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4年, 第4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4-09-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其他
    华东师范大学青年学者专号——卷首语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5):  0-0. 
    摘要 ( 654 )   HTML ( 9 )  
    这是本刊30 年后新的一期“青年学者专号”。       30 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以刊发“青年教师专号”、“博士生专号”、“新学科专号”等举措,向学术界隆重推出杨国荣、童世骏、陈卫平、高瑞泉、陈琦伟、张志超、王晓明、夏中义、刘永翔、陈大康、蒋述卓、陈兼、邵勤、李其维等一大批日后享誉国内外学术界的青年学者,由此也形成了自己的办刊特色。     30 年后的今天,本刊试以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为契机,实施新一轮推进青年学者成长的举措。当今人文社科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可以说一是缺乏批评———既缺乏同龄人的批评,更缺乏名家的批评;二是缺乏认同———既缺乏专业内的认同,更缺乏跨学科的认同。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在以被某些部门视为学术计量标尺的“引用率”上,我们很容易发现,在人文社科领域,面对同一命题,即使青年的论文更具价值,人们大多数还是愿意引用名家的研究。而这不但部分扭曲了“引用率”的客观性,同时也部分遮蔽了青年学术思想的发展。     为此,今年3 月,本刊举办了“青年学者研究思路研讨会”,特别邀请本校近3 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70 多名青年学者报告自己的研究思路和遇到的问题,并邀请学术名家当场点评。此后,本刊又开设了每月一次的“青年学者论坛”,每次一个主题,由来自不同学科的若干青年学者主讲,同时邀请学界名家和学术名刊的主编点评。其中,第一场论坛“历史与现实纠葛中的‘国家’概念”,青年历史学者、政治学者和社会学者分别就中国古代的国家概念与国家权力、近代中国的自我塑造、德国历史中的“国家”、中国历史与历史中国、国家发展与政治学等作专题报告。第二场“经济转型下的结构调整:难点与出路”,青年金融学者、管理学者、经济学者分别就经济转型中的潜在增长率变化与新一轮“开放促改革”的路径,生产性服务创新推动制造业升级的模式与路径,民营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模式与对策,经济转型背景下教育如何提高农户的收入等专题发言。第三场“从结构主义到后后结构主义脉络中的欧陆激进思想”,青年文艺学者、哲学学者、政治学者分别围绕阿尔都塞结构主义的文艺批评、德勒兹哲学中的“生命”概念、阿甘本与政治等专题作报告。来自国内外的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经济学家、文艺学家、社会学家许纪霖、牟发松、刘擎、罗岗、马奥尼(Josef Gregory Mahoney)等以及《探索与争鸣》、《财经研究》等杂志主编即席点评。“研究思路研讨会”和系列论坛已经成为青年学者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互相砥砺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他们与学术名家、学术名刊直接对话的重要平台。在此基础上,本刊这一期推出了青年学者专号。     本期刊发的18 位作者都是45 岁以下的青年,同时,也都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承担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可谓目前我国最高等级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资助体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向来为学界所重,社科项目立项近年更是持续增长。据统计,年度项目自2012 年起,立项数持续3 年为上海市第1,全国前10;2014 年度立项数为全国高校第4,为史上最好成绩;全国教科项目2013 年立项数为全国第1。特别可喜的是,在这其中,青年教师起到了关键性作用。5 年来,全校共承担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1 项,其中45 岁以下教师承担项目达148 项,占比均在50%以上,2013 年更达到了近70%。     显而易见,青年学者不但是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更已经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主体性力量,他们在视野的世界性和学术的规范度上已显示出新一代的特色,尽管在思想的穿透力和范式的创造性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皇帝之问:宋代殿试策问及其模式化焦虑》
    方笑一
    2014 (5):  1-9. 
