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2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2-03-1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中国史研究
    社会文化史的检视:1950年代上海研究的再思考
    张济顺
    2012 (2):  1-7. 
    摘要 ( 1831 )   HTML ( 13 )   PDF(1867KB) ( 2136 )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去检视,1950年代的上海研究必须克服“碎片化”的倾向,并防止跌入“集权主义论”的误区,在知识与方法的转换上有所作为。在“何谓近世中国新上海”的命题下,催生了一系列关于1950年代上海的新问题。对潜藏于社会基层的大量灰色记忆材料的发掘和重读,或许是探寻1950年代上海社会文化的有效路径之一。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明代江南文人的文物鉴藏及其审美趣味
    陈江
    2012 (2):  8-15. 
    摘要 ( 1612 )   HTML ( 9 )   PDF(1781KB) ( 2123 )  
    明代中后期,江南文人收藏和鉴赏古书、字画、玉器、铜器、瓷器等各类文物的风气极为兴盛。他们注重古代器物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崇尚古朴典雅、自然含蓄的审美趣味,与同道好友共赏秘藏,吟诗作跋,成为其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趋险恶的生态环境,江南文人蜷缩书斋,痴迷文物,意在躲避尘世喧嚣和政治漩涡,以精神生活的快感缓解现实感受的创痛。然而,他们并未远离世事,通过清与浊、雅与俗的刻意区分,极力排斥权贵、富商,而士人群体的自觉意识也因此不断被唤起。他们藉以保留了几分自尊、自信,持守了知识阶层的道德节操,没有完全屈从于权力和金钱的淫威。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郑成功时代的海权实践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倪乐雄
    2012 (2):  16-22. 
    摘要 ( 1640 )   HTML ( 9 )   PDF(1788KB) ( 2144 )  
    自古以来,中国所经历的战争主要是围绕农耕生存的战争,几乎没经历过一场为自由贸易而进行的战争。郑氏海商集团发展出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表明:以海外贸易作为经济生存的社会必然要用海军来维系自己的生存,海军建设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失的成本投入,就如同内陆农耕社会里,强大的陆军是生存的必要投入一样。这对我们现在由传统农耕国家向现代海洋国家转型期的国防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当然,今天的文明世界准则要求摒弃以往的“丛林原则”,海洋国家的军事力量目的不是为了不顾国际道义原则和伦理原则,用武力夺取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秩序,以及本国的正当商业贸易利益,这点郑成功当年建立的东亚贸易体系,以及为维护这种贸易体系的军事实践,仍然有着可供今天参考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7世纪中荷海商集团组织差异及原因分析
    赵雅丹
    2012 (2):  23-29. 
    摘要 ( 1529 )   HTML ( 9 )   PDF(1793KB) ( 2286 )  
    17世纪,中国和荷兰都出现了追求利润的海商集团,但是郑氏集团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商业组织的产生形式、组织形式、决策模式均不尽相同。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大规模经营、以国家政权为后盾运作的股份制垄断公司。而郑氏集团区别于中国传统的组织松散的、基于血缘、地缘结合的海商联盟,建立起一个复杂的商业—军事复合体,即依靠血缘、地缘为主、指令性结构的军事组织,集中管理的海陆五商和具备海关功能的海商管理部门。中西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形成垄断的方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中国的海商集团立足于某一区域内的垄断和强大,而西方的海商集团则不计成本的全球扩张。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现代性研究
    一个超越左右的现代性方案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
    高力克
    2012 (2):  30-38. 
    摘要 ( 1616 )   HTML ( 10 )   PDF(1783KB) ( 1755 )  
    张君劢的《立国之道》是一部回应时代变局和中国问题的反思之作。它结合世界和中国现代化进程,以“自由”与“权力”之平衡立论,对民族主义与阶级政治、民主政治与威权政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等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回应,提出了一个超越左右翼的现代中国的建国方案,堪称一部大时代的大思想著作。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风险社会与生态启蒙
    潘斌
    2012 (2):  39-43. 
