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术期刊资助入选期刊
教育部名刊工程入选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导航切换
首页
关于本刊
期刊沿革
组织架构
期刊荣誉
编委会
编辑团队
学术动态
投稿审稿
投稿须知
作者投稿
编辑审稿
专家审稿
主编审稿
读者中心
最新出版
专刊
高被引文章
摘要点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全年目录
按栏目浏览
过刊浏览
征订启事
留言
E-mail Alert
下载中心
联系我们
English
全年文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Vol.43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下载引用
EndNote
Reference Manager
ProCite
BibTeX
RefWorks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心性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
倪梁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1-8.
摘要
(
1346
)
HTML
(
15
)
PDF
(1853KB)(
407
)
可视化
“心性现象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它以意识及其本质、心的逻辑、“心的秩序”或“心之理”为其研究对象,即是说,在内容上它是事关“心性”的;其二,它以现象学的结构描述和发生说明为其基本研究方法,这意味着,在方法上它是事关“现象学”的。心性现象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在反思的目光中,通过观念直观来把握心识的本质因素与诸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既意味着各个本质因素在静态结构方面的联系,也意味着它们在发生历史方面的联系。与之相应的方法是横向本质直观和纵向本质直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4
)
Select
关联性思维的最基本形式——阴阳对偶
余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9-15.
摘要
(
1373
)
HTML
(
15
)
PDF
(1791KB)(
368
)
可视化
关联性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就是阴阳对偶。本文以关联性思维的最基本形式展开,通过关联性思维和暗喻性思维两种思维方式的二元对偶,秩序和非秩序、生与死的二元对偶,阴阳的二元对偶,五行在生克和循环意义上的二元对偶,来理解关联性思维的这种最基本形式,更将这些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关联到一起。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8
)
Select
后危机时代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问题思考
唐海燕 贾德奎 毕玉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16-23.
摘要
(
1354
)
HTML
(
15
)
PDF
(1723KB)(
255
)
可视化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环境对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整体是有利的。结构性失衡、创新能力不足、体制机制不完善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加快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程度进行总体评价是可行的。而构建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保障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平稳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应在科学设计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实现从“外源性、粗放式”向“平衡型、包容性、精益化”转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
张永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24-31.
摘要
(
1344
)
HTML
(
14
)
PDF
(2755KB)(
260
)
可视化
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其中政府行政手段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对于城乡之间资源的分配作用日益显现。城市发展受阻和农村经济落后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地矛盾突现,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新的形势下积极促进城市产业升级和农业剩余贡献的增长、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应于本地区资源特征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协同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功能,应该是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1
)
Select
中国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及其政策探讨
周炼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32-38.
摘要
(
1250
)
HTML
(
14
)
PDF
(2211KB)(
290
)
可视化
我国实行已久的出口导向型战略的负效应日益显现,但若实行内需主导型战略,其负效应同样明显,在实践中也将难以为继。而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不仅可以避免上述两种战略的不足,确保实现经济安全及全面增长、促进就业等多元目标,而且适合中国国情,应成为中国长期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选择。为此,有必要以丁伯根设计的开放经济宏观政策模型为基础性模型,并进行丰富和扩展,构建更为具体和综合性的经济政策体系,以确保我国内外需互补型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中国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来源及其宏观经济效应
苏梽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39-47.
摘要
(
1536
)
HTML
(
14
)
PDF
(2099KB)(
326
)
可视化
合理测定通货膨胀预期的不确定性以及正确识别其来源,对于政府有效进行通胀预期管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首次应用具有马尔可夫机制转换异方差的时变参数模型,把我国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分解为结构型预期不确定性与冲击型预期不确定性两种类型,并探讨谁是其中的主要来源,继而检验它们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其结果显示,冲击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是我国公众通胀预期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而结构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在1996年经济“软着陆”后逐步降低。这一特征可以很好地被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点、宏观调控政策的演变以及所经受的外部冲击所解释。进一步分析发现,不同来源的通货膨胀预期不确定性对宏观经济有着不同的影响,即冲击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加剧了产出增长波动,而结构型通胀预期不确定性可以减缓产出增长波动,但是后者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8
)
Select
批判独断论、逻辑学与辩证法的论证 ——冯契的思考与探索
晋荣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48-54.
摘要
(
1529
)
HTML
(
14
)
PDF
(1776KB)(
296
)
可视化
冯契揭示了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之一在于无视思维的主体间之维,无视不同意见的争论是达到真理的具体途径;提出通过发展逻辑学、重视逻辑论证来批判独断论。尽管他对逻辑学的理解仍然局限于主客观关系的框架之下,以至于他提出的方法论基本原理并不能有效克服独断论的理论失误,但他对辩证法的论辩术本意的追溯以及“辩证法的论证”这一概念所具有的理论潜力,表明在冯契的相关论述中已经包含着克服盲点、发展洞见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1
)
Select
价值论研究:从张岱年到冯契
刘静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55-60.
摘要
(
1405
)
HTML
(
14
)
PDF
(1704KB)(
203
)
可视化
学界普遍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中国的价值论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论断某种意义上忽视了那些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开始哲学思索、既重视中国传统哲学又赞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的工作。实际上,张岱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层次、价值的标准等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当然,由于时代及其他方面的局限,张岱年在许多问题上的观点还存在着片面性,这些片面性,后来在冯契那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克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探寻契约效力的哲理源泉 ——以民法法系原因理论为视角
陈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61-69.
摘要
(
1355
)
HTML
(
14
)
PDF
(1743KB)(
260
)
可视化
民法法系中的“原因”概念萌芽于古罗马法《学说汇纂》的条文。评论法学派于14世纪在利用古希腊哲学对罗马法文本解读中提出了一般原因学说。后经院法学家于16世纪对罗马法、亚里士多德哲学及托马斯哲学进行综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契约效力基础的原因理论,即,允诺得到强制实施必须基于两种原因:允诺人践行了慷慨美德或者交换正义的美德。近现代及当代契约理论对契约效力解释力的不足突显出已经衰落的原因理论的哲理优势。事实表明:第一、法学不能孤立于哲学,离开了“最终目的”这一精神中枢,契约法就变得无法界定。第二、法律应该根植于道德,并弘扬和促进人类的善德,契约的效力原则应该反映人类在允诺中的多元价值追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侵害责任演变的经济解释
王 怡 黄永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70-76.
摘要
(
1413
)
HTML
(
12
)
PDF
(1774KB)(
310
)
可视化
复仇权的归属,是人们在选择侵害责任形式时所面临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约束条件;侵害责任的演变是伴随着复仇权的逐步明确而展开的;复仇权属的明确化,为侵害方与受害方之间达成效率状态的更优交易创造了根本条件;从私力救济转向公力救济,体现的是以复仇权为指向的交易合约结构的变化以及不同效率状态之间的转换。因此从经济解释的角度来看,侵害责任就是用于实现“侵害与惩罚之间的交易”的制度安排,侵害责任演变的过程就是复仇权交易的发展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我国刑事司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冲突与协调
苏敏华 王永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77-82.
摘要
(
1232
)
HTML
(
12
)
PDF
(1705KB)(
262
)
可视化
腐败问题是国家和民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充分利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规定有效打击腐败犯罪值得认真思考。本文从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层面考察了我国刑事法律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冲突之处,借鉴国际法的理论分析如何使二者相协调,并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反腐败的刑事司法制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
黄克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83-89.
摘要
(
1391
)
HTML
(
14
)
PDF
(1801KB)(
370
)
可视化
本文以严复为例探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复杂过程。严复为第一代接受西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在翻译西方经典与宣扬西方启蒙思想上有杰出的贡献,然而他也受到传统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反启蒙」的特点。笔者认为严复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双重影响下,具有一部份矛盾、两歧的性格,然不容忽略的是严复一生思想亦有其连续性,而且他的现代性方案与源自佛道思想的终极关怀之间具有内在凝聚性,并非全无理路可循。此一个案显示中国知识分子在追求西方观念的同时,并不忘情中国传统,其理想在建立一融合中西之长,而超越西方现代性的新中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申报》第一任主笔蒋其章卒年及其他
邬国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90-94.
摘要
(
1205
)
HTML
(
12
)
PDF
(1784KB)(
332
)
可视化
蒋其章作为《申报》创刊时的第一任主笔,其卒年仍是一尚未获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的资料,论证其于光绪十八年正月十五日(1892年2月13日)元宵节逝世,享年仅五十岁。对其后期在山东巡抚幕府的情况,也作了新的考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5
)
Select
论晚清中国的绅士、绅权和国家权力
杨国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95-102.
摘要
(
1460
)
HTML
(
12
)
PDF
(1853KB)(
275
)
可视化
清初抑绅权。此后的二百余年里,在籍绅士居于国家权力的规范之下,大半都
不再有搅动地方的力量。迨太平天国起东南,地方官以守土为责分,从而不得不以募勇筹饷为要务。但募勇筹饷都要由绅士来承担,因此,这个过程实际上又成了国家权力重新扶植绅权的过程。随后五十年,被扶植起来的绅权一面同官府合作,一面又在伸张和扩张之中同官府颉颃。而当灌入的西潮催化社会嬗蜕之日,这种古老的东西又获得了原本所没有的新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9
)
Select
科举、功名与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
沈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103-112.
摘要
(
1788
)
HTML
(
10
)
PDF
(1815KB)(
282
)
可视化
在科举时代,功名与身份、利禄、仕途攸关,因此,循科举求功名,就成了千百年来士人齐集、梦寐以求的“正途”。士人汲汲于功名,由此形成的功名意识不仅主宰士人命运的悲欢,而且渗透、弥散到整个社会,积久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种由科举衍生而来的功名意识,甚至到了1905年科举废除之后,在士人与社会中依然广有市场,并没有因科举的废除而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科举、功名在士人的心目中仍居于无可替代的中心位置,具有别样的魔力。以致于1905年清政府在宣布废除科举的同时又推出一系列学堂奖励政策。即使到了民国时代,这种意识也并没有完全褪尽。本文即以科举废除前后功名意识的流变为中心,一方面着力还原由废科事件引发的清末民初知识人社会的多重面相,以及功名意识在士人与社会中的长久影响;另一方面透过功名意识的流转呈现近代中国制度变革所面临的纷繁复杂的难局和困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
)
Select
从概念基元空间到语义基元空间的映射——HNC联想脉络与词汇语义结构表述研究
萧国政 肖珊 郭婷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139-143.