    摘要 ( 672 )   HTML ( 7 )   PDF(1972KB) ( 2264 )  
    对宋代殿试策问的研究,通常关注其所蕴含的史料价值或文体学意义,但这两种视角各有局限。在试策被确立为宋代殿试的唯一项目之后,殿试策问成为宋代皇帝和士人沟通的重要方式。策问中普遍反映出帝王的焦虑,问题由焦虑所引发。焦虑通常来源于与上古理想政治状态的反差,与汉唐明君、本朝先皇统治状况的比较,儒家经典文本的制约,以及天降灾异。其实这些焦虑和来源也出现于前代帝王及文人拟作的策问之中,是一种“模式化焦虑”,是宋代皇帝与士大夫共享的一套政治话语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传统中国帝王们政治想象力的深刻局限。一旦面临非常的政治情势,殿试策问中仍然会显示出独特的政治印记,它们夹杂、隐匿于模式化焦虑和惯常的政治话语之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言为心声?言违心声?
    ——以毕沅的诗歌创作为例
    杨焄
    2014 (5):  10-16. 
    摘要 ( 617 )   HTML ( 8 )   PDF(1651KB) ( 943 )  
    “言为心声”的观念将作品视为对作者心态和经历的真实记录和准确描写,但古代作家往往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作品多次进行删改润饰,以致最终的定本与之前的其他传本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歧异,经过修订的内容与实际发生过的真实情况有时相去甚远。清代乾嘉时期诗人毕沅的诗歌创作就呈现出这样的特点,他在晚年编定诗集的过程中,对旧作从整体到局部,从形式到内容,都做了形式各异、程度不一的增删润饰,反映了在创作、修改和流传过程中异常复杂的情况,在此背后也隐藏着作者颇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由此可见,在研究过程中对于“言为心声”的适用范围和有效程度都应该有更加全面细致的考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研究
    天下的另一种形态
    ——东晋及东北族群政权建构中的天下意识探析
    李磊
    2014 (5):  17-27. 
    摘要 ( 642 )   HTML ( 8 )   PDF(2467KB) ( 1466 )  
    分裂时期的多元天下与大一统时期的一元天下共同构成中国历史上的天下形态。列国并立之4 世纪的天下形态集中体现了多元天下的特征。首先,天下秩序之所以能存在,是以华夷共有的天下意识为前提。东晋、慕容氏、高句丽都从天下意识中找到不同的合法性资源。正因为“夷”在天下秩序中的地位上升,大一统时代“中心—边缘”的单向支配关系被多元互动关系所取代。也因如此,天下秩序并不稳定,聚变与裂变两种反向运动同时发生。东晋在兼并列国的同时,也分裂出慕容燕。但因为天下意识的制约,聚变是历史的主线。高句丽在参与晋或燕天下秩序的同时,建构自己的小天下,出现了“天下套嵌小天下”的新形态。在4 世纪的多元天下中,东晋一元独大,列国皆受其制约与影响,这是天下意识得以维系、多元天下向一元天下迈进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入城又回乡
    ——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社会流动的再考察
    瞿骏
    2014 (5):  28-35. 
    摘要 ( 720 )   HTML ( 8 )   PDF(1630KB) ( 1257 )  
    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在城乡间的社会流动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村镇到小城市再到大城市,甚至走出国门的过程。其还有一个读书人入城之后有意或无奈“回乡”的过程。他们回乡的动因一方面源自于在城市中社会向上流动不易,同时也来自于清末民初小城市和村镇为其开辟的社会流动的空间。以昆山一地为个案,以其1912—1925 年的学堂和教职员状况为考察中心,我们来讨论清末民初江南读书人城乡间社会流动中“回乡”的趋势及这种趋势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协调与猜忌
    ——1969年EC—121事件前后的美韩关系
    梁志
    2014 (5):  36-46. 
    摘要 ( 723 )   HTML ( 10 )   PDF(2002KB) ( 1170 )  
    1969 年EC121 事件前后,美韩同盟内部看似密切协调,实则相互猜忌。从韩国的角度讲,该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深了朴正熙政府对美国“保护伞”的怀疑,将美韩同盟带入一场新的信任危机,进而促使汉城主动寻求与平壤缓和关系并努力实现国防自立。就美国而言,EC121 侦察机被击落致使本应提上议事日程的削减驻韩美军问题被迫搁置,直至半年后尼克松才正式做出该决定。美国和韩国之所以长时间难以建立稳定的互信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双方认识和处理朝鲜半岛问题的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该个案还表明,冷战时期共同的敌人完全可能使实力相差悬殊的两个国家(或地区)走到一起,但却未必能够让二者形成共同的战略意识和判断。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基督教精神如何进入贺麟心学之思
    顾红亮
    2014 (5):  47-53. 
