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4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2-1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范晔《后汉书》对党锢成因的认识与书写
    ——党锢事件成因新探
    牟发松
    2012 (6):  1-16. 
    摘要 ( 1637 )   HTML ( 269 )   PDF(1838KB) ( 2048 )  
    《〈后汉书•党锢传〉序》所记三则谣言,意在追溯党锢事件的成因,绝非累赘无意义之笔。甘陵乡人谣就其最终指向最高统治者桓帝而言,实为尔后“诽讪朝廷”的“党人之议”的先声,而甘陵乡邑社会之分裂为“南北部”,以及背后的执政外戚梁冀和清流官僚李、杜之间的激烈政争,亦与党锢事件中的清浊对立紧密相连。汝南、南阳二郡谣则深刻揭示了党锢事件的地方社会背景及制度根源。学中谣语标志着全国性士林舆论的形成,基于士林舆论的党锢名士的组织化(天下名士称号序列),充分体现出名士群体的自律秩序和社会权威,而这被视为尔后门阀贵族体制的重要特征。《〈党锢传〉序》三则谣言的书写,传达了作者范晔对党锢成因的认识与构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史外文学叙事研究
    史外文学叙事研究--编者按
    编者
    2012 (6):  17. 
    摘要 ( 1121 )   HTML ( 5 )   PDF(1688KB) ( 1274 )  
    “重写文学史”已经提倡了多年,坊间也已经有了若干新的著作,包括对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收获都很丰硕。不过,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百多年文学史的叙述,大致上都是以“专业作家”为主体,这样,以文学创作为主要社会身份的作家自然很容易就成为主要叙述对象,而其他社会身份的创作则很难进入文学史叙事的视野。这样的文学史,似乎缺乏一种“从历史的角度理解文学的进程”。本期我们推出“史外文学叙事研究”专栏,将研究文学史叙事的眼光集中地投向那些因为其主要的社会身份而被主流文学史叙事所忽略的作家及其作品。 本期发表的《悲剧性性格与生命历程的艺术体现》是对因所谓“前清遗老”的身份而被今天的文学历史叙事“集体遗忘”的清末民初遗民诗人陈宝琛的诗文研究,《世纪母题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叙事契约》是对因实实在在的“农民”身份而被学院研究忽视的曹乃谦农村生活小说的分析,《大苦难与真文学》则是对也许是因“比较文学教授”身份而被评论者忽略的王智量关于当代中国一段最苦难历史的小说创作的评说。凡此种种,都是旨在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与现有的文学史叙事共同构成对于文学历史存在的回归。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悲剧性性格与生命历程的艺术体现
     ——“前清遗老”陈宝琛诗文略论
    刘永翔
    2012 (6):  17-23. 
    摘要 ( 1625 )   HTML ( 11 )   PDF(1688KB) ( 1449 )  
    在所谓“前清遗老”中,有相当一批文学才能卓著者,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及“一代有一代文学”观念的束缚,白话文运动中“桐城谬种”、“选学妖孽”的贬斥,他们被视作“殷顽”,斥为反动,除了在晚清史研究中提及其所作为,加以评判以外,文学创作均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其著束阁,其名日湮,造成在文学史上不提一字的现象。陈宝琛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作为清末民初的遗民诗人,陈宝琛之诗是其悲剧性性格及生命历程的艺术体现。其诗风格和平中正,不用僻典,不避熟语,善于以俗为雅,且长于驱遣词语,工于营造氛围,兴寄之遥,托之比兴,能感动不同类型的读者。风格属诗人中之近于才人者。诗以七言近体,尤以其中之律诗为最。其律赋创作则笔墨澜翻,奇思迭出,而格律则精严之至。古文创作不甚经意,信笔写来,不加修饰,晚年思绪略显跳跃,叙述稍形枝蔓,而语气平和,其言蔼然。文之最佳者当推早年所上的奏议,具见其英发之风、廉悍之气,忧国之心溢于言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纪母题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叙事契约 
    ——山西农民曹乃谦小说的叙事特色
    刘旭
    2012 (6):  24-31. 
