰、国家、社会、政治等相互之间多重复杂的互动关系。可以认为,宗教市场论新范式为当代学界研究中国宗教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来推动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以获取丰富数据和事实来检验宗教市场论的命题在中国情境中的适用性。同时,宗教市场论亦可为宗教管理当局和宗教组织提供有益借鉴,为宗教管理方式和宗教发展思路开拓一个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民社会中的宗教:罗伯特•伍斯诺的多维分析模式述评
    黄海波
    2011 (5):  8-14. 
    摘要 ( 1397 )   HTML ( 11 )   PDF(1583KB) ( 1646 )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宗教社会学研究逐步突破了世俗化理论的桎梏,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考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公民社会视域下的宗教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与偏重于政治角度的研究不同,以罗伯特?伍斯诺为代表的一类学者主张对这一主题进行多维度分析,这些维度主要包括构成公民社会外部压力的政治、经济维度以及体现公民社会内部挑战的多元化与共同体维度。在大量经验研究基础上,伍斯诺对作为公民社会要素的宗教在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时的角色和结果作了深入分析,中立客观地揭示了宗教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影响。目前,这位重要学者的思想理论,在国内尚未引起重视,因此较完整地介绍伍斯诺的宗教公民社会理论,可以为当前中国宗教与公民社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理论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2011 (5):  15-21. 
    摘要 ( 1484 )   HTML ( 12 )   PDF(1644KB) ( 2618 )  
    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伦理学研究
    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庄子》中的道家美德伦理
    黄勇
    2011 (5):  22-32. 
    摘要 ( 1631 )   HTML ( 5 )   PDF(1583KB) ( 2098 )  
    《庄子》通过讲述各种不同的故事提出了一种首尾一贯的规范伦理,而这种规范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在这样一种道家的美德伦理中,最重要的美德或性格特征是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西方各种通行的美德伦理理论从未论及这种性格特征,但它在当代全球化的多元社会生活中却极具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性论能否为美德伦理奠基?
    ——在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之间
    刘梁剑
    2011 (5):  33-38. 
    摘要 ( 1580 )   HTML ( 7 )   PDF(1651KB) ( 1553 )  
    随着virtue ethics在西方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virtue ethics格儒家伦理之义。儒家美德伦理,依其理想形态,应当使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互济不足,相与启发,使两种起源上异质的伦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助益。借助儒家伦理与西方思想的对话,可以论证在人性论问题上“是”与“当”一气贯下,人性能够决定人应当如何生活,人性论能够为美德伦理奠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儒学研究
    “坎陷”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
    杨泽波
    2011 (5):  39-43. 
    摘要 ( 1291 )   HTML ( 6 )   PDF(1636KB) ( 2201 )  
    自牟宗三提出“坎陷”概念之后,学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人们普遍反映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其实,“坎陷”概念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即“让开一步”、“下降凝聚”、“摄智归仁”。从这三个含义入手,理解“坎陷”概念就不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了。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试说“东亚儒学”何以必要
     ——从子安宣邦、黄俊杰的相关论述说起
    吴震
    2011 (5):  44-53. 
    摘要 ( 1351 )   HTML ( 5 )   PDF(1570KB) ( 1621 )  
    1.东亚儒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对于中国自身的儒学传统的再认识、再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2.在对历史上帝国主义论述的东亚观(包括中华帝国、日本帝国时期)进行批判的意义上,东亚儒学研究也是完全有必要的;3.东亚儒学研究视野的确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并反省近现代东亚的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4.东亚儒学研究可以为儒学走向世界、参与文明对话提供重要的契机,并能使东亚儒学为应对全球化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朱熹的“去旧习”说
    卢其薇
    2011 (5):  54-62. 
    摘要 ( 1308 )   HTML ( 3 )   PDF(1575KB) ( 1470 )  
    朱熹理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通过一套人性的修养方法,以革除“习气”对本性的障蔽,进而促使潜存的道德本性如实彰显。朱熹从“内引”和“外诱”两个方面来解释旧习的成因,并对“去旧习”如何可能进行了探讨,强调学校教育与童蒙教育对德性养成的积极作用。以“行为理论”和“地方哲学”的观点对朱子气质变化(“去旧习”)说作一重新解释,可以照明该理论对成德过程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史研究
    清末民间社团的发展空间及其限度 
    ——以上海为中心
    方平
    2011 (5):  63-71. 