    摘要 ( 750 )   HTML ( 9 )   PDF(1200KB) ( 1263 )  
    在留学美国期间,基督教精神不仅以感性的方式潜入贺麟的日常生活,而且以理性的方式渗入他的理智生活,这给他的“新心学”注入一股活的动力,为他的“新心学”构思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在他对“太极三义”、“心即理”的解说背后和对儒者气象的诠释背后,都隐含着基督教精神的影子。贺麟理解的基督教精神潜移默化地沁入到他的心学之思的内部,成为“新心学”的一个内在向度,这使“新心学”呈现出与其他现代新儒学相当不同的宗教哲学特征,使他在思考儒家思想的新开展话题时多了一个宗教化向度。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语境中的“正义”概念
    孙亮
    2014 (5):  54-59. 
    摘要 ( 705 )   HTML ( 8 )   PDF(1044KB) ( 1689 )  
    正义之于马克思不能纠缠于“词句之争”。马克思“拜物教批判”中包含认识论维度的“物化”(Verdinglichung)与存在论维度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这两个方面能够成为勘定“正义”的基本原则。依据西方政治哲学的“正义”观念,人们将基于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态之“契约”的正义形式看作是一切社会的“自然属性”,从而为交换正义作“辩护”,即“正义拜物教”。而马克思立足于存在论的物象化(Versachlichung)批判了传统的“正义”观念,并认定正义是基于商品交易的社会,从而站在共产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解构”。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辩证地走向一种“过渡时期”的“建构性”正义观念,从而真正通达“人的自我实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思想与语言:重审语言优先性论题
    郁锋
    2014 (5):  60-67. 
    摘要 ( 680 )   HTML ( 8 )   PDF(1302KB) ( 1769 )  
    在达米特、埃文斯等人的助推下,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成为关乎分析哲学基础的一个重要议题。过去的几十年间,达米特提出的“语言优先性论题”即语言分析是通往思想哲学的唯一路径,被经典分析哲学家奉为根本信条。然而,埃文斯、皮考克等思想理论家大胆挑战语言优先性论题在思考思想和语言关系问题上的教条,主张思想的把握比语言分析更为基础,在哲学解释的次序上思想应先于语言。这种观点,一方面承认语言表达不再是描述思想的唯一载体,在哲学分析中思想也具有基础性地位,为重审思想的本质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为研究思想的构成要素———概念提供了新的空间。而且,上述观点扩展至概念研究中将改变传统认知科学和心灵哲学关于概念本体和概念获得的基本假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身体与信念:以丹药秋石为例
    朱晶
    2014 (5):  68-74. 
    摘要 ( 785 )   HTML ( 10 )   PDF(1304KB) ( 1732 )  
    中国古代以人体尿液为主要原料制备的丹药秋石,被认为具有治疗与养生等功能。通过对秋石的制备方式、主治功用进行考察,意在探讨制备秋石的理论根源,分析中医赋予具体药物以药性和主治功用的机制以及中医的身体性与药物有效性的评价问题。研究发现:以人尿炼制秋石有外丹术、内丹术、医学等多重源流;从长历程的因素来鉴定药物的功用,实现对自然的模拟,是中医对药物认知方式的特色所在;作为认识主体的身体,以阴阳五行为媒介,对药物功用原理进行解释;身体被视作持续和流动,药物与人体通过其中相似的要素而相感、相生,认识药物、自然与认识人体交互进行;医家在炮制秋石的过程中构建的对传统理论的信念是秋石被长期使用的可能原因,对秋石功用的认知与评价交织在一起。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研究
    施特劳斯与政治哲学的两个路向
    吴冠军
    2014 (5):  75-86. 
