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3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3-01-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特稿
    张之洞、康有为的初识与上海强学会、《强学报》
    茅海建
    2013 (1):  1-10. 
    摘要 ( 1435 )   HTML ( 10 )   PDF(1711KB) ( 2002 )  
    光绪二十一年秋,张之洞与康有为的最初交往于南京,张因甲午战争而署理两江总督,反对李鸿章等人的议和,康因发动“公车上书”及上书光绪帝而名声初震,此中的牵线人是张之洞的幕僚梁鼎芬。黄绍箕也参与了此后的活动。两人相会后,张之洞支持康有为办理上海强学会,并开办《强学报》。康有为的学术主张与政治见解与张之洞有着很大的差别,而康在办理《强学报》时,坚守其见,与张之洞一派决裂。此是张、康关系的转折点,也说明了两人因学术分歧导致政治反目的起因。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的“张之洞档案”,有一批新的史料可以细化此中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历史研究
    商周时期的俞国史事考析
    王进锋
    2013 (1):  11-14. 
    摘要 ( 1106 )   HTML ( 9 )   PDF(1684KB) ( 2186 )  
    商周时期有个俞国。俞国在商代有军事首领小臣俞,并和 族间有通婚关系。商周时期的俞国位于山东夏津县。通过对相关金文材料的考析,我们可以知悉俞国更多的一些史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浪漫的宗教心灵
    ——五四时期朱谦之的生命求索
    邓军
    2013 (1):  15-23. 
    摘要 ( 1191 )   HTML ( 10 )   PDF(1545KB) ( 1320 )  
    五四是一个主流价值失落的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着寻求新信仰,以安顿心灵的任务。五四又是一个怀疑的时代,知识分子自以为找到信仰之时,又遭遇怀疑的纠缠。“信仰与怀疑”像一对双生子,拉锯着五四知识分子的心灵。朱谦之以浪漫不羁的狂人形象得名于五四,他敏感的宗教心灵,催逼他求索生命的超越意义;作为五四之子,“怀疑与信仰”的紧张使他在革命与自杀、希望与绝望中彷徨痛苦。本文试图通过朱谦之,来展现五四时期知识分子这一复杂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哲学研究
    公共伦理与个人美德:英日中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
    高力克
    2013 (1):  24-31. 
    摘要 ( 1293 )   HTML ( 8 )   PDF(1537KB) ( 1514 )  
    现代与传统的关系,是启蒙时代转型伦理学面临的中心问题。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休谟和斯密以“正义—善”二分法开创了转型伦理学的双轨范式,有效地回应了随着商业社会的兴起而来临的古今道德转型问题。其后,福泽谕吉的“私德—公德”范式,梁启超的“私德—公德”、“道德—伦理”范式,李泽厚的“社会性道德—宗教性道德”范式,为苏格兰启蒙伦理学之双轨范式的东亚回响。在苏格兰、日本和中国启蒙运动中,双轨范式以“公共伦理—个人德性”的复线伦理观,提供了辩证地处理道德之常与变、建设现代公共伦理和继承古典美德传统的理论框架。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意向、理由与行动
    ——兼论实用主义的相关主张
    陈亚军
    2013 (1):  32-37. 
    摘要 ( 1021 )   HTML ( 10 )   PDF(1535KB) ( 1594 )  
    行动总是有意向的,意向构成了行动的理由。但并不是所有的意向都能成为行动的理由,意向是否可以成为理由,不是由行动者说了算的,它涉及到社会视角。从社会视角看,行动可以是有理由而无意向的。个人负责意向,社会保证理由,理想的行动是意向和理由的一致。只有作为推论结果的意向才是合理的,推论不是个人的事情,是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大家所遵守的实质推论,它不需要还原为形式推论。新实用主义与古典实用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关注理性(语言)对行动的意义,后者更加重视行动对理性(语言)的作用。新实用主义补充了古典实用主义,但同时也偏离了古典实用主义的一些基本主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辩证法的论证与论辩性外层
    晋荣东
    2013 (1):  38-45. 
    摘要 ( 1098 )   HTML ( 9 )   PDF(1549KB) ( 1426 )  
    冯契的“辩证法的论证”与约翰逊以论辩性外层为必备要素之一的论证概念不仅高度相似,而且可以彼此结合,相互发明。约翰逊对论辩性外层所处理的论辩性素材的梳理、对论证评估之论辩充分性标准的探讨,有助于更为准确地把握“辩证法的论证”概念的贡献与不足,而冯契对“一致而百虑”之为思维与认识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的确认,则可以为论辩性义务的证成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制度评价
    任俊
    2013 (1):  46-52. 