摘要
(
1423
)
HTML
(
10
)
PDF
(1694KB)(
326
)
可视化
本文从HNC理论的两个重要假设入手,通过“空间”和“概念”的讨论,论述了从语言信息处理理论研究延伸至语言处理研究的意义,阐述了词汇平面的延伸方式,即将HNC概念表达式与“词群-词位变体”理论的词义基元结构式进行对接。并认为这种延伸在工程上表现为面向语言信息处理技术的语义网建设,在理论上可概括为“概念基元空间到词汇语义基元空间的映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4
)
Select
指令类言语行为构成的重新分析
樊小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1
): 144-149.
摘要
(
1303
)
HTML
(
9
)
PDF
(1699KB)(
313
)
可视化
指令类言语行为是言语行为中非常重要的一大类别,但学术界对指令类言语行为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对指令类言语行为的研究应该从它与非指令类言语行为的区别性要素开始,指令类言语行为和非指令类言语行为具有三个区别性要素:意图要素、事件状态、和主体关系。同时,指令有各种具体形式,决定指令行为内部差异的最重要的参数是对“话语权”的强调,即指令行为发出者对“话语权”强调程度的差异在话语层面会显示为不同的指令形式:强调自身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强调对方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和模糊双方的话语权力和权势的指令形式。在指令度上,指令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强指令、一般指令和弱指令三类,而指令度的强弱和直接指令行为与间接指令行为并无绝对关系,以威胁形式出现的间接指令的强度远远强于直接指令。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6
)
Select
观念史何为?
高瑞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10.
摘要
(
1464
)
HTML
(
20
)
可视化
以研究我们精神变迁中某些核心观念的生成与发展为目标的观念史,是人类认识自己的努力的一部分。通过厘清“观念”一词在汉语著述界的用法,可以给观念史划出新的知识领域,因而拓宽了哲学史研究的范围。它以追求真观念为己任,包括观念内容的真理性、观念者的实际信念与观念所蕴涵的态度的一致,以及观念推动社会行动的真实活力。观念史不仅研究思想的结构,而且研究思想的过程;不仅分析人们应该如何思考,而且关注人们事实上如何思考。处理这一“思”与“史”的关系,从纵向的角度说是解决观念的发生学和社会植根性问题;从横向的角度说则要回答特定观念在同时代观念谱系中的位置,以及观念史与其他学术研究形态之间的联系。它在中国近代观念嬗变的历史中呈现为“异端翻为正统”、“边缘进入中心”和“新知附益旧学”等三种方式。这说明,即使以单一的观念为对象,观念史也不能只叙述“观念单位”的编年史;批判的观念史关注来自文明史的多种因素,而谱系学方法和逻辑分析同样重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语境转变解悖方案
贾国恒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1-16.
摘要
(
1312
)
HTML
(
16
)
可视化
解悖方案应当阐释悖论的真假规律,但确定悖论的具体真假却不是它的任务。语境转变解悖方案是一种新的解悖方案。不同于传统解悖方案通常不研究正常句和脱离悖论句与正常句的相互联系,语境转变解悖方案从研究正常句的语境变化规律出发,然后由正常句扩展到悖论句,通过正常句与悖论句的意义和真值的相互观照,来消解悖论。这种研究进路可以极大地扩展悖论研究的视野,使解悖研究具有一以贯之的气势,并使解悖方案极其符合直觉,具备其他解悖方案所不具有的天然优势。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3
)
Select
解析作为解悖方案的弗协调逻辑
郝旭东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7-21.
摘要
(
1230
)
HTML
(
17
)
可视化
弗协调逻辑是一种可以容纳“矛盾”的非经典逻辑,其所容纳的“矛盾”被称为“真矛盾”。在弗协调逻辑看来,逻辑悖论就是一种“真矛盾”,是可以被弗协调逻辑系统所容纳的。在分析逻辑悖论语法表现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弗协调逻辑消解悖论的逻辑机制。弗协调逻辑作为一种解悖方案,实际上是隔离了悖论对系统的不良影响,这种隔离意义上的悖论消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其相对于协调而区分出来的弗协调,也具有重要的逻辑哲学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情感主义的儒家伦理 ——再论“子为父隐”
王美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22-28.
摘要
(
1235
)
HTML
(
16
)
可视化
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中倡导的“子为父隐”、“窃负而逃”、“埋儿葬父”这三个阶段中,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将事件放在中华孝文化的大背景下,才能使其得到恰当的理解。“亲亲相隐”的始点和终点都是为了维护父子之情,或者更直接地说是为了实现孝道,而孝子的行为也是由对父亲的情感所决定的。先秦孔子对孝的规定是“隐”和“谏”是并重的,而后世承传往往只继承了他关于“隐”的部分,因此,孝子的行为才会逐渐走向“埋儿藏父”之类的极端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和”的追求:传统哲学视域中的中医学理
陈丽云 严世芸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29-36.
摘要
(
1319
)
HTML
(
15
)
可视化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它贯穿于万物万事中,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理念。孕育脱胎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理论,都渗透了“和”的理念。具体表现为生命观——精气神的和谐、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失和则为致病的根本原因,治疗的目的在于达到“和”。这些理论,最终发展成完整的体系,为中医学之核心原则。通过对中医“和”思想的解析,认为“平衡”非中医本身所固有的,不能用“平衡”来衡量人体是否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致病因素日益复杂,治疗逐渐趋于个性化,作为具有中医特色的“和”之理念,是现代医学所不能取代的,无论其学术理论还是具体治疗方面,必将在未来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国自由主义的“正名”——战后自由主义的浮现及其意义
章清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37-47.
摘要
(
1459
)
HTML
(
16
)
可视化
战后中国自由主义的发展确有值得重视的地方:出现了不少明确标榜“自由主义”立场的刊物;也不乏讨论“自由”及“自由主义”的专书出版。尤其重要的是,“自由主义”作为一股政治势力也有所表现,而不惟只是部分知识分子醉心的理想。可以说,作为一种政治“话语”,“自由主义是什么”,“自由主义往何处去”,到战后才引起各方热烈讨论。游离于此,要重建中国自由主义的基本史实,是难以想象的。将此置于近代中国思想发展的“长程”予以审视,明显可以看出“中国自由主义”有了较为清晰的“思想图景”;而对中国自由主义的认知又陷入“正名”的诉求中,也表明中文世界阐述“自由主义”所面临的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清末浙江地方新政筹款
侯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48-55.
摘要
(
1182
)
HTML
(
14
)
可视化
清末,为筹办各项地方“新政”,广泛的筹款活动在各地普遍展开。由于其征收来源复杂多样,征收主体极为分散,在为地方新政开辟了财源的同时,它也开启了地方社会权力结构重组的契机。浙江省在这一时期的筹款围绕着教育、警政事业,收入来源以各类地方认捐为主,兼及各类官方补助,直至清代结束,也未形成一完整的收支规范,对这一活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具体的、地域性的角度审视清末新政改革下地方各利益群体的冲突格局。也部分地解释了晚清“民变”迭起的深层社会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
)
Select
并不神秘的民间速记文字——“花数”
邱建立 李学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56-64.
摘要
(
1534
)
HTML
(
13
)
可视化
“花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苏州一带负责田地买卖和管理地主租务的账房所使用的记账符号。它包括“数”和“字”两部分:“数”主要是苏州码子和汉体小写数字;“字”主要为一套表示田地面积的亩分厘毫和租额容量的石斗升合以及表示银币的元角分厘等符号。本文剪裁了苏州、上海等地租册上的原始手写“花数”作为实例,逐一加以释读辨认,认为“花数”不是一种行业“暗码”,而是古时民间用来记账的一套速记符号,具有易学易懂和书写简便快捷的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
)
Select
从沪商到新沪商——基于制度视角的企业家精神与社会网络的融合提升
杨 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65-73.
摘要
(
1248
)
HTML
(
13
)
可视化
沪商形成、发展处于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环境,上海区域经济的特点造就了“海纳百川”式的商业文化,形成了具有前瞻性、开放性、竞争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的企业家精神,并在正式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通过沪商社会网络资本影响着实际的经营管理机制。崛起于新的经济和社会背景下的新沪商,比较完整地传承了传统沪商商业精神,呈现出更加鲜明的聚集性、国际性、创新性特征,引领着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方向,体现着对传统沪商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并在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培育出新型产业形态。新沪商的商业文化记忆或商业文化精神,与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种内在的亲和性,这也正是沪商文化传统得以延续、新沪商崛起的重要内在原因和内生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
)
Select
品牌个性认知对品牌延伸评价影响的再研究 ——兼论上海冠生园的品牌延伸策略
何佳讯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74-83.
摘要
(
1366
)
HTML
(
13
)
可视化
通过拓展品牌个性认知与品牌延伸评价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可以发现品牌个性认知与延伸产品感知质量在影响品牌延伸评价中的交互作用。以上海老品牌“冠生园”为测试对象,通过全国三城市的大样本数据分析表明,突出的“仁和”个性认知加强了延伸产品感知质量对母品牌信念反馈评价的影响作用;突出的“时新”个性加强了延伸产品感知质量对品牌延伸典型性评价的影响作用。对“冠生园”的品牌延伸策略所进行的评价和分析,为中国老品牌进行形象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从历史哲学到文学 ——马列文论研究中应该澄清的问题
顾祖钊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84-92.
摘要
(
1389
)
HTML
(
14
)
可视化
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单纯地解释为现实主义文学观,这是前苏联马列文论家的片面解读。为了恢复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原貌,有必要澄清它的历史哲学视角及其相关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性质的分析,可以看出恩格斯将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说成是“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也是其历史哲学用语在文学理论中应用。此外, 澄清了马克思主义文学观的历史视野,我们还可以描绘以“世界文学”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及其主要理论构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黄明理 陈 悦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93-98.
摘要
(
1462
)
HTML
(
15
)
可视化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由外来的一般学说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灵魂,它经历了曲折的、辩证否定的历史演进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由少数先觉分子到革命阶级整体的大发展;建国后到“文革”时期,经历了由理性地信仰向非理性地信仰的转折;改革开放后至今,则呈现出波谷与波峰复杂交错的上升性。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总体上呈现出信仰客体与时俱进的创新与信仰主体理性自觉的增强二者互动相生的良性生态。自觉地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信仰客体以便实现其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诉求对象化,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信仰化演进历史的重要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5
)
Select
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经验
宋 进 姜玉齐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99-105.