    摘要 ( 1469 )   HTML ( 10 )   PDF(1798KB) ( 1638 )  
    风险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范畴,风险社会是现代性自反性运动的制度效应与负面后果。超越现代性风险困境的前提是反思启蒙与重构理性,因而必须重释生态启蒙。作为一种知性革命、政治运动与社会实践的生态启蒙,实质是启蒙的启蒙、理性的理性化,也是一种生态民主政治与批判性社会实践。生态启蒙要求吸纳生态理性、维护生态正义、开展生态治理与构建全球生态正义,通过重构人与人的利益分配机制与伦理道德规范而超越人与自然的二元困境,从而推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再论被消费的休闲 
    ——波德里亚休闲批判的反思
    潘海颖
    2012 (2):  44-49. 
    摘要 ( 1339 )   HTML ( 9 )   PDF(1787KB) ( 1729 )  
    波德里亚对休闲的批判是以对物体系和对消费社会的批判为基础的,其实质是对休闲异化的批判。在消费社会中,休闲者的心理被重构了,休闲者丧失了主体性,休闲难逃全面物化的约束和控制。然而,休闲与工作是否同一?休闲是否能够为真?休闲者是被操纵还是反操纵?恰恰是异化劳动使人与人的自我发展相分离,使工作与人的自由创造相分离。休闲与工作既矛盾又统一。因此,休闲要与异化的劳动决裂;同时,休闲要回归到每日生活中去,与生活相融合。在理想社会中,休闲终将在自由的尺度上,与工作达成统一。一方面,消费社会加剧了休闲异化的可能,使休闲处于被消费的危险之中;另一方面,休闲正是消费社会的异己力量,是人们改变异化命运的有力武器,人们通过休闲活动来实现“反异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方思想史研究
    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德性语言的共和主义阐释
    王寅丽
    2012 (2):  50-56. 
    摘要 ( 2128 )   HTML ( 180 )   PDF(1794KB) ( 2779 )  
    波考克把政治思想史视为政治论说的历史,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一个政治作家的言说本身就是以语言表达或实现的行动;其二,作家在语言层面上与同时代人的交流和回应常带来了语言范式的转换。在《马基雅维利时刻》中,他通过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命运”语言的探索,提出马基雅维利为公民共和主义带来了语言范式的革命。考察波考克对马基雅维利的德性语言的解读,可以看出其具有的三层含义:公民德性的普遍化、德性的政治化和德性的军事化。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知识进化与工程师治国
    ——论凡勃伦的科学技术观
    刘永谋
    2012 (2):  57-63. 
    摘要 ( 1620 )   HTML ( 9 )   PDF(1784KB) ( 1779 )  
    科学技术是制度经济学创始人凡勃伦重要的研究主题。他将进化论、心理学等引入科学技术研究,提出了科学技术决定论、科学技术进化论和专家治国论。凡勃伦科学技术论属于被忽视的美国人文主义科学技术论传统,是技治主义思潮承上启下的枢纽,对当前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不乏借鉴意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学研究
    民主政治与激情
    ——论墨菲对协商民主理论的批判
    郑琪
    2012 (2):  64-68. 
    摘要 ( 2277 )   HTML ( 40 )   PDF(1784KB) ( 2602 )  
    今年来,国内学术界非常关注“协商民主”的理论并对其持较为普遍的乐观态度。但是,我们在确认某一理论对现实是否有益之前,首先要思考它是否合理。为此,对墨菲的竞争性多元主义的民主模式的介绍应该能引起国内学术界对协商民主理论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关注。墨菲以施米特的政治理论为基础,对罗尔斯等人倡导的协商民主理论作了辩驳。与协商民主理论不同,墨菲论证了民主政治的冲突性内涵以及激情对公民的民主政治精神培养的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政治理论研究
    中国官员治理的困境及其应对
    1张瑄, 2张国玉
    2012 (2):  69-75. 
    摘要 ( 1531 )   HTML ( 9 )   PDF(1790KB) ( 1898 )  
    中国官员治理的困境可以归纳为:一方面,官员群体行为正在失控;一方面,政府主导下的现代化进程必须依赖官员群体的推进。导致官员治理困境的原因在于集体行动逻辑导致的政府缺乏自律意愿和能力,而社会监督能力不足。因此,官员治理困境的应对之道在于通过增强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建立以表达权为基础制度化的利益协商和利益均衡机制,充分发挥公众行使知情权和表达权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障——舆论监督的作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法学研究
    WTO《补贴协议》中关于搜集严重侵害信息程序之探析
     ——以三个相关经典案例为中心
    王永杰
    2012 (2):  76-81. 