    摘要 ( 1310 )   HTML ( 10 )   PDF(1693KB) ( 1272 )  
    曹乃谦的小说确实有着其过人之处,叙事方式上的极简叙事与叙事人的极力退后策略营造出真实和权威的客观叙事效果,且因为省略和减少叙事干预而给接受者留下了无穷的阐释空间;意义层面上是把中国农村的贫穷和愚昧揭示得入木三分,更多地从意义而非文化客体层面塑造了一个独特的雁北世界。但是,曹乃谦整个创作生涯中对贫穷和愚昧的执着,形成了其文学的三大基本母题:贫穷、愚昧和性欲母题,各个母题在各个文本中重复出现,意味着对中国农村的简单化和丑化,这背后正是与诺贝尔文学的叙事契约,对西方认同的畸形渴望造成了曹乃谦小说严重脱离中国现实,这是中国作家应该反思的重大问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苦难与真文学
     ——读俄罗斯文学教授王智量的小说《饥饿的山村》
    缪军荣
    2012 (6):  32-39. 
    摘要 ( 2911 )   HTML ( 10 )   PDF(1689KB) ( 1407 )  
    《饥饿的山村》是第一部深刻而直接地描述“三年困难时期”人吃人悲剧的作品。苦难出文学,《饥饿的山村》的价值不仅在于对这一惨痛的历史事件作出文学的回应,帮助今天的人们反思历史,抵抗遗忘,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苦难的描述,深刻表现了普通百姓那种出自生命本能的最强烈的欲望,揭示了这种欲望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更从“人吃人”这种极端状态下的违反常理、违反道德的反人性行为中,发现了大苦难中人性的深刻矛盾和中国百姓对于生命终极价值的理解。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当代中国语境中的“平等”
    高兆明
    2012 (6):  40-45. 
    摘要 ( 1345 )   HTML ( 13 )   PDF(1696KB) ( 1349 )  
    作为现代价值的平等,不是等级平等,而是普遍平等,其核心是权利平等。当我们在追问“谁之平等”、“何种平等”时,须仔细区分平等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在当今中国谈论平等,应有清醒的中国问题意识。否定宗法等级平等,确立平等的法权人格,并拥有有尊严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仍然是其基本内容。演进式的、在消除日常生活不平等中实现平等,是更为值得期待的道路。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基督教史看主流价值文化的道义性问题
    黄力之
    2012 (6):  46-51. 
    摘要 ( 1574 )   HTML ( 10 )   PDF(1695KB) ( 1302 )  
    基督教之所以经历了“边缘—中心—边缘”的转换过程,原因在于文化的价值取向。罗马帝国精神世界有两大特征,一是物欲化,一是空洞化,这成为基督教得以传播和取得统治地位的历史条件。基督教的胜利表明:一个政治构架的维系,需要能够提供道义崇高性的主流文化。中世纪的基督教复制了当年罗马帝国的腐朽,终而以道义的崇高兴,又以道义的失落衰。无论一个社会的实际状态如何,它的存在总是需要道义性支持的,这是主流文化构建的基本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本的环境善物与罗尔斯的“基本善”
    王韬洋
    2012 (6):  52-58. 
    摘要 ( 1687 )   HTML ( 12 )   PDF(1696KB) ( 1525 )  
    基本的环境善物是否能够以及如何能够被纳入社会基本善的清单,从而成为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分配对象?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沿两种思路展开。第一种思路是以发掘基本善概念中罗尔斯本人忽视的环境维度为出发点,尝试以直接扩展基本善的清单的方式将基本的环境善物纳入罗尔斯的分配正义理论;第二种思路则是以罗尔斯后期思想中对“医疗保健中的正义问题”的讨论为媒介,通过显示基本环境善物在保持公民“最低必要能力”方面的重要性,来论证将基本的环境善物纳入社会基本善清单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所说”到“言说”
     ——勒维纳斯语言观的他者之维
    吴兴华
    2012 (6):  59-65. 
    摘要 ( 1382 )   HTML ( 12 )   PDF(1701KB) ( 1458 )  
    勒维纳斯认为海氏的语言观仍然属于传统语言观,把语言看作所说,从而把别于存在、他者归属于存在、自我。然而,语言首先应该是言说,言说比所说更加原始,言说是对他者之脸的回应,是趋向、亲近他者,是为他者负责,因而语言具有伦理内涵。勒维纳斯对所说的否定、对言说的过度强调,并在自己的文本中加以实践,导致他的表达变得非常艰深。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近代史研究
    天下主义/夷夏之辨及其在近代的变异
    许纪霖
    2012 (6):  66-75. 