    摘要 ( 598 )   HTML ( 8 )   PDF(2065KB) ( 1425 )  
    利奥•施特劳斯是晚近十余年汉语政治哲学关注的焦点人物,他提出的现代性批判视角与复兴古典政治哲学的努力,已激起大量讨论。施氏同时给其政治哲学贴上“苏格拉底式”与“柏拉图式”的标签,然而,这师徒二人当年恰恰开启了政治哲学的两个相反路向。施特劳斯在两个路向之间的诸种艰苦游移及其最终隐在取向,便成为了一个极具思想史价值的经典个案。通过细致剖析此学案,我们可以进一步追索出政治哲学从其古希腊创基性时期到当代欧陆激进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脉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分类治理与体制扩容:当前中国的社会组织治理
    王向民
    2014 (5):  87-96. 
    摘要 ( 643 )   HTML ( 7 )   PDF(1763KB) ( 1756 )  
    新世纪以来,社会组织的崛起及其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命题。目前地方政府形成了三种社会组织的分类治理模式:第一,推动人民团体及免登记团体的枢纽性社会组织建设;第二,对服务性社会组织进行项目制的组织治理;第三,通过领袖吸纳、组织(结构)吸纳与职能吸纳的方式,将草根化、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性社会组织并入政治体制。这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而精致的分类治理体系,它显示了体制扩容的政治特征,也表明实践性政治知识的生长。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人本”回归
    张文明
    2014 (5):  97-107. 
    摘要 ( 644 )   HTML ( 7 )   PDF(2037KB) ( 1518 )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从政策意味来理解,客观上这种过程是身份的转变,但是如果从一个世纪以来的城乡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来看,实际上这种转变在我国则有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它试图从权利上解决市民与农民的制度分层,建立一个“市民化的平等社会”。城乡关系实际上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被资本演绎的“竞合”关系,是人类社会从经济理性走向社会理性的标志。新型城镇化策略中对“人本”的尊重,被认为是回归至“城乡关系本是人的关系”的“市民化”事实本质。城乡关系从竞争走向融合的过程是解决人为造就的社会分层走向平等的过程,其历程正是对市民权的再造过程,新型城镇化提出对“人”的尊重正是这一过程在我国的再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社会建设”理论的当代转向
    郑雄飞
    2014 (5):  108-122. 
    摘要 ( 559 )   HTML ( 8 )   PDF(2503KB) ( 1040 )  
    无论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还是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观念的创新”,社会建设伴随历代社会发展一直存在着。经历世纪轮回,社会建设的内涵已突破“将社会建设等同于各种社会事业建设”窠臼,逐渐深入到资源配置和改善民生;外延不再泛化为“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建设的总名”,而逐步锁定于利益协调和格局优化;领域逐渐回归“社会性”,不再从属于政治或经济领域;主体不再是“补政府设备之不足”,突出了“社会”的主体地位;目标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或笼统的“富泰康乐之社会”,而聚焦于民生改善和利益关系协调;手段不再泛化为民主政治、文化、心理和教育等,则集中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社会发展路径优化。这些历史转向具有内在的动力机制、层次结构和相互关系,但也并非完美无缺,在研究取向和关键点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构建多民族共同体的 “迪庆经验”:历史、现实与启示
    刘琪
    2014 (5):  123-130. 
    摘要 ( 628 )   HTML ( 9 )   PDF(1661KB) ( 1452 )  
    在我国的五大藏区中,迪庆藏区以民族成分多、社会治安稳定而闻名。在此前的研究中,已有一些学者从民族政策的实施、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关系、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等方面对迪庆藏区的稳定团结经验进行了概括,但这些研究仍旧只是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描述,并没有追问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历史上,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民族交汇地带,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建构起了超越族群与宗教的“地域共同体”。民族识别之后,新的民族身份为人们带来了身份再定义的过程,但在日常生活中,这种身份在很大程度上是空洞化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伦理规范与情感联结,是地方社会得以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深入探讨“迪庆经验”,对于理解当代民族政策的困境,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建设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中国元素是否有效:全球品牌全球本土化战略的消费者态度研究
    ——基于刻板印象一致性视角
    何佳讯,吴漪,谢润琦
    2014 (5):  131-145. 