摘要
(
1423
)
HTML
(
14
)
可视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主要体现在引领社会思潮,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解决时代中心课题;走群众路线,确立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范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护文化的价值质点,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主要经验,合目的性与规律性,对于新形势下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4
)
Select
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实践意义
蒋锦洪 王 慧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06-112.
摘要
(
1432
)
HTML
(
12
)
可视化
从当代语境中解读马克思的相关思想理论可以看到,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蕴含丰富的民生思想,它深切地表达了马克思对人民群众生活状况及生存、发展的关怀。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深入阐发马克思生活需要理论中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当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导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4
)
Select
“江南”再发现 ——略论中国历史与文学中的“江南认同”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13-123.
摘要
(
1412
)
HTML
(
12
)
可视化
历史上的“江南”存在着丰富的文化与思想资源,但缺少一个现代科学的概念来加以整合。“江南认同”是从历代有关江南意识自觉、江南地方情感突出、江南文化影响力的文献资料以及种种江南意象中提炼出来的一个概念,其中包含着诸如“江南文化之二源”、“江南认同之两歧”等复杂问题以及一些代代隐传的江南意象,在由一种政治认同转而为一种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文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北朝时期是江南认同形成的时期,在中国史上首次完成了文化话语权的转移,为中国文化增加了重大的变数。在这个过程中,中原认同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江南认同并生共存,相反相成。所谓“江南认同”的产生,不是一下子出现的,而是经历了北方中原认同在其中纠缠挣扎,死而后生,是北方渐渐化入南方的过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9
)
Select
金缕玉衣式的文学: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
林晓光 陈引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24-132.
摘要
(
1394
)
HTML
(
12
)
可视化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是南齐重要文学家王融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析读这篇作品,可以发现其中的用典遵循着严密的次序,手法繁复而多变,构筑起一种富于建筑美感的多层文学形态。这也是王融文学整体的根本特征。认识这一点,可以更准确地理解钟嵘《诗品》“任昉、王元长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的含义,更真切地把握南朝文学的面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德国历史上的住房危机与住房政策,1918-1924 ——兼论住房统制模式的有效性与有限性
孟钟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33-138.
摘要
(
1263
)
HTML
(
13
)
可视化
住房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的社会问题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出现了严重的住房危机,并引发社会动荡。魏玛政府通过一系列住房政策,介入住房市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危机,维护了公民的居住权,稳定社会。魏玛政府的实践形成了住房统制模式。在解决住房问题上,这种住房统制模式具有有效性与有限性并存的双重特征,可供借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房地产出租业与房地产投资替代 ——以美国为例的实证分析
崔 裴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39-146.
摘要
(
1247
)
HTML
(
11
)
可视化
从对房地产出租业形成、行业地位的理论分析入手,通过对美国房地产业行业结构的调查,以及对其房地产投资信托规模与非金融机构的房地产资产规模的格兰杰检验,可以发现,房地产出租业是房地产业内部分工内生演进的产物,是现代房地产业的核心主体——房地产投资者;房地产出租业具有将房地产直接投资转化为对房地产出租企业股权投资的投资替代效应;房地产投资替代有助于缓和房地产买卖市场的供求矛盾,增加有效房地产服务供给,形成房地产租买选择机制。这对于解决中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和售出商品房大量空置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荷兰社会住房的发展经验及其启示
胡金星 陈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2
): 147-151.
摘要
(
1199
)
HTML
(
11
)
可视化
荷兰是欧洲乃至世界上利用社会住房(类似于我国公共租赁住房)成功解决住房问题的国家之一,在社会住房开发与运营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我国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及其制度完善提供了有意的启示。今后,我国在公共租赁房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公共租赁住房供给与管理的系统性,积极鼓励非盈利中介组织的发展,促进金融制度创新以确保公共租赁住房融资来源的稳定,对公共租赁住房进行合理布局和选址,注重公共租赁房的质量,以及加强对公共租赁住房的立法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3
)
Select
老庄道家的批判精神
冯达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1-8.
摘要
(
1346
)
HTML
(
18
)
可视化
老庄道家对人与天地宇宙的分隔、社会-国家的纷争和道术的分裂,怀有一大悲情。人与天地宇宙的分隔,源于“人耳人耳”的一种力图挣脱自然本根的“主体性”追求。随着这种追求的越加强烈,人背离天地宇宙越远,人越加丧失自己生存的依据。人与天地宇宙的分隔,又从心智的开启、工具的发明开始。心智的开启、工具的发明,出自功利的追求并强化着这种追求。由之,人不仅与天地宇宙分隔与对立,个人与他人和社会陷于分隔与对立。人被迫陷入双重的对立与冲突之中,再也无法摆脱。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带来的是悲剧性的运命!老子从宇宙论支撑了他对进步与文明的批判,建构起“回归自然”的社会理想;庄子则从对人类认知可靠性的深刻反思,引出了“荒诞意识”与“艺术人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良知与正义:中国自然法的构建
李洪卫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9-15.
摘要
(
1386
)
HTML
(
19
)
可视化
西方自然法或自然秩序理论以理性的普遍和内在论述奠定了个体平等和内在惩戒的原则。王阳明将孟子的良知内在说提升到天理的层面构成内在而普遍的道德理性。良知在孟子那里最高的构成法则是成为“天民”,从而确定了个体超越现实世俗价值的更高价值,王阳明既把它提升到“知天”层面又使它回归到个体,达成一切平等的内在可能性。儒家以“德”奠定人的先验平等,以“才”判定人的现实职业分途。个体良知的裁决具有个体性和普遍性的特征,但不是确定的普遍含义,只有公众良知的汇合、外显凝成公共理性才是天道的彰显,它的机制化则是公共理性的体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唐君毅的“宇宙唯心”说
胡岩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16-21.
摘要
(
1539
)
HTML
(
18
)
可视化
唐君毅的自然观或者说自我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论,是唐君毅哲学研究中被相对忽略的部分,但是却对理解唐君毅的唯心论相当重要。他的自然观可以展现为三个方面:在本体论上,肯定了自在之物的存在,却将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的活动仅仅视为心灵的活动;在认识论上,将自然之秩序的来源主要归结于心灵的不同活动方式,把对自然的认识转化为对心灵之活动的认识;在价值论上,把价值的来源主要归结为自我的需要,并将自我理解为心灵。由此,唐君毅“宇宙唯心”的论式中所展开的理论在充分强调心灵之能动性的同时,却并未如实把握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也不能完整地认识理想自我之特征,从而在很大程度限制了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理想的自我”的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罗尔斯与社会最低保障
姚大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22-27.
摘要
(
1713
)
HTML
(
20
)
可视化
社会正义与社会最低保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没有社会最低保障的社会正义是不可想象的。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他的社会正义理论,其中包含关于社会最低保障的观念。但是,罗尔斯的社会最低保障观念与功利主义的社会最低保障观念是不同的。首先,罗尔斯的社会最低保障基于正义的原则,而功利主义的社会最低保障基于人类的需要;其次,罗尔斯的社会最低保障是一种制度,而功利主义的社会最低保障是一种原则;最后,社会最低保障确实与人类的需要密切相关,但是人类的需要应该按照公民资格来加以界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古典尊严理念与现代尊严理念之比照
张容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28-33.
摘要
(
1209
)
HTML
(
19
)
可视化
尊严概念,在西方道德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在西方哲学史上,大家普遍认为,尊严概念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表述。但事实上,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已有了对尊严概念的阐释。但不管是亚里士多德还是康德,他们对于尊严的理解还是奠基于对人性的理解之上。而现代道德哲学中的尊严或自尊概念不仅改变了对人性的要求,而且更注重于社会对人的尊重和承认。这一转向背后有哲学理念的深刻转变,我将阐明,它既包括我们对自主性的新理解,也包括随着价值多元论的兴起而出现的认同政治的挑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1
)
Select
略论江南文化的务实精神
熊月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34-39.
摘要
(
1188
)
HTML
(
17
)
可视化
务实是江南文化一个鲜明特点,历史悠久,表现广泛。讲实学、办实事、重实效、求实惠。自明清时期至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江南人重视物质生活的特点,精明能干形象的形成,科举人才、科技人才的大批涌现,都是江南文化务实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中国近代史上,岭南地区所出的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家最为突出,湖湘地区所出政治家最为突出,江南地区所出科学家最为突出。某一地区个别杰出人物的出现,确有许多偶然性,但如果某种类型的人才成批成群出现,一定与其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有关。务实精神是中华文化实用理性的体现,其本质是在物质与精神之间,更加重视物质;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更加重视现实;在今世与来世之间,更加重视今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
)
Select
明清之际江南三诗人谈片
刘永翔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40-43.
摘要
(
1286
)
HTML
(
17
)
可视化
陈子龙、李渔是明清鼎革之际江南的三位诗人。顾、陈二人是志士之能诗者。顾炎武所作,偏于学人之诗,颇重用事。陈子龙所作,则为志士而兼诗人之诗。二人所作,多及时事。而李渔所作则纯是才子之诗,不谈国事,而善于表现物态人情之常。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的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
张曼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44-49.
摘要
(
1323
)
HTML
(
17
)
可视化
论文尝试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解读张爱玲改写和翻译《金锁记》的第4个译本The Golden Cangue,以期考察她如何在客观求真的文本表象下,由翻译传达词语的信息与意义上升到翻译是诗意的探索,并在实践上参与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在机遇与困境之间——1950年代的上海电影女演员
万笑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50-54.
摘要
(
1324
)
HTML
(
18
)
可视化
195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政治、社会剧变的场景下,从民国上海走来的女演员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她们获得了尊重,得到了提升社会地位的良机;另一方面,她们失去了具有明显女性色彩的都市文化空间,从银幕的中心滑向了边缘,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力急剧缩减。游走在机遇与困境之间,女演员在对社会主义国家权力的接受与斡旋中,努力为自己和女演员职业群体争取利益,重塑自身社会身份,发展出一套积极有效的生存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城市之声:戏院与都市生活的变迁
林存秀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55-60.
摘要
(
1336
)
HTML
(
18
)
可视化
剧场作为一个公共空间,既能呈现社会文化,又有塑造社会文化的功能。从旧式茶园向新式舞台的转变,显示了清末在阶层和性别关系等方面的社会变迁。新舞台在表演上对感官文化的侧重,则反映了进入现代之后,都市人在精神生活上的相应转变。对生动形象的着迷、对传奇的热衷,正是大众时代的文化症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暧昧的身体——对话剧《怀疑》的具身哲学解读
梁超群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61-67.