    摘要 ( 1697 )   HTML ( 11 )   PDF(1696KB) ( 2470 )  
    在近代中华民族建构的历史过程之中,传统中国的天下主义和夷夏之辨作为历史性的思维框架依然左右着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只是在西潮的冲击下,二者在近代的氛围中产生了历史的变异,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天下主义蜕变为以西方为中心的文明论,以中原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异化为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基础的种族论。而在极端的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又提供了温和的文化民族主义与新天下主义生长的历史可能性,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和交叉镶嵌对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他人入室”:民国史坛对域外汉学的回应
    李孝迁
    2012 (6):  76-83. 
    摘要 ( 1377 )   HTML ( 10 )   PDF(1690KB) ( 1493 )  
    20世纪以来,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因方法科学、新史料的挖掘利用、多种语言的应用,在汉学研究方面进步迅速,无形中给中国史学界造成巨大的压力。胡适、陈垣、陈寅恪、傅斯年诸氏苦心经营,激发民族主义,欲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把原本属于负面的包袱转化为正面、积极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民国史坛繁盛的局面。民国史学的发展,尤其在中国古史、中西交通史、蒙元史、语言学等领域,均受域外汉学的影响。当时国内学界虽然弥漫着与国外汉学争胜的气氛,但对海外汉学大体持一种谨慎的理性态度,既不盲目推崇,也不一概否定。然而,主流学界一再强调取法域外汉学,毕竟在客观上助长了挟洋自重和格义附会的流弊,此一恶习不仅至今不衰,反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可谓对中国史坛最大的挑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法律
    出口信用保险制度的财政风险与监管设计
    李本
    2012 (6):  84-89. 
    摘要 ( 1253 )   HTML ( 9 )   PDF(1695KB) ( 1158 )  
    出口信用保险是各国政府以国家财政为后盾,为企业在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等经济活动中提供风险保障的一项特殊的政策性支持。中国此前在利比亚投资的失利充分暴露了中国对企业“走出去”战略之整体设计的不协调和配套制度的阙如。因此,出口信用保险立法既要谋求对中国巨大海外投资特别是国企海外投资财政风险的归口管理设计,还要保证基于信保公司自身的国有性质,应对自己的财政风险进行管控从而得以长效运营。借鉴各国相关立法关于信保公司的组织架构,比较合适的归口部门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同时建议设立“海外投资监管局”对海外投资及相关机构进行综合监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分析法学合同观的理论疑点与现实启示
     ——以“有效违约理论”为中心
    陈融
    2012 (6):  90-96. 
    摘要 ( 1049 )   HTML ( 10 )   PDF(1701KB) ( 1608 )  
    经济分析法学派以经济效率作为合同效力的评价标准,并基于科斯定理和霍姆斯的古典合同冒险论提出“有效违约理论”。经济分析合同观因其个人主义与工具主义的本质受到当代其他合同法学说的批评。以效益作为权利的解释依据的有效违约理论可能导致对正当权利的伤害,甚至是法律体系的混乱,该理论也存在伦理学上的失误。对预期利益的损害赔偿不足以弥补当事人的损失,甚至对社会带来更大的成本。经济分析合同法观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法学研究不能孤立于经济学等学科,合同法的效率价值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公众认同:社区矫正的法社会学思考
    刘同君, 周媛, 周国强
    2012 (6):  97-102. 
    摘要 ( 1209 )   HTML ( 12 )   PDF(1696KB) ( 1728 )  
    社区矫正的公众认同是社会公众对社区矫正这种全新的行刑制度的认可和接受。公众认同对于社区矫正的创新与发展极具价值。当下我国民众对社区矫正认知不足、认同度较低,这将给社区矫正本土化推进带来消极影响。为使社区矫正获得我国民众的认同,需要从以下路径展开:真实反映民众的利益诉求;充分反映民众的正义理念;努力培育宽容的刑罚文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公益诉讼的若干理论问题反思
    曾于生
    2012 (6):  103-108. 