    摘要 ( 1626 )   HTML ( 8 )   PDF(1793KB) ( 1979 )  
    WTO《补贴协议》附件5规定了搜集严重侵害信息的程序。该程序由申诉方提出请求,DSB做出决定,指定代表负责实施。指定代表需要确定附件5程序的工作步骤和进程;制订保护商业机密信息程序;完成调查问卷以及向专家组提交报告。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与当事方协商的情况下完成的。附件5程序搜集的信息可以适用于严重侵害的诉讼请求,专家组裁定该信息也可以适用于禁止性补贴的诉讼请求。通过对现有的三个涉及WTO《补贴协议》附件5程序的经典案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附件5程序的运作特点、存在问题及注意事项,从而为完善附件程序5以及我国在WTO框架内的补贴争诉提供可资借鉴之处。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农村问题研究
    农村市民社会的成长与国家统治
    ——以1990年代孟加拉国为例
    张文明
    2012 (2):  82-87. 
    摘要 ( 1407 )   HTML ( 8 )   PDF(1867KB) ( 1609 )  
    随着亚洲后发国家开始步入发展与成长的轨道,关于“农村市民社会”的内涵正随着“弱者武器”式的讨论变得日益引人关注。其中尤以1990年代在孟加拉国大量兴起的NGO组织最为著名,从孟加拉国NGO组织的产生背景、具体作用及其与国家统治之间的关系出发,可以探讨在后发农业主导型国家实现市民社会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孟加拉国虽然出现了市民社会的组织形式,但是因缺少工业化背景下以资本控制为目标的“利益诉求”以及“利益诉求的公共性”,导致这种市民社会的“成长”更多集中在“分配资本(解决问题)”的具体层面,而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市民社会。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法律演进、实践困境与路径选择
    谢炜
    2012 (2):  88-94. 
    摘要 ( 1724 )   HTML ( 8 )   PDF(1790KB) ( 2147 )  
    从农村基层民主发展的进程来看,我国村民自治经历了由“大民主”向“制度民主”演进的阶段,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扮演了重要角色。法律在完成重大修订后,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自治的参与范围,进一步规范了村级民主选举、民主议事、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程序。但基层民主建设毕竟是长期和系统的工程,我国村民自治之路仍存在村民参与内在动力不足、自治权与行政权冲突等问题,需要在主体定位、宏观政策、民主程序、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形成路径合力,以确保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稳步发展。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下经济问题研究
    新国际分工、制造业竞争力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唐海燕
    2012 (2):  95-101. 
    摘要 ( 1848 )   HTML ( 8 )   PDF(1787KB) ( 2410 )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为新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融合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当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需求必将显著增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链条十分脆弱,其根源是体制瓶颈。国有控股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和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的“联姻效应”是强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链条的关键,同时还可以因此避免后工业化时代易于出现的“空洞效应”。建立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基础上的业态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是加快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根本之道。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行业垄断、技术进步与行业收入差距
     ——基于工业二位数行业的分析
    1、孔庆洋, 2、黄济生
    2012 (2):  102-110. 
    摘要 ( 1572 )   HTML ( 9 )   PDF(1788KB) ( 2003 )  
    工业技术进步与市场结构有关。中国垄断行业技术改进明显,但技术效率出现了恶化;而竞争性行业技术效率具有相对优势。技术改进拉大了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而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却相反,与前者出现了两极分化。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一种路径是:行业垄断——资本深化——技术改进——行业收入差距。从技术进步与行业收入差距的关系观察,中国工业及其技术进步具有粗放特征。由于行业收入差距在时间上具有累积效应,因此,延迟改革的代价可能更高。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轨时期的地方市场分割与外资需求偏好
    胡立法
    2012 (2):  111-117. 
    摘要 ( 1342 )   HTML ( 8 )   PDF(1790KB) ( 1732 )  
    地方市场分割实质是地方政府因地方利益偏好,采取种种行政措施过度干预经济,保护本地企业和市场。地方市场分割在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范围内造就了一些经济制度基础,这些经济制度基础从以下几方面引致了中国的外资需求偏好:助长了地方政府官员通过引进外部资本的晋升激励行为;导致了区域内本土企业缺乏竞争力,提高了外资企业讨价还价能力,使外资企业能够在一个相对于本土企业较高竞争力的层次上进入东道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公司化行为,促使地方政府积极争取外部资源和竞相实施“出口导向战略”;提升了外国企业应有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古代文学研究
    论朱熹经学与文章之学的关系
    方笑一
    2012 (2):  118-122. 