摘要
(
1166
)
HTML
(
18
)
可视化
美国当代名剧《怀疑》有一个典型的悬疑剧躯壳:女主角因怀疑男主角神父弗林对黑人少年唐纳德实施了性侵犯而展开了多方面调查,带领我们不断地逼近真相。但它有一个非典型结局:剧本中的中心悬疑始终没有明确的答案。这样的结构以及故事本身的暧昧,引导我们将它作为一个哲理剧来解读,诱使我们得出这样的认识:“沉重的肉身”未必沉重,它能给认知及心灵带来高翔的翅膀;如果“有罪”的肉身带来“高尚”的善行,那么我们有理由怀疑对“罪恶”的传统定义,无论这个定义来自宗教还是法律;反过来,既然“高尚”的善行可能源于身体的“罪孽”,我们也有理由怀疑“善行”的圣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
)
Select
试说玄奘所见的婆罗门教
严耀中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68-74.
摘要
(
1240
)
HTML
(
18
)
可视化
《大唐西域记》里有关印度婆罗门教记载的注意,揭示了一个中土高僧眼中的当时在天竺诸国印度教盛于佛教的形势,并且显示出佛教与婆罗门教的差别也是其与印度民间风俗结合上的差别。这说明玄奘到达印度时,佛学在印度已经过了高峰期。《大唐西域记》里如实记载这些情况,是符合唐太宗经营西域宏愿之参考需要,所以不能站在纯粹的佛教立场上臧否详略。此不仅预示这二教日后在印度的彼此势力消长,还使中土的该书读者,尤其是僧人容易产生一种危机感。自唐宋以降,佛教中国化的速度遽然加快,当然有很多原因,但僧徒们惧怕佛教重蹈在诸天竺被异教所消亡的这种末世感,亦当是推动力之一。不过玄奘也看到当时婆罗门教在理论上还没有升华,无疑增强了玄奘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兴教信心,以及在中土发展佛学理论的意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
)
Select
试论两晋太子师傅制度
刘雅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75-82.
摘要
(
1171
)
HTML
(
16
)
可视化
两晋东宫师傅类职官多所改易,经历了晋武帝时期、西晋晋惠帝与东晋三个时期。期间,一度从太子二傅扩大到六傅并立。最终在东晋孝武帝时回归汉魏太子二傅的设职。两晋太子师傅类官员在任命上出现“一时之制”:“命诸公居之”,“以本位重”,“或行或领”。通过改革皇太子与太子师傅间的礼仪关系(二傅不臣拜),提高太子师傅的地位。太子詹事复置后,太子师傅虽不再掌管庶务,但通过“詹事文书关由六傅”的行政程序,仍确立了在东宫职官体系中的最高地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3
)
Select
新媒体条件下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
陈虹 沈申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83-91.
摘要
(
1381
)
HTML
(
16
)
可视化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既有信息传递的快捷多元,也有舆论内容的真伪混杂;既是信息公开的一种推力,也是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力量。本文将从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特点出发,结合实际案例,探讨新媒体环境下突发公共事件中谣言的传播规律和应对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楞严经》与晚明北宗禅
夏志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92-97.
摘要
(
1373
)
HTML
(
15
)
可视化
禅宗南北分歧,后世常为之感叹。在中国禅宗史的“经典叙事”中,北宗禅在宋代以来似乎只是中国禅宗史的一个注脚,甚至几近消失。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考察了楞严学背景下晚明时期北宗禅的历史图景,并由此指出:北宗禅在历经千百年之后,终于在《楞严经》的流行的背景之中获得了合法性和话语权;楞严学背景之下的北宗禅,在晚明时期成为禅学思潮讨论的一个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佛教对自身传统的反思。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中国的“肉身菩萨”现象考析
沈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98-104.
摘要
(
1230
)
HTML
(
16
)
可视化
“肉身菩萨”在中国佛教中是一个相当奇特的现象。它究竟源于何种背景,蕴含了什么意义,说明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本文试对“肉身菩萨”现象进行了考证与分析,以期揭示其富含的中国佛教的特色。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大灌顶经》形成及其作者考
伍小劼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105-111.
摘要
(
1360
)
HTML
(
16
)
可视化
十二卷本《大灌顶经》是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人撰写的经典,亦即所谓伪经。关于十二卷《大灌顶经》的形成有各种说法,但从经文本身提供的内证,参酌其它资料,可以考定《大灌顶经》后三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前,前九卷产生于北魏太武帝灭法之后。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57年)被集中编辑为十二卷,《大灌顶经》的作者为刘宋沙门慧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9
)
Select
《宝藏论》中的道教印迹考 ——兼说《宝藏论》的成书年代
梁巧英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112-120.
摘要
(
1121
)
HTML
(
15
)
可视化
《宝藏论》是收录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的一部佛教著作,对后世颇有影响。本文试图挖掘其文内隐含的道教印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对《宝藏论》的成书年代作出补充考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全流通条件下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行为:一个数理分析框架
蓝发钦 吴敏晓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121-128.
摘要
(
1168
)
HTML
(
15
)
可视化
以市净率股票估值理论为基础,在综合考虑大股东的“隧道行为”、“支撑行为”以及二级市场交易行为后建立了大股东收益函数,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的行为变化,得出的结论是:全流通后大股东将会谋求通过二级市场交易获取资本利得收益;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以及成长性、股票价格偏离其真实价值的大小、监管部门的监管程度以及大股东未来增持或减持股份的比例大小将对大股东的“隧道行为”、“支撑行为”以及市场交易行为产生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资金变动对沪深300指数影响的一个实证分析 ——基于2002-2010年的市场数据
叶德磊 艾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129-135.
摘要
(
1300
)
HTML
(
15
)
可视化
通过构建VAR模型,对股市筹资额、广义货币 、上市公司股利分红、交易印花税额与沪深300指数的长期均衡及短期调整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发现长期内 与大盘指数呈反向变动关系,其他变量与大盘指数呈同向变动。但是就短期而言,存在某些有别于长期的市场特征。这些实证分析结论与一些市场流行看法是有差异的,甚至是相反的,由此还可以进一步引申出一些有价值的推论和政策建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承销商声誉、收益与创业板公司资金超募
王霞 徐晓东 王宸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136-143.
摘要
(
1216
)
HTML
(
13
)
可视化
以2010年7月1日前招股的创业板公司为样本,研究承销商的声誉、收益与创业板企业在上市过程中资金超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承销商的声誉越好,其承销的企业资金超募就越严重;相应地,承销商在发行中获得的收益就越高。此外,资金超募还受到企业业绩的影响,业绩越好的企业资金超募越多。这些结论将为解决创业板资金超募问题、规范创业板的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03
)
Select
中国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绩效的实证研究
杨招军 贺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3
): 144-150.
摘要
(
1182
)
HTML
(
17
)
可视化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沪深300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绩效进行研究,并探求投资者风险厌恶系数对最优套期保值模型选取的影响,结果发现,对于沪深300股指期货,在动态套期保值模型中用基差来代替模型中的误差修正项,会使得到的套期保值率偏大;基于VR时,OLS模型的套期保值效果最好,而基于UI时,ECM-GARCH模型的套期保值效果最好。在考虑风险偏好的情况下,当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系数小于28时, ECM-GARCH模型为最佳选择,但是基于中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实际情况,最好的选择是修正的ECM-GARCH模型;而当风险厌恶系数大于28,EC-OLS的套期保值效果最好。沪深300股指期货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投资者可以上述结果为参考,选择恰当的套期保值模型来规避股票现货组合的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7
)
Select
日本汉诗在中国
蔡毅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11.
摘要
(
1535
)
HTML
(
90
)
PDF
(767KB)(
2538
)
可视化
在中日文学交流史上,中国古典诗歌对日本汉诗的巨大影响显而易见。但反之“学生”的习作,也曾对“老师”有所回馈———这种日语称之为“逆输入”的现象,迄今似乎无人问津。从文化交流双向互动的视点出发,对日本汉诗传入中国的历史轨迹作全方位的扫描和评述,不但可以发现诸如“文明开化新诗”对于晚清“诗界革命”的影响等等“逆向反馈”的文学现象,更可以揭示东亚汉文学史上罕为人知的一个侧面,由此为中国文学的开放性、包容性,提供一个重新认识的崭新视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
)
Select
论“译学”一词的由来及其他
陈福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2-14.
摘要
(
1169
)
HTML
(
6
)
PDF
(398KB)(
1535
)
可视化
对于“译学”一词何时诞生,学者或者语焉不详,或者以为是康熙年间,其实,“译学”一词的出现:至少应该在隋唐以前,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即已有之,即比康熙朝要早一千多年,是在佛经翻译中所创用的。而在古代,“译学”一词除了翻译之学的意思以外,有时还指官府的翻译机关,或作翻译官的官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寒山诗在法国的传播及其意义
蒋向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5-20.
摘要
(
1838
)
HTML
(
119
)
PDF
(497KB)(
2748
)
可视化
在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英译寒山诗歌(1954)之前,法国学者马古礼已经在其中国诗歌史论著(1951)中对寒山及其诗歌予以了特别的关注,探讨了寒山诗对初唐诗歌在形式探索上所作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以来,寒山诗由于与佛教文学的关系而进入法国汉学家的视野,使法国汉学的寒山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寒山诗在法国的传播对当代法国思想文化的意义主要通过哲学、语言、文学和生活各层面体现出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澳大利亚政府的政治道歉与种族和解进程
汪诗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21-29.
摘要
(
1547
)
HTML
(
7
)
PDF
(473KB)(
1968
)
可视化
2008年2月13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以政府和议会的名义向土著居民尤其是“被偷的一代”表示了正式道歉。该道歉是在各主要党派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做出的,因而它对日后澳土著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必将产生积极影响。陆克文的政治道歉不仅得到了澳大利亚主流社会的支持,亦被土著社会所基本接受,这为种族和解进程既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又提供了必要动力。然而,陆克文的政治道歉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又意味着种族和解之路并非坦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美国外交决策机制功能性失调之因探究
陆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30-36.