    摘要 ( 877 )   HTML ( 9 )   PDF(1536KB) ( 1298 )  
    对社会制度做出道德评价是政治哲学探讨的一个核心论题。根据西蒙斯关于正当性和证成性的概念区分,正当性关乎制度的产生方式,证成性则是指制度本身具备的良好品质。证成一种制度结构,就是要表明它不仅是正义的,而且具有“出于正当理由的稳定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莫利纽克斯难题看知觉体验的具身性
    何静
    2013 (1):  53-58. 
    摘要 ( 1196 )   HTML ( 11 )   PDF(1540KB) ( 2313 )  
    三百多年前提出的莫利纽克斯难题已经成为了心智哲学和心理学的主要问题之一。对这个问题的否定回答其实蕴含了经验主义的知觉原则。近年来,发展心理学对新生婴儿模仿能力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我们对莫利纽克斯难题和传统知觉原则的再思考。这个过程是一个运用新的具身知觉理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印证和检验其合理性的过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学研究
    情学:文学探寻的归根之路
    殷国明
    2013 (1):  59-66. 
    摘要 ( 1044 )   HTML ( 9 )   PDF(1538KB) ( 2114 )  
    上世纪50年代,钱谷融先生提出了“文学是人学”的观念,80年代进一步提出了“创作是一种有情思维”的看法,深化了对于文学魅力的探讨。而文学之所以在人类生活中长盛不衰,就因为它以具体的、生气灌注的方式,体验,见证和留存了人类的情感状态和历史,揭示了人类生命意识中最微妙、最深层、最激动人心的人性脉动和篇章,所以,情不仅是文学创作最独特的文化心理内涵,也理应成为文学理论和研究中的基本命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Q的“解放”与启蒙的“颠倒”
    ——重读《阿Q正传》
    罗岗
    2013 (1):  67-73. 
    摘要 ( 1201 )   HTML ( 10 )   PDF(1527KB) ( 1898 )  
    以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分析为出发点,重读《阿Q正传》。可以看到:小说关于“阿Q姓什么”的讨论,构成了“作者”为阿Q“做正传”的起点;关于“阿Q想姓赵,赵老太爷却不让他姓赵”的叙述,构成了阿Q整个生命故事的起点;然而更重要的是,倘若把《阿Q正传》视为鲁迅对“辛亥革命”最深刻的反思,那么他就通过对“阿Q姓什么”的讨论和对“赵老太爷不准阿Q姓赵”的叙述,将“乡里空间”的崩溃作为反思“辛亥革命”的起点。这样来解读《阿Q正传》,并非要证明鲁迅先知先觉般地反驳了从“乡里空间”到“各省之力”的“辛亥革命新论”,而是要揭示出他深刻地预见了“乡里空间”崩溃所带来的悲剧性与革命性并重的后果,也就是从原来似乎蒙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的宗法制社会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放逐出、驱赶出一批又一批“阿Q”式的人物,他们就像一群又一群游荡在荒野上的孤魂野鬼,从而使得阿Q的“解放”构成了重新理解“启蒙”的关键。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杜甫《蜀相》祛疑
    程羽黑
    2013 (1):  74-78. 
    摘要 ( 1322 )   HTML ( 9 )   PDF(1534KB) ( 1851 )  
    对杜甫《蜀相》的解读向有很大分歧。其中的关键是“频烦”一词解为“忧劳”等难以和诗意妥帖。其实“频烦”一词不当作“忧劳”解;此词是形容词而非副词;此词做“频频”解与“三顾”并无矛盾;诗的颈联句读上下无连接词的句法在杜诗中有例可循;诗的下半段意思连贯,颈联引出尾联十分自然,并无疑者以为的磗格难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济学研究
    两种幸福悖论:收入悖论和欲望悖论
    傅红春, 王瑾
    2013 (1):  79-86. 
    摘要 ( 1460 )   HTML ( 10 )   PDF(1611KB) ( 2039 )  
    有一种幸福公式是:幸福=收入/欲望。为了“幸福最大化”,可以选择两种完全相反的路径,一种是尽量做大公式中的分子(增加收入),另一种是尽量做小公式中的分母(减少欲望)。前一种路径导致的幸福悖论是“收入悖论”(伊斯特林悖论,以现代西方为代表),后一种路径导致的幸福悖论则是“欲望悖论”(以古代中国为代表)。两个不同的幸福悖论其实是在一个统一的经济学框架之内,这也正是两个悖论的破解方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人观念、集体观念与制度变迁
    蒋万胜, 张凤珠
    2013 (1):  87-93. 
    摘要 ( 1272 )   HTML ( 8 )   PDF(1528KB) ( 1906 )  
    观念按其存在形态可以区分为个人观念与集体观念两种类型。个人观念弥散到一定的范围,就通过个人自觉、集体模仿、社会舆论三条途径实现向集体形态转化,聚合成集体观念。集体观念是群体成员所广泛接受的观念,将单个自由的个人组成群体,使其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体。它通过对群体成员的行为共同约束,使群体成员能够产生一致的行动,生成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集体观念变化是制度变迁的先兆,构成制度变迁的路径,引导着制度变迁的方向。当集体观念发生变化时,原有的制度不再适应变化了的集体观念,制度与集体观念就会相互削弱,集体观念就会推动现有制度的变化,促使新的制度产生。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网络交易中的私人秩序
    ——声誉、可执行契约与信用评价体系
    殷红
    2013 (1):  94-102. 