    摘要 ( 1242 )   HTML ( 2 )   PDF(1642KB) ( 1734 )  
    清末最后十年间,上海地区各种类型的新式社团蜂拥而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些社团虽然宗旨不一,所务各异,但大多汲汲于“维持公益”,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组织活动。由此,不仅促进了社团自身的发展,亦拓展了城市的公共生活。毫无疑问,社团的勃兴及其组织活动的繁荣,主要缘于社会各界、各阶层实力的增强和“合群”意识的提升,但“新政”期间官方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不过,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民间社团的发展空间又是有限度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辛亥前后的学堂、学生与现代国家观念普及
    瞿骏
    2011 (5):  72-79. 
    摘要 ( 1267 )   HTML ( 3 )   PDF(1639KB) ( 1788 )  
    现代国家观念是中国走向现代进程中影响至深至大的观念之一。辛亥前后全新的学堂建制与报刊舆论等相结合,为现代国家观念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学生在普及进程中既产生了对清末名士的景仰崇拜,也发展出另一种“夷夏之辨”,更影响了此群体中的思想竞逐。由此学生们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乃至感觉世界在辛亥前后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清臣民与民国国民之间?
    ——以新政时期万寿圣节为中心的探讨
    小野寺史郎
    2011 (5):  80-86. 
    摘要 ( 1529 )   HTML ( 2 )   PDF(1648KB) ( 1699 )  
    这几年,对于民国初年国庆日的研究比较盛行。但庆祝纪念日的习惯,并非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庚子事变以后清政府开始新政,其中,改变万寿圣节的形式,导入臣民悬挂国旗以庆贺君主诞辰这一全新的政治文化,无疑是以清末外交官在欧洲与日本目睹之各国的习惯为参考的。与此同时,非君主国美国与法国等独立或革命纪念日的概念,也被梁启超介绍到中国。于是,不是庆祝君主诞辰,而是通过纪念过去“事业” 养成国民之爱国心的纪念日,此想法也在新政时期十分普及。此等新的政治文化,在构成“民国国民”的自我认同之前,已被赋予构成“大清臣民”的新自我认同之期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论中俄伊犁谈判时期的清流派
    汤仁泽
    2011 (5):  87-94. 
    摘要 ( 1060 )   HTML ( 2 )   PDF(1635KB) ( 1642 )  
    中俄伊犁谈判崇厚签约后,经历了严惩崇厚、改派使臣、改定条约等过程,每一次改动,都与清议有关。清议的劾奏,也曾促使清政局在某些政策方面有所变化,也改变了清流派在清廷中人微言轻的局面,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声望,但清流派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认识不足,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真正挽救危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代文学研究
    论觚庵诗
    程羽黑
    2011 (5):  95-100. 
    摘要 ( 1191 )   HTML ( 3 )   PDF(1575KB) ( 1768 )  
    觚庵(俞明震)是光宣诗坛的一位大家,在诗风、诗技、诗情上都有独到的特色。觚庵在诗风上,并不限于所谓“觚庵学简斋,杜味得苍凉”;在诗技上,擅长写景,尤其注意光影变化;在诗情上,结合了澹秀和深浓,有真情而无俗欲,多悲悯而少愤激,与同时代其他戮力国事的诗人颇异。觚庵因不像陈散原、郑海藏那样开宗立派,也不像樊樊山、易实甫有较多作品,所以没有显赫的世俗声名。但觚庵诗的独特和精彩,不在同时任何大诗人之下。人称“不朽之作家”,可谓当之无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上海竹枝词看条约口岸知识者民族观念的演变
    程洁
    2011 (5):  101-107. 
    摘要 ( 1331 )   HTML ( 2 )   PDF(1566KB) ( 1647 )  
    晚清民初的上海,既是国家门户开放,中外观念碰撞的一大空间,也是“竹枝词”空前繁荣的一个胜地。如果说,条约口岸的地理空间造就了一大批“条约口岸知识分子”,那么,通过对于这一时期流传的竹枝词中“夷”“洋”等涉及民族观念词汇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则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在国家社会转型时期,这批条约口岸知识者的民族文化观念是如何由直呼为“夷”,到“夷”“洋”混用,再到去“夷”用“洋”,表达出自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心境,由此也可看到传统知识分子向近代知识分子嬗变的一个轨迹。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孙原湘:性灵派的殿军
    程美华
    2011 (5):  105-112. 