    摘要 ( 1709 )   HTML ( 10 )   PDF(1786KB) ( 1783 )  
    理学宗师朱熹之经学与其文章之学的关系,尚未引起足够关注。他在奏疏的写作中时常引用《尚书》经文,除了利用《尚书》的劝谕功能影响帝王,还通过对经文的阐释,引导帝王接受自己的理学体系。与北宋儒者不同,朱熹十分注重阅读经书的主观感受与趣味,并在文章中传达、显现这种趣味。在记、序这两种文体的创作中,朱熹或阐发经义以提升立意,或反思学习经书的方式,或重绘经典传承的学术谱系,使其文章具备了深刻的学术内涵。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义的“差遣”
     ——洪秀全“奇梦叙事”的符号人类学分析
    褚潇白
    2012 (2):  123-128. 
    摘要 ( 1620 )   HTML ( 7 )   PDF(1792KB) ( 1711 )  
    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固然自称是基督教的一种形式,其实却又非常不同于西方的基督教。在太平天国镌刻的书籍中几乎都记载着洪秀全的一则创教“奇梦”,解读此一“奇梦叙事”,可以看到“奇梦”的一大基础乃是中国民间信仰传统和家族伦理,由此,基督教传统中具有时间性的“差遣”的单数形式被移位为空间性的“差遣”的复数形式。而拜上帝教贯通基督教传统和中国民间信仰传统,从而建立其崭新象征符号系统的关键,即在于这样一种对“差遣”的理解和运用。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史考辨
    “南北”“东西”新论
    王云路
    2012 (2):  129-132. 
    摘要 ( 1517 )   HTML ( 6 )   PDF(1861KB) ( 2527 )  
    “东西南北”是最基本的方位,但在汉语中,“东西”与“南北”不仅语用频率不对称,语义演化也相当不同:由于一则古人每天看见东边日出西边落,“东西”距离可直接感知,而“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南北距离则更依赖想象;二则古代建筑多坐北朝南,所谓比邻而居,往往是东西相邻,“东邻西舍”等于“左邻右舍”,由此“东西”更易产生“邻近”义:三是古人座位习惯坐北朝南,最宜放置生活物品是座位两侧,也就是东西向,用“东西”代指东西两侧的物品也就很自然。于是,“东西”由“方位”演化出“近旁”,由“近旁”(放物的位置)演化出“物品”;而“南北”则演变出“远距”义。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补《全宋诗》81首 
    ——新补《全宋诗》之二
    彭国忠
    2012 (2):  133-141. 
    摘要 ( 1200 )   HTML ( 4 )   PDF(1860KB) ( 1796 )  
    据《百菊新谱》、《(雍正)四川通志》、《鄮峰真隐大曲》、《机缘集》及《续机缘集》、《宋诗纪事》等资料可得《全宋诗》未收之诗81首,并句5则。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化研究
    “印象”何以东方:《敦煌印象》中的时间性
    1、胡范铸, 2、胡亦名
    2012 (2):  142-145. 
    摘要 ( 1605 )   HTML ( 4 )   PDF(1791KB) ( 2362 )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孔柏基的《敦煌印象》不但堪称为东方“印象派”绘画的杰出代表,更显示出了对西方“印象派”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而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标志了融合了东西方艺术的“宣纸油画”的诞生,更因为它包孕了一种复杂而又深刻的时间性,体现出“内容尽化为形式”和“材质尽融于形式”的双重可能,由此,不但具有艺术史的特别意义,同时更为艺术哲学的拓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范例。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语言研究
    语篇中的在先态度 
    ——基于意向性的思考
    张先刚
    2012 (2):  146-151. 
    摘要 ( 1412 )   HTML ( 3 )   PDF(1794KB) ( 1585 )  
    “在先意向”是意向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塞尔在其语言哲学中对“在先意向”的研究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假设“在先态度”的存在。而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丁的评价理论为理论框架,可验证这一假设,并通过语篇分析证明这一假设在语篇分析中的价值。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