摘要
(
1466
)
HTML
(
5
)
PDF
(450KB)(
1799
)
可视化
借用计算机中央处理器及其缓存增长有限性的原理,可以发现美国外交决策机制存在功能性失调即高端处理能力的局限。具体表现为美国总统对外交决策的高度垄断,而美国总统因受各方牵制与干扰,经常会造成决策出错,从而造成美国软实力的严重下降。当然,目前美国外交决策机制高端的缺陷在应付普通危机时不会有严重问题,但与大国博弈时,美国外交决策机制高端的任何低级错误,都会对美国利益造成深度伤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5
)
Select
空间、帝国与俄罗斯国家安全
刘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37-41.
摘要
(
1567
)
HTML
(
5
)
PDF
(394KB)(
2365
)
可视化
自罗曼诺夫王朝以来,沙皇俄国一直在演绎着帝国扩张与空间安全的发展路径。在俄罗斯帝国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的扩张是一个首要的条件,也是维持帝国运行的核心因素之一,帝国的安全也在于通过控制空间来予以保障。从沙俄帝国到苏联到今日俄罗斯,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空间扩张来维持并保障国家的运转,通过控制空间来确保国家安全;不同之处在于,沙俄帝国时期是通过纯粹的领土扩张来控制空间,苏联时期是通过意识形态的扩张来控制空间,今日俄罗斯是通过确保后苏联空间独联体地区作为其特殊利益区并拓展区域性安全组织来保障安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中日摄取伯伦知理国家有机体论之比较 ——以加藤弘之余梁启超为例
王晓范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42-48.
摘要
(
2099
)
HTML
(
122
)
PDF
(379KB)(
2857
)
可视化
加藤弘之与梁启超对伯伦知理的国家有机体学说的摄取各有特色。加藤主要吸收的是伯伦知理的国家法人主权学说及其内在隐含的君主主权观念;梁氏主要关注的则是伯氏提出的以实证主义历史研究方法为基础的国家生成、发达、衰亡的基本规律。二者摄取伯伦知理国家有机体学说的特色反映了中日两国面临的不同问题以及文化传统的基本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国际司法机构在构建国际法律秩序中的作用 ——从凯尔森国际法思想出发的考察
安曦萌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49-53.
摘要
(
1465
)
HTML
(
3
)
PDF
(377KB)(
2021
)
可视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法律秩序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国际司法机构在国际舞台上日渐活跃,影响着国际法律秩序的发展进程。上世纪中期,著名纯粹法学家汉斯•凯尔森曾指出,国际司法机构在和平解决争端、推进国际法律秩序进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于此,从凯尔森关于建立国际司法机构的理论基础出发,结合当前国际法律秩序下国际司法机构的现状,可以理解和反思国际司法机构在国际法律秩序进程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初唐佛道“道法自然”论争及其影响
圣凯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54-62.
摘要
(
1517
)
HTML
(
4
)
PDF
(485KB)(
1719
)
可视化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初唐佛道论争中的主要思想论题。随着这一义理论争的深入,道教在回应佛教批判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的思维方式,并对佛教的相关重要概念加以改造利用,从而将“道法自然”的解释提高到“重玄学”的高度,使得其理论思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争辩的过程中,佛教对“道法自然”的解释也随之不断深入,如澄观以“一真法界”来解释“众妙”,宗密以“法界”来解释“从本降迹”和“摄迹还本”等,都说明佛教界也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来融会贯通老庄思想。通过详细考察初唐佛道二教对“道法自然”的不同理解、争辩的过程,以及这场论争终止于唐玄宗御注《老子疏》的经过,可以说明道教重玄学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及佛教对道教“道法自然”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古代儒者的“反佛”与“亲佛”纠结 ——已李觏为例
陈坚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63-70.
摘要
(
1308
)
HTML
(
5
)
PDF
(768KB)(
1670
)
可视化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是部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这种文化选择也深深影响了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儒家思想立足于“礼法纲常”,其应对的是世俗世界的等级秩序与相互关系,而佛教思想则立足于“缘起性空”之说,其关注的是个体生命的最终解脱。因此,儒佛的不同向度与不同关切在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理结构中表现为既融合又斗争的微妙关系。通过对宋儒李觏的“反佛”与“亲佛”纠结的个案分析,不仅可以展现古代儒者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冲突,同时也可以此来观察作为古代儒者“精神妻妾”的儒佛二教的对立与融合关系。可以说,古代儒者展现的儒佛纠结关系,在一定意义上颇似于中国古代家庭的“妻妾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发扬党内民主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齐卫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71-75.
摘要
(
1323
)
HTML
(
4
)
PDF
(352KB)(
1737
)
可视化
在历史和现实中,党对发扬党内民主的认识随着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演进不断深化,在党内民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就党的生命要素而言,民主与科学紧密相连,两者关系的机理显示了发扬党内民主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内在统一。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科学化,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发扬党内民主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必由之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与发扬党内民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共同要求。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求党内民主建设必须以遵循政党发展规律为前提,形成党内民主的科学理念,改进党内民主的科学方法,将党内民主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5
)
Select
东固革命根据地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叶福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76-81.
摘要
(
1570
)
HTML
(
7
)
PDF
(405KB)(
1655
)
可视化
东固革命根据地独树一帜的斗争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早期中国化的光辉典范。其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路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武装革命学说;其团结中间力量的土地政策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统战理论;其实行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军原则;其灵活机变的游击战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策略。东固经验在初步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通货膨胀与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 ——基于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DSGE模型分析
李巍,张志超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82-94.
摘要
(
2348
)
HTML
(
95
)
PDF
(450KB)(
2594
)
可视化
运用DSGE模型,引入价格粘性与信贷约束,分析不同货币政策规则、通货膨胀以及房地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其结果提示:(1)当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发生时,产出、消费需求、投资和企业借贷水平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但考虑房地产价格后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相对较弱;(2)货币当局若实施扩展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考虑房地产价格因素),通胀冲击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就会变得较为有利,而且房地产价格的适度回落将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责是之故,宏观当局应实施遵循扩展泰勒规则的货币政策(考虑房地产价格因素),保持相对温和的通胀水平,防止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有效规避潜在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影响;与此同时,宏观当局应充分关注各类实体经济变量受冲击影响的差异性和复杂性,选择最佳时机推出合意的宏观调控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后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 ——基于月度数据的实证分析
孙丽, 张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95-101.
摘要
(
1892
)
HTML
(
3
)
PDF
(382KB)(
1954
)
可视化
金融危机过后,在前期宽松政策的刺激之下,我国呈现出高增长、高通胀的局面。针对这一状况,通过选取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通胀预期(可以用CPI滞后项来表示)对CPI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是CPI的增长原因,但对CPI的影响是不显著的;M2的月度数据对CPI并没有做出很好的反应;外汇储备的增加成为近年来影响通胀的显著性因素。基于上述分析结果,管理当局应从各影响变量的传导机制出发,调控其传导环节的影响因素,只有这样,宏观政策才能达到抑制通胀的应有效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马克思对通货膨胀理论的创新及其现实价值
张传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02-107.
摘要
(
3086
)
HTML
(
165
)
PDF
(363KB)(
2843
)
可视化
马克思货币理论是在古典货币数量论基础上的较大创新。相比古典货币数量论将货币流通量作为引起通货膨胀的唯一因素,马克思则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加快也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由此,区分货币币值变动属于实际贬值还是相对贬值,对研究通货膨胀成因及其治理是极其重要的。从近年来的情况看,货币供给的内生理论更切合中国的实际,因此,基于内生性的货币供给逻辑和通货膨胀的成因,我国当前治理通货膨胀的基本思路是:以流通中的货币需求量为目标,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使之与需求量相适应;在发挥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手段基础上,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主体隐匿时代的景观创制
雷启立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08-113.
摘要
(
1467
)
HTML
(
7
)
PDF
(453KB)(
1709
)
可视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景观创制。科技、环保、艺术都是这个被创制的风景中的一部分。景观和消费意识形态纠缠在一起,表现出强大的文化政治动能。作为主体性的人在这个景观中被遮蔽。对世博会上的各种景观创制的分析,可以揭示各种景观文化符号学的消费意识形态逻辑,探寻希望景观的文化政治可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影像思维的创造性特性
黄文达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14-119.
摘要
(
1546
)
HTML
(
8
)
PDF
(402KB)(
1978
)
可视化
对电影影像的研究表明,影像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构成创造性思维的最活跃的部分。在数字技术时代,语言思维与影像思维是互补的,而以直觉的、粘着模式为特征的影像思维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创新性价值,因此,将思维研究纳入到电影研究的领域,既是电影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延伸,也是创造性思维在多媒介传播环境中得以拓展的重要环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西方民主与传媒理论之演进
程金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20-125.
摘要
(
1610
)
HTML
(
91
)
PDF
(373KB)(
2528
)
可视化
20世纪以来最主要的精英主义民主理论、多元主义民主理论和参与民主理论在对古典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反思中发展出不同的对于民主的理解,从对于专制的防范的理解到对于民主参与的复兴;各民主理论对于传媒在古典自由主义理论视角下的信息、代表和看门狗三大角色的理解和要求各异;但总体上都没有对于古典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完全背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保产”还是“安民”? ——从“寄柩所风波”看内战时期上海市政府的两难
阮清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26-132.
摘要
(
1426
)
HTML
(
3
)
PDF
(457KB)(
1814
)
可视化
1947年10月到1949年5月,2万多名苏北难民占居了上海众多的寄柩所等存放尸棺的地方,引发了一场同乡团体、难民与市政府之间长达两年之久的“寄柩所风波”。同乡团体指责难民为“莠民”,要求市政府履行“现代政府”的基本职能———保护私人产业、驱逐莠民;难民则声称自己是“素怀忠贞的义民”,要求市政府保护其基本生存权利;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处在夹缝中左右为难,但实际行动上还是倾向于以民生为重,显示出一个向现代政府过渡的市政权在特殊时期的能量与局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龙门造像题记字词释证
姚美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33-136.
摘要
(
1257
)
HTML
(
3
)
PDF
(530KB)(
1678
)
可视化
造像题记大都是祈福求报之语。浅近的口语词语和变化的佛教用语交互成文。浅近的口语词语往往查无所据,变化的佛教词语需要寻源考变,疑难碑体字需要释证。对这些字词进行考证,有益于解读和利用此类文献,补正相关文献中的讹误或脱漏之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别白行文视点下的
匜铭文补释
李义海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37-140.