    摘要 ( 1024 )   HTML ( 208 )   PDF(2395KB) ( 3417 )  
    随着中国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元素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全球品牌运用中国元素也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全球本土化战略。但本土消费者对此战略的态度评价还鲜有研究。以多品类下六个全球品牌的真实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引入刻板印象一致性的概念,探究全球品牌全球本土化战略中运用的中国元素如何对消费者态度产生影响作用;在统计方法上,使用总效应调节模型,把中介变量“品牌本土象征性”与调节变量“全球认同/ 本土认同”同时纳入模型进行分析,由此研究发现,中国元素的刻板印象一致性对品牌本土象征性和产品购买可能性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品牌本土象征性在中国元素刻板印象一致性对购买可能性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消费者文化认同(全球认同与本土认同)在上述过程中还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研究结果做出了创新性的理论贡献,解释了中国元素对消费者态度产生作用的影响机制,开创了中国元素问题的实证研究,并对全球品牌如何提高中国元素运用成效具有重要营销战略指引。总体上,全球品牌需要很好地理解本土文化元素的真实内涵,尽力做到刻板印象一致性,使得本土文化元素较好地融入到全球品牌中,从而提升消费者态度评价。这种战略还需要针对不同细分市场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转型中的潜在增长率变化与新一轮“开放促改革”的突破口
    殷德生
    2014 (5):  146-155. 
    摘要 ( 582 )   HTML ( 7 )   PDF(1604KB) ( 1061 )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在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加速的当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相对放缓,人们日益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长期趋势。对中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判断,离不开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计。通过应用HP 滤波法、多变量状态空间法等经典方法估计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发现,目前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相对回落,从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两位数回落到2012年的8%左右;考虑资本冲击因素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变化幅度扩大,近期下降程度较为明显,而资本冲击因素的影响取决于资本要素市场配置效率,因此,资本要素市场配置效率低是制约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原因。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动力的判断离不开如何向开放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中国新一轮“开放促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资本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并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先行先试基地。资本要素配置的市场化依赖于人民币对内对外价格的市场化,资本要素配置的全球化取决于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开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代际收入流动性及传递机制研究
    龙翠红,王潇
    2014 (5):  156-164. 
    摘要 ( 742 )   HTML ( 8 )   PDF(1447KB) ( 2420 )  
    代际收入流动性反映了经济社会中机会均等的状况,因此,关注和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使用CHNS 的1989—2009 年数据,运用优化估计方法并剔除偏差因素,通过建立模型实证估算2009 年中国代际收入弹性,其结果整体约为0.6,城市和农村分别为0.8 和0.5。该结果表明,与已有国家的相关研究结果相比,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偏高,中国的家庭因素对子代收入的影响仍然很大。进一步地,从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几个方面研究代际收入流动性的内在传递机制,其实证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中国的代际收入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社会资本的影响也很显著。有鉴于此,一方面,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力度,采用多种途径增加民众在享受医疗保健和接受教育等公共资源方面的公正和公平性,另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破除城乡之间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劳动力流动的壁垒,以及职业隔离和行业垄断等格局,从而提高社会效率,提高动态的机会均等和收入公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学研究
    现代汉语量的“主观性”研究
    刘承峰
    2014 (5):  165-177. 
    摘要 ( 581 )   HTML ( 7 )   PDF(2030KB) ( 1933 )  
    现代汉语中的“主观性”研究集中于“主观量”,即言者对句中现实数量相对于预设量“向大”或“向小”的偏移主观评价。如果改变考察角度,可以发现量的“主观性”本质内涵与“主观量”并不相同,而应是基于“单位比较基点”所对应的“现实比较量”与“潜在比较量”之间的对比,言者对“单位现实比较量”相对“单位潜在比较量”偏移的主观评价。现代汉语中量的“主观性”存在“单位现实比较量”相对“单位潜在比较量”的“偏移”和“逼近”两种类型,前者主要指的是句法范畴中副词的“主观性”;后者指的是语用中“主观性”的优选策略,如“非自然会话”中的言者会利用其信息优势,选定“主观性”表述。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