    摘要 ( 1153 )   HTML ( 9 )   PDF(1700KB) ( 1401 )  
    公益诉讼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私人诉讼模式的一种全新类型的诉讼,是民众干预公共生活的一种新的制度储备。在这一概念的界定中,应当以“诉讼请求分析法”来区分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前者的诉讼请求中应以确认性请求、停止侵害请求为主。公益诉讼具有唤起民众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促进“休眠状态”法律法规执行,制止违法行为的未来发生和促进公益组织发展等诸多功能。我国现阶段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公益诉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经济问题研究
    危机后全球金融结构力量的变革
    岳华
    2012 (6):  109-115. 
    摘要 ( 1333 )   HTML ( 12 )   PDF(1697KB) ( 1265 )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陷入衰退,而且是美元—华尔街体制下金融结构力量变革的分水岭。影响金融结构力量变革的因素包括霸权思想的盛行、金融资本的集中分配、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担当以及全球化媒体的舆论监督等。历来全球金融结构力量的较量都发生在美欧之间,但此次危机却给了新兴市场国家强大起来的机会。〖JP2〗自此美元独霸天下的局面有所改观,欧元虽“叫板”于美元却在经受着欧债危机的考验,唯新兴市场国家凭借较快的经济增长,在构建国际金融秩序的谈判中赢得了更多话语权。中国应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争取在国际金融力量的变革中占据主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大利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孙丽, 林若勋
    2012 (6):  116-124. 
    摘要 ( 1144 )   HTML ( 8 )   PDF(1694KB) ( 2390 )  
    2010年春希腊突然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使尚未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的欧元区再次陷入困境并持续至今,并使占欧盟GDP更大比重的国家纷纷卷入其中,因此,凸显了进一步探讨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通过选取意大利年度和季度宏观经济指标数据进行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利率和经济景气指数对长期债务总量有正向的影响,而汇率、长期国债收益率和经常账户余额则有反向的影响;同时,财政支出和汇率经过多期的传导对债务的冲击尤为明显。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欧洲政府管理当局应该从重要变量的传导机制入手,进行结构性改革,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比较优势论的绝对价格版解析
     ——兼论欧债危机成因以及中国外向型道路边际收益递减现象
    聂丹
    2012 (6):  125-133. 
    摘要 ( 1767 )   HTML ( 8 )   PDF(1692KB) ( 1515 )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用产品的相对价格来阐述产业竞争力,不够通俗易懂。如果将相对价格版比较优势“翻译”为绝对价格版,不仅使比较优势论更易理解,而且可以发现相对价格版中的一个盲点。由此则可挖掘出所有产品的绝对价格都高昂的国家如何通过萧条、产业调整、价格下跌来实现其潜在比较优势的“浴火重生机制”,从而揭示欧债危机的一种古典型解决方法。同时,将李嘉图的“小国—大国模型”加以拓展,亦可解释中国外向型道路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学科回顾与展望
    20世纪我国的澳大利亚文学研究述评
    陈弘
    2012 (6):  134-139. 
    摘要 ( 1239 )   HTML ( 9 )   PDF(1700KB) ( 1424 )  
    20世纪是中国对澳大利亚文学的译介和批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丰富、从表层到深入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尽管与中国本身的社会政治发展不无关系,但更与澳大利亚自身国际地位的变化和澳中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社会学研究
    试论我国野菜产业的发展及野菜文化遗产承传
    ——以武当山“仙山野菜”为例
    吴旭
    2012 (6):  140-146. 
    摘要 ( 1419 )   HTML ( 9 )   PDF(1768KB) ( 1550 )  
    野菜及野菜产业文化在国外早已引起食物人类学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但国内此一领域的研究似乎还处于空白状态。中国是个野生植物资源丰富、采集及食用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而在中国目前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作为新兴绿色食品工程的野菜产业也逐渐被看成是一项惠市民、富村民、让城乡互赢互利的德政工程。通过对湖北武当山野菜产业文化的调查,可以发现当地村民在野菜产业建构以及野菜知识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城乡互动关系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事实证明,野菜产业与野菜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拓展农民致富的渠道,也有助于丰富我国的食物结构,促进城乡互惠关系的建设。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其他
    英文摘要
    2012 (6):  147-153. 
    摘要 ( 943 )   HTML ( 8 )   PDF(846KB) ( 1067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刊2012年第1—6期总目录
    2012 (6):  154-156. 
    摘要 ( 941 )   HTML ( 8 )   PDF(1675KB) ( 1239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