摘要
(
1256
)
HTML
(
3
)
PDF
(467KB)(
1483
)
可视化
在人物事物称谓中起着区别的作用“别白”性字词,标志着该事物相对于所属事类的特异之处。这些标志性特点,有助于对含有别白成份的词语做出正确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激进主义思潮反思三十年
朱晶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4
): 141-151.
摘要
(
1781
)
HTML
(
1
)
PDF
(446KB)(
1998
)
可视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激进主义的反思,既是一系列社会政治变动的产物,又是新启蒙运动内在理路延伸的结果。关于激进主义的论争主要围绕如下问题展开:1、激进与保守的概念界定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问题;2、关于革命和“告别革命”的论争;3、对于“五四”激烈反传统主义的再认识;4,激进主义盛行的原因。论争的双方在认识论基础和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思想预设方面存在重大差异。超越激进与保守之争,既需要一种历史主义的眼光,也需要在文化多元的框架内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
)
Select
宗教、社会与权力关系 ——“宗教市场论”的社会学解读
李向平, 杨林霞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7.
摘要
(
1457
)
HTML
(
119
)
PDF
(1654KB)(
2704
)
可视化
以斯达克等为代表的“宗教市场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该理论在备受诟病的同时,也颠覆了“宗教世俗化”理论的固有范式,开启了当代宗教社会学研究的新视野。就宏观层次而言,斯达克的“宗教市场论”是一独特的宗教结构论,它不仅对宗教现象和宗教活动展开分析,同时也涉及到宗教与个体信仰、国家、社会、政治等相互之间多重复杂的互动关系。可以认为,宗教市场论新范式为当代学界研究中国宗教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刺激了更多的学者来推动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实证研究,以获取丰富数据和事实来检验宗教市场论的命题在中国情境中的适用性。同时,宗教市场论亦可为宗教管理当局和宗教组织提供有益借鉴,为宗教管理方式和宗教发展思路开拓一个新的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公民社会中的宗教:罗伯特•伍斯诺的多维分析模式述评
黄海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8-14.
摘要
(
1192
)
HTML
(
7
)
PDF
(1583KB)(
1534
)
可视化
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宗教社会学研究逐步突破了世俗化理论的桎梏,从更为宽广的视角考察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问题。其中,公民社会视域下的宗教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宗教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与偏重于政治角度的研究不同,以罗伯特?伍斯诺为代表的一类学者主张对这一主题进行多维度分析,这些维度主要包括构成公民社会外部压力的政治、经济维度以及体现公民社会内部挑战的多元化与共同体维度。在大量经验研究基础上,伍斯诺对作为公民社会要素的宗教在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时的角色和结果作了深入分析,中立客观地揭示了宗教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现代社会的复杂影响。目前,这位重要学者的思想理论,在国内尚未引起重视,因此较完整地介绍伍斯诺的宗教公民社会理论,可以为当前中国宗教与公民社会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理论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罗伯特•贝拉的宗教社会学思想述评
李峰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5-21.
摘要
(
1312
)
HTML
(
10
)
PDF
(1644KB)(
2388
)
可视化
作为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贝拉的思想主要围绕着现代性议题中宗教的意义和功能而展开。从其宗教社会学大致可分为求学阶段的学术积累、哈佛大学时期的“悲观的乐观主义”、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乐观的悲观主义”和70年代后的“后新教徒”问题四个时期,他分别对宗教的本质、宗教研究的路径、宗教与现代化、宗教进化、美国公民宗教和美国道德生态重建等具体议题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学界对贝拉的介绍和研究多具碎片化。贝拉宗教社会学的基石是其宗教观,而这种宗教观又主要扎根于西方特别是美国社会之中。为此,我们对贝拉理论的接受和批判都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同时,我们更不应仅拘囿于他的某个论说,而应对其学说有着整体的把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庄子》中的道家美德伦理
黄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22-32.
摘要
(
1472
)
HTML
(
4
)
PDF
(1583KB)(
1980
)
可视化
《庄子》通过讲述各种不同的故事提出了一种首尾一贯的规范伦理,而这种规范伦理是一种美德伦理。在这样一种道家的美德伦理中,最重要的美德或性格特征是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西方各种通行的美德伦理理论从未论及这种性格特征,但它在当代全球化的多元社会生活中却极具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人性论能否为美德伦理奠基? ——在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之间
刘梁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33-38.
摘要
(
1339
)
HTML
(
6
)
PDF
(1651KB)(
1478
)
可视化
随着virtue ethics在西方的复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以virtue ethics格儒家伦理之义。儒家美德伦理,依其理想形态,应当使儒家伦理与virtue ethics互济不足,相与启发,使两种起源上异质的伦理获得新的发展,从而对世界哲学有所助益。借助儒家伦理与西方思想的对话,可以论证在人性论问题上“是”与“当”一气贯下,人性能够决定人应当如何生活,人性论能够为美德伦理奠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坎陷”概念的三个基本要素
杨泽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39-43.
摘要
(
1182
)
HTML
(
3
)
PDF
(1636KB)(
1956
)
可视化
自牟宗三提出“坎陷”概念之后,学界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人们普遍反映这个概念不好理解。其实,“坎陷”概念有三个最基本的含义,即“让开一步”、“下降凝聚”、“摄智归仁”。从这三个含义入手,理解“坎陷”概念就不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试说“东亚儒学”何以必要 ——从子安宣邦、黄俊杰的相关论述说起
吴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44-53.
摘要
(
1270
)
HTML
(
4
)
PDF
(1570KB)(
1542
)
可视化
1.东亚儒学作为一种跨文化研究,对于中国自身的儒学传统的再认识、再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2.在对历史上帝国主义论述的东亚观(包括中华帝国、日本帝国时期)进行批判的意义上,东亚儒学研究也是完全有必要的;3.东亚儒学研究视野的确立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并反省近现代东亚的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4.东亚儒学研究可以为儒学走向世界、参与文明对话提供重要的契机,并能使东亚儒学为应对全球化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朱熹的“去旧习”说
卢其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54-62.
摘要
(
1221
)
HTML
(
3
)
PDF
(1575KB)(
1416
)
可视化
朱熹理学理论的首要宗旨是通过一套人性的修养方法,以革除“习气”对本性的障蔽,进而促使潜存的道德本性如实彰显。朱熹从“内引”和“外诱”两个方面来解释旧习的成因,并对“去旧习”如何可能进行了探讨,强调学校教育与童蒙教育对德性养成的积极作用。以“行为理论”和“地方哲学”的观点对朱子气质变化(“去旧习”)说作一重新解释,可以照明该理论对成德过程的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清末民间社团的发展空间及其限度 ——以上海为中心
方平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63-71.
摘要
(
1172
)
HTML
(
2
)
PDF
(1642KB)(
1695
)
可视化
清末最后十年间,上海地区各种类型的新式社团蜂拥而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些社团虽然宗旨不一,所务各异,但大多汲汲于“维持公益”,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组织活动。由此,不仅促进了社团自身的发展,亦拓展了城市的公共生活。毫无疑问,社团的勃兴及其组织活动的繁荣,主要缘于社会各界、各阶层实力的增强和“合群”意识的提升,但“新政”期间官方政策的影响也不容小觑。不过,由于受到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民间社团的发展空间又是有限度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辛亥前后的学堂、学生与现代国家观念普及
瞿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72-79.
摘要
(
1202
)
HTML
(
3
)
PDF
(1639KB)(
1699
)
可视化
现代国家观念是中国走向现代进程中影响至深至大的观念之一。辛亥前后全新的学堂建制与报刊舆论等相结合,为现代国家观念的普及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学生在普及进程中既产生了对清末名士的景仰崇拜,也发展出另一种“夷夏之辨”,更影响了此群体中的思想竞逐。由此学生们的生活世界、知识世界乃至感觉世界在辛亥前后都发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
)
Select
大清臣民与民国国民之间? ——以新政时期万寿圣节为中心的探讨
小野寺史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80-86.
摘要
(
1458
)
HTML
(
2
)
PDF
(1648KB)(
1604
)
可视化
这几年,对于民国初年国庆日的研究比较盛行。但庆祝纪念日的习惯,并非是辛亥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庚子事变以后清政府开始新政,其中,改变万寿圣节的形式,导入臣民悬挂国旗以庆贺君主诞辰这一全新的政治文化,无疑是以清末外交官在欧洲与日本目睹之各国的习惯为参考的。与此同时,非君主国美国与法国等独立或革命纪念日的概念,也被梁启超介绍到中国。于是,不是庆祝君主诞辰,而是通过纪念过去“事业” 养成国民之爱国心的纪念日,此想法也在新政时期十分普及。此等新的政治文化,在构成“民国国民”的自我认同之前,已被赋予构成“大清臣民”的新自我认同之期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中俄伊犁谈判时期的清流派
汤仁泽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87-94.
摘要
(
1006
)
HTML
(
2
)
PDF
(1635KB)(
1492
)
可视化
中俄伊犁谈判崇厚签约后,经历了严惩崇厚、改派使臣、改定条约等过程,每一次改动,都与清议有关。清议的劾奏,也曾促使清政局在某些政策方面有所变化,也改变了清流派在清廷中人微言轻的局面,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声望,但清流派对风云变幻的世界形势认识不足,存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真正挽救危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
)
Select
论觚庵诗
程羽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95-100.
摘要
(
1125
)
HTML
(
2
)
PDF
(1575KB)(
1695
)
可视化
觚庵(俞明震)是光宣诗坛的一位大家,在诗风、诗技、诗情上都有独到的特色。觚庵在诗风上,并不限于所谓“觚庵学简斋,杜味得苍凉”;在诗技上,擅长写景,尤其注意光影变化;在诗情上,结合了澹秀和深浓,有真情而无俗欲,多悲悯而少愤激,与同时代其他戮力国事的诗人颇异。觚庵因不像陈散原、郑海藏那样开宗立派,也不像樊樊山、易实甫有较多作品,所以没有显赫的世俗声名。但觚庵诗的独特和精彩,不在同时任何大诗人之下。人称“不朽之作家”,可谓当之无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从上海竹枝词看条约口岸知识者民族观念的演变
程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01-107.