    摘要 ( 1138 )   HTML ( 10 )   PDF(1559KB) ( 1383 )  
    由于网上交易契约的不完备、征信体系的缺失以及法律的不完善,使得公共秩序不能很好地解决网络交易的诚信问题,声誉等私人秩序近年来被广泛关注。根据“激励、协调、权威”原则,私人秩序被划分为“自发的”、“有中介的”和“有组织的”三个维度。通过建立网络交易模型,可以从理论上论证私人秩序在防范网络交易道德风险中的作用。因此,应当针对三类不同的私人秩序,设计和完善必要的外表机制来保障私其稳定发挥,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替代公共秩序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法律
    我国城市居民群体性矛盾及其利益诉求途径分析
    李建中
    2013 (1):  103-108. 
    摘要 ( 1100 )   HTML ( 9 )   PDF(1532KB) ( 1429 )  
    我国城市居民中存在着众多社会阶层及亚群体,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追求,因而在城市社会管理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群体间的利益纠纷,其中尤其以官民利益矛盾、劳资利益矛盾、贫富利益矛盾最为突出。这些利益矛盾呈现出经济利益性、交叉复杂性、摩擦彰显性、聚焦性等显著特点。在城市社会管理中一旦发生利益纠纷,居民大多首先会通过体制内的合法途径来反映自身的利益要求并谋求解决问题,但某些时候体制内的合法途径往往不起作用,于是寻求体制外的利益表达渠道就成为必然选择,且很可能酿成群体性事件。对此,城市政府、社会组织、居民应共同予以高度关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制度、利益:理解中国改革的三个维度
    胡键
    2013 (1):  109-121. 
    摘要 ( 1011 )   HTML ( 8 )   PDF(1572KB) ( 1452 )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但迄今为止,关于改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改革的理解不一样。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之上促使社会在改革问题上达成新的共识。不过,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改革的理解越来越简单化,甚至仅仅用“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之类的概念来概括中国改革这一复杂的社会实践,结果在对中国改革的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国的改革是一个革新性的制度变迁,这一过程涉及存量知识与增量知识的相互关系,制度创新的方式和有效性,以及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因而,我们也要从知识、制度和利益三个维度来理解中国的改革。当然,理解过去的改革并非仅仅是总结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促使中国社会深刻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广告荐证的行为规范:美国的经验与启示
    于林洋
    2013 (1):  122-127. 
    摘要 ( 1179 )   HTML ( 7 )   PDF(1541KB) ( 1617 )  
    在广告宣传中能够析出广告荐证者的真实身份,这是我们认定广告荐证的基本依据。广告荐证的本质系人格权的商业利用,其“当众为广告主说话”的特质使得广告荐证在利益驱动下容易沦为虚假广告的工具。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广告荐证行为规范的国家,立法理念采义务本位主义,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其典型特征。基于消费者利益保护与虚假广告约束的社会政策考量,我国应对庞杂繁琐的法律规范进行整合,采义务本位制定专门的行为规范。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播学研究
    恐惧诉求视角下看媒体的控烟报道
    ——以《人民日报》控烟报道为例
    陈虹,郝希群
    2013 (1):  128-140. 
    摘要 ( 1067 )   HTML ( 13 )   PDF(2101KB) ( 1560 )  
    2012年5月31日是第25个世界无烟日。烟草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为了劝服人们少吸烟或不吸烟,新闻报道中最常使用的就是恐惧诉求的方式。而在《人民日报》六年来的控烟相关报道中,所使用的信息测量类型较为单一,且恐惧诉求的使用水平较低,未能达到最佳说服效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艺术研究
    试论歌唱换声点的移位
    施国新,曹旭
    2013 (1):  141-146. 
    摘要 ( 1132 )   HTML ( 6 )   PDF(1535KB) ( 2430 )  
    歌唱换声点的移位是嗓音换声的重要技术之一,但长期以来对其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导致换声技术的运用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和随意性。文章从换声点的移位现象、换声点移位的嗓音基础、换声点移位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探索换声点移位的基本规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阴性的声音与力量
    ——试析中西文化语境中“社会性别”的音乐学表述
    钟芳
    2013 (1):  147-150. 
    摘要 ( 1191 )   HTML ( 12 )   PDF(1530KB) ( 2222 )  
    从音乐学的视角,对中西文化语境中有关社会性别的表述做一全景观照,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与异同作以分析,也许可以通过在对西方理论的深度阐释与对中国式学术思维、中国式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探讨社会性别理论之于我国音乐文化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