    摘要 ( 1280 )   HTML ( 2 )   PDF(1634KB) ( 1646 )  
    性灵派为乾嘉诗坛影响较为广泛而深远的一大诗派,其后期主要代表有孙原湘、王昙、舒位、张问陶等。比较之下,孙原湘就诗论而言,虽无正式的论诗形式,内在精神却比张、舒等与性灵派主将袁枚更接近,更具性灵派风尚;就创作而言,也许内容、境界上或有不及舒、张者,而表现手法上却往往能以巧思、神韵胜人一筹,更能体现“性灵”二字;就与袁枚的交往而言,相对于其他三人也更为亲近,因此,堪称性灵派的殿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研究
    数的一致性假设
    刘承峰, 陈振宇
    2011 (5):  113-119. 
    摘要 ( 1273 )   HTML ( 2 )   PDF(1575KB) ( 1470 )  
    现代汉语在句法上没有“主谓/谓宾一致性”的强制要求,但在语义上有此要求,即“数的一致性假设”:必有论元和事件论元在数上须一致,可有论元不能少于必有论元。为了证明以上假设的普遍适用性,需要对“数”重新考察:区分实体参与事件的内部方式和外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事件类型;以根据事件类型确定的“最小量”为参照点确定名词性成分的数值,并对“数的一致性假设”进行反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NP1NP2 地VP”的构式分析*
    唐依力, 齐沪扬
    2011 (5):  120-124. 
    摘要 ( 1348 )   HTML ( 2 )   PDF(1575KB) ( 1847 )  
    “NP1NP2 地VP”作为一种构式有其存在的理据性,该构式具有表达主观量这一基本构式义,在表达主观量时主要表达的是主观大量义,极少数表达的是主观小量义,还有一些需结合语境才能判断。进入该构式的多项式NP具有以下特征:绝大多数以2+2式节律出现;其语序安排体现“量”的特征;是构式义实现的必要条件;必须是相同义位的组合。“地”的隐现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多项式NP组合的临时性的强弱;多项式NP是否是VP的论元成分;整个构式的韵律需求;VP是否具有复杂形式。进入该构式的VP的核心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和使令动词,且VP主要以复杂形式出现;VP与多项式NP之间存在“有界/无界的匹配原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下经济问题研究
    我国部分省份经济增长的转移动态特征
    陈体标, 饶晓辉
    2011 (5):  125-131. 
    摘要 ( 1620 )   HTML ( 2 )   PDF(1571KB) ( 398 )  
    利用包含结构变化的样本自相关函数方法,采取1953—2007年我国21个省份的人均实际GDP数据,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转移动态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区域经济增长衰减速率表现为非线性振荡特征;除青海省外,样本中的其他省份的转移动态路径并不符合新古典索洛模型以指数收敛的转移动态特征,新古典增长指数收敛模型在刻画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路径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扣除标准的公平性分析与思考
    刘小川, 石琬如
    2011 (5):  132-137. 
    摘要 ( 1489 )   HTML ( 1 )   PDF(1569KB) ( 1536 )  
    个人所得税制度是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公平再分配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中,关于工资、薪酬项扣除标准的公平问题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中的社会关注焦点。对我国2006年至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效果的量化分析发现,仅仅依靠不断提高工薪扣除标准并不能缩小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差距,只有采取在综合所得税制基础上的基础扣除加额外扣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社会财富公平配置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龙翠红
    2011 (5):  138-144. 
    摘要 ( 1738 )   HTML ( 221 )   PDF(1571KB) ( 2867 )  
    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2)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风险探析
    彭锻炼
    2011 (5):  145-150. 
    摘要 ( 1240 )   HTML ( 1 )   PDF(1568KB) ( 1361 )  
    通过构建财政支出收入分配风险指标体系,利用我国1985—2008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财政支出收入分配风险程度还比较低,但有逐渐加大的趋势;风险主要来源于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和宏观经济环境指标。在此基础上,用排序选择分析方法分析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对收入分配风险程度的影响,其主要结论是:支农支出比重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收入分配风险程度;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提高反而会增加收入分配风险程度;工交商事业费和国防费支出对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有明显促进作用;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和政策性补贴支出对降低收入分配风险有促进作用,但效果还不明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