摘要
(
1267
)
HTML
(
2
)
PDF
(1566KB)(
1536
)
可视化
晚清民初的上海,既是国家门户开放,中外观念碰撞的一大空间,也是“竹枝词”空前繁荣的一个胜地。如果说,条约口岸的地理空间造就了一大批“条约口岸知识分子”,那么,通过对于这一时期流传的竹枝词中“夷”“洋”等涉及民族观念词汇的语料库语言学分析,则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在国家社会转型时期,这批条约口岸知识者的民族文化观念是如何由直呼为“夷”,到“夷”“洋”混用,再到去“夷”用“洋”,表达出自己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的心境,由此也可看到传统知识分子向近代知识分子嬗变的一个轨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孙原湘:性灵派的殿军
程美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05-112.
摘要
(
1209
)
HTML
(
2
)
PDF
(1634KB)(
1593
)
可视化
性灵派为乾嘉诗坛影响较为广泛而深远的一大诗派,其后期主要代表有孙原湘、王昙、舒位、张问陶等。比较之下,孙原湘就诗论而言,虽无正式的论诗形式,内在精神却比张、舒等与性灵派主将袁枚更接近,更具性灵派风尚;就创作而言,也许内容、境界上或有不及舒、张者,而表现手法上却往往能以巧思、神韵胜人一筹,更能体现“性灵”二字;就与袁枚的交往而言,相对于其他三人也更为亲近,因此,堪称性灵派的殿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数的一致性假设
刘承峰, 陈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13-119.
摘要
(
1216
)
HTML
(
2
)
PDF
(1575KB)(
1403
)
可视化
现代汉语在句法上没有“主谓/谓宾一致性”的强制要求,但在语义上有此要求,即“数的一致性假设”:必有论元和事件论元在数上须一致,可有论元不能少于必有论元。为了证明以上假设的普遍适用性,需要对“数”重新考察:区分实体参与事件的内部方式和外部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事件类型;以根据事件类型确定的“最小量”为参照点确定名词性成分的数值,并对“数的一致性假设”进行反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2
)
Select
“NP
1
NP
2
地VP”的构式分析*
唐依力, 齐沪扬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20-124.
摘要
(
1232
)
HTML
(
2
)
PDF
(1575KB)(
1793
)
可视化
“NP
1
NP
2
地VP”作为一种构式有其存在的理据性,该构式具有表达主观量这一基本构式义,在表达主观量时主要表达的是主观大量义,极少数表达的是主观小量义,还有一些需结合语境才能判断。进入该构式的多项式NP具有以下特征:绝大多数以2+2式节律出现;其语序安排体现“量”的特征;是构式义实现的必要条件;必须是相同义位的组合。“地”的隐现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多项式NP组合的临时性的强弱;多项式NP是否是VP的论元成分;整个构式的韵律需求;VP是否具有复杂形式。进入该构式的VP的核心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和使令动词,且VP主要以复杂形式出现;VP与多项式NP之间存在“有界/无界的匹配原则”。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我国部分省份经济增长的转移动态特征
陈体标, 饶晓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25-131.
摘要
(
1543
)
HTML
(
2
)
PDF
(1571KB)(
355
)
可视化
利用包含结构变化的样本自相关函数方法,采取1953—2007年我国21个省份的人均实际GDP数据,从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转移动态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其结果表明,我国部分区域经济增长衰减速率表现为非线性振荡特征;除青海省外,样本中的其他省份的转移动态路径并不符合新古典索洛模型以指数收敛的转移动态特征,新古典增长指数收敛模型在刻画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路径的能力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我国个人所得税工薪扣除标准的公平性分析与思考
刘小川, 石琬如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32-137.
摘要
(
1406
)
HTML
(
1
)
PDF
(1569KB)(
1441
)
可视化
个人所得税制度是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公平再分配的重要工具之一,其中,关于工资、薪酬项扣除标准的公平问题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中的社会关注焦点。对我国2006年至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效果的量化分析发现,仅仅依靠不断提高工薪扣除标准并不能缩小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差距,只有采取在综合所得税制基础上的基础扣除加额外扣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社会财富公平配置功能的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2
)
Select
中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与教育不平等的相互影响
龙翠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38-144.
摘要
(
1604
)
HTML
(
96
)
PDF
(1571KB)(
2692
)
可视化
结合联立方程模型和分布滞后模型,研究2000—2008年我国的收入差距、经济增长和教育不平等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显示:(1)收入不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经济增长则又反过来对缩小收入差距有利,因此,控制收入差距有利于经济增长,并反过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实现平等与增长相协调的目标。(2)收入分配差距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改进却没能促进收入分配差距的改善,“教育平等←→收入平等”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形成。因此,要想使我国的教育、经济增长、收入分配进入到一个内生化的良好发展轨道,还需要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措施加以引导,以逐渐解决劳动力市场结构不合理、城乡教育回报率差异大、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4
)
Select
我国财政支出的收入分配风险探析
彭锻炼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5
): 145-150.
摘要
(
1168
)
HTML
(
1
)
PDF
(1568KB)(
1254
)
可视化
通过构建财政支出收入分配风险指标体系,利用我国1985—2008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财政支出收入分配风险程度还比较低,但有逐渐加大的趋势;风险主要来源于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和宏观经济环境指标。在此基础上,用排序选择分析方法分析财政支出主要项目对收入分配风险程度的影响,其主要结论是:支农支出比重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收入分配风险程度;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提高反而会增加收入分配风险程度;工交商事业费和国防费支出对改善收入分配状况有明显促进作用;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和政策性补贴支出对降低收入分配风险有促进作用,但效果还不明显。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对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的一个批判
[法]安娜?何布勒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9.
摘要
(
1314
)
HTML
(
7
)
PDF
(1332KB)(
1934
)
可视化
随着经典认知科学失去半壁江山,认知神经科学已成为认知科学的主导范式。在《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2009)一书中,Chemero提出了取消主义纲领,即我们不必用表征概念来阐明认知过程。通过进一步考察认知过程的一些实例,可以看出表征的取消主义并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立场。因此,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不是一个有效的研究纲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
)
Select
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
郦全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0-15.
摘要
(
1233
)
HTML
(
5
)
PDF
(1267KB)(
1488
)
可视化
科学知识与理性行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又尚待研究的问题。基于对知识、行动和理性等概念的阐释,并通过对科学知识的价值以及其与常识在行动中所起作用的分析,可以提出和论证基于科学知识的理性行动的条件如下:(1)在设定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知识比运用常识将更为成功;(2)在考虑效用的前提下,获取和操作这些科学知识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5
)
Select
欧克肖特:知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批判 ——以政治为例
李岚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6-21.
摘要
(
1474
)
HTML
(
5
)
PDF
(1254KB)(
1791
)
可视化
欧克肖特“现代性”批判的矛头直指欧洲四百年思想史所体现出的一种“理性主义”的气质,究其根本,则源于传统对“知识”的定义只强调“技术知识”,而忽略了“实践知识”这另一重要的知识形态。欧克肖特所要做的,便是在知识论层面上张举并恢复后者应有的地位,同时,在政治实践领域,维护“传统”的价值以对抗“意识形态”。可以说,他的这一努力为广义知识论的建立做出了特有贡献,并同“默会知识论”一起汇入到20世纪复兴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传统的洪流中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演绎逻辑的真值语义和直观推理语义
冯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22-26.
摘要
(
1272
)
HTML
(
4
)
PDF
(1273KB)(
1634
)
可视化
真值语义将逻辑联结词都解释为真值联结词,是一种简明的外延形式语义。真值语义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逻辑联结词→、的真值解释,与对应的日常联结词“如果,那么”和“当且仅当”产生了距离。直观推理语义关注逻辑联结词→、的推理涵义,借助日常语言来阐释逻辑表达式的具体内容,重视表达式的内涵。使用直观推理语义,检验逻辑表达式的直观有效性,有助于实现逻辑学家的目标和理想:有效的推理形式应普遍适用于各种场合的日常推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
)
Select
毛泽东与东方情报局:亚洲革命领导权的转移
沈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27-37.
摘要
(
1344
)
HTML
(
7
)
PDF
(1265KB)(
1964
)
可视化
1947年10月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以后,斯大林并无意在亚洲也建立这样一个共产党的国际组织。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前夕,毛泽东开始与苏共商议建立东方情报局的问题。斯大林虽然提出让中共领导亚洲革命,并原则上同意建立东方情报局,但不主张立即采取行动。中共得到莫斯科的原则意见后,立即开始培训亚洲各国共产党干部。中国出兵朝鲜后,中共实际上取得了对亚洲革命的主导权,虽然考虑到国际形势,没有建立东方情报局的机构,但是通过开办马列学院和各种专门学校,以及把亚洲各国共产党代表聚集到北京,中共已经开始领导亚洲革命,特别是朝鲜问题的主导权也已经向中国转移。朝鲜战争结束后,中苏推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东方情报局的问题不再提起,但直到1960年代初,中国始终是亚洲革命的中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共产国际的解散与苏联战后大国合作战略的确立
崔海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38-43.
摘要
(
1072
)
HTML
(
5
)
PDF
(1281KB)(
1336
)
可视化
以开展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共产国际在其活动的实践中既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又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苏联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障碍。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苏联与美英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随着盟国对德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和英国对苏联的担忧增加了,并且使得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在1942—1943年上半年出现了危机。为了消除这种危机,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为解决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扫除障碍,作为向西方国家作出的一种友好的姿态,1943年5月,斯大林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共产国际的解散标志着苏联开始走上与美英在战后进行合作的道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同盟困境”视野下的美韩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争端(1954—1956)
梁志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44-49.
摘要
(
1411
)
HTML
(
5
)
PDF
(1268KB)(
1899
)
可视化
1953年以后,苏联积极寻求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东西方关系一度缓和。李承晚担心美国会为了追求和平而“抛弃”韩国,于是挑起了中立国监察委员会争端,以制造紧张局势。艾森豪威尔政府认为韩国的单边行动很可能使美国受到“牵连”,被迫卷入一场冲突。为防止李承晚擅自行事,美国采取了压抚并用的策略。最终,“联合国军”司令部将中立国监察委员会成员驱逐出韩国,争端得以解决。此次争端表明,美韩同盟内部难以建立起互信关系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往往从亚洲乃至全球的角度审视朝鲜问题,不愿受到韩国单边行动的“牵连”;韩国则总是从自身安全出发看待美国的全球和亚洲政策,担心被美国忽略甚至“抛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对在京朝鲜实习生的历史考察:基本状况及政策变化
董洁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50-56.
摘要
(
1219
)
HTML
(
4
)
PDF
(1255KB)(
1361
)
可视化
北京市作为中国接受朝鲜实习生的39个城市中的一个,自1950年起,开始接受和培训朝鲜实习生。在开展朝鲜实习生工作的过程中,北京市始终遵循中央指示精神,将实习生项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发挥国际主义精神,在技术学习和生活娱乐的各个方面,给予朝鲜实习生照顾和优待。在遭遇新技术泄密而限于外交被动之时,北京市以政治为先,以不伤害中朝两国关系为前提,向朝鲜慷慨公开新技术。朝鲜实习生项目作为中朝关系的一个缩影,说明中朝关系的交往准则并非是现代国家关系中的国家利益,而是共产党党际关系中的政治准则,因此,意识形态是决定彼此间开展所有关系活动的唯一标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西美尔对现代都市精神生活的诊断
蒋逸民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57-64.
摘要
(
1766
)
HTML
(
11
)
PDF
(1251KB)(
1839
)
可视化
西美尔对现代都市文化的理解和分析预示着当代的学术兴趣。西美尔从新康德主义出发,区分了内容和形式,把大都市生活看作是形式和内容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舞台。在他看来,现代都市精神生活涉及到“神经刺激的强化”、“人际关系的距离感”、“腻烦态度”、“冷漠”与“矜持”、“计算的准确性”等方面。他认为上述都市精神现象是货币经济、劳动分工和唯理智主义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西美尔的分析充满了富有洞察力的精细与雅致,但是他分析的非历史性以及社会学印象主义使他不免落入文化悲观主义的无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
)
Select
福利国家弱势群体的教育福利制度研究
刘新民, 江赛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65-69.
摘要
(
1198
)
HTML
(
3
)
PDF
(1254KB)(
1311
)
可视化
提供免费而公平的基础教育是现代福利国家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是一项制度性的社会福利安排,其中尤以弱势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为典型。教育福利制度的理念是政府为公民提供基础教育是其法定义务,不带有任何“施舍”或“慈善”之意。教育福利制度必须从立法上进行制度安排,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法制框架,以落实并保障公民该项法定权利。教育福利制度要求政府因应时代要求,在必要时尽最大努力采取弱势补偿措施,以确保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逐步实现我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其落实有赖于遵循教育福利制度的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体系化的立法和务实性的政策之中。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文凭信号、职业因素与家庭背景对教育收益的影响研究
王孙禺, 范静波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70-77.
摘要
(
1241
)
HTML
(
5
)
PDF
(1266KB)(
1583
)
可视化
关于教育收益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筛选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也被借鉴到了该问题的研究中来。经典明瑟方程假定个人收入只受到受教育年限与工作经验的影响,但是现实中个人收入还受文凭信号、职业因素与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对教育收益的影响程度,不但能估算出更为真实的教育收益率,也有助于收益率数值背后问题本质的挖掘。研究结果显示:文凭信号、职业因素与家庭背景都会对我国的教育收益产生影响;其中以职业因素产生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家庭背景,再次是文凭信号;反映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内部仍存在着严重的分割属性,家庭资本对教育收益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且教育的筛选功能更多地体现于我国的高端劳动力市场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论国际民商事条约在中国的适用方式及其完善对策
王勇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78-82.
摘要
(
1242
)
HTML
(
5
)
PDF
(1266KB)(
1464
)
可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参加和适用的国际民商事条约越来越多,国内学界因而普遍认为国际民商事条约一般都可以在中国直接适用。通过研析国际民商事条约在中国的适用可以发现:国际民商事条约仅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和严格的条件下才能够在中国直接适用,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适用。这一状况的产生有宪法、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等多方面的原因。不仅如此,这一状况还给我国的司法实践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基于此,我国应该考虑通过修改我国宪法,明确国际民商事条约的法律地位;取消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国际民商事条约直接适用的限制性条件;通过专门的立法明确我国已经参加的全部国际民商事条约的适用方式问题,以及在司法实践层面做好改进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1
)
Select
论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机制的建构
王志勤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83-91.
摘要
(
1197
)
HTML
(
4
)
PDF
(1259KB)(
1445
)
可视化
在建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机制时,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效率与安全、重整与清算这三对法律关系。通过对美国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进行梳理,可以从中找出了在建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机制时值得借鉴的部分。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危机发生前建立系统的金融风险预警法律机制,在危机进行过程中设置完善的法律救助机制以及完善的宏观审慎的金融监管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31
)
Select
一个微型语篇的形式、功能及文体认证
谭学纯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92-99.
摘要
(
1143
)
HTML
(
4
)
PDF
(1257KB)(
1277
)
可视化
从“形式—功能”观察获奖微型语篇《提升报告》,在“表达←→接受”互动过程中,分别就作者意图、自创文本、流通文本、出版物元语言、“形式—功能”修辞化错位的相关支持、接受语境等方面论证:为什么语篇的公文语言面貌≠公文文体?同时就语篇角色关系和信息流进行比较,论证《提升报告》的文体“是什么”?并解释“为什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4
)
Select
试论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公共外交意识
包文英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00-104.
摘要
(
1288
)
HTML
(
4
)
PDF
(1262KB)(
1677
)
可视化
汉语国际教育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不过,汉语国际教育越是发展,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就越凸显,其中,最大的问题也许就是“公共外交”意识的缺失。“公共外交”不仅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个显性元素,而且是一国“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公共外交”应该成为汉语国际教育基础性命题,如果说,国家形象建构是公共外交的一个核心问题,而汉语教材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家形象修辞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4
)
Select
论帕特里克•怀特小说中人物的性身份流动性
陈弘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05-110.
摘要
(
1385
)
HTML
(
4
)
PDF
(1269KB)(
1529
)
可视化
帕特利克•怀特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家、197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怀特是一位同性恋作家,在当时主流文化的压制下,他在作品中对于性与性身份问题的表现较为隐晦,作品中人物的性身份和性角色常常处于不稳定、不确定的流动状态。通过对于怀特作品中人物性身份的发掘,我们将得以了解其对人性方方面面深刻认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美元汇率与美国国际投资头寸
吴信如, 潘英丽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11-115.
摘要
(
1359
)
HTML
(
4
)
PDF
(1258KB)(
1396
)
可视化
通过建立描述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净国际投资头寸及其与GDP之比的动态演变模型,并以美国为例探讨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利率、汇率政策等对本国对外净负债率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基于实际数据考察后发现,美国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发行国近年来推行的宽货币、低利率、弱汇率的政策具有强烈的资产负债表效应,显著降低了其对外债务,给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并在宏观政策选择上不惜以损人达到利己之目的。中国与美国相比,不仅在对外债权、债务国地位上相反,而且在对外资产负债结构上也相对,如此的对外资产结构不能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的要求。因此,我国应该放弃大规模储备外汇的做法,转向大规模收储重要生产资料和其他战略资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4
)
Select
危机冲击、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协调研究
方显仓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16-122.
摘要
(
1428
)
HTML
(
4
)
PDF
(1280KB)(
1221
)
可视化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需要各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协调。通过对两国模型的浮动汇率下和固定汇率下古诺博弈和Stackelberg博弈的分析发现,当存在对称性危机冲击时,领头国货币供应减少量从小到大依次为:固定汇率下Stackelberg均衡、固定汇率下古诺均衡、浮动汇率下Stackelberg均衡、浮动汇率下古诺均衡。追随国货币供应减少量为:固定汇率下Stackelberg均衡小于浮动汇率下的结果,但固定汇率下古诺解中货币供应减少量更小。对称性冲击下追随国的损失在固定汇率下Stackelberg均衡时最小;领头国的损失在固定汇率下达到Stackelberg均衡时也最小,因此,合作博弈能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面对金融危机的强烈负向冲击,各国应联合起来增加货币信贷供给,维持汇率的稳定甚至固定汇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7
)
Select
Copula相依结构下沪深股指波动及动态VaR计量
占梦雅, 许伟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23-130.
摘要
(
1311
)
HTML
(
3
)
PDF
(1258KB)(
1891
)
可视化
采用带三类不同噪音的ARMAARCH模型拟合沪深股指收益率分布,并通过随机模拟的方式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基于分形高斯噪音的ARMAARCH模型能够较好刻画沪深股指收益率波动的长相依性、厚尾性及波动性聚类特征。进一步通过两类不同CopulaARMAARCH模型处理沪深股指相依性,并通过随机模拟进行拟合优度检验,模拟结果显示,基于分形高斯噪音的Student’s t Copula ARMAARCH模型能够较好刻画沪深股指收益率波动的VaR风险。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2
)
Select
旅游房地产项目经营绩效特征的实证分析
孙斌艺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31-137.
摘要
(
1138
)
HTML
(
2
)
PDF
(1264KB)(
1363
)
可视化
旅游房地产项目处于旅游业和房地产业相交叉的领域,兼具房地产开发经营和旅游服务的产业特性。计量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旅游房地产项目经营绩效的外部特征因素突出地反映在交通通达程度、自然环境优越度、距中心市场的距离、品牌知晓度和人文景观吸引力等方面,而内部特征因素主要体现在项目投资额、管理者能力、旅游服务认可度、管理者素质及旅游项目吸引力。为提高经营绩效,旅游房地产项目除了改善内部管理外,还需要协调本景区所有项目的关系,营造景区的良好经营环境,这样会更有利于提升本项目的经营绩效。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6
)
Select
中等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实证分析
王盛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38-142.
摘要
(
1216
)
HTML
(
2
)
PDF
(1256KB)(
1506
)
可视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房地产价格日益上涨,但不同城市的房价水平和上涨率显然存在很大差异。运用多层线性模型,以244座建制地级城市2005—2009年的相关数据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中等城市房产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人均GDP、常住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人均年末存款额、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等教育水平等均未对不同城市间房价的水平和增速差异提供显著性解释,而私家车拥有水平、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这两个表征居民消费能力的指标都进入了模型;同时,城市地位和重大设施状况这两项反映城市综合实力(软件和硬件)的指标对房价水平也具有显著影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Select
澳大利亚糖业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李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3 (
6
): 143-147.
摘要
(
1317
)
HTML
(
2
)
PDF
(1253KB)(
2235
)
可视化
澳大利亚是世界主要蔗糖生产与出口大国,在生产管理、产销调控、政策立法及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利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食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今后,我国在发展食糖工业过程中,应当充分抓住契机,提高我国糖工业整体生产水平,注重科研,培训和生产紧密结合,健全科研服务体系,加强政府糖业监管体制,加快建立糖业保护机制,增强糖业环保意识,重视中国糖业可持续性发展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
19
)